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索與預擬:“漢畫塑城”的鄭州路徑

2023-08-31 20:42鄭志剛
大連大學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漢畫空心磚畫像磚

鄭志剛

(河南省書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視角

(一)研究現狀

迄今為止,有關鄭州地區漢代畫像遺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專著(編著)和學術論文兩大類。其中,專著(編著)類較具代表性的有:劉慶柱、白云翔主編的《中國考古學·秦漢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版),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著的《河南漢畫像石(第6 卷)》(河南美術出版社、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年版),傅惜華的《漢代畫像全集(初編)》(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1950 年版)和《漢代畫像全集(二編)》(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1951 年版),常任俠的《漢代繪畫選集》(朝花美術出版社1955 年版),朱存明的《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商務印書館2017 年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二隊編的《河南出土空心磚拓片集》(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密縣文管會等編的《密縣漢畫像磚》(中州書畫社1983 年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出版的《密縣打虎亭漢墓》(文物出版社1993 年版),呂品編著的《中岳漢三闕》(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張秀清、張松林、周到編著的《鄭州漢畫像磚》(河南美術出版社1988 年版),周到、呂品、湯文興編的《河南漢代畫像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薛文燦、劉松根編的《河南新鄭漢代畫像磚》(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年版)等。如上著述中,前6 種都是從全局視域出發,對秦漢考古、全國或河南全省范圍內的畫像石資料及漢代畫像資料所作的綜合性研究。書稿中有部分章節涉及鄭州地區的漢畫遺存,分別從總體特征、實物現狀、文史價值及藝術美學特色等方面進行描述和探討,多行文嚴謹、不乏創見;后7 種為河南文博機構的發掘、征集及研究人員編撰的專門針對鄭州漢畫分類或個案遺存的客觀介紹與剖探。其中關于打虎亭漢墓和漢三闕的2 種出版物,接近于考古發掘報告,可信度較高。

在已經公開發表的有關鄭州漢畫的學術論文中,多數集中在對漢畫像磚的多側面探討之上。其中河南、鄭州文博系統的老學者、老專家發表較早的一批論文,多具有考古發掘報告性質。譬如:王與剛的《鄭州南關159 號漢墓的發掘》(《文物》1960年第Z1期),趙世綱的《鄭州二里崗漢畫象空心磚墓》(《考古》1963 年第11 期),唐杏煌的《鄭州新通橋漢代畫象空心磚墓》(《文物》1972 年第10 期),張秀清的《鄭州又發現一批漢畫像磚》(《中原文物》1985 年第2 期),張秀清、劉松根、薛文燦、寇玉海的《河南新鄭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中原文物》1986 年第1 期),孫新民、李青峰的《鄭州市向陽肥料社漢代畫像磚墓》(《中原文物》1986 年第4 期),王蔚波的《新鄭山水寨漢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987 年第1 期),張秀清的《鄭州漢代畫像磚藝術》(《美術》1987 年第4 期),張秀清、周到的《鄭州漢畫像磚題材叢考》(《東南文化》1987 年第3 期),張秀清的《河南鄭州新發現的漢代畫像磚》(《文物》1988 年第5 期),呂品的《河南漢代畫像磚的出土與研究》(《中原文物》1989 年第3 期),張秀清的《古樸傳神的藝術形象——介紹鄭州漢畫像磚馬的形象》(《美術》1991 年第4 期)以及張秀清的《論鄭州漢畫像磚中的樂舞百戲》(《舞蹈》1996年第1 期),趙清的《河南滎陽縣康寨漢代空心磚墓》(《華夏考古》1996 年第2 期),張文霞、郝紅星、張松林的《鄭州市南關外漢代畫像空心磚墓》(《中原文物》1997 年第3 期)等。上述論文或介紹出土詳情,或分析畫像題材,或品賞藝術風格,對鄭州漢磚畫像的弘揚有闡拓之功。

