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動引領音樂

2023-08-31 19:08孟欣羽
課程教育研究 2023年8期
關鍵詞:策略探析教育教學小學音樂

孟欣羽

【摘要】旋律是音樂的基本要素,它是展示音樂之美的核心。而律動教學就是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音樂節奏幫助學生們獲得更加高效的學習效果,律動的應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的身心快速浸潤課堂,也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從而廣泛受到教師的應用和小學生的歡迎。所以本文將研究律動在小學音樂課中的應用對策。

【關鍵詞】律動引領音樂? 小學音樂? 教育教學? 策略探析

【中圖分類號】G623.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8-0136-03

2022版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于2022年3月25日,由教育部正式頒布實施,新修訂的課標包括藝術教育在內共有16個,教育部要求各地統籌謀劃、系統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落地實施。新課標特別突出實踐性這一特性,在對音樂新課標進行解讀時,強調音樂課程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律動教學是小學音樂新課改以來非常重視的一項教學內容,律動教學分為聲勢律動、體態律動等,而體態律動符合小學生的個性特征,是當前音樂律動教學中主要運用的方式。音樂動態行為教學的加入具有顯著的意義,使學生能以個人的動作反映內心的聽覺感受;通過人的身體動作來反映出人們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與表現,獲得對音樂深層的領悟,在提升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本文首先分析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分析小學音樂體態律動教學的影響因素,最后著重探討小學音樂課堂中律動教學實踐的策略及教學建議。

一、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中存在的問題

當今小學音樂課教學是對學生音樂各項技能的基礎教學,通常以樂理教學、音樂賞析等為主,同時教學內容以歌唱教學為重點,器樂教學很少涉及。因此,很多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不濃厚,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實踐體驗,這些都是當前小學音樂課程開展中存在的重點問題。對于體態律動教學而言,由于缺乏相應的實踐教學經驗,其存在的問題特別突出,如果不積極解決問題,會與新課標背道而馳。

(一)偏離音樂學科特點

律動教學“唱游”對于音樂學科而言是一項新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節奏感以及提升音樂課鑒賞的能力為目的,引入律動教學要緊密圍繞音樂學科的特點。但目前,體態律動教學在開發和運用方面偏離音樂教學的實質,例如,體態律動教學中,在給定音樂素材的情況下,需要學生運用想象力對音樂作品所處的意境進行構思,但往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脫離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例如歌唱課《故鄉的小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把歌唱課上成一節故事課。雖然體態律動教學的創編需要圍繞故事而進行,但教師教學需要抓住音樂學科的特性,而不是以律動創編為形式來引導學生想象和構思故事發展的方向。

(二)忽視教學的組織過程

體態律動教學的主旨是教會學生把樂曲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動作、節奏和聲音。例如,聽到節奏感明顯的樂曲,學生會跟著節拍搖擺身體。但每個個體又具有較大差異,往往在課堂教學的組織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對于律動教學所作出的身體反應是不一樣的,動作的力度和幅度也不一致,課堂組織較為困難。由于目前對于小學體態律動教學的實踐經驗較少,不同學生對音樂在情感上的理解也不一致,因此,如果不運用相對統一的標準去指導學生做出律動反應,整個課堂將會不受控制。但如果用統一的標準去進行體態律動教學,又會缺乏個性,背離個性教育的主旨。

(三)教學理念固化

目前,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以往教學中,由于音樂教學的普遍受重視的程度沒有那么大,如教師教學態度消極,把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參考就會缺乏對知識的拓展和創新能力,在教學觀念上也墨守成規,達不到體態律動教學需要激發自我想象、自我塑造等主觀能動性的要求。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雖然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有所提及,但如何運用體態律動需要教師結合教學的實際來不斷開發和創新,但很多教師目前只是盲目服從教材,沒有深刻意識到創新教學對提升體態律動教學的重要性,因此,當前小學音樂教學普遍成效一般。

