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價值觀調查及德育對策

2023-09-06 07:55李占彪趙謹
中國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4期
關鍵詞:公共道德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李占彪?趙謹

摘 要:運用《中國兒童道德發展狀況問卷》對來自全國7個行政區的共計13,614名高中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仍有超過四分之一的高中生不完全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中生獲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較為多元;高中生在與個人生活關涉較大的價值觀上形成了較為統一的認識,在社會、國家等公共層面的價值觀上未能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價值共識;高中生的價值觀念存在性別、地域及生活滿意度上的差異。針對上述問題,建議將高遠價值觀近身化,充分發揮校外教育的優勢;通過協商參與培養公共道德觀念,鼓勵高中生向居委會、村委會建言獻策,參與社區志愿服務與公益事業;秉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展教育活動,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文化特點,依托有利的、熟悉的文化陣地來開展價值觀教育。

關鍵詞:高中生;德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美德;公共道德;個人美德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8502(2023)04-0075-16

作者簡介:李占彪,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德育原理、教育倫理學、教育哲學;趙謹,南通市旅游中等專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學前兒童心理學、旅游心理學。

一、問題的提出

價值觀是判斷評價事物是非好壞的內心尺度,決定和統帥著人的態度、動機和行為模式[1]。未成年階段形成的基本價值觀奠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價值取向,成年后的價值觀雖然也會因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這只是局部而非根本的改變[2]。每一代人由于青少年時期生活境遇的不同形成了價值觀念的代際差異,而代際更替推動了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轉變[3],因此可以說青少年群體的價值觀念直接決定了我國未來的社會道德風貌。

當前對青少年價值觀的研究基本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關于青少年價值觀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但其中以高中生群體為樣本的研究并不多。沈潘艷等人對比了1987年、1998年、2004年、2015年的調查數據,發現青少年價值觀的個人主義和現實化取向正在進一步增強[4]。依據2013年和2019年中國社會情況綜合調查數據,李煒發現青年世代較其他年長世代而言對“愛國”“和諧”的認同度低[5]。田豐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及價值觀的本質區別認知模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與“行”相脫節[6]。徐浙寧通過對“90后”的問卷調查發現,家庭物質經濟條件、親子關系、生活安全感及青少年自我評價等因素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影響顯著[7]。魏曉文等人的調查研究發現,社會環境、網絡輿情、教師引導等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有顯著影響并呈正向相關[8]。郭曰鐸等人的調查發現,男生、農村、高年級、非民主型教育家庭、非黨員干部大學生群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和踐行意愿相對較低[9]。第二類為價值觀培育的實踐策略研究,這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比如,王洪等人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單類內隱聯想測驗發現,可以從記憶加工、思維加工、自我情感加工和核心自我加工四個層面促進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10]。陳艷飛認為,價值觀教育要走向深度教學,介入學生個體的意義世界,建構和優化學生的思維系統,只有如此才能扭轉學生的逆反情緒[11]。陳慶國提倡建構起內容標準、需要標準和實踐標準“三大基本標準”,設置“培育實效”和“踐行實效”兩大板塊的考評內容,以提升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12]。

通過上述文獻梳理可以發現,對青少年價值觀的研究依舊存在以下問題。首先,調查研究中的“青少年”群體多以“大學生”為代表,很少涉及正處在價值觀確立關鍵期的高中生群體。其次,性別、地域、生活滿意度等因素與價值觀認同是否有關,目前少有研究。最后,對價值觀的調查研究受時代環境影響較大,缺少嚴謹的理論框架與調查設計。為了筑牢新時代青少年理想信念之基,必須密切關注青少年的價值觀狀態,而高中階段又是價值觀成型的關鍵期,了解高中生價值觀的群體性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價值觀教育是提升德育實效性的關鍵所在。因此,本研究將聚焦于高中生這一青少年群體,嘗試探討高中生價值觀的現實表現以及高中生價值觀在人口學特征上的差異。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工具

