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學研究方法:基于人的特殊性視角

2023-09-10 05:42李直嫻
大學 2023年7期
關鍵詞:管理學人性化管理

李直嫻

(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貴州 貴陽 550025)

在現代化的生產生活中,管理不僅僅是一門科學,其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在對管理學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種對立觀念,一是將管理學看作是一門純粹的科學,利用數理統計以及信息技術等來解決實際問題,目的是發現管理領域的客觀和一般規律。而另外一種觀點則是強調運用組織及管理中具體的事物聯系,重點研究管理實踐中的個性化、非模式化和靈活創新。在新時代下,這種觀點對管理學的研究實踐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必須要重新審視管理學研究方法,從人的特殊性視角出發,確保公共管理等管理內容和實踐具有科學性和思辨性。

一、基于人的特殊視角探析管理學

(一)經濟人假設

18世紀著名經濟學家、現代資本主義的創立者亞當·斯密首次提出了經濟人這一假設,是其對人類自身本質的劃時代認識,對后世200多年的社會管理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假設認為人的行為發生目的是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在開展工作活動時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保障,在經濟人社會中,交換和分工是實現人們合作并維持社會生活有序運轉的基礎,即自利產生交換、交換帶來分工。在管理學上,基于經濟人假設,為避免組織和工作受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影響而出現損害,力求研究出一套權利與控制體系,以嚴格明確分工和責任,并利用自身所控制的經濟性刺激物、較強約束性的法規制度等對經濟人的行為進行控制,在這一前提下,比較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論是“泰羅制”等相關思想。

(二)社會人假設

隨著世界經濟和思想的不斷發展,人性假設在19世紀20年代出現了新的進步,相關學者認為人參與工作的主要動機并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的競爭,其重要性體現在工作中的社會關系和團體地位,這種假設即是社會人,其認為人的思想和行為是由感情來引導的,人們在具有經濟需要的同時,也存在社會交往的需要,而在一定的條件下,非經濟的社會心理因素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在此基礎上,管理學的研究逐漸側重非正式組織對管理的影響,主張對團體進行獎勵,代替原先的個人獎勵。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管理的主體需要注意計劃、組織以及指揮、控制等方面職能的同時,還需要注意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增強組織的歸屬感和整體感,將社會和人群技能納入管理領導的基礎能力范圍內,以此有效避免組織在出現反常狀態下的機能失調,因此形成以人際關系學說為代表的行為科學理論[1]。

(三)自我實現人假設

20世紀40年代,美國管理學家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自我實現人的假設,主張人在生產和工作活動中具有追求挑戰、自主、個人成長和發揮自我價值的高層次需求,當員工理想被實現時,能夠獲得最大化滿足,激發其潛能。并且自我實現人假設認為員工的實現傾向與組織要求行為之間無明顯的沖突,反而是在有利的環境條件下,給予員工適當的機會,促使其將自身目標與組織目標進行充分融合,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所以自我實現人假設強調管理學的研究重點放在工作任務的本身,關注工作具有的更多挑戰和內在意義,既能激發員工實現組織目標,又能夠滿足管理者的管理需求。在管理實踐中往往是通過職務輪換、職務擴大和豐富化等實現分工強化,以此形成了目標管理理論。

(四)復雜人假設

復雜人假設提出于20世紀60年代,促使管理學研究從普遍研究轉向特殊研究。認為人性包含差異性和變異性,因此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個體之間存在各不相同的需求,在人的年齡、知識以及地位和環境影響下會產生對應的需求變化,因此很有可能會產生相互作用,最終結合為一個整體,產生復雜的動機。其在管理實踐中強調發現員工的個性化差異,從而采取靈活、多樣化的管理方式,做到因人、因事、因時而異,由此產生了權變理論。

