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路徑研究

2023-09-03 07:59馬彬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

馬彬

〔摘要〕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內容,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F階段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面臨著質量和效率偏低、專業化程度較弱、節本增效能力偏弱、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不足、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總體不高等問題。為此,應按照政治方向、產業融合、主體動力、思想引領、數智賦能等方面的要求,扎實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23)04-0052-07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要達到的總目標。中國要實現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因而黨和政府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定位并不僅僅局限于“三農”領域,而是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觀念,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意義上把實施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的戰略安排〔1〕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部署,其到2035年的目標任務是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黨的二十大繼續堅持這一部署,并將之納入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們應當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現實狀況,清晰準確地認識其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客觀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通過采取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好的舉措,扎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早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特征、發展背景和歷史脈絡

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現實層面而言,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和國家現代化建設三者之間遵循著一定的基本邏輯:“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2〕257,同時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和核心內容,它們是有機的統一整體。具體來說,我們對目前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不能簡單抽象地從任何一般意義上去認識和把握,而是要著眼于當今的時代背景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在此基礎上準確認識和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內容。

(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與特征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可以從多學科多角度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就目前來看,理論界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研究存在著不同認識,代表性觀點有:一是“有機耦合說”,其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由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有機耦合而成的互有聯系、彼此促進、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3〕;二是“三化融合說”,其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指向下對多目標的兼容并舉,尤其是指對農業現代化、農民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的“三化融合”的現代化〔4〕;三是“五位一體說”,其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種戰略方向,具體的生產技術、經營模式等都只是這一戰略的外在表現,只有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這“五位一體”的架構中才能認識和把握其深刻內涵〔5〕;四是“構成要素說”,其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構成要素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6〕;五是“內容體系說”,其認為應該從體系化的角度認識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其中農業方面包括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農村方面包括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生態環境與社會治理、村民思想、生活質量與獲得感、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底線任務等〔7〕。此外,還有從政治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農學等方面進行的研究??傊?,已有研究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揭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并在某些方面深化了相關研究,對于現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和啟發作用。

綜合理論界相關研究,筆者認為,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內容,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黨的宗旨理念在“三農”領域的具體體現,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農業農村實際相結合,其根本指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現實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進程中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偉大實踐,其價值旨歸是維護包括農民在內的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目標導向是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八個方面的鮮明特征:一是地位的基礎性。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整個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基礎地位,起著支撐作用。二是關系的協調性。農業農村現代化與經濟社會其他領域的現代化之間是協調發展的關系,而不是顧此失彼的關系。三是發展的全面性。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包括農業農村在產業、經營、管理、發展目標、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又包括農民在物質和精神領域的全面發展。四是目標的同步性。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在發展目標上是根本一致的。五是內容的系統性。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容構成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有機系統集成,因而其內容彼此之間具有關聯性和系統性。六是產業的融合性。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要通過高水平的現代化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共建共享,因而城鄉產業在發展中融合即為題中應有之義。七是過程的長期性。農業農村現代化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實現的歷史的、動態的過程,要有規劃、有步驟、有秩序地穩步向前推進。八是模式的差異性。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根據不同區域的現實發展條件分區、分類因地制宜,在具體施策方面允許實事求是地差別化地進行。

(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時代背景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1〕2,而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正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居于基礎性地位,為其他領域的發展發揮著物質基礎方面的關鍵性支撐作用。一方面,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著眼于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安排出發,對新發展階段農業農村工作的前進方向和發展目標作出的整體性要求,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對新時代中國城鄉關系演變規律把握的基礎上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的符合現實需要的重大判斷。當代中國社會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歷史進程中要避免農業衰退、農村衰落,就要做到農業農村以與社會整體發展相適應的狀態同步發展,堅持統籌經濟社會各領域協調發展,同時在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總體安排和具體實施過程中,牢牢樹立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理念。另一方面,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現實需要。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并且主要生活在農村地區,這是我國基本國情之一,也是我們制定政策的基本立足點。無論是從城鄉收入之間的水平差異來看,還是從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存在的差距來看,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通過農業農村現代化補齊補足“差距”以獲得充分發展,才是關鍵出路。

