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指導中改善親子關系的策略研究

2023-09-01 08:12呂秋紅
黑龍江教育·小學 2023年8期
關鍵詞:改善策略親子關系家庭教育

呂秋紅

摘要: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在親子關系形成的過程中難免會走入一些誤區,導致親子關系緊張或惡化。當親子關系出現問題,根源往往在于強勢的家長,因此,在親子關系的維護、修復中,家長一定要充當主動者,積極主動地改善親子關系。在小學家庭教育指導過程中,學校應幫助家長通過轉變觀念、高效陪伴、智慧育兒以及學會尊重四個方面進行親子關系的改善,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

關鍵詞:家庭教育;親子關系;改善策略

親子關系是人類社會關系中最為基礎也最為重要的人際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長順利進行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親子關系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能否健康成長且順利進入社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兒童的身體與心理發展速度要超越以往,許多家長滯后的觀念與方法與兒童提前的叛逆期與青春期形成矛盾,導致親子關系緊張,家庭教育難以順利進行,極大地阻礙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修復親子關系的最佳時期是兒童出現問題的時期,只有這個時候家長才會反思,才會改變。學校在家庭教育指導過程中,通過研究與實踐,初步探尋出親子關系四項改善策略,并運用于后續的家庭教育指導,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轉變觀念,重新理解“家長”的含義

改善親子關系需要轉變觀念,幫助家長重新理解“家長”含義,繼而全新認識、面對、處理親子關系。

在進行親子關系個案指導時,聽到的常常是家長的指責與抱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讓孩子自己主動成長;壞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讓孩子被動成長?!庇捎谑堋梆B兒防老”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父母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神龕”上,不斷規劃著子女的未來,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替孩子做事。單方面發力的結果是孩子無法成長,父母歇斯底里。這便是中國式親子關系的“悲哀”。當孩子到了叛逆期或青春期,自我意識、反抗意識逐漸增強,家庭的單面控制很可能會演變成雙相沖突。家長的單面施壓很可能會導致孩子抑郁,甚至產生自殺傾向。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幫助家長梳理問題的癥結,繼而助其轉變觀念。

龍應臺在《目送》中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一種很詩意的解釋,也道出了親子關系的真諦:父母養育子女無外乎是“扶上馬送一程”,家長要懂得,一個因你而起的新生命從剪斷連接著你的臍帶的那一刻起,他便是獨立的個體,他便是一個值得你呵護和尊重的生命,他一定與你不同,他一定會有屬于自己的世界。當孩子進入青春期,這是親子關系最容易出現破裂的時期,此時家長要學會退到孩子后面,逐步放手。

哲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闡述,檢驗一個母親給孩子的愛是否優質,有一個試金石,即母親是否愿意充分地對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動孩子自主和獨立[1]。因此,家長要改變觀念,你不是生命的統治者,而是生命的支持者,該你在的時候堅決不缺席,該你退出時便毫不猶豫地放手。當家長開始真正尊重孩子,給孩子適當獨處的空間,相信孩子一定會發生改變,親子關系一定會得到改善。

二、高效陪伴,不做缺席的父母

改善親子關系需要幫助家長明白陪伴的意義,培養耐心、高效陪伴。

在進行指導時,可以發現,每一個不快樂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或一雙缺席的父母。對于孩子的陪伴,時間是最大的成本。刨除外出務工、婚姻破裂等一些客觀因素,不愿意陪伴孩子或沒耐心陪伴孩子的家長大有人在。無法陪伴,讓孩子無法感受到被愛,繼而患得患失。內心脆弱且缺愛的兒童會產生孤立無援的恐懼感、不被關注的茫然感、無法立足的自卑感。這些感覺匯聚到一起,足以讓孩子內心崩潰、自憐自艾、悲觀自處。不被關注的孩子會和家長越來越遠,心的距離被拉開,親子關系也就緊張起來。

勞拉·馬卡姆說,只要父母耐心的杯子是滿的,確保有足夠的快樂和時間與孩子一起分享,孩子就喜歡與我們相處。很多孩子放學后會纏著家長喋喋不休地講著學校發生的事情,你的傾聽是一種陪伴;孩子學業上遇到困難,你的耐心輔導是一種陪伴;你遠離家鄉外出打工,臨睡之前的遠程視頻是一種陪伴;婚姻破裂的你獨自帶著孩子,盡量不缺席每一次家長會也是一種陪伴。成年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我們要盡可能不以脆弱的孩子為代價來解決麻煩。十分鐘全身心投入與孩子做游戲,遠勝于陪在孩子身邊一個小時,卻刷了一個小時的手機。誠然,在忙碌中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做一些自己覺得“無意義”的事情索然無味,但陪孩子成長不就是“牽著蝸牛散步”的過程嗎,再著急也要慢下來,耐心痛“挨”換來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值得的。

