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團黨委黨校關于新疆若干問題的研究綜述

2023-08-30 13:35王聰延
兵團黨校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研究綜述黨校

[摘要]作為兵團干部培訓基地和兵團理論研究的主陣地,兵團黨委黨校自1983年成立以來的40年里,在一批學術帶頭人的帶領下,全體教師全身心地致力于以哲學社會科學為重點的多學科領域研究,在新疆問題研究方面,研究內容廣泛,涉及新疆的歷史與文化、社會穩定與治理、族際交往與交流、區域開發與經濟發展、對口援疆等多領域研究,成績斐然,在新疆和兵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黨校;新疆問題;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D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3)04—0119—07

[作者簡介]王聰延,女,兵團黨委黨校(行政學院)屯墾研究所副教授,歷史學碩士,研究方向:西域歷史與文化。

新疆地處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眾多、文化多元是新疆的特殊區情。歷史上新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生共榮,共同推動了新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但自近代以來,在西方帝國主義的培植之下,新疆開始出現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再加上20世紀20年代“雙泛”思潮的傳入嚴重影響了新疆的社會穩定,如何治理新疆,維護新疆社會穩定成為黨和國家治理邊疆的一件大事。作為為兵團培養領導干部的主陣地,兵團黨委黨校(以下簡稱兵團黨校)自1983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新疆問題研究,并在諸多問題研究上取得豐碩成果。本文對兵團黨校在新疆問題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果進行梳理,希冀為當代邊疆治理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一、新疆社會穩定與社會治理研究

新疆自古民族眾多、文化多元,維護新疆社會穩定是歷朝歷代治理邊疆的重點。新中國成立以后,黨中央高度重視新疆的社會穩定與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急劇變化的國內國際環境,新疆在國家改革發展穩定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兵團黨校的學者們立足新疆、放眼全局、未雨綢繆,積極探索符合新疆實際的治理策略,忠誠履行黨校教師的職責使命。

2001年趙柳成申請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以下簡稱國家課題)《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新疆長治久安的戰略思想研究》立項,在結項課題研究的基礎上,于2003年形成了專著《新疆長治久安論》[1]。該書從戰略意義、物質基礎、基本保證、重要前提、思想長城、決定因素、重要力量以及外部環境等八個方面論述了新疆長治久安的重要意義。王小平《新疆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斗爭回顧》全面回顧了在新疆意識形態領域長期存在的反分裂斗爭并在《21世紀治理新疆的策略研究》[2]一書中提出了21世紀新疆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新疆穩定發展所面臨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并系統闡述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確保新疆社會長期穩定、促進各民族文化整合、實現可持續發展、鞏固和發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營造良好的睦鄰關系、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共十個方面的內容,為21世紀黨和國家治理新疆、確保新疆社會長期穩定提出了思考和建議。為了進一步深化研究,王小平在《江澤民同志關于新疆穩定和發展思想初探》[3]一文探討了新疆具有獨特的區情和重要的戰略地位,要解決新疆的穩定和發展問題,就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民族干部隊伍。楊建平《邊疆的和諧穩定與國家最高利益》[4]認為進入21世紀,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邊疆地區的和諧穩定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國邊疆地區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邊疆的穩定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

進入21世紀以來,兵團黨校的一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科研能力不斷提高。他們在探索怎樣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發展方面的思路更寬,研究對象也更加具體。白關峰《社會治理視角下的新疆南疆鄉村社會變遷與社會穩定研究》[5]以“治理的實現要通過治理資源和正視社會問題”為前提,對土地、生計和人口變遷中國家與農民的互動進行了論述和分析。王聰延認為要通過《增強五個認同 實現新疆長治久安》[6]以及《增強新疆各民族中華文化認同的路徑》[7]等方式來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它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趙赟《論穩定視域下的新疆法律文化建設研究》[8]以法律文化對新疆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引領作用為視角,分析了民族傳統文化所特有的積淀對構建現代法律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并闡述了建設現代法律文化對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維護文化安全以及對新疆穩定的戰略意義。盧大林《習近平依法治疆重要論述研究》[9]認為習近平依法治疆重要論述是推進法治新疆建設的基本遵循。應增強新疆各級黨委依法執政意識,提高新疆各級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能力。其另一篇文章《推進法治新疆建設維護新疆長治久安》[10]也從法律的視角對維護新疆社會穩定提出新的思考。