近十余年來關于鄭州漢畫像磚的部分論文有:劉海旺的《河南秦漢考古發現與研究概要》(《華夏考古》2012 年第2 期),董睿的《漢代空心磚的制作工藝與畫像構成研究——以鄭州、洛陽為中心》(中央美術學院2013 年博士論文)、《漢代空心磚畫像的模印程序》(《中國藝術時空》2013 年第5期)和《漢代空心磚畫像布局的“鄭州模式”》(《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6 年第3 期),劉中偉的《鄭州地區空心磚墓的初步研究》(《華夏考古》2011年第2 期),王蔚波的《鄭州出土絲路精品庭院漢畫像磚藝術探析》(《新疆藝術(漢文)》2020 年第6 期),沈倩的《漢代人的生產、生活及習俗淺析——以鄭州發現漢畫像磚上的畫像為例》(《黃河·黃土·黃種人》2019 年第10 期),樊鋼亮的《鄭州地區漢代畫像空心磚墓的圖像學研究——以新通橋漢代畫像空心磚墓為例》(《黃河·黃土·黃種人》2020 年第22 期)等。其中,董睿提出漢代空心磚畫像布局“鄭州模式”的命題并加以論證,闡說了鄭州漢畫的局部特征;劉中偉的論文謹飭剴切,在充分尊重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對鄭州地區空心漢磚的特性進行了探討;其余數篇,側重分析鄭州漢磚畫像的圖像學特征和藝術風格,各有見地。

客觀而言,如上成果雖各有擅勝、各有發見,但未能越出對古代資料的本體研究范疇。而事實上,如何使鄭州漢畫元素在“塑鑄”當代城市氣韻方面有所作為,似乎更具探辯價值。比較來看,這方面的成果迄今還嫌薄弱。本文擬自創設“鄭州漢畫館”“鄭州漢畫公園”“鄭州國際漢畫節”等方面入手,為打造“漢畫鄭州”的目標提供有效渠道和切實抓手。此外,站在“塑鑄”新時代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文化氣韻的角度,對鄭州地區的漢畫像磚、漢畫像石和漢代壁畫資料進行觀照,會有不一樣的“逆”發現。譬如,從工藝美術設計的視角,對鄭州西漢時期空心畫像磚的“小模反復印制”技法進行再認識??梢試L試將這種饒具特色的“漢畫小?!?,用于城市地磚的制作之中,使鄭州“新漢韻”首先從市民腳下開始“冉冉升騰”。

(二)研究角度

首先,從“漢畫蓄韻”的角度,對鄭州漢畫遺存的出土情況、類別時序以及藝術風格作整體考察,揭橥鄭州地區漢文化底蘊之高古、雄健與悠遠;其次,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角度,對目前國內城市“漢畫塑城”方面的典范案例展開分析,積極探討傳統文化藝術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都市文化軟實力的方式方法;再次,從“古為今用,挹古煥今”的角度,對漢畫元素如何融入鄭州都市文化氣韻“塑鑄”工程進行渠道預設,并對這些渠道的可操作性進行審視。

二、鄭州漢畫遺存的分類、分期及藝術特色

(一)鄭州漢畫的分類、分期及歷史文化價值

鄭州地區經考古發掘出土的漢畫文物,可分為刻畫、繪畫兩大類。其中,刻畫類漢畫又有畫像磚、畫像石之分,后者尚可進一步細分為墓室畫像石和地上建筑畫像石;而繪畫類漢畫則以墓室壁畫居多。至于漢代帛畫、漆畫,相關的考古出土文物見于甘肅武威、湖南長沙、山東臨沂、湖北老河口和江蘇連云港等地墓葬,鄭州地區則罕覯。