為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真正落地落實,中央不但召開專門的農村工作會議專題研究部署鄉村振興工作,而且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分別于黨的十九大召開后的2018年1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后的2021年1月、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的2023年1月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這些重要文件緊緊圍繞“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8〕,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問題針對的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在鄉村表現得更為集中和突出,其戰略安排是錨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特別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如期實現,其價值指向著眼于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取得的脫貧攻堅方面重要成果基礎上,要做好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繼續推動鄉村發展,通過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尤其是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脈絡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對于任何國家來說,要實現整體全面的現代化,必須要保證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2〕255?,F代化國家發展的國際經驗也證明,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國家從整體上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行歷史回溯,首先要從農業現代化的概念開始。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在對占國民經濟比重非常大的個體農業經濟的未來發展方面,毛澤東指出,要“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方向發展”〔9〕,這是對即將建立的新中國農業未來發展方向的科學規定,由于新中國成立之際各項重點工作任務繁重,當時我國還沒有將農業現代化明確放在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予以規劃。從新中國成立至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條件和實踐進程的變化,黨對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認識更加深入、更加成熟,農業農村現代化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開啟了新的征程。從1954年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談到要把建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國防的現代化,作為經濟建設和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必要條件〔10〕,到十年后周恩來在196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國民經濟發展要“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1〕,農業現代化已作為“四個現代化”之首被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這一時期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義是強調農業生產中對科學技術的運用,即加強科學技術在機械、化肥、水利、電氣等方面的運用,改善農業生產的條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農業現代化的內涵進一步得到豐富和發展,從原來集中于農村生產過程和生產方式領域擴展到了農業經營管理領域,以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為目標,遵循“技術變遷與制度變遷并重”范式。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農業從傳統的生產經營部門向現代產業演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由此在市場化、商品化、社會化、技術化、產業化、綠色化等方面得到拓展和豐富。進入21世紀,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業發展的新要求,農業農村現代化將調整工農城鄉關系、統籌城鄉發展、注重集約化信息化、運用現代產業體系以及現代經營形式等內容拓展進自己的內涵,進一步延伸和深化了對農業現代化的理解和認識。新時代,中央首次將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一個整體概念提出,這從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拓展了對農業現代化的理解。

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農業現代化發展質量和效率偏低

就當代我國社會農業發展的總體情況來看,農業生產力整體發展水平還不夠高,呈現為農業勞動人力資本水平偏低、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低、農業農村的社會服務化水平亟待提高等問題,這些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短板,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具體而言,農業現代化發展質量和效率偏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農業規?;洜I發展緩慢,農業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較低,老齡化嚴重,農業效率偏低。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全國所有農業經營戶中,規模經營戶占比1.9%,全國農業從業人員中僅具備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高達91.8%,農業從業人員中35歲以上的達80.9%,55歲及以上的占33.6%,表明我國農業生產“小散弱”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變。其二,農業比較效益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的矛盾較為突出,導致進口持續增加。隨著勞動力價格、土地租金等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糧食等農產品國內外價差不斷拉大,國際競爭力偏弱,一部分農產品庫存過多,而另一部分進口依存度偏高,事實上加大了供給總量與結構平衡之間的難度。其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農產品供給結構失衡,我國居民隨著收入的整體性向前發展,在食物消費觀念上也出現較大變化,由“吃飽吃好”向“吃得營養健康”轉變。消費結構轉型升級,但是農產品供給卻沒有相應跟上,中高端農產品供給不足,優質化農產品發展相對滯后〔12〕23。