二、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中的運用

(一)體態律動教學在課堂中的導入

自新課改以來,小學音樂教學主要有兩個環節,一個是教會學生唱歌,也就是表達的過程;另一個是培養學生基本的音樂賞析能力,也就是理解的過程。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理論對這兩個音樂教學的目標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根據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理論,單教兒童簡單演奏樂器是不夠的,須啟發他們進入產生樂曲的激情中,把樂曲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動作、節奏和聲音。單純地教音樂、學音樂,不結合身體的運動,是孤立的、不全面的。所以先讓學生欣賞他們熟悉的曲目,從而能夠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之后在共鳴的基礎上,再逐漸導入新的學習內容,而新的學習內容需要在學生共同理解的基礎上去做身體上的表達,也就是要求學生能夠隨著音樂做體態律動,提升學生音樂課程學習的參與感,同時體態律動教學也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能夠讓學生在理解和表達知識的同時增強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二)體態律動在歌曲中的運用

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發現,通常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歌詞跟不上曲調的問題。鑒于此,采用律動教學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優先感受歌曲的節奏,在此基礎上,將節奏與歌詞相對應,加深對歌詞的記憶,從而能夠避免詞跟不上曲的局面。比如教師可以對應旋律教學生一些舞蹈動作,通過動作的表現來促進學生理解音樂并根據節奏記憶歌詞,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樂曲的節奏感和歌詞記憶能力,而且能夠避免學生對歌詞死記硬背,讓學生在律動情境教學的過程中去理解歌詞。例如,在教學《星光恰恰恰》這首歌曲時,通過唱游的方式讓學生隨著節拍整齊踏步在教室的任意位置,隨著音樂去尋找伙伴,和朋友去準確拍擊出句尾的“XX X”。在律動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初步感知“XX X”節奏,給音樂增加歡快氛圍的感受,另一方面通過歌曲的“唱游”加深學生對校園集體舞的了解;培養學生判斷音樂歌曲情緒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準確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節奏,能夠隨著音樂節奏做出相應的拍擊。在實際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進恰恰舞(一種通過舞動身體的胯部,帶動身體手臂自然擺動的舞蹈。舞風奔放、俏皮、活潑且輕快),讓學生隨著《星光恰恰恰》這首歌曲跳恰恰舞,來體驗歌曲的節奏特點,并在舞動過程中掌握音樂節奏的強弱,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在教師創設的“太空”環境中真實地感受“星星舞步”帶來的歡快情緒。聲勢律動可以結合音樂教學與肢體動作教學,在音樂節拍、情感、速度上變幻出多種多樣的律動方式。當然,教師還需要緊緊把握音樂旋律開展聲勢律動教學活動,例如,上行的音樂旋律可以配合由下至上的身體律動,而下行的音樂旋律則可以配合由上至下的身體律動。當學生隨著音樂節奏做出匹配的聲勢律動時,就能調動身體的多重感官進行音樂感受。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音樂的含義、內涵和本質,有助于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整體提升。

(三)體態律動在音樂賞析中的運用

音樂賞析課程是進行體態律動教學的最好方式,學生身體擺動的力度和幅度一般能夠反映音樂的強度和節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音樂的賞析能力,還能提高協調感和節奏感。通常體態律動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拍手、走、蹦等形式。在對小學低學段學生進行音樂賞析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聽到的內容邊聽邊拍手,從而掌握節奏的旋律。在高年級學段,可以加強體態律動學習的難度,從教會學生邊聽邊拍到模仿器樂的演奏動作,邊聽邊做,讓學生完全融入創設的情境氛圍中。在對學生進行體態律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一點,由于個體化的差異,在欣賞同一首歌曲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悟,有時這種差異會很巨大。這時教育者不能夠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學生身上,要讓學生自主地去感受。因此,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扶。

(四)體態律動教學的方法

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在節奏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運用身體律動并結合語言來學習節奏,如2/4拍:“X X”就可以根據“中國”兩字的讀音節奏來學習;八分前附點節奏可以借鑒“知了”兩字的讀音強調音長前長后短的方式來模仿,以生活中大家熟知的詞語舉例讓學生更好理解多種節奏。其次在視唱練耳學習中,可以用聲勢和科爾文手勢來進行。最后在音樂賞析中,可以用身體動作和模仿樂器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律動教學??傊?,律動教學的方法有很多且靈活多變,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側重點來正確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三、小學音樂課體態律動教學建議