1.鄭州西漢早中期畫像磚

這種在燒前未干的磚坯上連續按印小模圖像的墓磚,先秦戰國時期便有發現。譬如,20 世紀90年代中期,鄭州市南陽路北倉中街發掘的11 號和12 號戰國墓所出的空心磚上,就有樹、虎的模印形象[1]。到漢代,畫像磚主要集中分布于河南、四川兩省。具體而言,西漢早中期的畫像磚墓皆為單室空心磚墓,主要發現于鄭州和洛陽地區,墓頂可分平頂、人字頂兩類。這些空心磚上的圖像,均系小模反復印制而成。其中,鄭州畫像磚圖像排列較密集,一塊磚上常常表現多個主題。除了大量的幾何紋圖案外,主要有武士、格斗、軺車出行、狩獵、龍、鳥、虎、馬、璧、樹等內容。以鄭州九洲城2 號墓[2]和鄭州乾元北街墓[3]為例,前者為西漢早期的畫像磚墓,四壁空心磚正、背兩面均有圖像,邊框用繩紋、連續曲折紋、菱形紋各一周作裝飾圖案,中間主題部分印有朱雀和佩劍武士;后者為西漢中期畫像磚墓,磚上圖像為變形鳥紋、虎紋、樹紋、持械格斗、軺車騎從、山中狩獵以及同心圓乳釘紋、菱形紋、波折紋等。

2.鄭州西漢晚期畫像磚

西漢晚期畫像磚的藝術水準有質的提升,出現了一磚一模的整模畫像磚,圖繪愈發凝整、線條更加流暢、物像隆起更高。譬如,鄭州新通橋漢墓所出空心磚的內、外、側三面,均印有各種幾何圖案和精美圖像,每組圖像的印模大小不同,畫像內容有闕門建筑、人物、車馬、狩獵、馴獸、擊刺、禽獸和神仙等[4]。而鄭州南倉西街2 號墓出土的9 塊空心磚,兩面或三面印有圖像。其中,門楣磚圖像為鳳闕、騎射、軺車出行、奏樂、鸮和鴻雁[5]。另如新密周崗漢墓,整個墓室用155 塊不同形制的空心磚構筑而成,其中門扉、門框和門楣磚上的圖像題材較為豐富,內容有門闕、鋪首銜環、執彗門衛、執戟門衛、執盾小吏、軺車出行、人逐鳥、虎豬斗、鶴銜魚、人物、魚以及常青樹、變形蓮花紋等圖案[6],俱各鮮活生動。而到了空心磚被實心磚替代的東漢時期,鄭州、洛陽等地就鮮有畫像磚建墓的現象了。

3.鄭州東漢中晚期畫像石

從全國范圍看,漢畫像石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陽、鄂西北區;山東、蘇北、皖北、豫東區;陜北、晉西北區;四川成都、重慶區;河南鄭州、洛陽區[7]。足見鄭州區域分量之重。至于畫像石內容,則可分生產生活、墓主仕宦經歷及身份、墓主生活、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祥瑞、天象、圖案花紋八類[8]。鄭州境內發現的墓葬畫像石,多屬東漢中晚期,其中以新密打虎亭1 號墓為代表。該墓為磚石結構,出土的漢畫像石題材豐富,雕刻技法主要為減地平面線刻,細部飾以流暢的陰線,風格雄健而不乏宕逸,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此外,鄭州的地上漢闕畫像石亦不乏杰作,其中以著名的登封嵩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和啟母闕)最具代表性?!皾h三闕”是三座漢代神廟前的石結構神道闕,闕身方正平直,皆用經過雕琢的石塊壘砌而成。其中,太室闕闕身以石塊為單位,用鑿紋地淺浮雕的技法雕刻車馬出行、馬戲、奇禽異獸、鋪首銜環、四靈、常青樹、跽坐人物等圖像;少室闕闕身畫像多有毀泐,主要內容有玉兔搗藥、軺車出行、馬戲、蹴鞠、訓象、獵鹿、斗雞、逐兔、鶴銜魚、雙龍穿璧等;啟母闕殘損亦甚,闕身除鐫刻篆、隸書銘文之外,均以石塊為單位雕刻畫像,現存玉兔搗藥、駱駝、訓象、逐兔、女子蹴鞠、郭巨埋兒、大禹化熊等形象。