調查采用了孫彩平教授團隊編纂的《中國兒童道德發展狀況問卷》,其中關于價值觀念的調查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美德觀、公共道德觀、個人美德觀四大部分(見圖1)。價值觀調查的題干設計以“我最看重的價值觀是……”為主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項設計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出發,傳統美德觀的題項設計體現“個人、家庭、國家、天下”四個層級,公共道德觀的題項設計體現“消極—積極”兩個向度。問卷設計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國家、傳統、公共和個人四個側面勾勒出中國高中生道德觀念的全景圖像,了解高中生真實的價值觀狀態。

因價值觀調查難以避免社會贊許性影響,所以本問卷均使用單項選擇題且題項均為稱名變量,沒有做計分處理。本問卷共包括性別、年齡、地域、學段、父母受教育程度、學習成績、生活滿意度、家庭生活方式等11個基礎信息題,14個關于價值觀念的正式施測題目。通過差異檢驗以及效應量核準,最終選取了性別、區域、生活滿意度3個具有統計學意義的人口學變量進行分析。本問卷自2017年使用以來經歷了2次樣本量超70,000的全國范圍的施測,調研結果具有內在一致性。

(二)取樣設計與被試分布

為使樣本更具有代表性,本次調查采用分組分層混合取樣方式。以全國七大行政區東北、西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南和華南為分組范圍(后將其合并為東、中、西三個大地理單元),此次調查樣本涵蓋7個省、21個區(縣),63所高中。對象為高中一年級到三年級學生,有效樣本數為13,614人。其中男性6334人(占比46.5%)、女性7280人(占比53.5%),15歲3928人(占比28.9%)、16歲4930人(占比36.2%)、17歲3407人(占比25.0%)、18歲1349人(占比9.9%),東部6512人(占比47.8%)、中部5014人(占比36.8%)、西部2088人(占比15.4%),城市樣本7685人(占比56.4%)、農村樣本5929人(占比43.6%)。

(三)結果判讀

對高中生價值觀的調查采用的是封閉式的單選題目設計,所得數據通過各選項被選擇頻數體現其在高中生群體中的被認同程度。自變量與因變量均是類別變量,因此采用交叉列聯表分析法。因為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大,所有差異均達到非常顯著的程度(p<0.001),為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本研究借助了克萊姆v值來確定不同組別之間差異的大小??巳R姆v值是表征效應量的一種指標。效應量大小的判定并不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神圣法則,而需要兼顧研究主題的特殊性、已有理論背景、研究設計類型、實證操控過程的有效性、估計指標的使用前提等,以此綜合權衡結果的實際意義[13]。根據研究的實際情況,本次調查對效應量的判定采用如下標準:當p<0.01且v>0.05時,視作差異顯著;當p<0.01且v<0.05時,視作無實質差異。

三、調查結論

(一)高中生價值觀念的現實表現

1. 仍有超四分之一的高中生不完全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中生獲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較為多元

調查發現,當前有71.75%的高中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了解,有25.51%的學生不完全了解,還有2.74%的學生不了解。作為已經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習任務的高中生,仍有四分之一的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完全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0.11%的高中生是從老師的介紹和講解中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多數學生是從校內的標語以及校外其他途徑了解的(見圖2)。

2.高中生對國家和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較為分散多元

當問及高中生最看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在國家層面學生的回答依次是富強(34.64%)、和諧(24.88%)、民主(21.92%)、文明(17.23%),在社會層面學生的回答依次是平等(32.63%)、公正(27.33%)、法治(22.36%)、自由(16.24%),在個人層面學生的回答依次是誠信(39.20%)、愛國(34.73%)、友善(19.52%)、敬業(4.96%)。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價值詞之間,高中生群體有自己的價值認同排序??梢园l現,高中生在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價值觀結構較為分散多元,沒有形成主導性的價值觀。

