?

在守正創新中實現非遺以文化人時代任務

2023-08-29 13:46楊荔莎訾博婷
經濟師 2023年8期
關鍵詞:守正創新文化育人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荔莎 訾博婷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著滿足人生命存在、社會存在、精神存在三維存在需要的育人因子,是塑造人、引領人、激發人的重要教育資源;實現其以文化人時代任務,需以“守正創新”作為新時代發展我國非遺文化事業的方法遵循;在具體實踐中要做到守方向之正、立場之正、基因之正,創內核之新、策略之新、制度之新,追求致敬經典與契合現代的深刻融合,實現新時代非遺文化傳承發展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

關鍵詞:守正創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245-03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強調“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把“守正創新”這一概念提到全黨面前,將其作為指引全黨認識和實踐工作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事關中華民族精神根脈延續、事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事關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重要工作,當以“守正創新”為方法指引,既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賡續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做到代代守護、薪火相傳,又致力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一、非遺文化內涵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基因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著彰顯中華民族特色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中華文化基因,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非遺文化中能夠塑造人、引領人、激發人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文化基因是非遺以文化人的主要內容。立足馬克思對人三維存在樣態的界定——生命存在、社會存在、精神存在,本文從提升人的三維存在質量出發,提煉有助于人的三維存在滿足和發展的非遺育人因子。

(一)非遺文化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智慧凝結

在人的生命存在維度上,非遺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生態觀,有助于人們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文明理念;蘊含著以人為本的生命觀,有助于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并堅定追求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蘊含著黜奢崇儉的經濟觀,教育與提醒人們正視自身的需要,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用“以人為本”糾正“以物為本”,從束縛自身的資本邏輯的窠臼里解放出來。

(二)非遺文化是人民群眾愛國愛家的精神傳承

在人的社會存在維度上,非遺蘊含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抵御外敵守護家園的家國理念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有助于激發人們艱苦奮斗、以身報國的精神動力,引導人們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含著以誠信、友善、和諧、平等、互助為人際關系處理準則的和諧交互理念,有利于人際和順關系的構建與維護,幫助人們實現家庭的溫馨和睦、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國家間的和平團結;蘊含著群體認同的價值導向,非遺作為各族人民思維模式、道德規范、信仰崇拜、生活范式及審美情趣的集中表達,是民族的血脈和根基,按照群體所倡導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來觀察世界、解釋世界以及改造世界,能夠對人們進行正確的政治教化,實現對政治思想的啟迪、政治信念的喚醒和政治行為的向導。

(三)非遺文化是人民群眾追求追尋的價值彰顯

在人的精神存在維度上,非遺蘊含著塑造理想人格特質的信仰之力。非遺通過其所負載的理想文化模式影響人的認知系統,進而構建人的心理模式與行為模式,深刻影響著人們實際人格的建構,以隱性、滲透的方式對公眾產生心理教化作用,有益于幫助人們從本能欲望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建塑健康、完滿、獨立的現代人格。除此之外,非遺蘊含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不忘初心的忠誠傳承。在經歷至少上百年的口傳心授、帶徒傳藝、原汁原味活態傳承過程中,流傳至今的非遺傳統技藝不僅僅是一項工藝,更是一份民族記憶,內蘊著師徒對這份技藝的忠誠傳承和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而這正是要對全社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之要。特別是對正處于拔節孕穗時期的青年,運用此育人因子有助于培養其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鍛造過硬的職業技能和培養一絲不茍的職業精神,促其盡快實現專業認同,具備專業技能,強化專業使命,擔當專業責任。

二、守正創新是非遺以文化人的方法遵循

“守正創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的重要體現,是我們黨百年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鮮明氣象。文化興則國運興,把“守正創新”作為新時代發展我國非遺文化事業的方法遵循,做到既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又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使之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現實文化相融通,充分發揮其育人功效。

(一)守正是非遺以文化人的合規律性遵循

守正即守方向之正、守立場之正、守基因之正?!笆亍闭?,定力也,“正”者,大道也,“守”是“正”的科學前提,“正”是“守”的前進方向,二者相得益彰,方得以“守正”。所謂“求木之長者,必故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新時代“守正”以豐厚的價值內核,逐漸上升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基本前提。

“守”是根基。必須堅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根脈,實事求是,不忘本來,凝練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文化基因,把握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史浪潮中積淀出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在時代浪潮中保持本真、薪火相傳、永不變色。

“正”是方向。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是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本質要求。人民是非遺作品的創作者、是非遺文化的塑造者、是非遺精神的傳承者,這要求我們必須站在人民立場上推進非遺事業發展,圍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核心要求,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聲作為非遺發展的價值取向[1],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發揮非遺文化服務當代、造福人民、育人化人作用。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與文化自信培育塑造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守正”作為傳承文化基因、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和來源,必須時刻回答合規律性這個“是什么”的問題,始終本著崇敬、尊重的態度,從更深層次上把握非遺文化內核,堅守非遺文化根脈,站穩人民立場,堅定不移走非遺文化保持本真、造福人民的正道。