其他教師也從不同的專業領域對如何治理新疆、維護新疆社會穩定提出了不同的思考,推動了該領域研究的深入。

二、新疆歷史與文化建設研究

學史可以明智,鑒古可以通今。自公元前60年西漢統一西域,新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歷史的角度論述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新疆史研究的熱點。方英楷《中國歷代治理新疆的國策研究》[11]系統闡述了西漢至1949年歷代政府統治和管理新疆地區的基本政策,全面總結兩千多年來歷代政府鞏固祖國統一和開發新疆地區的經驗教訓,為黨和國家建設和保衛邊疆提供了歷史依據和決策服務。王聰延《略論魏晉十六國時期中原與西域的關系》[12]論述了魏晉十六國時期雖然中原群雄割據、戰亂頻仍,但西域諸國一直向中原遣使納貢、接受中原諸政權的冊封,與中原政權長期保持著政治上的隸屬關系。通過在西域設立戊己校尉、西域長史、推行中原郡縣制等一系列措施,不僅使中原諸政權長期在西域行使國家權力,而且維系了兩漢以來新疆各民族對中央王朝的認同,這對構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使新疆始終統一于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王聰延另一文《從唐代西州戶籍殘卷管窺唐朝戶籍制度在西州的推行》[13]從出土文物和文化遺存的角度證明了新疆與祖國不可分割的關系。該文通過對吐魯番出土的戶籍殘卷的研究證明了唐朝國家制度在西域的貫徹和執行,以考古實物的形式證明了漢朝以后,任何一個王朝都把西域視為故土,行使著對新疆地區的管轄權。吳珍的《新疆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14]以 1937年盧溝橋事變為視角,論述了盧溝橋事變發生以后,中國共產黨和新疆省政府建立了統戰關系,新疆各族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成為全國抗戰的大后方。新疆成為西北國際交通線的樞紐,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特殊貢獻。

進入新時代以來,如何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王小平《歷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南疆的政策及經驗》[15]認為從西漢開始,歷代中央政府因地制宜,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屯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維護南疆穩定的有效政策,既確保南疆的穩定與發展,也為后世留下了疆域統一是南疆治理的根本保證、有效管控是南疆治理的前提基礎、官員任命制和任期制是南疆治理的組織保證、開放交流是南疆治理的必要條件、“多元一體”是南疆治理的重要遵循、中央政府的有力扶持是南疆治理的可靠支撐、政教分離是南疆治理的必然要求、屯墾戍邊是南疆治理的重要國策等寶貴的經驗,為中央治理新疆南疆提供了歷史經驗。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會時的講話指出“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說話、 讓文化說話”。我們應以考古實物為切入點講好歷史故事、新疆故事,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以“文化潤疆”鑄牢中華文化共同體意識。王聰延多篇論文從新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歷史事實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現了歷史上中原各族遷入新疆后,和新疆各民族長期地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稄堯q出使西域之前西域與中原文化交流考》[16]通過考古發掘和史料的相互印證,證明了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中原與西域就存在密切的文化聯系且綿延不絕。西域與中原長期的雙向文化饋贈為公元前60年西漢統一西域、西域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稘h唐時期中原與西域雙向的文化饋贈》[17]論述了漢唐時期中原漢文化西向傳播和西域地域文化東向傳播、中原與西域雙向的文化饋贈的歷史史實,并進一步闡明了中原漢文化與其他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是豐富和發展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體系的力量源泉?!短綄な穼嵗锏凝斊澩踅{賓》[18]論述了龜茲王絳賓潛心學習中原漢文化的歷史史實?!豆芨Q漢代西域少數民族上層對中原漢文化的認同》[19]通過挖掘新疆歷史上眾多西域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主動學習中原漢文化的史實闡釋了中原漢文化強大的文化張力、中原與西域并存互補的社會經濟形態、質子制度以及中原與西域的和親這四個因素與中原漢文化在西域傳播的內在聯系。作者認為在中原漢文化與西域各民族文化長期互動交流中,一些西域少數民族上層自發地產生了對中原漢文化的認同與尊崇并自覺地歸屬于漢中央王朝。在《漢文化在新疆的傳播及其作用》[20]一文中,王聰延認為歷史上通過屯田、貿易等多種方式,漢文化源源不斷傳入西域與西域各民族文化互動交融并逐漸形成“以內地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為母體”的屯墾文化。它不僅豐富了新疆地域文化,成為新疆地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為推動新疆文化進步,促進新疆各民族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維護國家統一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其《羌女尺牘:千年文物述說“萬里同文”》[21]《傳絲公主:揭開蠶種西傳的秘密》[22]《〈論語鄭氏注〉中原文化在新疆傳播的歷史明證》[23]三篇文章運用考古實物印證了歷史上中原漢文化與新疆各民族文化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和新疆各民族文化從開始就打上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印記、是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事實。以上研究對樹牢中華民族歷史觀,鑄牢中國心、中華魂,深入開展文化潤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除了闡釋中原漢文化在新疆的傳播由來已久、源遠流長之外,王聰延還從其他角度論證了歷史上漢人遷入新疆的過程及對新疆地域產生的影響?!肚宕鷥鹊貪h族遷移新疆的原因及特點》[24]闡釋了清朝建立后,大批漢人分三個階段呈波浪態勢遷入天山以北地區;清前期漢人遷入新疆的空間分布呈現“北重南輕”的特點;來疆漢人最初以駐疆官兵和農戶為最多,后來逐漸發展為工、農、兵、商、文、教等各行各業人員,他們的到來為“清代新疆漢族社區的形成與發展”[25]奠定了基礎。