二、人性假設對公共管理的影響

(一)強調非人性化管理

在公共管理中,人性假設能夠發揮較大的影響,其在經濟人假設基礎上,促使公共管理的研究趨向于非人性化的管理。根據其思想理論和人的特殊性視角,認為人的自制能力相對較差,為實現組織目標,則要注重建立呆板的組織結構以及集權化的等級層次和嚴格的規范制度,進一步保障組織的標準化運行,提高組織控制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短期內實現生產效率的最大化。不過在公共管理實踐中,經濟人假設也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比如不尊重人、不愛護人,壓抑了人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種管理活動采取被動、麻木的方式,不利于公共管理工作人員的人性健康發展和人格的完善,會對組織長期發展產生阻礙作用,只適合應用在環境穩定、操作流程簡單以及員工文化程度較低和工作科技含量較低的組織中,對于公共管理來說,采用這種管理方法仍存在較大的缺陷和不足[2]。

(二)注重人性化管理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階段各類組織更強調人性化管理,因此復雜人超越了經濟人、社會人和自我實現人,成為當前管理研究方法的基本前提。尤其是在公共管理中,基于人的特殊性視角,為滿足人性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將人性化管理作為研究實踐的重點內容,并承認人性的差異性和需要的多層次。在公共管理中注重建立相對靈活的組織結構,等級層次趨向扁平化,而且文化氛圍越來越寬松,以更好地發展人性和完善人格,充分調動員工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同時通過改善人際關系、強化團隊合作來促使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的有機結合,實現公共管理的高效化和高質量運行。不過人性化管理對組織管理技術和水平的要求相對較高,管理對象必須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程度和自制能力,雖然在公共管理或者政府管理中,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較高,但完全推崇人性化管理仍是一種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在其自制力難以控制的前提下,依舊無法避免管理問題的出現。

(三)人性化與非人性化管理的適度結合

基于人性假設,對公共管理的實踐應當堅持人性化與非人性化的適度結合。這是由于管理活動與生產力水平、人類文明程度和組織發展階段存在較大的聯系,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長期探索和實踐證明,人性化與非人性化管理相結合在新時期下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和實施效果,比如在公共管理活動中,制訂計劃應強調人性化管理,有利于得到普遍的認同。而在具體實施計劃時,為保障計劃的準確執行,應當采用非人性化管理,實現二者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但是在具體的公共管理實踐中,要根據現實情況明確主次關系、創新適度結合的方法等,從而將公共管理研究轉變為按照實際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學科[3]。

三、公共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區別科學與思辨研究

對于管理學的研究主要分為科學研究和思辨研究兩大類,其中科學研究是利用科學方法,基于系統的觀測來獲得客觀知識的方法,具有驗證性和系統性,可以精確獲取新知識。而思辨研究是與科學研究相對的一種方法,其是利用主觀直覺判斷以及個人的洞察力對個人的內心世界、認知方式以及客觀實體等都做出分析。相比之下,科學的研究可以用于自然科學研究,思辨研究常應用于人文學科。而在對公共管理進行研究時,既需要在認識和改造的過程中具有規范性和精確性,也需要在挖掘主觀世界時,體會人們的動機和行為等。因此對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應選擇適當的科學研究方式和思辨研究方法。首先是要在實踐中發現公共管理的規律,再通過主觀感知推理結論,從而更好地建立管理學的理論體系,有效指導公共管理實踐的執行,提高管理活動的效率和質量。

(二)正確看待科學研究與思辨研究之間的關系

在對公共管理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科學研究與思辨研究存在一定的聯系,二者不應相互排斥,而應實現對立統一。因此公共管理人員應認識到人在精神因素推動下開展物質活動時,與自然環境之間也存在著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在自身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相結合的基礎上保障管理學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并且因為人具有特殊性,在應用時應注重相應的條件、前提和界限,以便于作出適應性的調整和變更。同時在開展思辨研究時,應以科學研究作為鋪墊,保障公共管理的研究具有合法性。因此在本質上,科學研究是思辨研究的重要基礎,思辨研究又是科學研究的歸納和升華,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要正確看到科學研究與思辨研究之間的關系,保障公共組織管理活動的有序開展。

(三)思辨研究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應用

公共管理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其他活動,其具有公共性和約束性,而人作為特殊的自然物,人的任何行為和活動會受到多個方面的影響,比如目的、意識、心理以及情緒等,各類組織都具備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因此管理人員要提高思辨能力、培養批判精神以及創新意識,有效應用思辨研究中的經驗法和案例法,結合管理工作實踐尋找規律,以強化對問題本質的認識和了解,鍛煉管理人員的思維,啟發工作思路,尋求及實施新管理技術和方案,更好地保障各項管理決策以及行為的合理性。在公共管理實踐中對思辨研究方法的應用主要是通過對其組織的分析,盡力模仿和改進公共管理模式,從而保障最終目標的實現[4]。

