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以德立身”之三重邏輯

2023-09-04 23:17王仕民尹慧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實踐邏輯理論邏輯

王仕民 尹慧

摘 要:修德為人立身之本,行萬事必先以德立身。從橫向觀,以德立身貫穿于人的自然生理層面、個人修為層面和社會交往層面,應修德以盡性而充實;從縱向觀,以德立身根據人認知境界的不斷提升,展現出不同的內容要求,貫穿于人之發展始終。以橫縱交織的認知、感悟、實踐為承載,從理論邏輯、關系邏輯、實踐邏輯三重維度對“以德立身”進行立體解讀,并在此基礎上觀照現實,修德之外潤與內控,內養心性,外修知行,從而實現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合德行而立身狀態,且光照他人,普及社會。

關鍵詞:以德立身;理論邏輯;關系邏輯;實踐邏輯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27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3)02-0155-05

百行德為首,立身德為先,要立其身必先行其德,無德,身無法立之。德治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環節,充分說明修德立身對于當前社會建設的重要意義。品德修養是人立身之根本,它貫穿于人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至內,是對自我的理性認知,至外,是對行為處事的合理規范。對“以德立身”的理論邏輯、關系邏輯、實踐邏輯進行系統分析、全面解讀,有助于我們廣而深地理解“以德立身”的豐富內涵,并根據自身實際,有針對性地將其落實到我們行為處事的方方面面。

一、“以德立身”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從人的類本質屬性出發,把人的需要概括為動物性本能的生存需要和超越動物性的發展需要。其中,生存需要主要指物質需要,而發展需要則包括文明、情感、真、善、美等價值尺度的道德需要。兩種需要如同人的肉身與靈魂,互為依存,只有在生存需要的現實支撐下進行一切合乎道德規范的發展需要,人才能實現平衡健康的發展。因此,“德”與“身”同在,且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從字源入手,梳理“以德立身”的理論邏輯,是對“以德立身”的基礎理解。

德,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國人歷來習慣把道德與人性緊密相聯,稱其為德性。錢穆對德性曾作解釋,“天賦人以性,因有此性始成其為人,亦始成其為我。由性始有德,故中國人常連稱德性”[1]。在國人的思想觀念中,將德性視為人性的一部分,如同“惜命”一般“惜德”?!跋鄙韺用娲沃?,主要是對價值層面的光大?!案粷櫸?,德潤身?!保ā抖Y記·大學》)將德性與生命的價值意義相聯系,人的一生力求其繁衍創造,止于至善,沒有德性潤澤的身軀,如同失去靈魂。因此,德性對國人而言,被視作安身立命之根本。德性雖為人天性的一部分,但也是動態變化的。德性于身,修而得之,不修則舍之,若不時刻修之,則將退為惡德。因此,國人講究修德,將其視為光大生命價值與意義所在。孟子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樾?、羞恥心、敬畏之心、辨是非之心,作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屬性,是人之初德的體現。初德置于本我的人性之中,也以非理性形式存在,不夠深入,也不穩定,容易受到后天的環境、人為等因素影響,若不修之,初德會逐漸消失,甚至轉化為惡德。孟子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ā睹献印る某鲎怨隆罚┖筇斓男逓閷θ说滦缘耐晟婆c穩定尤為重要,德性為人之本性,修而得之,不修則舍之。

身,基本定義為人、動物軀體的總稱,或者物體的主要部分?!吧怼辈粌H是自然屬性層面的軀干肉身之意,其更延伸至在社會層面,是對自我的安定以及精神歸屬的寄托?!吧怼迸c“神”同音,由此引申出生命、精神的含義,作為大我層面的精神意義。如 “殺身成仁”賦予了維護正義事業而不惜犧牲自我的精神蘊意。因此,“身”作為自我概念,可從身體發膚到社會精神層面進行層層延伸,作為自然屬性,專指身體主要軀干的生理解釋;作為個體層面,表示為自我、個人的自稱代詞;延伸至社會層面,則是對社會地位、精神品德含義的引申。

以德立身,“立”為關鍵。一方面,“立”是一種動態實踐,是個體對于自身德性達成知行合一,立而穩定的合德性狀態。另一方面,“立” 也是一種穩固狀態,即德性長久穩定地存在于個體內部,將修德作為自身穩定的行為準則。最后,“立”還作為德性多維立體的表現形式涵載于個體“身”之中,以階段性、層次性的縱橫相融來展現出德性的立體存在。

君子以德立于身,從橫向觀,人的自然生理層面、個人修為層面、社會交往層面都涵蓋了豐富的德性內涵,應修德以充實盡性。從縱向觀,德性修養隨人的認知增長,展現出不同的內容要求,以德立身伴隨著人的成長發展始終。以德立身,予身以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德性內涵,厘清、理解其中的關系邏輯,有助于指導我們在修德立身過程中的具體實踐。