一些教師把研究的視角放在文化建設方面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張全峰《文化潤疆:新疆文化建設與文化傳播專題研究》[26]從新疆特殊歷史背景出發,借鑒國內外文化政策理論成果,準確把握新疆文化政策的客體與政策環境,深入分析了如何在新疆傳播中華文化;張全峰、白關峰《新疆少數民族國家認同中的文化建構研究》[27]認為文化建構作為確立國家認同的重要途徑,在于以歷史文化為基礎建構國民共同的歷史記憶與共同價值觀,強化支持國家認同的文化系統。王聰延《20世紀50—60年代內地支邊大學生對新疆文化的貢獻》[28] 以上世紀50—60年代響應祖國號召從其他省市奔赴新疆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群體為研究對象,論述了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對新疆文化建設做出的積極貢獻。

李書群《新疆屯墾民間文學研究》[29]認為新疆屯墾民間文學是各地漢文化與新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產物,其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對于增進新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培育共同的文化心理、促進各民族成員之間的親和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該研究填補了新疆各民族民間文學研究中漢語言民間文學研究的空白。席霍榮《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產黨在新疆南疆地區發展中小學教育的實踐》[30]認為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產黨在新疆南疆大力發展中小學教育,逐步消除了宗教對中小學教育的影響,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中小學教育體系,確立了服務于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現代教育思想體系,為南疆地區經濟社會建設培養一大批可用之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其他角度研究新疆歷史的還有衡宗亮《清代前期新疆的豌豆種植》[31]。該文認為清前期豌豆在天山南北兩路多地的廣泛種植為清軍提供軍需、節省帑幣、促進農業生產、豐富新疆民眾的飲食生活,為清政府治理新疆發揮了重要作用。張艾云、王玉林《楊增新時期新疆南疆水利建設》[32]認為楊增新主政新疆時期,通過設立水利委員會、整合各方力量、將水利納入官員考核、切實解決水利糾紛等措施發展南疆水利建設,對南疆農業發展、社會穩定都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三、新疆的民族與宗教問題研究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民族眾多、文化多元是新疆的重要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民族團結是新疆工作的生命線?!彼约袑π陆拿褡搴妥诮陶归_研究是兵團黨??蒲械臒狳c問題,也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方英楷《新疆漢族志》[33]吳珍《構建新疆和諧民族關系問題研究》[34]和魏銘靜《新疆民族交往心理與民族關系研究》《淺談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適應性問題》[35]等論文。其中吳珍《構建新疆和諧民族關系問題研究》從民族歷史、民族發展現狀、民族文化等方面對構建新疆和諧民族關系應把握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系統性研究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席霍榮、張軍在《論經濟交往中的民族關系:基于新疆人口遷移的視野》[36]認為在以工業化、城鎮化為標志的現代社會,民族間的經濟交往已經與人口地域間的遷移變動如影隨形,成為考察民族關系中的重要變量。