3.“孝”在高中生群體中得到了較好的繼承,公德的價值共識尚未形成

在傳統美德方面,“00后”的高中生并沒有拋棄孝老愛親、勤勉踏實的傳統美德。調查發現,57.84%的高中生將“孝敬父母”視作最重要的價值觀念(見圖3),這說明“孝”仍是具有統治力的價值觀念。與其相反的是,在公共道德方面,高中生群體沒有形成價值共識,“按規則辦事”(26.45%)、“正義”(26.16%)、“廉潔奉公”(25.53%)三者平分秋色,沒有形成主導性的價值觀念(見圖4)。當談及高中生最在乎的個人美德時,31.70%的高中生選擇了“勤奮”,20.96%的高中生選擇了“向上”(見圖5),其他價值觀念的占比相對較小,這說明“勤奮”是具有一定主導性的個人美德觀念。

(二)高中生價值觀念的差異分析

1. 價值觀念的性別差異

(1)男生比女生更認同“富強”與“自由”,女生比男生更認同“和諧”與“法治”

本研究發現,男、女生對國家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存在顯著差異(p<0.001,v=0.102>0.05)。雖然男生與女生都將“富強”視作最重要的價值追求,但是女生低于男生4百分點,而在“和諧”的價值觀念上,女生則高出男生5百分點(見圖6)。對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性別差異更為顯著(p<0.001,v=0.146>0.05)。男生對“自由”的認同度高于女生近9百分點,而女生對“法治”“公正”的認同高于男生(見圖7)。

(2)在個人美德中,女生比男生更認同“向上”的價值

男、女生對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差異不顯著,但是在個人美德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01,v=0.088>0.05)。調查發現,女生對“向上”的認同高于男生近5百分點,男、女生對“節制”“勤奮”“大度”“自省”的認同差距較?。ㄒ妶D8)。

2. 價值觀念的地域差異

(1)東部地區比中、西部地區的高中生更加認同“自由”與“友善”;中、西部地區比東部地區的高中生更加認同“平等”與“誠信”

研究發現,不同地區的高中生對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分布存在顯著差異(p<0.001,v=0.071>0.05),對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分布也存在顯著差異(p<0.001,v=0.077>0.05)。就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言,東部地區的高中生對“自由”的認同度高于中部地區的學生約6百分點,高于西部地區的學生約3百分點;中部地區的高中生對“平等”的認同度高于東部地區的學生約7百分點,高于西部地區的學生約4百分點(見圖9)。在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中部地區的高中生對“誠信”的認同度高于東部地區的學生約6百分點,高于西部地區的學生約4百分點;東部地區的高中生對“友善”的認同度高于西部高中生約4百分點(見圖10)。

(2)不同地區的高中生在傳統美德、公共道德、個人美德上的價值認同存在顯著差異

研究發現,不同地區的高中生對傳統美德的認同存在顯著差異(p<0.001,v=0.088>0.05)。有趣的是,在以“孝敬父母”為主導的價值格局中,中部地區高中生對“孝敬父母”的認同度高于西部地區高中生約13百分點,高于東部地區高中生近8百分點(見圖11),差距相對懸殊。

不同地區的高中生對公共道德的認同存在顯著差異(p<0.001,v=0.091>0.05)。最為明顯的是東部地區的高中生對“不影響他人”的認同度高于中部地區的高中生近9百分點,高于西部地區的高中生約7百分點(見圖12);西部地區的高中生對“廉潔奉公”的認同度高于東部地區高中生約7百分點。而中部地區的高中生則最認同“按規則辦事”的價值觀,29.46%的學生選擇了這一選項。

不同地區的高中生對個人美德的認同存在顯著差異(p<0.001,v=0.090>0.05)。最明顯的是中、西部高中生認同“勤奮”的人數均超過了總人數的34%,而東部地區的高中生認同“勤奮”的所占比例約28%。對于東部的高中生而言,他們對“自省”的認同程度要高于中部高中生約7百分點,高于西部高中生4百分點(見圖13)。