四、管理學人本原理的運用

首先,需要大力倡導自我管理,強調以人為中心,圍繞人的主觀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來開展一切管理活動。因此需要借助人本思想來進行道德的建設和應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學會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實踐主體所具備的主觀能動性,扮演好自身在社會的角色。公民進行自我管理屬于相當重要的方面,在各個建設活動中都需要將其歸納為個體在日常范圍內的實踐活動內容,公民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學習程度和修養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的行為,因此需要使其成為理性的自覺選擇,實現自我管理。第一,對于教育主體而言,自我教育屬于一個基礎內容,公民道德的教育工作屬于道德建設的基礎內容,因此在實際的公民道德自我管理方面也需要強調自我教育。第二,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自身需要不斷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道德品質的主要內容為道德,品德和道德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和區別,區別主要是道德表現在社會現象和社會需求方面,可以對社會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進行反饋;品德屬于個體現象,在個體發展當中需要滿足自身的需求,主要內容對局部產生的現象進行反映,兩者之間具有相當緊密的關系。第三,作為人這一主體,需要多參加實踐活動,將具體的觀念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其次,在社會層面需要加快制度化建設,擴大作用范圍,將切實可行的制度用于規范人們的行為,起到管理和引導人們的作用,其中包含內容法制化和制度體系化兩個建設方向。在社會管理當中,需要建立道德方面的獎懲制度,管理學中的激勵原則和動力原則屬于獎懲制度建立的基礎內容,需要根據人們自身的實際需求來有效激發人的動機,實現目標行為的轉化。動力原則的主要內容包含強大的動力和動力管理的持續化發展運行。在激勵的因素中需要注意精神和物質方面的因素,因此在管理因素當中也需要對物質動力和精神動力進行分析。

最后,對于全民而言,需要建立起對應的監督和考核機制,管理學的人本原理內,監督機制和行為原則提到需要不斷地建立健全監督和考核機制。需要監督個人行為,以此來有效分析并得出實際對策,盡量避免不良行為。在企業內部的管理則需要管理者對員工日常的基本行為進行科學有效分析,以此確??梢酝诰蜃畲鬂撃?。在具體對象行為管理的時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對應的機制,比如在對公民道德建設方面可以進行監督機制和考核機制的建設。其一,需要對社會公眾進行道德監督機制建設,主要作用于公民的道德行為,其中包含輿論監督、群眾監督、法律監督這三個層面:輿論監督主要是依靠主體的內在自覺和社會輿論理論來進行維系;群眾監督可以極大調動人們參與建設的積極程度,需要對自身所具備的主體作用進行認知,以此來實現對自身利益和共同道德標準的維護;在法律監督方面,可以對全體公民的行為進行審判,營造出良好的環境氛圍。在管理過程中,需要了解當地人們實際發展狀況和思想水平來預測趨勢方向,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在進行考核時,需要建立評估指標,專門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相關調查工作,對調查得出的結果需要做出合理分析,確??梢詫υ摰貐^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反映,為地區的建設開展提供意見和建議[5]。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管理學中,需要對人的特殊性做出全面研究,以此確保思想和研究方法具備一定的對立統一性。而在公共管理中,由于其是針對政府管理的缺陷而形成的一種管理模式,強調管理目標的公共性,保障公共權力履行公共職能。同時又強調對公共權力的監督、規范和制約,因此必須要確保公共管理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在人的特殊性視角下,利用管理學的學科屬性假設對其的影響,執行人性化和非人性化管理適度結合的方式,運用科學研究和思辨研究的對立統一關系,有效解決實際的公共管理問題,充分發揮公共管理的作用,促進社會持續發展進步。

猜你喜歡
管理學人性化管理
“天人合一”的管理學啟示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張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學知識
論如何提升博物館人性化公共服務質量
人性化
淺談管理學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體驗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扶不扶”的人性化選擇
“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
聯邦快遞的管理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