在宗教研究領域,王聰延《論儒、釋、道精神在唐代西域的傳播》[37]認為,儒、釋、道精神曾在唐代西域的傳播,它不僅影響了西域各族民眾的日常行為體系和價值體系、促進了西域宗教文化的發展,而且表現出官方信仰的政治導向性和民間信仰的功利性、世俗化特點。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儒學、道教還是經中原本土化的發展回授西域的漢傳佛教,都要與當時所處社會相適應才能得到長久的發展。以史為鑒,今天我國的宗教也應該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按照中國化的方向發展。衡宗亮《清至民國時期新疆定湘王信仰研究》[38]認為定湘王信仰隨左宗棠大軍收復新疆而遍布天山南北。清政府因勢利導對于定湘王信仰采取了靈活與實用的措施對維護社會穩定、鞏固政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其另一文《新疆烏魯木齊紅廟子道觀》[39]根據學者對出土文物的研究,大致認為在公元5世紀初期新疆就已經存在道教。王聰延在《土墩子農場清真寺: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歷史見證》[40]闡釋了始建于清末的土墩子農場清真寺一個多世紀以來始終以中原灰瓦、飛檐斗拱、二龍戲珠等突出的中華文化視覺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它見證了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后始終扎根中華文明沃土、成為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歷史事實。

四、區域開發與經濟發展研究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部分教師把研究視角集中到區域開發與經濟發展研究領域,一批科研成果不斷涌現。

郭薇《加強民族團結 促進新疆經濟的發展》[41]闡述了民族團結是新疆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1997年,馬彥梅在《抓住機遇 加快新疆經濟發展》[42]中先分析了新疆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接著提出“當前是新疆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機,應抓住機遇,促進新疆經濟的發展?!鳖佒颐裨凇墩_認識和處理新疆同東部地區經濟聯合中的關系》[43]認為“實行東西部經濟聯合發展是縮小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的重要途徑,也是改革開放十幾年來東西部經濟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總結。新疆必須抓住這一歷史機遇,遵循平等、互利、互惠;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促進新疆同東部地區在更大的廣度和深度上實現經濟聯合,推動新疆經濟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方英楷的《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先鋒——兵團開發祖國西陲的輝煌成就》[44]認為早在1949年10月,隨王震進疆的人民解放軍是開發中國西部地區的先鋒和突擊隊。他們最早大規模地開發祖國西陲,其規模震古爍今,其成就舉世矚目。強始學《新疆區域協調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45]田燕秋《新疆建設開發與融資支持》[46]李書群《開發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的思考》[47] 殷小波《對新疆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思考》[48]等論文分別從旅游和經濟兩個角度探討了區域開發對于新疆發展的意義。 強始學《新疆區域協調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在對南北疆各個地區進行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和協調度進行定量分析后認為影響南北疆區域協調發展的因素主要在于:北疆地區受制于經濟與人口的發展;南疆地區受制于社會與人口的發展,這兩項發展與該地區的經濟以及資源環境的發展不相協調。應通過強化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人口質量,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以平衡。田燕秋在《新疆建設開發與融資支持》一文中闡述了新疆建設開發中的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方式的選擇及融資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認為新疆發展落后的主要原因除經濟結構、政策、地區差異、人才和技術等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金短缺及“造血”功能薄弱。 《對新疆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思考》則在論述發展新疆農產品電子商務意義的基礎上,對新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現狀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部分教師從生態環境角度研究了生態文明對于區域開發的意義。李海江《西部開發 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49]認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根本點和切入點。方英楷《塔里木河下游綠色走廊的興衰與保護》[50]認為塔里木河下游歷史上的五次改道引起了塔里木河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的劇變。李書群和白燕提出了“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實現新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51]的觀點。在發展城市經濟方面,白燕提出了“構建新疆天山北坡城市帶的設想”[52]。作者認為構建天山北坡城市帶首先要構建城市帶的核心城市“塔尖”,由塔尖逐層向下傳遞輻射,并依次蔓延到中小城市,最終傳遞到小城鎮,這樣,以大城市為依托而形成多梯次城市群落,必然帶動中小城市的發展。大中小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雙向流動,最后在經濟帶內形成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融為一體的區劃模式,可以有效地發揮空間上多級帶動作用。劉瓊《新疆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實踐研究》[53]認為新疆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過程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今后應當在加強環境保護立法、法治宣傳、提升執法力度的同時結合區情走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道路,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治體系。涉及區域開發與經濟發展研究的還有盧玉文《新疆產業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54]和彭銀春《新疆天業節水產業發展對農機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啟示》[55]等。