4.鄭州東漢中晚期壁畫

鄭州區域內的壁畫墓多屬東漢中晚期,主要有滎陽萇村墓[9]、新密打虎亭2 號墓[10]、新密后士郭1 號墓和3 號墓[11]等。其中,新密打虎亭2 號墓藝術水平最高。該墓由前、中、后三室和南、東、北三個耳室組成,中室壁畫為彩繪,前室甬道、前室、中室甬道兩側壁、耳室甬道和耳室內的壁畫則為墨繪。前室東西兩壁、中室甬道兩側壁、中室各壁的下部繪有形體高大的男女侍者,各室和甬道的頂部則繪有藻井、云氣和祥禽瑞獸等。中室東段壁面上部繪有車馬行列、籌備各種物品的侍者、宴飲樂舞百戲場面。中室東壁上部描繪眾多的仙人聚集于海島中生出的幾棵大樹上。南耳室繪有馬廄中的車馬,東耳室繪庖廚內容,北耳室繪準備各種物品的侍者等。

大略而論,西漢時期的壁畫以表現天上或仙界的景象為主,東漢以后的壁畫題材進一步拓展,將墓主生前的經歷、墓主在死后世界的“生活”進行了敘事性表現。在這些畫像中,儒家學說、神仙思想乃至早期佛教、道教的某些觀念都有印記留存??傊?,漢墓壁畫不僅大大彌補了漢代繪畫實物資料的不足,還使中國繪畫史的視野得以超越以卷軸畫為中心的既往范疇。

(二)鄭州漢畫的藝術特色

囊括了西漢畫像磚、東漢畫像石和東漢墓室壁畫的鄭州漢畫遺存,以其雄邁樸古、閎中肆外的風規,贏得了美術史的青睞,具有不容忽視的藝術價值。這些跨越千載、異彩紛呈的兩漢藝術佳制,毫無疑問將會在新時代鄭州都市文化氣韻的“塑鑄”過程中發揮巨大作用。

1.西漢畫像磚:小?;炫?、簡練傳神

鄭州在漢代屬河南郡(尹),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新中國成立后,在鄭州市區和滎陽市范圍內,發掘了大批漢墓,出土了大量畫像磚。這些磚多為空心大磚,分別砌筑于墓門、墓壁、墓頂、墓地等部位,大致可分為豎長條形、橫長方條形、長方形、扣榫形、抹角形、三角形、亞字形等。磚上的畫像或紋飾,多系泥坯未干前用小印模壓印而成,題材內容主要有官吏、車騎出行、狩獵、樂舞、斗雞、門闕、樓閣、西王母、東王公、九尾狐、三足烏、玉兔搗藥、后羿射日、狗咬趙盾、孔子問童子、鋪首銜環、方相氏、白虎、龜、龍、鳳、鶴、柿蒂紋、變形山樹紋等。如上圖像的造作技法有平面淺浮雕、陽線刻、陰線施陽刻等,磚面構圖則分混合式構圖法、裝飾式構圖法和主題式構圖法等。

鄭州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磚自成風格、神貌獨具,既不同于洛陽地區出土的陰線刻、無邊框、中型印模組合的空心畫像磚,又有別于南陽地區出土的一模一題的淺浮雕矩形或長條實心畫像石。具體而言,其特色如下:小印模畫像(一模一主題,簡潔生動,生活氣息濃郁)、畫像題材廣(既有神話傳說,又有歷史故事;既有仙界幻境,又有社會現實)、畫面裝飾性強(整幅畫面由一個個小印模畫像隨意組構而成,小模畫像在內容排列上無甚聯系,但總體上頗富裝飾性)等。此外,這些畫像磚的線條多剛健挺拔、簡練傳神,不耽溺于細部的繁瑣刻畫,而是迅速抓取描繪對象的主要特征,往往寥寥數筆即已彰揚大意。要而言之,夸張與寫實相結合是鄭州漢磚畫像的突出手法。兩千年前的藝術家們依據畫像題材的基本特征,大膽想象、奇思妙構,將武士的臂、舞女的腰、奔馬的腿和鋪首的目表達得淋漓盡致,滿溢著生機勃勃的漢代精神。