二、“以德立身”的關系邏輯

從人的自然生理層面、個人修為層面、社會交往層面來厘清“以德立身”的關系邏輯,由淺入深,由內至外地對道德與人性、道德與人的全面發展、道德與社會的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階段性、層次性解讀,是對“以德立身”針對性、系統性地理解。

1.生理層面,立身以人之初德

“食、色,性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嬍衬信侨说幕拘枨?,在人的自然生理層面,需要對人性中的初德進行把控,以求立德于身以理性認知。人對于自然生理層面的欲望應有合理的判斷與選擇,孟子有云:“可欲之謂善?!保ā睹献印けM心下》)針對人自然屬性層面的基本需求,人必須要具備“內在尺度”,以此衡量什么是“可欲”,什么是“不可欲”。饑餓屬于人的生理反應,需要攝取食物解決溫飽,這是人的基本需求,是可欲的。但一門心思只在吃上下功夫,只食山珍海味,對粗茶淡飯萬般嫌棄,欲念無法得以滿足和平衡,則屬于不可欲的?!翱捎^之善”,須講究“生理合一”,即“生命,生活與當然的準則道德的合一”[2]。張岱年提出“生理合一”的概念,解釋了人的生存欲念與道德規律之間的相互關系。生與理不能離開,求生之充實、生之圓滿,必以理而導之、克之。好的生活即為合理的生活。生存與生活需要合理,是人對于欲念合理化、適度性的建立與調控。所有的德性修養離不開人的衣食住行,自然生理層面的德性與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伴,因平凡而不被人重視,人們會忽視其德性的存在。食色為人之大欲,越是基礎層面的欲望,越是需要修煉,以可欲為之善。

2.個人修為層面,立身以德之內控

修身以德是人自身分內之事,不受外在客觀因素的影響,既不怨他人,也不求他者?!熬忧笾T己,小人求諸人?!保ā墩撜Z·衛靈公》)“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過乎哉!” (《荀子·榮辱》)修身立德,更重視從自身下功夫,內省修己,不怨天尤人,不受外在因素左右,更不被外在利益奴役。

德性的修養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以德立身關乎于己,從橫向觀,對德性的修養,要做到充實之謂美。從縱向觀,修德是人一生持之以恒的作業?!睹献印けM心下》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泵朗且粋€人自身仁義道德的內在品質,并且充盈于外在行為表現之中,對于仁義道德的內在修為,孟子主張要做到擴而充之,美是美在其分量的充實上,只有盡性才達到美。我們常言“美滿”二字,便是對充實謂之美的表述,不滿不充實則不為美。生命之充實在其修德之盡性,具體講,就是對自身仁、義、禮、智的充實修得。孟子有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孟子將充實之美的具體內容概括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并且指出德之盡性的重要價值,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由此可見,對于德性的修養,不僅要具備,同時還要充實盡性才到位。對于以德立身不僅要做到充分實在,還要將其作為人一生的品行追求。從縱向觀,隨著人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其德性的修養會表現出不同的要求和標準?!墩撜Z·季氏》有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痹诳鬃涌磥?,人的不同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不同,其修德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人的一生對于德性的修養是無止境的,根據人的差異性而凸顯出德性修養的客觀性、普遍性以及特殊性,需要根據個體自身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以德立身。

3.社會層面,立身以德之外放

當“身”作為社會層面,具體表現在為人與行事的實踐過程中實現道德修養的社會價值,將私德提升至公德高度,以求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因此,個人的德性在社會層面立之于外放,并且在整個過程中展現個體德性的社會性、實踐性和可遷移性等特性。

第一,德性具有社會性,道德修養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必須要在個體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體現德性價值存在。在家庭生活、集體生活、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領域都有德性滲透。黑格爾曾講:“一切美德都活生生地表現在共同體里?!?sup>[3]以德立身承載于國家、民族、社區、社團、家族等共同體之中,對個體德性的評判也將其放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以具體的為人行事來進行詳細判斷?!墩撜Z·里仁》有曰:“德不孤,必有鄰?!背浞煮w現了德性的社會交往屬性。因此,德性的社會性要求人要建立公德心,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德性的社會性屬性也越發明顯,公德心的邊界越來越擴大化,公德心的價值也越來越重要。人作為社會層面的人,被賦予了社會角色,并承擔社會責任,履行與社會發展相匹配的公共道德。在一定層面上,社會風氣的好壞可以衡量當前民眾德性水平的高低。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道德建設對維系民心、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德性具有實踐性,人作為社會層面的人,其德性雖是人的內在規范和要求,但它不是抽象地存在于人的思維之中,而是落實到具體的為人行事中。在社會交往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利與義相互沖突的問題。此時,作為社會層面的人,應親知體知地在義與利的具體事件中做出選擇回應,并在實事實理中對自身的德性品格進行檢驗。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4]。意識是人對于現實生活的能動反映,道德屬于人的意識中的一部分,道德的內容源自于生活,同時又指導生活,在人的倫理關系中形成具體的道德內容、規范、標準以及要求。人的倫理關系的形成源自于人的生產實踐,恩格斯認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5]。人們的生產實踐活動包括對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的生產,道德在人們具體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活動中得到體現。