(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專業化程度不高

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在專業化方面程度不高,致使生產成本偏高,生產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收益偏低。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農業生產組織在核算生產成本時,要面對不斷提高的土地機會、勞動力機會成本,這使得糧食的比較效益逐漸下降,凈利潤減少,故而市場競爭力不高〔13〕。有統計表明,近年來我國的稻谷、小麥和玉米這三大主糧生產成本不斷升高,特別是伴隨著工業化本身的快速發展和農業方面的強力推進,以及城鎮化持續不斷的發展,糧食種植中的土地機會成本和勞動力機會成本也在持續上漲〔14〕,這不利于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對糧食的基本安全和穩定維護方面也會產生影響〔15〕。同時,近年來各地雖然在農業生產諸環節建立了各種農業經營組織,且數量上還不少,但是就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現實要求而言,這些組織在服務規?;?、專業化、流程化、全面化等方面的質量仍然亟待提高,尤其是服務方式單一。農民對什么樣的服務方式有效最有發言權,所以必須要以滿足農民群眾的農業生產和經營需要為工作內容。否則,農業經營組織服務不到位,滿足不了農民的實際需求,在現實中對普通農戶的生產經營就起不到應有的帶動作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必然受到相應的影響。

(三)農業生產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信息化時代,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性特征就是農業生產的數字化智能化。農業機械化主要解決的是農業生產中播種、打藥、灌溉、收割等減輕甚至代替人的體力勞動的問題,但是卻不能向生產者提供不同氣候、土壤環境以及其他條件下具有針對性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當前農業農村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缺乏農業發展數字化的相關法律制度和專項配套實施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并做到有效供給保障;農業數字化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不平衡問題,并且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性;數字化農業發展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數據共享互享平臺有待整合,現實中的數據交換壁壘限制了數字化農業的發展〔16〕。此外,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數字化鴻溝還比較突出地表現在農村地區代際、階層之間〔17〕。由于數字化智能化終端設備在操作程序、界面、認證等方面的復雜性,導致農民在數字素養和數字資源使用能力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性,其中農村中的年輕一代在此方面比老齡人員水平更高,外出務工人員比普通留守人員水平更高。

(四)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不足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村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生產要素、資金、技術等方面的交互與融合,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是這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產物?,F階段,我國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的產業融合特別是深度融合發展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農村的現代化發展。首先,農村產業融合的理論支撐不足,深度研究成果缺乏,特別是對于同一地域中差異性相對較大、關聯性相對較弱的產業能否融合、怎樣融合、融合結果等根本問題缺乏前瞻性深入研判;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對于本地農業產業融合在農村的空間規劃方面缺乏總體設計,在打破制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方面力度不夠。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各經營主體在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過程中,地位不對等,例如,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主體或者一般農戶在同一些實力比較大的企業進行合作時,大多處于劣勢地位〔3〕,如果處理不好其中的關系,勢必不利于農村產業深度融合。再次,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大多仍處于初級階段,淺層次的較多,在深度融合方面有很大發展空間。

(五)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

城鄉二元結構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具有嚴重影響,重要表現之一就是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甚至在偏遠一些的農村更低。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的城鄉發展差距較大,在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社會保障方面呈現出二元格局,雖然近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基本的城鄉二元格局仍然橫亙在城鄉居民之間。同時,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雖然有很大改善,但是與城市相比,仍體現出相對落后的面貌。此外,城鄉公共服務供給的結構性失衡、效率不高等問題直接影響著城鄉收入消費水平差距??傮w上看,現階段這種差距持續保持著高位,對于城鄉消費結構也產生著重要影響,在消費支出方面,2021年農村居民僅為城鎮居民的52.52%〔12〕24,農村居民的購買力遠低于城鎮居民。這些問題所引致的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就是人才的缺失。由于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偏低,農村收入偏低,所以農村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也處于較弱的位置〔18〕。大部分有能力走出農村赴城市務工的青年,選擇盡量留在城里安家,以便獲得更高的收入,在公共服務方面享受更好的待遇。但是由于戶籍限制、高房價、普遍的戀土情節等原因,在城里務工的農村人口很難完全割舍家鄉而真正融入城市,事實上他們成了在城鄉之間流動的人〔19〕。另外,農村的管理與體制制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在硬件與軟件上的不協調、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也進一步加深了欠發達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滯后程度〔20〕。