2.東漢壁畫和畫像石:沒骨墨繪、工寫兼備

新密打虎亭漢墓的墓室壁畫,出現了不事勾勒、直接濡墨設色的沒骨畫風,在構圖上也開始注意比例和透視關系,創作技法進一步嫻熟。而壁畫之外的漢畫像石,則在充分汲納商周青銅器與戰國繪畫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創造出融攝繪畫與雕塑之長的獨立面貌,實際上是一種“擬繪畫、擬浮雕的石刻藝術品”[12]。鄭州的東漢畫像石在藝術風格上堪稱“致廣大而盡精微”,既有罕見的“直接線刻”(譬如,打虎亭漢墓中的石鐫鋪首銜環,環面和環內的虎面畫像,由用鐵制尖狀器直接刻畫出的類如中國畫高古游絲描的精細線條勾勒而成),亦不乏嵩山“漢三闕”條石畫像的樸凝粗獷、奔縱寫意。

作為商代早期都城,鄭州在建筑、園林、廣場、車站等城市公共設施之上,極意突出“商周元素”。譬如,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的外觀設計,深受市區出土的商代青銅方鼎的影響。此外,鄭州高鐵東站的室內裝飾,也采用了大量青銅鼎紋。而新建的鄭州高鐵南站的整體造型,更是直接仿自新鄭出土的著名春秋時期青銅器“蓮鶴方壺”。比較來看,盡管兩漢時期的鄭州家底也并不薄弱,但“漢畫元素”的提煉與彰揚就遜色多了。這就提醒我們,“漢畫塑城”尚有不少空白亟待補苴。

三、“漢畫塑城”范本例析及鄭州“漢韻鑄城”路徑探尋

利用豐厚的漢畫藝術遺產,對新時代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文化氣韻進行“塑鑄”,是一項極具創造性的工程。在為鄭州漢畫尋找“飾城”路徑之前,有必要對那些漢畫家底雄厚且在汲取漢畫元素構筑都市氣韻方面有所作為的范本城市,作一番剖探。事實上,唯有多方取長,才有可能使接下來的鄭州“漢韻鑄城”實踐步履鏗鏘。

(一)“漢畫塑城”的“他山”實踐

河南的南陽、洛陽,江蘇的徐州,四川的成都,山東的濟寧和陜西的榆林,都是國內漢畫資源領先的城市。其中,南陽區域內的漢畫像石墓,主要分布于臥龍區、宛城區、唐河縣、鄧州市、方城縣、新野縣、南召縣、內鄉縣、鎮平縣、桐柏縣等。斯地出土的畫像石,始于西漢中晚期,勃興于新莽和東漢早中期,以趙寨“升仙”畫像石、楊官寺畫像石、唐河新朝郁平大尹馮君孺人畫像石、鄧州長冢店畫像石、方城東關漢墓畫像石等較具代表性。雕刻技法方面,趙寨“升仙”畫像石為平面陰線刻,楊官寺畫像石為凹面陰線刻,郁平大尹馮君孺人畫像石為剔地淺浮雕施陰線刻,線條綿韌流暢,如春蠶吐絲;洛陽漢畫包括墓葬壁畫、空心磚畫像、石刻畫像和器物彩畫等,其中壁畫墓計有廿余座。具體而言,西漢壁畫墓主要有卜千秋墓、淺井頭墓、燒溝61 號墓(隔墻橫梁上繪“二桃殺三士”,這是最早出現在墓葬壁畫中的歷史故事題材)等。新莽前后的壁畫墓有偃師辛村墓、洛陽金谷園新莽墓、洛陽尹屯墓等。東漢早期的壁畫墓有洛陽新安鐵塔山墓、洛陽北郊石油站墓等。東漢中晚期的壁畫墓則有洛陽唐宮路玻璃廠墓、洛陽東郊機車工廠墓、洛陽朱村墓、洛陽西工第3850 號墓、偃師杏園村墓等。