(一)發揮學生“主體性”

首先需要順應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身體律動能夠使學生用具體的方式來感知音樂的知識,從而最終能夠理解音樂學科的內涵。這一過程符合認知心理學中的從具體到抽象,充分滿足了小學生心理發展需要。其次要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體態律動是身體對樂曲節奏的一種本能反應,屬于學生的主體反應,但這種律動的本能反應有時候并不一定是正確的,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和強化才能與音樂學科有機結合。因此,在進行體態律動教學之前,需要對學生開展增強節奏感方面的教學。

(二)師生聯誼,積極互動

律動教學與學唱教學有著較大的區別,在律動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參與者和指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創造積極的實踐機會,同時要充分參與其中,寓教于樂,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例如,唱歌教學中,教師需要教會學生如何根據旋律和節奏來不斷變換面部表情以及身體的動作,需要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結合學生的理解和想法來肯定他們的律動反應,然后進行相應的指導和反饋,只有這樣,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激發出來,同時學生還能體驗到學習的自我成效感,能夠讓他們愛上音樂并掌握體態律動的技巧,從而為他們提升今后體態律動的自我創編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又如,在教學《豐收鑼鼓》這首歌時,教師可以首先在課堂上播放《豐收鑼鼓》的現場演奏視頻,同時帶領學生跟隨著音樂做出相應的聲勢律動動作,要求每個學生的聲勢律動要與歌詞、節奏相匹配。將學生進行分組代表不同的民族打擊樂器,在實踐教學中可安排學生站上講臺輪番進行表演,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在聲勢律動方面的表現進行客觀評價,評價學生音樂情感理解力、音樂表現力和節奏把控力,再精確細化安排生生合作。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聲勢律動比賽,可以實現音樂和聲勢律動的動靜結合,充分釋放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豐富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體驗和感受,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無限想象和熱愛,促使學生以更好的狀態進入到小學音樂課堂中。

(三)加強教師體態律動教學知識的培訓

首先需要加強教師體態律動知識的研修。當前音樂教師體態律動知識不夠全面,相關知識和技術的培訓和指導也較為匱乏,因此,教育教學研究者需要結合新課標音樂教學的特點來系統開展教師體態律動教學的培訓和研修,以增強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其次要提升教師體態律動教學的水平。當前小學音樂體態律動教學水平較低,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并恰當運用教學方法。由于體態律動理論和傳統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教育工作者要試著接納這種新的方法,并將這種方法和實際相結合。教育工作者在使用體態律動教學方法的時候,不僅僅是一名教育者,同時也是一位學習者,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摸索這種教學方法的使用規律,加強對達爾克羅茲理論的認識。最后是加強教師對體態律動教學的重視。體態律動教學是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的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符合音樂教學實踐性的特征。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素材來開展體態律動教學。

綜上所述,體態律動教學符合新課改對音樂教學的要求,但當前體態律動教學無論是在教師層面還是教材或是學校關注度等因素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認知,發揮出音樂教學的積極影響,將體態律動教學與小學音樂課程有機結合并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進行深入教學改進,在新課標的引領下,不斷完善小學音樂體態律動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傅屹婷.達爾克羅茲教學視角下“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作用[J].科學咨詢,2020(12):231-232.

[2]田雨.快樂律動,把握音樂的脈搏——體態律動下的小學音樂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下旬),2021(1):86+88.

[3]吳梅.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定位初探——以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為例[J].教育界,2020(45):79-80.

[4]高荃荃.新課標理念下小學音樂教學方式的改革探索[J].戲劇之家,2018(12):185-185.

猜你喜歡
策略探析教育教學小學音樂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關于開展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開啟學生智慧,構建快樂課堂
如何走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