第三,德性具有可遷移性,德性在自我與他人的相處過程中,互相影響,釋放光輝,從而形成德性的正向遷移?!俺鋵嵣菩哦麚P之,使有光輝,是為大人。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為圣人?!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將德性之光大而化之,普及旁者,先正其身,后正他人,展現了德性遷移的整個過程。德性的遷移,不僅體現在個體與個體層面的平行遷移,同時也體現在個體與社會層面的升華遷移?!熬又畬W,成己成物既是合內外之道。施之于社會,得益于社會;施之于他人,得益于他人?!保ā吨杏埂罚﹤€體的德性之光雖無法照亮整個國家與社會,但人人都散發德性之光輝,互為影響,相互照亮,就能促進整個國家民族的向前發展?!暗滦阅苁刮覀冊谏鐣餐w中敬他人,講廉恥,秉禮讓,守秩序,使人的內心有序,外在行為有規范,團體有凝聚力,民族有內聚力?!?sup>[6]每一個個體的德性價值是組成和諧社會的一部分,是個體向社會層面德性遷移的具體表現。同理,國富則民強,國富,不僅富其物質資源,同時也富其思想和精神。從國家層面倡導道德建設,提升民眾的德性修養,是國家對民眾道德的遷移。古往今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國與民互為依存、密不可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既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正始》),強調個人對國家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和使命感,同時也主張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為政以德的親民之道。

三、“以德立身”的實踐邏輯

反觀當前社會,人們對“道德”的認知仍存在種種歪解,以至于人的德性不能足夠理性客觀地發揮指導作用,“以德立身”仍存在反思與提升的空間。主要表現為:其一,道德異化現象的存在。賦予道德以過分的工具性價值,將德性修養主要作為達成行為目的、獲得他人認可的手段。如,認真學習,主要是為了得到獲得獎學金;刻苦工作,主要是為了博得上級領導的好感,修身立德被附著了強烈的功利性色彩。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里將合德性與德性異化做了區分,“當一個人喜歡某事物時,那事物就會給予他快樂。合德性的行為給予愛德性者快樂。許多人的快樂互相沖突,因為那些快樂不是本性上令人愉悅的”[7]。進行合德性的行為能給人帶來發自內心的快樂,如果將德性當成獲得功利目的手段,勢必會偏離德性的人性本真,而淪為異化的德性,一切向善的行為也將成為偽善。所以,德性的建立僅靠外在目的的支撐,游離于功利性層面,一旦目的消失,德性也會跟隨其消失,不能立身以穩固。其二,道德強迫。以道德名義,加入自我的主觀臆斷,將自我道德標準強加于他人身上,干涉他人的道德行為。如道德綁架行為就是典型的道德強迫,在現代社會屢見不鮮,已成為人們必須重視且反思的社會問題。尼采曾講:“迫使人們遵從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笔氐虏皇菍Φ滦缘慕d,輕道德權利而重道德義務是一種片面的道德觀念,羅素講:“若理性不存在,則善良無意義?!毙薜聻樽栽缸杂X之事,具有自主性,而非服從性。只講道德義務而忽視道德權利,德性處于失衡狀態,也就不可立之。

如何實現“以德立身”,應從“以德養身”與“以德修身”兩個層面作詳細思考。以德養身,重在“養”,養其心、養其性,即為外在德性資源對個體德性的外潤供給,達至對德性認知的深化。而后,將外潤之德內化成為個體對德性的自我修為,內化于心而外化于形,以德修身?!傲⑸怼币浴梆B生”和“修身”為實踐基礎,完成以德養身的外潤與以德修身的內控,內外兼具達到德性屹立于身的穩定狀態。