(六)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總體不高

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不是一個自發實現的過程,而是一個通過社會主體發揮能動性而努力推進的社會歷史過程,因此,農業農村現代化對農村基層的有效治理提出了挑戰?,F階段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總體看比較薄弱,需要進一步提高和強化引領作用。一方面,有些農村基層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構成人員存在著年齡結構不合理,凝聚力、吸引力、組織力不夠的問題,在思想道德教育、農業生產經營、生態環境保護、村容村貌村風建設等方面沒能起到應有的領導作用,也沒有發揮村民自治組織對于村域公共管理方面的作用,沒有真正組織村民積極參與到對農村的有效治理中。特別是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工作人員在為群眾服務的意識、能力、主動性、自覺性等方面尚顯不足,對政策學習、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在帶領農民提高政治水平、加快致富發展、振興鄉村文化、做好社會保障、優化生態環境等方面存在著“能力不足”和“能力恐慌”,所以在凝聚鄉村振興力量、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方面尚未發揮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留守人員的主體構成是老人、婦女、兒童,即便有一些青壯年,他們要么是身體不適合外出務工,要么是眼界尚未打開,這些人員不僅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能力比較弱,而且在參與鄉村治理方面的能力也與現實需要相距甚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民自治的實施效果。

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這一系統工程中的重要內容,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當前,應該立足我國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任務,緊緊把握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方面,按照政治方向、產業融合、主體動力、思想引領、數智賦能等方面的要求,扎實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

(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政治領導力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在中國社會這一最基層的單元中形成高效有力的現代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但可以從機制上對農業農村現代化順利發展提供強大保障,而且能在根本上體現黨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政治領導。而且,從治理角度看,農村雖小,但在鄉村振興、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涉及的利益關系卻十分復雜,從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消化與貫徹執行,到組織和領導農民結合實際進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無不對基層黨組織的治理能力提出考驗,農村基層治理如果出現大的問題,社會最基礎層面就不會穩定,更何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因而必須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此,首先,應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的保障機制,在人員配備、辦公和活動場地、經費使用等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其次,應建立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責任機制,在工作的推進和考評方面實施“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進、全覆蓋問責”,推進工作落實到位。再次,應著眼于新時代農村社會的深刻變化和發展實際,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工作人員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處理問題的能力,并培養他們組織和動員群眾的能力,以提高村民對農村產業、村風文化、生態環境、民生保障等公共事務的民主參與度以及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21〕。

(二)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形成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產業合力

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不是孤立的某個產業的發展或少數幾個產業的簡單相加,而是包括各種類型農業產業鏈在內的整體的現代化發展,既包括農業生產性產業,又包括其上游、下游產業,構成一個完整的、高附加值的產業鏈條〔22〕,從而形成一個各產業深度融合的優化的產業體系。要堅持廣義農業產業觀,清醒地認識到現階段農業產業不僅僅指傳統的種養殖業,也包括與農產品加工、飼料生產、農機裝備、化肥農藥等相關的工業,還包括農資配送、技術推廣、生產托管、普惠金融等服務業,以及鄉村休閑旅游業、綠色康養業、智慧農業、創意農業、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載體〔23〕。例如,在產業融合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著眼優化種植業,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將糧食、畜牧、漁業等進行一體化開發,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形成高品質生態環境。再如,可以通過發揮電商的作用,將生產、包裝、銷售等有機融合,從而推動成體系的農村產業深度融合。

(三)調動鄉村振興的主體積極性,激發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主體動力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核心是農業人口的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固然是全社會的任務,但是就其實施主體而言,最根本的主體力量還是廣大農村人口。因此,可以通過完善農村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暢通各類人才下鄉渠道,積極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等方式,保證有一支高素質的鄉村人才隊伍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發揮引領、支撐、服務作用〔24〕。同時,政府應提供技能培訓機會和相應財政支持,提升現有農業人員綜合素質。此外,還應通過推動農業主體轉型升級,培養受過專門從事農業職業教育的、專業化的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優先配置專業化的職業人員,從而激發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主體動力。