3. 價值觀念的生活滿意度差異

(1)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對“自由”的認同程度遠高于對生活很滿意的高中生;對生活很滿意的高中生對“愛國”的認同程度遠高于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

首先,不同生活滿意度的高中生對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存在顯著差異(p<0.001,v=0.071>0.05)。其中,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對“自由”的認同程度高于對生活很滿意的高中生約7百分點,且隨著生活滿意度從很滿意到不滿意的逐級降低,認同“自由”的人數比例在增加,與之相反的是,認同“平等”與“法治”人數比例在隨之減少(見圖14)。其次,不同生活滿意度的高中生對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存在顯著差異(p<0.001,v=0.087>0.05),最為明顯的是,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對“愛國”的認同度要低于對生活很滿意的高中生約12百分點(見圖15),且隨著生活滿意度的逐級降低,認同“愛國”的人數比例在明顯減少,與之相反的是,認同“友善”的人數比例在隨之增加。

(2)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對“不影響他人”的認同程度遠高于對生活很滿意的高中生;對生活很滿意的高中生對“孝敬父母”的認同程度遠高于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

不同生活滿意度的高中生對傳統美德的認同存在顯著差異(p<0.001,v=0.074>0.05)。最明顯的是,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對“孝敬父母”的認同程度低于對生活很滿意的高中生約14百分點,且隨著生活滿意度的逐級降低,認同“孝敬父母”的人數比也在逐漸減少(見圖16)。不同生活滿意度的高中生對公共道德的認同存在顯著差異(p<0.001,v=0.083>0.05)。其中,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最看重的價值觀念是“不影響他人”,比對生活很滿意的高中生高出近13百分點(見圖17),說明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更認同消極的公德觀念,且隨著生活滿意度的逐級降低,認同消極公德觀念的人數比在大幅增加。相反的是,隨著生活滿意度的逐級降低,認同“正義”“按規則辦事”“廉潔奉公”的人數比例有所下降。

四、結論與討論

(一)公德多元分散,私德統一集中

調查發現,高中生在國家層面與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呈現出較為多元的價值狀態,在公共道德方面高中生的價值觀也表現出正義、按規則辦事、廉潔奉公三元分立的局面??梢哉f,對國家層面、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公共道德觀念的調查,涉及廣義的“公德觀”。在傳統美德觀念的調查中,“孝敬父母”是具有絕對統治力的價值觀念,在個人美德中“勤奮”成為相對主導的價值觀念,“孝敬父母”與“勤奮”實際上都屬于“私德觀”的范疇。從上述分析來看,可以佐證“高中生公德觀念多元分散,私德相對統一集中”的假設。

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當代中學生的價值觀念趨向多元、追求自由,但本研究的結果似乎與這一觀點有所不同。鐘漲寶等人的研究發現,農村老年人對子女孝順程度的評價較高,并沒有出現所謂“孝道衰落”的跡象[14]。王定華的研究發現,“孝順”被學生視作做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質,而愛國、敬業等道德品質的位置則相對靠后[15]。無獨有偶,陳志科的調查也發現,中學生最看重的是家庭親情[16]。因此,我們推斷高中生在關乎個人與家庭的私德上有普遍的價值認識,某些傳統美德得到了較好的繼承,但是在涉及公共生活的價值觀上則表現得相對多元。這種價值表現實際上符合人性的一般規律,即人總是先將自己與親近之人的幸福視作最為重要的,因此也更容易形成統一的價值認識。但問題在于每個人除了有自身生活之外還必須要與他人生活在一起,必須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與義務。高中生作為國家公民,應該具備相對統一的公共價值理想、公共道德關懷,只有這樣,奮斗目標才更明確,青年的力量才能匯聚到一起。