徐州漢畫像石馳名遐邇,其藝術表現手法多蒙彩陶文化與楚文化沾溉,大膽潑辣、時有天縱之思,雕刻技法則寓靈秀于粗樸之中、出新意于豪放之外;四川素負“漢畫大省”之譽,尤其是出土于成都平原的畫像磚和畫像石,數量、質量俱有可觀。成都的漢磚畫像,雄勁高逸、憨態可掬、妙趣天成,有極高的藝術造詣;濟寧所轄11 個縣均有墓室畫像、祠堂畫像出土,是山東省內漢畫像石存量最多、精品迭出的地區。雕刻技法以凹面線刻和減地平面線刻為主,其中的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更是堪稱現當代漢畫學術史上的璀璨明珠;陜西漢畫像石主要分布于榆林地區和無定河流域,以米脂、綏德為最多,榆林市區、神木、吳堡、清澗、子洲、橫山、靖邊等地亦有發現。上述區域出土的畫像石,幾乎全系東漢中期作品,雕刻技法以深剔地平面刻為主,所作拓片具有強烈的剪影效果,令人過目難忘。個中的綏德王得元墓、米脂牛文明墓、神木大保當墓群以及榆林市紅石橋畫像石等,藝術個性較為突出。

如上城市各自都有積累多年的“漢畫塑城”經驗。比如,在市區為漢畫遺存建造專門館舍方面,南陽市有“南陽漢畫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徐州市有“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國家二級博物館)、榆林市有“榆林漢畫像石博物館”等。此外,南陽市還在城市建筑、公共交通以及日常生活細部,處處留心呈現“漢畫元素”。以位于市區信臣路東段長逾千米的“南陽大橋”為例,2012 年拓寬改造時,便在首尾兩端設置了兩對巍然屹立的“新漢闕”,并輔以漢畫護欄和仿古路燈,平添了都市悠悠古韻。類似此種橋頭漢闕式建筑,在徐州市復興南路的跨故黃河漢橋上也能見到。這都是漢畫元素在城市景觀設計方面的直接呈現。甚至連徐州博物館里的燈柱,也被賦予了漢闕形式。值得關注的還有,徐州高鐵東站附近的一面陡峭崖壁上,鐫繪著一幅取材于當地所出漢畫像石作品、總面積達1.7 萬余平方米的“車馬出行圖”[13]。這對徐州城市文化氣韻的提升,無疑有著不言而喻的功效。

(二)鄭州“漢韻鑄城”路徑之:漢畫元素融入城市浮雕、壁畫

將漢畫元素滲糅于城市浮雕、壁畫之中,是擦亮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文化品牌、求取稽古振今之效的妥切之舉。譬如,鄭州西漢空心磚上模印的“馬拉軺車”圖像,造型駿健生動、虛實對比強烈、線條廉悍澀辣,富有蓬勃向上的運動精神和昂揚進取的跨越意識。這樣的漢畫藝術形象,完全可以考慮轉化為公共圓雕、浮雕、壁畫等形式,運用到鄭州黃河大橋的橋頭雕塑、鄭州火車站西廣場的候車大樓抑或鄭州地鐵的文化墻之上。若斯作品,既對過往人流有潛移默化的“社會美育”之效,同時也賞心悅目地展示了鄭州古厚雄深的歷史文化遺存。

再如,2023 年為農歷癸卯年,而嵩山“啟母闕”漢石上就有“月兔”和“奔兔”的淺浮雕畫面。如果將靈動可愛的玉兔形象提煉出來,在鄭州二七廣場、紫荊山公園或鄭東新區CBD 中央公園如意湖畔,以面積較為寬綽的電子屏“壁畫”的形式進行設置、展示,并佐以簡要的文字介紹,對提升公眾審美水平、營造漢韻藝術氛圍,當不無裨益。

(三)鄭州“漢韻鑄城”路徑之:創建“鄭州漢畫館”“鄭州漢畫公園”

