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學生志愿服務獲得感的生成邏輯與提升路徑

2023-08-29 01:21金菲
大學 2023年7期
關鍵詞:高校學生志愿志愿者

金菲

(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遼寧 莊河 116400)

《2022年世界志愿服務狀況報告》指出,志愿服務在加強人民與國家關系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它有助于改善治理情況,有助于建設更平等和包容的社會,并促進社會穩定[1]。全球各地的志愿者正越來越多地與國家當局建立更緊密的伙伴關系,以應對各種緊迫的發展挑戰,如氣候變化、生態系統和生活多樣性喪失以及自然災害的影響。

一、高質量開展高校志愿服務

青年是志愿服務的主力軍之一。從1993年開始,在中宣部、教育部等部委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共青團中央開始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近年來該活動也蓬勃發展。我國高校大學生利用假期等時間深入社會,積極參與各種志愿實踐活動,形成一道道美麗志愿風景線[2],陸續開展了保護母親河、汶川抗震、北京奧運等大型賽會志愿服務、大學生志愿者三下鄉、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春雨工程、圓夢工程等一系列極具中國特色的示范性志愿服務項目。高校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有助于鍛煉和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豐富大學生活。他們的服務項目廣泛,從常態化的探訪老人、關愛兒童、指揮交通、清潔社區衛生到環境保護、農村扶貧開發、社會公益等,逐漸成了一批重點服務項目,其中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志愿者投身鄉村一線,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全國各省各市各高校積極響應《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遼寧省大連市為例,各級組織部門緊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力推動各類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集聚。其中高校的大學生群體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大學生數量多、理念新、文化高、充滿志愿情懷并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因此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與鄉村振興的需求和發展目標有效契合[3]。比如在校團委的精心部署下,成立了“青春普法實踐團”“曙光田野調查隊”“星火少年實踐團”“初心向黨實踐團”“星星之火,助建美麗鄉村振興實踐服務團”等志愿服務組織,各個團隊在指導教師和學生負責人的帶領下,奔赴全省各地,走近基層、了解基層、認識基層,深入基層。通過走訪調查、與當地領導訪談、理論宣講、文藝匯演等方式先后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服務內容主要以宣傳鄉村文化為主,包括鄉村支教文化、鄉村旅游文化、美食文化、養殖文化、休閑體育文化。各實踐團分別探訪了鐵嶺市蓮花濕地、鐵道大米基地、遼河博物館、鐵嶺市志愿者之家等地;錦州市北鎮市大屯鄉香瓜生產基地、南山區采摘園基地、半拉門鎮、無梁殿鎮、卡拉木屯等;遼陽市首山堡村,蓋州市白狼子村等地;大連市旅順口區水師營小南村的散戶農民、旅順口區沃爾瑪分部的電商中心等地。

利用現場訪談、理論宣講、問卷調查、實踐走訪等方式關注鄉村振興,志愿者們實地調研發現鄉村正在向集旅游觀光、農產售賣、文創周邊、網絡直播于一體的多元“互聯網+”產業模式發展,在實踐中充分展現了大學生不怕苦、不怕累、樂于奉獻的精神風貌和愛國情懷,提高了大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動手實踐、組織協調和溝通交流能力,將書本中的知識真正應用到實踐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同時大學生通過志愿服務活動,也改善了心理健康、完善了技能水平以及提高了自身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通過志愿服務改善了心理健康,志愿服務有助于緩解大學生的自身壓力,同時讓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經驗,也能在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時間奉獻給有需要的人,學生在感到高興和滿足的同時獲得成就感和動力。志愿服務不僅可以改善和提升自身的情緒、減輕壓力,也可以從消極思維和過度批評等自我毀滅性行為中分散個人注意力,排解抑郁情緒。

二是通過志愿服務完善了技能水平,從事志愿服務,能夠讓大學生在熱情且無壓力的環境中嘗試許多不同的技能和挑戰,在完善和提高現有技能的基礎上,同時也可以開發新技能。比如專業能力、職業修養、團隊合作、時間管理、創造力、解決力、及時力、與各個年齡段的人交談的溝通技巧等。