以德養身,養德之外潤。以德養身為德性對自身的滋養與潤澤,使自身之德性處于充盈健康的狀態。養身為立身之基礎,以德養身,重在“養”,主要是養其心、養其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強調:“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修德立身是一門“心學”,盡自身之善心,方可知自身之本性,從而懂得生命的意義,宇宙萬物的規律。保持自身之善心,使自我德性充盈,便找到了順應宇宙萬物客觀規律的方法??鬃訌娬{以德養身,認為人之品德“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其中,《詩》《禮》《樂》都是激發個體正義感、立身處世、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潤德資源,為個體自身德性的提高提供了養身之料。因此,接受德之外潤,堅持自我學習十分重要?!暗赖滦摒B像其他修養一樣,也是一種學習與實踐融為一體的知行合一活動。對于道德修養來說,道德意識是前提,道德知識是基礎。提升道德素質是一個需要不斷下功夫的長期過程,道德素質能否得到提升關鍵在于道德修養的功夫?!?sup>[8]另外,“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吸取與反省他者德性好壞,樹立看齊意識,也是養德之道。值得注意的是,養,不是來者不拒、全盤接受。要將外潤之德與自身實際緊密相連?!拔崛杖∥嵘??!保ā墩撜Z·學而》)養的同時,重在省,將外潤之德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反省、感悟,經過自我消化后的外潤之德才能真正被個體吸收內化。

以德修身,修德之內控。強調自我德性的認知和建構,充分體現主體的自覺性與能動性,從思想到行為,逐漸形成一套自我規范和約束的修德內控體系。古人強調修身以德,身不修則德不立,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篇》)。常修自我之德性,才能一直清楚地認識自我和把握自我,以德修身磨練德之內控,也是將德性屹立于自身的具體實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以德自律,遵循道德的要求對自我言行舉止進行約束和克制。在儒家思想中,以德自律講究克己復禮?!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克己是一種自控自律的境界,克制自我而不被外物所誘惑,符合道德行為規范而不為所欲為,克己者勝也。 “禮”即“理”,由人們的道德觀念和日常的風俗習慣所形成的儀節,乃固理而不可易,復禮而使人的行為恢復到合理化狀態。以德自律,律其心性、律其身行,最終達到以德控身而實現立身之目的。

第二,以德自省,除了嚴于律己以求符合道德規范以外,還需要時常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省和自我調控。以德自省是對自我德性意識的能動反饋?!拔崛杖∥嵘??!保ā墩撜Z·學而》)以德自省是與自我對話,通過向內看,對自身德性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肯定優點,正視缺點,通過自我調控,達到自我教育的作用。以德自省不等同于一味地自我批判,盲目的自我責備,以德自省還包括對自我德性的肯定和勉勵?!叭帐∑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保ā都ⅰ罚┎还苁且宰晕覟橹黧w進行反省還是以他者為參照來進行對比審視,都是一種以鏡觀己,對自身德性的反思和修為。

第三,以德慎獨,即為在獨處無人監督的狀態下,自身的行為舉止也能夠符合道德規范,謹慎不茍。以德慎獨,是個人德性修為的一種境界,誠于中,行于外,強調個人品行操守的一致性,不管是在人前還是人后,表里如一,而非故作偽善?!洞髮W》有云:“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獨也?!笨陀^清楚地認識自我,正視自己的優缺點,不自欺欺人,也不偽裝掩飾,個人德性修養的高低是由內及外的體現。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掩飾自身不善來偽裝成為有德之人,自欺欺人,對自身德行修養毫無幫助,也終成不了君子。另外,以德慎獨也講究德性的穩定性?!叭四芎氲?,非道弘人?!保ā墩撜Z·衛靈公》)德性修養是靠自身意識使之充實、宏達,強調主體的自覺性與能動性,依賴于他人者或怨天尤人者,無法真正理解以德立身的價值意義。

從養身到修身最終到立身,以德立身是一個從心到身、從外潤到內控的系統建設與調控的實踐過程,以求實現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合德性穩定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借鑒他者的實踐經驗,吸收外在德性資源,同時也要自我消化習得,調整把握,通過不斷實踐總結出符合于自身發展的修為路徑,將客觀他律的道德規范轉化為主動自覺的立身之道。立于身而不倒,使之身立而不斜,并且光照社會,普及他人。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M].北京:三聯書店,2013:57.

[2]劉鄂培,杜運輝等.張岱年哲學研究[M].北京:昆侖出版社,2010:159.

[3]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賀麟,王太慶,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25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6]陳根法.德性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

[7]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3.

[8]江暢.重思道德:理論意蘊與現實指向[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40.

[責任編輯:張學玲]

猜你喜歡
實踐邏輯理論邏輯
加強黨內政治生活科學化建設的導向與實踐邏輯
高職院校信息化人才培養問題研究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列寧從嚴治黨的思想實踐及其現實啟示
文化傳承視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發展的實踐邏輯
精神養老研究取向及其實踐邏輯分析
基于宅基地置換的新型集中社區建設類型及其實踐邏輯
政府雇員制歷史與理論邏輯
淺談供給側改革
實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