五、其他研究

對口援疆是國家發展戰略,近年來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王曉娟《基于國家對口支援背景下的新疆承接產業轉移問題研究》[56]在闡述了產業轉移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之后,分析了國家對口支援產業轉移到新疆的動因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國家對口支援背景下新疆承接產業轉移的策略。李學軍《對口援疆與南疆三地州自我發展能力提升研究》[57]在對對口援疆政策、經濟發展與自我發展能力進行理論的闡述之后,分析了南疆和田、喀什和克州三地州在新一輪中央對口支援中的效果,提出“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要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大力推進產業援疆的思路。

社會學方面,席霍榮《當代新疆人口遷移與社會變遷》[58]通過分析改革開放前后新疆地區人口遷移的數量、形態、分布變化,以及在經濟、文化、社會權力、民族關系方面引發的諸多變遷等,深描出新疆社會變遷的軌跡,揭示出當代新疆人口遷移從經濟、社會、文化、社會權力、民族關系等各方面型塑著新疆社會;遷移人口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兵團本身不但吸納大量遷移人口,還帶動了整個新疆的人口遷移,推動著新疆城鎮化進程,推動整個新疆社會的變遷;新疆地區的人口遷移對其作為落后地區的社會發展與穩定起到一定作用。

民生問題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歷來受到學者的關注。夏新燕《新疆不同地區就業結構的比較研究》[59]通過對新疆東疆、南疆和北疆地區的人口與經濟相對發達的天山北坡經濟帶在就業結構上的比較分析,解釋了四個區域就業壓力的差異并提出了在新疆相對落后地區解決人口就業問題的若干建議。李學軍《新疆南疆三地州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問題研究》[60]認為貧困問題是新疆南疆地區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最突出的“短板”,是最主要的矛盾之一。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我國新一輪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要以“三個支點”強化新疆精準扶貧質量與績效。

近年來一些教師將研究的視角放在構建嵌入式社會結構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王巧玲《優化南疆人口資源 構建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61]通過對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對人口資源要求的梳理,發現南疆人口資源在構建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中存在人口構成嚴重失衡、素質相對不高、分布過于集中等問題,因此,應該采取相關的措施完善人口的構成、提升人口的素質、調控人口的分布等。

從20世紀80年代建校之初科研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科研成果碩果累累,兵團黨??蒲袑W術水平已經邁進了新的階段,這些成果的取得為當前進一步深化新疆問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新形勢下,黨校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拓展研究闡釋的深度和廣度,加強對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研究和闡釋,尤其要加強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研究。因為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仍然尖銳復雜,黨校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前沿陣地,黨校教師要加強該方面研究,當好用黨的意識形態引導社會思潮的可靠排頭兵。另外,黨校教師要在研究的體系化和學理化上下功夫,形成立得住、叫得響、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為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提供寶貴的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趙柳成.新疆長治久安論[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小平.21世紀治理新疆的策略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王小平.江澤民同志關于新疆穩定和發展思想初探[J].理論前沿,2006(3).

[4]楊建平.邊疆的和諧穩定與國家最高利益[J].理論導刊,2006(9).

[5]白關峰.社會治理視角下的新疆南疆鄉村社會變遷與社會穩定研究[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20.

[6]王聰延.增強五個認同實現新疆長治久安[J].兵團黨校學報,2016(5).

[7]王聰延.增強新疆各民族中華文化認同的路徑[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6(4).

[8]趙赟.論穩定視域下的新疆法律文化建設研究[J].理論探討,2014(6).

[9]盧大林.習近平依法治疆重要論述研究[J].法學雜志,2016(5).

[10]盧大林.推進法治新疆建設維護新疆長治久安[J].兵團黨校學報,2014(5).

[11]方英楷.中國歷代治理新疆的國策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2]王聰延.略論魏晉十六國時期中原與西域的關系[J].新疆地方志,2023(2).

[13]王聰延.從唐代西州戶籍殘卷管窺唐朝戶籍制度在西州的推行[J].新疆地方志,2021(1).

[14]吳珍.新疆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J].兵團黨校論壇,1995(4).

[15]王小平.歷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南疆的政策及經驗[J].兵團黨校學報,2022(6).

[16]王聰延.張騫出使西域之前西域與中原文化交流考[J].新疆地方志,2022(4).

[17]王聰延.漢唐時期中原與西域雙向的文化饋贈[J].新疆社科論壇,2015(2).

[18]王聰延.探尋史實里的龜茲王絳賓[N].新疆日報,2023-6-30.