(二)男生更看重自由,女生更看重和諧、向上

有研究發現,女性與男性在國家認同等維度上的差異非常顯著[17],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18]。本研究發現,高中男、女生價值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和諧”“自由”“向上”的認同上,其主要表現為男生更加認同“自由”的價值觀,而女生則更認同“和諧”“向上”的價值觀??聽柌竦膶W生吉利根通過對女性的訪談研究發現,男性與女性存在不同的價值偏好,男性追求公正而女性更在乎人際關系的和諧,因此提出了女性價值追求的“另一種聲音” [19]。而男生關注“自由”可能與所謂的男性氣質有關[20]。比如,中國傳統中有“大丈夫不拘小節”“逍遙灑脫”“放浪形骸”的文化,這種社會文化傾向可能會塑造男生的“自由”觀念。但是,根據馬哈利克等人的觀點,固執地遵從特定男性氣質的人可能會表現出更危險的行為,以及過度追求自由、喜歡冒險、強調權利的偏激價值傾向[21],這就需要高中德育工作者對男生的價值觀狀態給予必要的關注,謹防其產生偏激的價值觀念。

(三)經濟發展水平可能是導致價值觀地域差異的主要因素

林語堂曾語“南北方人民的態度、脾氣、理解各個不同,顯然有跡可循” [22]。根據本研究的結果來看,不同地域的高中生對“自由”“不影響他人”“勤勞節儉”“勤奮”等觀念的認同仍然存在明顯差別。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東部地區經濟基礎與物質條件相對更好,因此學生們具有追求自由的條件,相反,中、西部的學生更為渴望平等。這也導致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的學生對“勤勞節儉”的認同程度明顯高于中、東部地區的學生。在公共道德觀念上,東部地區的高中生將“不影響他人”看得更重,這與市場經濟逐利的道德觀念相吻合,即“法不禁止即自由”,只要不影響他人就可以追求自我利益的實現。同樣,中、西部地區的高中生比東部地區的高中生更加注重“勤奮”對于個人美德的提升作用。這些都從側面說明,經濟發展程度可能是導致地域價值觀差異的潛在變量,也就是說,步入商品經濟時代后自然地域或許不再是造成群體價值觀差異的主要因素,經濟地域成為造成高中生價值觀差異的關鍵因素。

(四)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表現出更為消極的價值觀狀態

許多研究證實了價值觀念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一種相關關系[23]。本研究發現,生活滿意度較低的高中生表現出以下兩個特征:首先,追求“不影響他人”的消極“自由”;其次,在“孝敬父母”與“愛國”上表現相對消極。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更重視消極“自由”的價值,這背后有十分復雜的原因,一種可能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钡男膽B導致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更在乎自己的幸福安危,對于他們來說能夠守住不影響他人、不給他人添麻煩的底線已經不易,因此其價值觀更體現“消極不作為”的義務而非“積極作為”的義務。另一種可能是,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渴望個人自由不受限制,渴望由個人自由意志主宰生活,因此更加認同自由的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對生活不滿意的高中生家國觀念相對淡薄。雖然本次調查呈現出這樣的結果,但不能簡單地認為對生活不滿意的學生其家庭觀念、國家觀念存在偏離,這二者之間究竟存在何種關系還需要繼續深入探究。

五、德育對策

(一)將高遠價值觀近身化,充分發揮校外教育優勢

高中生的價值觀表現出公德相對多元分散,私德相對統一集中的趨勢,也就是說,對高中生而言,涉身的、具身的價值觀更容易引發統一認識,較為宏大的、離身的價值觀則不容易引發價值共識,這種價值觀現象對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根據高中生價值觀的問題表征,幫助學生樹立起遠大的、公共的價值觀念是價值觀教育的重中之重,這就意味著將“離身”的價值觀“近身化”是價值觀教育收獲成效的關鍵。