(二)創新是非遺以文化人的合目的性恰適

創新即創內核之新、創策略之新、創制度之新,追求事物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新作為一個國家永葆生機活力的靈魂所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俱進必須堅持的方法遵循。

新時代非遺文化堅持“創新”方法指引既是其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內在需求,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時代對非遺發揮其育人價值的外在要求。從其內在需求看,非遺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開放的、包容的、發展的,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特色。當今時代,隨著科學技術進步,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改變,非遺文化也相應產生與時俱進的內在需求,需要探索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現代文化相融通的創新發展之路。從外在要求看,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其內蘊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是寶貴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筑牢廣大人民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的智慧源泉。然而,新時代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使非遺文化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非遺日益與人民生活相分離導致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也隨之淡漠。在此背景下,只有推動非遺進行“雙創”發展,才能使富有民族智慧和魅力的非遺文化活躍起來、把具有時代價值的非遺精神弘揚起來,幫助非遺承擔起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根脈、涵養中國人民精神品質的時代使命。鑒此,新時代非遺堅持“創新”方法指引,形成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內生動力的非遺發展模式,探索非遺發展新思路、新形式、新內容,對非遺“雙創”發展并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有重大意義。

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做好頂層設計、講究方法路徑,時刻回答合目的性這個“應當如何”的問題,始終本著理性、科學的態度,全方位、系統性地運用“創新”方法指引,以豐富新內涵、探索新形式、創設新制度等多元路徑和創新思維推動非遺彰顯永恒的時代價值和魅力。

(三)守正創新是非遺育人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要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體現了“守正”與“創新”是一個辯證統一、不能偏廢、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一方面,“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都必須建立在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必須行走在指向正確方向的康莊大道之上,否則就會誤入歧途、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徑,我們需要以開放的、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在理論創新上緊跟時代步伐,同時以理論指導實踐,推進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多方創新。

我們需要明確,“守正”不是守舊,“創新”不是主觀隨意,要辯證認識和處理非遺文化在歷史發展中主動與被動、作為與支配、選擇與必然的現實矛盾,在以守正創新助力非遺實現以文化人時代任務時既做到遵循客觀規律、順應時代潮流,又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實現新時代非遺文化傳承發展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

守正不渝,創新不止。堅持守正創新是我們黨百年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得出的規律性認識,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為非遺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力提供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指引,助力非遺與時俱進,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三、實現非遺以文化人時代任務的守正創新之道

明確守正創新理論內涵是助力非遺實現以文化人時代任務的第一步,還需以守正創新理念為指導制定出傳承發展非遺的具體舉措,從而在新時代非遺文化發展領域真正落實堅持守正創新的立場觀點方法。

(一)新時代非遺文化抱樸守正之道

傳統中蘊藏著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中內涵著民族的志氣底蘊。若想更好地摸清楚我們自己的“文化家底”,在新時代延續好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保留住中華民族的非遺底色,我們應在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方面貫徹如下舉措:

1.把握正確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須得就一系列根本性、原則性問題闡明立場態度,厘清理論是非、明確前進方向。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要走適合自身特點的文化發展道路[2],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才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貫通,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智慧源泉,成為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的共同精神紐帶;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黨的領導是事關文化發展全局的根本性問題。百年黨史啟示我們,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確保文化繁榮、文明興盛[3],引領人民在新時代樹立起文化自信,才能有效應對不同形態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

2.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非遺創作導向。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非遺工作者既要以人民生活為創作源泉,又要以人民心聲為非遺創作主旨。生活是文藝唯一的源泉,非遺工作者需要到群眾中去,深入實踐調查研究,挖掘人民生活所蘊含的鮮活素材,讓人民成為新時代非遺作品的主角,充分發揮非遺文化對人民群眾價值引導、思想引領、審美啟迪的作用;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在非遺傳承創作過程中,非遺工作者要秉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以人民心聲為非遺建設主旨,既通過風格各異、種類多樣的非遺作品傳達人民在民主、法治、教育、環境、養老、醫療等方面的意志和愿望,又要通過非遺作品對人民進行思想引導,注重非遺創作的社會效益,切實通過非遺作品傳達人民心聲,反映人民關切[3]。

3.普及非遺教育,加強對非遺文化基因的發掘和闡釋。非遺傳承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態傳承,須得強化教育、文化等部門間的合作,力求達到校園中有非遺社團、課本里有非遺知識、博物館中有非遺展覽、舞臺上有非遺表演、媒體上有非遺專欄,讓非遺的種子在幼時種下,在潛移默化中生根發芽??梢詫⒎沁z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建立非遺常態教育機制,鼓勵大中小學開設非遺特色課程,支持高等院校開設非遺專業;鼓勵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組織編寫非遺教材,通過實施“非遺新苗”研習社培育工程培養一批熱愛家鄉非物質遺產的好苗子,建設一批國家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讓更多社會成員成為非遺的傳承人和推廣者;建立非遺傳承人進校授課的長效機制,打造一支專業過硬、能力超強、知行合一的師資隊伍。在普及非遺教育的基礎上,還能助力非遺內核的整理和挖掘、研究和闡釋、提煉和展示,讓更多青年從事非遺研究工作,密切非遺保護中心、高校、社會組織間交流協作,在理論及應用方面達到更高水平,助力非遺文化彰顯育人魅力。