[19]王聰延.管窺漢代西域少數民族上層對中原漢文化的認同[J].兵團黨校學報,2017(5).

[20]王聰延.漢文化在新疆的傳播及其作用[J].石河子大學學報,2015(3).

[21]王聰延.羌女尺牘:千年文物述說“萬里同文”[J].今日新疆,2023(5).

[22]王聰延.傳絲公主:揭開蠶種西傳的秘密[J].今日新疆,2023(9).

[23]王聰延.《論語鄭氏注》中原文化在新疆傳播的歷史明證[J].今日新疆,2022(15).

[24]王聰延.清代內地漢族遷移新疆的原因及特點[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2(1).

[25]王聰延.清代新疆漢族社區的形成與發展[J].兵團黨校學報,2012(1).

[26]張全峰.文化潤疆:新疆文化建設與文化傳播專題研究[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22.

[27]張全峰,白關峰.新疆少數民族國家認同中的文化建構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6(3).

[28]王聰延.20世紀50—60年代內地支邊大學生對新疆文化的貢獻[J].兵團黨校學報,2008(5).

[29]李書群.新疆屯墾民間文學研究[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19.

[30]席霍榮.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產黨在新疆南疆地區發展中小學教育的實踐[J].兵團黨校學報,2021(4).

[31]衡宗亮.清代前期新疆的豌豆種植[J].清史研究,2020(4).

[32]張艾云,王玉林.楊增新時期新疆南疆水利建設[J].新疆大學學報,2021(2).

[33]方英楷.新疆漢族志[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34]吳珍.構建新疆和諧民族關系問題研究[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13.

[35]魏銘靜.淺談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適應性問題[J].民族論壇,2012(4).

[36]席霍榮,張軍.論經濟交往中的民族關系:基于新疆人口遷移的視野[J].兵團黨校學報,2010(4).

[37]王聰延.論儒、釋、道精神在唐代西域的傳播[J].兵團黨校學報,2018(3).

[38]衡宗亮.清至民國時期新疆定湘王信仰研究[J].中國本土宗教研究(第四輯),2021.

[39]衡宗亮.新疆烏魯木齊紅廟子道觀[J].中國道教,2017(1).

[40]王聰延.土墩子農場清真寺: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歷史見證[N].中國民族報,2022-11-22.

[41]郭薇.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新疆經濟的發展[J].經濟教育研究,1995(2).

[42]馬彥梅.抓住機遇加快新疆經濟發展[J].兵團黨校論壇,1997(1).

[43]顏忠民.正確認識和處理新疆同東部地區經濟聯合中的關系[J].實事求是,1998(1).

[44]方英楷.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先鋒——兵團開發祖國西陲的輝煌成就[J].兵團建設,2001(4).

[45]強始學.新疆區域協調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咨詢,2012(6).

[46]田燕秋.新疆建設開發與融資支持[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2(4).

[47]李書群.開發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的思考[J].實事求是,2005(2).

[48]殷小波.對新疆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08(1).

[49]李海江.西部開發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J].特區理論與實踐,2001(11).

[50]方英楷.塔里木河下游綠色走廊的興衰與保護[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1(1).

[51]李書群,白燕.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實現新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J].兵團黨校學報,2004(5).

[52]白燕.構建新疆天山北坡城市帶的設想[J].城鄉建設,2003(6).

[53]劉瓊.新疆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實踐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19(3).

[54]盧玉文.新疆產業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新疆財經,2011(2).

[55]彭銀春.新疆天業節水產業發展對農機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啟示[J].兵團黨校學報,2013(1).

[56]王曉娟.基于國家對口支援背景下的新疆承接產業轉移問題研究[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14.

[57]李學軍.對口援疆與南疆三地州自我發展能力提升研究[M].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16.

[58]席霍榮.當代新疆人口遷移與社會變遷[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15.

[59]夏新燕.新疆不同地區就業結構的比較研究[J].福建論壇,2007(2).

[60]李學軍.新疆南疆三地州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問題研究[J].新疆社科論壇,2016(6).

[61]王巧玲.優化南疆人口資源構建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J].兵團黨校學報,2016(5).

責任編輯:張彥

猜你喜歡
研究綜述黨校
央企黨校黨性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兒童旅游研究綜述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微學習研究綜述
中共第一所黨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黨校網站創新的實踐與探索
黨校黨建工作的路徑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