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供給側改革

2016-07-06 14:37張舒嫻
2016年21期
關鍵詞:理論邏輯實踐路徑供給側改革

張舒嫻

摘 要:供給側改革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提供了新思路,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供給側改革有其內在的發展邏輯和理論內涵,與需求側管理共同構成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谖覈洕鐣l展的現狀分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做好“轉型、創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結構性;理論邏輯;實踐路徑

一、導言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要求“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1月18日,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再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指出:“我們必須解決世界經濟的深層次問題純貨幣刺激措施是不夠的,必須確定作出更大的努力促進經濟結構改革,使供應系統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翱偫砝羁藦?1月11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我國經濟在“三期疊加”階段,面對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產品供求失衡和資本邊際效率的降低,市場機制運作運行不暢等結構性問題,2015年12月18日-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供應方面的五個關鍵任務??梢?,供應方面的改革已經成為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方向,供給側改革將會是“十三五”期間我國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政策著力點。

二、供給側改革提出的時代背景

總體上來看,世界經濟環境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生了深刻復雜的變化,全球經濟結束了大穩定的“舊常態”而進入了“新常態”。

(一)生產成本上升

在勞動力成本方面,中國面臨著老齡化問題,勞動生產力增長速度過快,已經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在自然環境成本這一方面,國家在自然環境的監管上有所加強,企業在污染成本和安全成本方面也大大增加,更多時間是傾向于把更多的錢放在設備和技術上,通過使用設備和技術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實現產品更新換代。[1]

(二)產品的供需錯配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調查顯示來看,2014年度,我國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數達到0.469,國際上公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為0.4,從而可以看出我國的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數已經大于了國際上公認的貧富差距警戒線,表明在我國存在的貧富差距過大現象。貧富差距過來,讓我國的居民消費結構越來越不合理。[2]

(三)資本邊際效率的下降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資本邊際效率的定義是一種貼現率,貼現率是使資本貨物使用的預期收益的現值等于資本商品的供給價格的總和或重置。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國內投資強勁增長,刺激下的資本邊際產出效率呈現下降趨勢,減少投資回報將直接影響企業投資。

(四)市場機制運行不暢

由于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經濟發展的質量兩者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經濟增長斷斷續續的問題,表現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投資產能過剩、要素供給約束、環境污染加劇、社會矛盾增加”,這些方面充分說明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充分,發展質量與發展速度不相匹配。在這種局勢下,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三、一些專家對供給側改革的評論

在我國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結構矛盾凸顯的宏觀環境下,供給側改革的實施效率決定著我國“十三五”時期乃至更長周期內經濟體系的發展走向。在我們國家,雖然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研究長期問題、趨勢性問題應該著重從供給方的因素去分析。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主流的思想還是從需求方去觀察問題。就是所謂“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分析中國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需求不夠,應對的方針就成了擴需求、保增長,采用刺激的辦法去提升經濟增長率,但是近幾年效果不佳,而且積累了大量的風險。風險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刺激政策的效應越來越差;另一方面,刺激政策造成的副作用越來越大了。2015年一些研究表明,國民資產負債表的總杠桿率大概在250%左右,甚至有研究認為已經接近300%,說明杠桿里蘊藏著很大的系統性風險。于是很多人意識到用擴需求、保增長的辦法已經不能繼續了,要尋求另外的辦法。從供給側來考慮,中國經濟進入下行通道的根本原因在于“效率提高對于增長的貢獻在下降”。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到供給側,盡一切努力去提高供給的效率。在供給側的三個主要因素——勞動力、投資和效率提高當中,勞動力因為人口紅利已經逐漸消失,因為過度投資已經造成了很多負面的作用,而且蘊藏著系統性風險,所以要扭轉經濟增速下降的形勢,就要依靠提高供給的質量,也就是說提高效率。

提高供給方的效率和質量最終還要靠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優化經濟結構。效率不高,肯定有資源錯配、誤配的問題,所以結構優化是我們要提高供給效率的重要途徑。吳敬璉指出:“結構調整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就是計劃經濟的辦法,由政府來進行資源的再配置。我們曾經用過這個辦法,比如從2004年以后提倡的‘有保有壓,‘有服有控,由政府行政機構來包辦,用各種政府補貼、貸款、投資來發展政府所指定的一些產業,來扶植政府所選的一些企業,來發展政府所提出的某些技術創新。從2004年以來做的辦法看來效果并不好,因為政府沒有能力去判斷什么是好的結構,實際上這是要靠試驗,靠千千萬萬的創業者、創新者通過試驗在市場中受到考驗,找出路徑?!绷硪环N辦法,就是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則下,主要依靠市場力量來進行。市場可以有兩個作用,一個作用就是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資源的再配置的時候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市場的另外一個作用就能夠形成一種所謂兼容的激勵機制,激勵人們的創業和創新。