(二)新時代非遺文化惟實勵新之道

創新創造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非遺要實現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須得把握時代需求,回應時代課題,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社會生活的可行路徑,沿正確軌道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合理“揚棄”,與時俱進豐富非遺精神內核。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成分必然會存在與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不相適應的內容。因此,非遺內核要根據時代新特點和新要求,合理“揚棄”舊有非遺內核,并結合時代新內容新進展對非遺內核進行豐富和補充,使其體現出新時代特色。創內核之新,最終要義是推動非遺原有精神內核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將“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等諸多新時代偉大精神融入非遺創作[4],通過非遺作品傳達時代精神,用非遺講好中國故事,發出當代中國聲音。

2.采用“非遺+”系統戰略,多元融合開辟新渠道。文化只有“近人”才能“迷人”,非遺作為寶貴的文化資源,蘊含著廣闊的市場空間。采用“非遺+”系統戰略,推動“非遺+數字”“非遺+旅游”“非遺+產業”等業態發展,不僅能使非遺被更多人熟知,提升非遺的“熟化”程度,還能使非遺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拓展非遺保護傳承和以文化人的空間生態,最大限度提升非遺“活化”程度。

“非遺+數字”即以數字技術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將非物質文化資源轉換為文字、影像、音頻、視頻等便于傳播的數字資源,并充分利用短視頻、全息投影等技術,創制新的育人場景,將非遺文化巧妙嵌入其中,營造身臨其境的互動體驗。故宮博物院就將大量的文物進行數字化處理,利用了AR技術,推出了“數字故宮”APP,將各類文物古建筑逼真的展示出來,通過網絡和手機APP搭建觀賞平臺,游客甚至可以使用VR眼鏡觀看故宮文物的三維模型和AR互動效果[5]。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非遺”與“旅游”有著天然的契合性。應發揮旅游景區所具備的空間和載體優勢,打造專題化、體驗式的文化空間,讓游客能親身參與到非遺制作中來,身臨其境感受地方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探索情景化、沉浸式的展演展示形式,在非遺展演中實現非遺與受眾群體的情感互動,為非遺存續傳承提供實踐空間和應用場景。

旅游的本質是體驗多元文化和探求文化差異,深度游本質是文化游。因此,文旅經營主體需滿足游客以“體驗多元文化”為核心的旅游訴求,圍繞自身特色及優勢,因地制宜打造差異化、品質化非遺旅游產品,讓消費者借助文創產品來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梢哉f,“非遺+旅游”融合發展助推“非遺+產業”開辟新局面,要不斷推進文化產業改革,形成高級化、現代化文化創意產業鏈,分類打造適宜不同層次人群的文藝產品,使消費民眾能深度感知到非遺符號的人文意蘊,更為真切地領悟非遺文化內蘊的精神內核。

3.創設全流程覆蓋機制,搭建非遺傳承體驗體系。非遺傳承體驗體系是統合高校、學生、社會和企事業單位多元主體的有機整體,需創設全流程覆蓋機制,對各傳承主體提供制度保障,以推進“制度保障+理論研究+自我塑造+平臺支撐+產業升級”五環融合,盤活非遺育人資源,打好非遺育人組合拳。因此,政府應通過政策扶持、立法保護,加強宣傳、教育、旅游等部門間的合作,構建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共同體長效機制,讓學生在校園進行理論學習和研究、在社會實踐平臺中親身實踐調研、在企事業單位中見證非遺文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效結合,從而在知行合一中喚醒實踐主體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

(三)追求致敬經典與契合現代的深刻融合

非遺作品既要保留歷史和傳統的印記,又要對其進行再創造、深加工,準確契合當代觀眾審美需求?;仡櫤推吩u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從歌曲、舞蹈、民俗表演、雜技、武術等多種節目形態,到春晚吉祥物、主標識、舞美設計、演員服裝等都有文化元素的巧思妙用,特別是用了許多非遺元素,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科技與文化融合之中打造了一場視聽文化盛宴,充分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果。在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上將傳統文化視為源泉和根本,實現古典韻味的傳達和非遺意蘊的繼承,在潛移默化間培育民眾共同審美情趣,堅定其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守以行穩,變以致遠,遵循守正創新理論指引,實施非遺傳承與創新雙軌制發展路徑,讓非遺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實現良性發展,不斷厚植中華民族文化根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展現出時代新姿,實現非遺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參考文獻:

[1] 喬巧,唐海燕.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本內涵及當代啟示[J].大連干部學刊,2022,38(04):25-30.

[2] 李佳.論中華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必然性及實現條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11):86-90.

[3] 徐國亮.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J].紅旗文稿,2021(24):35-37.

[4] 黃智春.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維審視[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2,38(04):9-17.

[5] 敖雪,謝思.數字技術在非遺活態傳承中的應用研究[J].絲網印刷,2023,350(06):91-93.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山西太原 030000)

(責編:賈偉)

猜你喜歡
守正創新文化育人非物質文化遺產
溫儒敏:在課程改革中“守正創新”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發與品牌建設
技術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