借鑒南陽、徐州和榆林的經驗,積極籌劃建設專門用來收藏、陳列、展示、宣傳鄭州地區漢畫文物的“鄭州漢畫館”,是極有必要的。鄭州的漢畫遺存饒有規模、自具風格,完全可以專館征集、保護、研究、弘揚。擁有“鄭州漢畫館”,必將使鄭州的歷史文化形象更加豐富、立體,在凝峻斑駁的青銅綠銹之中,平添一抹雍容雅逸的朱砂紅。此外,“鄭州漢畫公園”的創設也應當盡快提上日程。這方面,“鄭州雕塑公園”便是一個不錯的范例。未來的“鄭州漢畫公園”,可以將漢畫元素摶糅于雕塑、壁畫作品乃至路燈、座椅等諸多細節之中,(譬如,鄭州市北二街4 號畫像空心磚墓出土的西漢模印“斗牛圖”[14]中揚蹄奮角、簡勁跌宕的牛的形象,或許能為漢畫公園的公共雕塑創作提供原初素材),還可以開展制作漢畫拓片的專門活動,增強與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交流互動。讓時空切換,請圖像開口,充分發揮漢畫館和漢畫公園的藏品優勢和教化功能,變“知識灌輸”為“探索發現”。

(四)鄭州“漢韻鑄城”路徑之:創設“鄭州國際漢畫節”“鄭州漢畫網”

毫無疑問,創設“鄭州國際漢畫節”,能夠大幅提升鄭州漢畫在更廣闊感知范圍內的美譽度??梢越梃b“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嘉興國際漫畫雙年展”等成熟品牌的操辦經驗,大膽嘗試新的活動形式,讓參與者能夠沉浸式感受漢畫之美。此外,還應大力推促“漢畫學”進校園,在合適的高校創設漢畫研究專業。只有對鄭州漢畫開展更具廣度與深度的學術研究,才能使其獲得更高層面的接受與認可,而這離不開專門人才的培養。相關主管部門應當積極出臺扶持政策,加大對高校漢畫專業創建的支持力度。

值得強調指出的是,鄭州漢畫遺存還應當善于借助當下蓬勃發展、便捷高效的新媒體優勢,積極創設“鄭州漢畫網”及其相關公眾號,讓受眾能夠在形式活潑、圖文并茂、持續推送的漢畫內容面前,迅速刷新自己的認知。這方面的一個建議是,若能對新密打虎亭漢墓2 號墓入口處門額畫像石上的那頭淺浮雕臥鹿(溫雅、美麗而又寓意吉祥),或者滎陽槐林空心磚西漢墓M98 陶質門樓檐下的高浮雕鹿首[15](擁有奔放前突的吻部、團扇狀昂奮張揚的鹿角以及細長中凹、左右抖擻的雙耳,洋溢著雄健靈瑞的氣息)進行提煉、設計,用作“鄭州國際漢畫節”或“鄭州漢畫網”的標識形象,則可謂恰如其分。

四、結語

鄭州素有“古商都”之美譽,毫無疑問,這是一張熠熠生輝的城市文化名片。然而,從另一方面看,正因有此LOGO 的強力遮蔽,鄭州豐富多維而又別具特色的漢畫遺存,才一直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與弘彰。通過對鄭州漢畫本體的學術考察,不僅使其高古雄肆、率逸靈動的固有藝術面貌逐漸清晰,而且還依其分類分期狀況,為接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文化氣韻“塑鑄”工程找到了相應的適宜端口。此外,在與國內富有漢畫資源的兄弟城市的對比觀照過程中,鄭州“漢韻鑄城”的決心、信心及實踐路徑,分別得到了提振與展拓。接下來,如何有效開展漢畫元素對新時代城市個性與格操的滲入式建構,還是一個需要鄭州持續關注、不斷省思和反復試錯的發展命題。

猜你喜歡
漢畫空心磚畫像磚
漢畫中的建鼓舞綜論
漢畫
傳統紋飾在國潮服飾中的創新運用——以漢畫紋樣為例
徐州地區的漢代空心磚
北宋演員畫像磚四人組
新莽時期“函谷關門”畫像磚研究
南陽漢代畫像磚墓的淵源及其影響
《河西畫像磚藝術》出版
漢代空心磚畫像布局的“鄭州模式”
空心磚不該為盈江地震“買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