想要提高供給質量效率應該應該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所說的,“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睂洕滦胁荒芾鲜怯么碳さ睦限k法,對于如何提高供給側的質量也是這樣,要按照新辦法,市場要想在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我們當前的重點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其實要做兩件事。一件事就是實現資源的有效再配置,原來有錯配的,現在要把它轉回來實現再配置,使資源配置更加有效。另外一件事就是降成本,可以用下指標的辦法要求企業降成本,但是更重要的恐怕是要靠市場激勵,用市場的優勝劣汰,市場的競爭去使得企業和創業者都能發揮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要優于下指標的辦法。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的實踐路徑

供給方面的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讓市場機制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從而減少制度交易成本,改善供應系統的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的效率。事實上,實際上,“供給側”可分為產業、要素和制度三個層面,分別對應著“轉型、創新、改革”。其中,“供給側”是改革切入點,“結構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才是核心命題,體現出“轉型是目標、創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邏輯關系,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的發展,開放、分享的想法,創新在國家發展和全球的核心位置,優化資源分配,釋放新的需求,創造新的供應,促進經濟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變

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們務必從下面方式方法為出發點,要改造傳統的產業結構,就要以產品創新作為首要任務,結合工藝創新和農業生產,以公共產品為保障,從而來達到提高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目的。首先,產品創新是我們要著力推進的部分。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我們要大力支持。這樣才能創造出質量好、品牌佳、受消費者歡迎的,同事還具有競爭力新產品。其次,構建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就技術而言,實現農業的機械化、科技化、產業化、信息化生產,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效益上,創新農業經營模式,不斷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供給。再次,要加強公共產品的供給。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政府應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增加公共產品的總供給。

(二)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我國27個大行業中有21個產能嚴重過剩,既有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又有風電、光伏等新興行業。在此背景下,大量“僵尸企業”的出現,既占用了社會資源,亦不利于產業轉型升級。所以首先要著力化解產能過剩。過剩產能產生的根源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與過去運動式的政府投資計劃有關。政府扶持指數越高的行業產能過剩越嚴重。第二,某些政策與市場規律不吻合,背離了市場規律,造成政策的不穩定性。第三,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催生了過剩產能。第四,因為去產能會影響GDP,尤其會影響就業,所以部分地方政府對于化解過剩產能并不積極,因此化解過剩產能的速度比較慢。第五,制度的不健全也讓過剩企業難出清,比如破產法的不完善。應從以下幾方面改善:第一,政府政策要遵循市場規律。第二,必須改革項目審批制度,使得企業能夠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第三,要努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使得不同所有制的企業獲得資源的成本差距縮小。第四,銀行必須加強關注壞賬的產生及解決。第五,地方政府的決策機制和激勵約束需要做出重大改變。過剩產能的化解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消化過程,需要企業來調整資源配置,壓低過剩產能,調整產品結構,調整發展方向,尋找新的市場需求,改變經營模式。其次要建立“統一開放、服務完善、城鄉一體”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農民工的工傷、醫療、失業金、養老保險制度,妥善解決農村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問題,從而解決“轉得出”和“留得住”的問題。最后要加強產品市場治理,必須對那些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商業欺詐者予以重處和嚴懲,才能夠有效凈化市場,改變市場供給結構,促進供需平衡。

(三)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實現從政府管制向市場機制的轉變

我們所談到的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其實就是要通過行政體制改革簡政放權,由市場來進行調節,減少宏觀的經濟干預,加強體制的改革。重建創建一個系統,加快市場環境的形成,市場環境形成之后,可以讓企業創新發展,產權制度、投融資制度,形成了企業獨立,市場平穩發展,消費者根據自身意識消費,具有選擇權,市場壁壘減弱或者消失的局面。另一方面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主要措施是有,完善國有的資產體制,讓更多的私人資本參與進來,增加更多的民營企業的范圍,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更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積極防范金融風險。進一步改進的財稅體制和分配機制,創建一個相對好的環境,改革并且完善金融監管的框架結構,加大財政對其的投入,讓更大范圍的民營資本進入其中,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劉延平,周開讓.加快技術進步是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出路[J].經濟縱橫,2013(9):8-11.

[2] 遲福林.走向服務業大國——2020: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J].中國井岡山學院學報,2014(6):9-16.

[3] 林衛斌,蘇劍.理解供給側改革:能源視角[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

[4] 吳敬璉.推進供給側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濟參考報.

猜你喜歡
理論邏輯實踐路徑供給側改革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實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
韓媒:抓住中國“供給側改革”新機遇
紅船精神融入創業教育的理論邏輯與實施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