三是通過志愿服務提高了自身素養,高校學生的志愿服務不是一般的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社會人”,與課堂講授、理論灌輸等被動育人方式不同,志愿服務的本質是志愿者自覺自愿的主體性行為,通過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的舉動,學生樹立感恩、關懷他人的意識,重新審視自身的問題,有助于個體培養親社會性人格。

二、制約高校志愿服務獲得感的因素

目前在高校學生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大學生對各項志愿服務認知、參與度、獲得感并不高,為了能夠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力,推動服務隊伍向專業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筆者以大連市高校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調研,通過網絡平臺發放調查問卷,共回收問卷1485份,旨在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分析得出:首先在提供志愿服務的信息來源、搭建志愿服務的溝通平臺、充實志愿服務的談話體制、確保志愿服務的安全體系以及舉辦志愿服務的相關培訓方面,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是很有必要以及有必要的。其次在增加志愿服務的啟動資金、開設志愿服務的授課課程、創造志愿服務的講演機會方面,多數大學生認為是很有必要以及有必要的,相反在配備志愿服務的休學制度以及認定志愿服務的活動學分方面認為很有必要、有必要的人數相對較少,如圖1所示。

圖1 高校學生志愿服務獲得感的生成邏輯

與以往不同,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目的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以前的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更多是為了獲得獎勵學費、獎學金以及學分等,現在的大學生更多是為了豐富自身閱歷、提高社交能力、實現自我價值。

三、全鏈條參與高校志愿服務

為進一步推進高校志愿服務工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關于志愿服務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志愿服務作為大學生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平臺,提升大學生在志愿服務實踐中對國情、社情、民情的認知,厚植家國情懷、人民情懷,踐行奉獻精神、實現自我成長[4]。確保各高校青年志愿者協會規范運行,鞏固“省-市-校-院系”的志愿服務組織體系,推動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可從個人層面、高校層面、社會層面進行創新,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獲得感。

(一)個人層面

從個人層面來看,根據高校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活動意愿》的問卷調查,分析得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獲得感不高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大學時間不充裕、人際關系相處不融洽、缺少相關技術和知識、找不到志愿信息來源等方面。

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發展引發了人們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國家間關系的思考與反思,高校學生也不例外,大學生也在積極履行自己的社會義務和責任,并開始改變學分制剛性約束下志愿服務參與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提升的實際影響。從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社會評價三個角度,分析參與志愿服務潛在的動機、志愿服務后的收獲、推進高校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因素,努力提升學生的個人參與志愿服務的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志愿服務是高校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既能豐富大學生的生活,也利于在全社會樹立和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高校學生作為志愿服務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須充分認識志愿服務的重大意義,在志愿服務中提升個人素質,在志愿服務中豐富生活、享受生命,實現個人價值,推動志愿服務事業蓬勃發展。

(二)高校層面

從高校層面來看,目前,雖然全國各大高校志愿服務呈常態化推進,定期會開展常規活動,但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志愿者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活動缺乏吸引力。因此高校為提升學生志愿服務的獲得感和活躍度,可進行以下創新:

首先,可在志愿活動開展前,利用學校的公眾平臺,對活動進行積極宣傳,各大高??砂l揮聯動效應,借助數字化網絡教學平臺,推出各大高校學生長期參與且成熟的志愿服務課程及相關培訓,提升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高校需提供為服務志愿者組織、計劃和提供志愿機會的數據庫,可按照“全國-省-市-校-院系”的搭建框架,仔細審查提供志愿者機會的平臺,確保其合法性,并與政府合作,將推薦網站列表納入高校網站體系內,方便學生查閱及報名。比如:

1.虛擬仿真志愿服務

當下“線上+線下”志愿服務正在興起。在數字化賦能未來的背景下,網絡技術可提供線上虛擬志愿服務,創辦互動虛擬章節或活動,包括創建瑜伽課程、藝術和手工藝展示、在線演講示范及參加小型研討會等。另外,也可借助網絡平臺,捐贈符合條件的材料、幫助他人將書籍轉錄成數字格式或校對他人的作品等志愿服務。學生志愿者不僅可以掌握虛擬社交禮儀,也可以成為社交媒體上的倡導者。