三、智慧育兒,學會控制情緒

改善親子關系需要幫助家長轉變態度,了解兒童心理,智慧育兒,從歇斯底里的無可奈何到四兩撥千斤的順勢而為。

不講方法的家長做不到情緒控制,處理問題根據心情,往往導致行高勢“矮”。家長嗓門高,面子矮;氣場高,局勢矮;付出高,效果矮。孩子答應的聲音高,行動矮;眼中的惶恐高,內心的認同矮;心中的習以為常高,真誠的理解矮。不少家長認為,大量物質付出便是給孩子最大的愛,長此以往,讓孩子對物質付出產生免疫、嗤之以鼻。對于今天沒有物質短缺體驗的孩子來說,物質獎勵可能帶來一時的滿足,但不會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悅和成就感,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和動力。不講方法的家庭教育就好比“掩耳盜鈴”,過程服務不了結果。

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說孩子就是從錯誤中成長起來的。面對孩子的錯誤,很多家長需要面對的是情緒問題,打罵、嘮叨都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宣泄情緒。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大聲叱責,是人們相互關系中修養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現大聲叱責的地方,就有粗魯行為和情感冷漠的現象。用大聲叱責(家庭中還有拳頭)教育出來的孩子,失去了感覺別人最細膩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周圍的美,他非常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在他的行為中有時會出現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現———殘忍。[2]”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處處能映射出家長態度和言行,如果你投射的是智慧,應對問題時去思考、分析,能行之有效且順其自然的解決,那么孩子也會懂得遇事冷靜、有耐心、不急躁。相信家長從現在開始,脫下“野人”的外衣,以真正育人的心態開始學習家庭教育,開始“潤物細無聲”的智慧教育,孩子會在無形中變化,親子關系的裂痕定會一點點修復。

四、學會尊重,提高家庭幸福指數

改善親子關系需要幫助家長擁有豁達的心態,尊重孩子的個性,降低要求、適當佛系,提高家庭幸福指數。

現代生活最突出的一個特征是,許多為實現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動,已越來越篡奪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的本身卻成為模糊的、非真實的存在[3]。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部分家長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這種焦慮轉變成種種對子女未來的擔憂?!巴映升?,盼女成鳳”是中國很多家長固有的思想;“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很多家長把本應擁有美好童年的孩子變成不堪重負的學習機器;很多家長只注重結果,不關注孩子在過程中的付出及收獲,讓孩子參加各種比賽,還必須要拿名次。庸俗的目標只能給孩子帶來庸俗的刺激,不會產生良好的內在動力。一味地追求分數,會使孩子形成畸形學習動機,變得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考試成績[4]。

作為家長,你想為孩子祈求一個什么樣的未來呢?我常常推薦給家長一篇題目叫《坐在路邊鼓掌的人》的網文,文章作者的女兒在親友相聚時說出了自己的第二個志愿:“我想做媽媽,穿著印有叮當貓的圍裙,在廚房里做晚餐,然后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他在陽臺上看星星?!毙∨⒃诤蛬寢尩慕徽剷r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毙叶∨碛幸粋€懂孩子的媽媽,她沒有大聲訓斥,沒有強行教育,而是看到了女兒內心中的寧靜與美好,并認同這份寧靜與美好。在茫茫人海中,絕大多數人終將成為形色匆匆的普通人,沒有光環、沒有榮譽,甚至只剩下一地雞毛的生活。如果我們的孩子不是天才,當一個擁有幸福生活能力的普通人不好嗎?當一個能在雞毛蒜皮充斥的生活中發現每一種小美好,享受每一份小美好的普通人不好嗎?每一位家長都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只不過有人愛得純粹,有人愛得功利。父母之愛子,必為其計深遠。真正的愛還是干凈、純粹一點好,減少一些焦慮、攀比,從現在起,讓花成花,樹成樹,讓孩子感受到沒有壓力的愛,相信親子關系一定會有所改善。

在家庭教育指導中,無論是集體指導還是個案指導,都可以參考以上四個策略,引導家長從觀念、行動、態度、目的四方面一一對照校正自己,做出改變,在親子關系的維護、修復中,家長一定要充當主動者,相信通過家長的努力,親子關系一定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弗洛姆.愛的藝術[M].李健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48.

[2] 蘇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誕生[M].黃之瑞,張佩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338.

[3] 弗洛姆.為自己的人[M].孫依依,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180.

[4]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71.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研專項重點課題“線上教學導向下依托小學校教育資源指導家長家庭教育的途徑與策略研究”(JYB1320378)

編輯/王波

猜你喜歡
改善策略親子關系家庭教育
代孕子女親子規則認定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