首先,教育工作者應該成為公共道德觀的踐行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生做榜樣。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模仿與學習的重要他人。一些相對宏大的價值觀念必須有一定的載體才能實現,而教師則是承載公共道德、國家意識的重要樞紐。宏大高遠的價值觀正是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中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成為能夠感化學生、陶冶學生的東西。只有教師將觀念轉化為切實的行動,踐行“公正”“平等”“愛國”等價值,學生才有可能建立起高遠的價值追求。其次,價值觀教育要依托真實的生活場,充分發揮校外教育的優勢。調查發現,高中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主要來自校內標語以及校外其他途徑,而非教師的講解,這說明價值觀教育的關鍵可能不在于講授,而在于個體真實的生活經驗,因此,校外教育在高中生價值觀教育上能發揮更多力量。學校教育應與校外教育聯合形成教育合力,鼓勵學生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美德教育、公共事業教育等系列校外教育場館,鼓勵學生參與校外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高遠價值觀的理解與體悟,拉近學生個體經驗與宏大價值觀之間的距離。

(二)通過協商參與培養學生的公共道德觀念

高中生對國家與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是相對多元的,在關于公共道德的調查中也表現出這種特征,即沒有形成主導性的公共道德觀念。要真正地培育學生的公共道德觀念,首先要求學校正視、重視價值觀教育,始終將育人擺在突出位置。價值觀教育的關鍵不在于讓學生背會、答對,而在于建立起統一的價值追求與理想。為此,教育者要放棄填鴨式教育,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價值反省與澄清,支持學生對價值問題進行理性討論,引導學生在自主判斷的基礎上理解公德的價值。其次,公德培育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參與到公共事務的協商與對話中來。只有“通過與實際的接觸,參與式學習,為學生提供真實、鮮活的經驗,刺激學生去思考有關民主、人性、社會公平等議題” ,學生的價值認識才能朝著更高的階段發展[24]。學??梢酝ㄟ^組織學生議事委員會、師生協商大會等,鼓勵學生參與到與自己相關的公共事務之中,在對話與協商中培養學生的契約精神與責任意識。最后,要擴大民主實踐范圍,鼓勵學生參與到基層群眾事務的治理中來。要鼓勵高中生向居委會、村委會建言獻策,鼓勵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與公益事業,邀請學生監督公共事業的運行與落實情況,這將有助于其公共道德觀念的養成。

(三)秉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展教育活動

本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具有人口學差異的學生可能存在價值觀念上的差異。這對教育者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因為這意味著用一種方式、一個模子來教學生的做法可能是行不通的,價值觀教育要收獲成效必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首先,男、女生的價值偏好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應該有所側重地開展價值觀教育。對于男生而言,應該引導其深刻認識自由的本質及其限度,理解法治對于文明社會建立的價值與意義。對于女生而言,則應該將價值觀教育的重點放在如何突破關系束縛,實現主體性、獨立性、創造性人格的發展上,培養更加積極的價值觀念。其次,在對生活滿意度低的學生進行教育時,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要注意價值歸因指導。比如,對生活不滿意的學生對自由的認同度較高,教師必須要深入了解其自由觀念是否積極健康,謹防出現極端自由的越軌行為。對生活不滿意的學生對愛國、孝敬父母的認同度相對較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其生活狀態進行積極的價值歸因,防止學生把對生活的不滿簡單地歸結到國家與父母身上。教育部門以及社會福利部門要利用心理與物質手段切實幫助學生走出生活困境,幫助學生樹立起積極正確的人生觀。最后,因為學生的價值觀念存在地域性群體差異,所以價值觀教育應該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價值觀教育與數學、物理教育不同,其人文性、倫理性特征十分明顯,只有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文化特點,深度開發當地的德育資源,依托有利的、熟悉的文化陣地來開展價值觀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要重視價值觀教育本土化、在地化研究,將校本課程、地方課程、國家課程結合起來統一發力,既要保護好、弘揚好當地優秀的價值觀念,又要樹立起統一的意識形態與國家觀念。

【參考文獻】

[1] 楊曉慧.中外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調查與比較[J].教育研究,2022,43(03):97-109.