2.虛擬計劃志愿服務

搭建世界志愿服務平臺,提供虛擬前往亞洲、歐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志愿活動機會,在這些地方,可參與改變生活的志愿者活動和體驗,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領域,以這些領域為中心,獲得專業人士的指導[1]。組織學生志愿者進行服務前的培訓,提升志愿者的責任感,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主題領域包括動物和野生動物保護、兒童教育、公共衛生和醫學、社會正義、社區發展和環境管理等。

3.特色內容志愿服務

隨著不斷開展的新興志愿服務,與助老助殘、生態建設、大型活動、環境保護文明實踐等長期組織的志愿服務項目不同,在當今新形勢的背景下,可推出符合大學生興趣的外展和宣傳、寫作和編輯、翻譯、技術開發、藝術和設計、領導力和戰略、志愿者管理等志愿服務項目。通過特色志愿服務內容的開展,能夠幫助高校學生掌握生活所需的技能,也能讓高校學生通過志愿服務回饋社區和社會。

其次,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活動負責人應選擇組織能力強、政治素養高、熱衷于公益事業并具有奉獻精神的教師,建立以社會學者、帶隊教師、精英志愿者為主的組織團隊,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及時關注志愿者狀態,與志愿者交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讓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感受到溫暖。

最后,活動結束后,學??膳囵B并儲備大學生志愿者骨干,定期宣傳優秀志愿者事跡,并利用公眾平臺通過歌曲、電影、微視頻、繪畫、攝影、小品、舞蹈等形式對活動進行成果性宣傳,開發具有各高校特點的志愿服務文創產品。

(三)社會層面

從社會層面來看,各部門應聯動配合,積極在活動組織方式、經費保障、資源配備等方面給予高校支持。首先在活動組織方式方面,大多數的青年志愿者活動,是由市政府、市共青團或其他政府部門批準并推廣的,新形勢下也有很多由個人或群體自愿發起、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因此為了能夠打造高校志愿服務品牌,應通過政府、高校等黨政、共青團組織、民政、綜治等部門的聯動協作,各高校成立在校以及畢業生的青年志愿者協會組織機構,聯合當地有影響力的媒體平臺,宣傳各高校的典型志愿服務和榜樣人物、骨干代表的先進事跡。讓社會公眾廣泛認可青年志愿服務社會組織,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其次在經費保障方面,以大連市為例,目前很多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會因為財力的限制而不能實現其預期的效果。尤其是一些大型主題活動,其資金支持主要來源于政府所批資金和大中小型企業的贊助,也有一些來源于社會的募捐。而對于一些小型活動,若不能申請到政府的資金支援,則多數情況是由發起人、參與者向社會或熱心公益的人士募捐。因此要積極拓寬財政資金支撐渠道,投入對高校志愿組織的公共撥款,并多元化吸納社會、企業等資金,成立志愿服務資金保障會,推動高校志愿服務的穩步發展。

最后在資源配備方面,有些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因沒有很好的傳播渠道和資源,很難得到政府機構和相關組織的支持。因此應加快建立政府工作協調機制,主動與有需求的志愿活動組織溝通,為其創造活動條件[5]。除此之外,各部門還應加強志愿服務的專業培訓,讓志愿者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培養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安全意識,為志愿者營造一個安全的志愿服務環境。

四、結語

當代高校大學生是新時代歷史進程的見證者,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推動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背景下,大學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挑戰。通過流動志愿、區域志愿、數字志愿等方式,不斷創新志愿服務內容,也能不斷提高志愿服務的獲得感。與此同時,志愿服務仍然存在一些地區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需要各界的進一步關注,以更好地推進高校學生志愿服務事業發展。

猜你喜歡
高校學生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該何去何從?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及作用發揮探索
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件應對與處理
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小議高校學生違紀處分制度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