(四)豐富農村特色文化內涵,強化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思想引力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順利發展要靠思想引領,對從事農業工作的黨員領導干部而言,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是根本要求。對于廣大農民群眾來說,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需要深入挖掘和弘揚農村特色文化,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不斷用符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的現實內容豐富其內涵,加強思想道德、行為規范、鄰里和睦、關系和諧以及生活意義等方面的教育和文化浸潤。在具體做法上,應完善基層組織服務機制,疏通群眾內心的“堵點”“痛點”;加強農村思想文化宣傳陣地建設,組建村民思想文化宣講團,形成常態機制;樹立思想道德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示范作用;發揮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等的作用,引導村民在生產生活中展現出新時代農民良好的精神風貌,強化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思想引力。

(五)夯實農業科技創新基礎,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數智能力

當代社會,農業獲得更高收益、實現更大價值的最有效途徑就是依靠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創新將科技要素賦能到農業產業體系和農村發展建設各環節,對于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轉變、由追求農產品“數量”向追求“效率”和“質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25〕,這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內涵。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數字賦能經濟、數字賦能農業農村也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我們應當牢牢掌握并緊緊依靠數字技術重塑農業產業經營的整個體系,將數字化智能化的做法運用到農村公共服務中,在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又改善農村生活質量,推動并優化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26〕。應進一步加強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鏈接+算力+能力”的鄉村數智新基礎,聚焦農業產業和經營的數字化轉型,通過“物聯網”讓農業更有“感知”能力,通過無人機覆蓋耕種管收農業全程作業,通過區塊鏈提升對農產品的質量溯源監管,通過打造農旅結合的遠程虛擬體驗空間等〔27〕,充分發揮數字化智能化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的重要推動作用。

〔參 考 文 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杜志雄.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涵辨析、問題挑戰與實現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9):1-10.

〔4〕藍紅星,王婷昱,師帝斌.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生成邏輯、內涵特征與推進方略〔J〕.改革,2023(07):20-30.

〔5〕李明星,覃 玥.農業農村現代化:歷史回溯、時代內涵、目標定位與實現路徑〔J〕.當代經濟研究,2022(11):71-82.

〔6〕魏后凱.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目標和驅動機制〔J〕.新型城鎮化,2023(03):25.

〔7〕郭垠杉.新發展格局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特征及內在機理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08):26-29.

〔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64.

〔9〕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2.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503-504.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24.

〔12〕吳孔明,梅旭榮,袁龍江,等.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

〔13〕李曉紅,鄧秀新,唐華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問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39.

〔14〕杜志雄,韓 磊.供給側生產端變化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20(04):2-14.

〔15〕杜志雄,李家家,郭 燕.加快農業強國建設應重點突破的方向〔J〕.理論探討,2023(03):154-162.

〔16〕許正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化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影響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23(04):101-102.

〔17〕富新梅.數字技術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3(07):81-93.

〔18〕邱曉茗.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現策略〔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3(02):33-36.

〔19〕張麗鳳,顧思敏.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3(01):79-82.

〔20〕任 文,吳碧波,韓志穎.區域協調發展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路徑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3(03):40-45.

〔21〕房雨露.新時代農業強國建設的生成邏輯、基本內涵與實踐路徑〔J〕.甘肅理論學刊,2023(03):108-116.

〔22〕劉俊顯,羅貴榕.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問題和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09):9-11.

〔23〕董彥嶺.產業振興: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鄉村產業體系建設〔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9:172-193.

〔24〕顧 欣,肖忠毅.培養鄉村人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研究〔J〕.山西農經,2022(09):51-53.

〔25〕唐華俊,吳永常,陳學淵.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演進特征、問題挑戰與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23(04):4-13.

〔26〕李 媛,阮連杰.數字經濟背景下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拓展路徑與政策取向〔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3(02):21-29.

〔27〕張峻愷.數智鄉村振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43-65.

責任編輯 徐 芳

猜你喜歡
鄉村振興戰略
農村改革四十年的演變軌跡及其新時代新征程
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及舉措
新農村呼喚更多的知識型“新農人”
鄉村振興戰略中傳統民居的保護與開發
哪些農村民生問題亟待解決
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的若干重大關系
新時代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創新
他山之石,來自日本的“鄉村振興戰略”
“黨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層治理創新
論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底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