[2] 羅納德·英格爾哈特.發達工業社會的文化轉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44.

[3] 胡建國,董景亮.中國公眾生活滿意度狀況及影響因素[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0(01): 137-144+160.

[4] 沈潘艷,辛勇,高靖,等.中國青少年價值觀的變遷(1987-2015)[J].青年研究,2017(04):1-10+94.

[5] 李煒.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變化和差異[J].青年研究,2021(03):16-30+94.

[6] 田豐.優秀文化記憶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39(03):79-86.

[7] 徐浙寧.“90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及其影響因素[J].當代青年研究,2017(02):24-30.

[8] 魏曉文,修新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影響因素與培育對策[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05):96-104.

[9] 郭曰鐸,張榮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與踐行意愿影響因素調研[J].理論學刊,2016(01): 108-114.

[10] 王洪,岳童,符明秋.從情感認同到自我認同:價值觀認同的內隱實驗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21(05): 64-73.

[11] 陳艷飛.“基礎”課講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構思及實踐路向[J].湖北社會科學,2021(04):163-168.

[12] 陳慶國.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效評價體系研究[J].江蘇高教,2021(02):103-107.

[13] 盧謝峰,唐源鴻,曾凡梅.效應量:估計、報告和解釋[J].心理學探新,2011,31(03):260-264.

[14] 鐘漲寶,李飛,原春輝.期望、獲得支持對農村子女孝評價的影響——基于湖北省紅安縣340農戶的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3):74-84+157-158.

[15] 王定華.我國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狀況再調查與再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16(01):18-24.

[16] 陳志科.當前中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基本判斷——基于2011年全國中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科學,2013,29(03):53-59.

[17] 杜聲紅.企業青年的人口學特征與價值觀[J].中國青年研究,2017(08):14-21+13.

[18] 趙雷,陳紅敏.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心理結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37(06):61-67.

[19] 卡羅爾·吉利根.不同的聲音 心理學理論與婦女發展[M].肖巍,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7.

[20] 蔣旭玲,呂厚超.男性氣質:理論基礎、研究取向和相關研究領域[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07):1040-1051.

[21] MAHALIK J R, TALMADGE W T, LOCKE B D, et al. Using the conformity to masculine norms inventory to work with men in a clinical setting[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 61(06):661-674.

[22]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17.

[23] 邢鵬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與培育對策調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02):117-124.

[24] 王世偉,黃崴.參與式公民學習——香港公民教育政策的新動向[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04):87-92.

Survey on the Valu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oral Education: Analysis of 13,614 Samples in High Schools

LI Zhan-biao1, ZHAO Jin2

(1.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Nant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Tourism)

Abstract:A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a total of 13,614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seven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cross the country, using the Chinese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Questionnaire. It shows that more than one quarter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do not fully understan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the paths for them to acquir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relatively diverse;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formed a relatively unified understanding of value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personal lives, but have failed to form a cohesive consensus on values in society or at the country-level; there are gender, regional, and life satisfaction differences in the valu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issues, the article suggests to internalize those high and distance valu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 to encourage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give suggestions to neighborhood and village committees, and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volunteer services and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cultivating public moral concepts through consul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to carry out education activities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while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o fully consider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oups, so that value education can rely on their favorable and familiar cultures.

Key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Traditional Virtues; Public Morality; Personal Virtue

(責任編輯:魏 一)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國家一般項目“新時代兒童格局培育的時空路徑研究”(項目編號:BEA210111)。

猜你喜歡
公共道德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身邊的傳統美德
憑借傳統技法傳承傳統美德——評李保均的長篇小說《花農》
基于政府導向的公共道德價值體系構建路徑探析
在高校有效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探索
IP影視劇開發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
高中政治教學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入
用中華傳統美德涵養黨的道德建設
《弟子規》與傳統美德研究中心簡介
社區公共道德建設研究
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中公共道德比較研究——兼論中美文化產品爭端案中公共道德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