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堡大學理念的形成及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2023-09-10 05:42祖航
大學 2023年7期
關鍵詞:德國學術理念

祖航

(廣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廣西 桂林 541006)

1810年由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等人創建的洪堡大學理念是德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洪堡大學理念是在德國啟蒙運動、新人文主義以及德國古典哲學思想的影響下,結合當時歐洲大學的發展情況,以柏林大學的建立為實踐土壤而形成的新的大學觀念,其中蘊涵的教育理念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洪堡大學理念形成的背景

(一)思想背景

1.德國的啟蒙運動

洪堡大學理念并不是靈光乍現的產物,而是基于當時的思想潮流以及社會背景,以柏林大學的建立為實踐土壤而形成的新大學觀。18世紀前的德國大學一直延續著中世紀大學的傳統,效仿意大利和法國,其在大學的發展上并沒有特別突出的建樹[1]。這也是由于民眾長期處于宗教的影響之下,思想禁錮,且社會動蕩不安,戰爭使國家四分五裂,人們沒有更多的精力深層次思考本國教育的發展,在借鑒他國經驗的過程中并沒有新的突破。而德國的啟蒙運動在18世紀中期發展到高潮,人們更加關注自由和個性發展。德國啟蒙運動的發展使得人們的思想不再禁錮在宗教方面,而是崇尚理性,更加注重科學知識的研討與傳授,提倡宗教寬容,使一些由宗教引起的沖突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由此,德國啟蒙運動中的重自由、重理性、重科學、提倡宗教寬容的精神為日后洪堡大學理念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2]。

2.新人文主義運動

新人文主義運動是德國民族思想覺醒的象征[2]。新人文主義不同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運動起源于德國,崇尚古希臘的文化,重視科學、哲學以及人的精神自由。洪堡大學理念的創建者威廉·馮·洪堡幼年受到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在求學中對古希臘的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對人性的修養以及精神的自由有著更深刻的見解,在洪堡大學理念的相關論述中可以發現其存在著很多關于科學、自由、人性等方面的論述,這也得益于新人文主義思想的啟示。此外,在新人文主義運動中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思想家,這些人在洪堡大學理念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新人文主義運動為洪堡大學理念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奠定了科學、自由思想的基石。

3.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

18世紀末期,德國古典哲學發展到了歐洲領先的水平,產生了一大批如康德、謝林等著名的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是近代哲學發展的產物,近代哲學一開始就以人類理性為權威,認為人類理性是真理知識的產生源泉[3]。

因此,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促使著人們理性思考知識的產生與傳授科學、自由等一系列真理性的問題。其中在康德的批判哲學體系里,自由首先是先驗的,純粹實踐理性,即純粹意志乃是自由的源泉,而自由又是道德的基本前提[4]。這為后來洪堡大學理念中自由、修養等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二)社會背景

1.歐洲大學陷入危機

德國的大學與歐洲其他大學一樣是中世紀大學的產物,18世紀的德國大學也與其他歐洲大學一樣陷入了民眾的信任危機之中。其作為中世紀的產物延續著大學相應的特權,產生了一些負面的社會事件,同時學校教師照本宣科的教學使民眾對大學產生了一定的信任危機。當時的大學作為中世紀的產物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大學亟須進行相應的改革。除此之外,一些打著宗教名義的政治戰爭使得學校學生數量急劇減少,德國大學的發展遭到了重創。

2.新大學觀的萌芽

18世紀德國大學的發展無疑是困難的。在18世紀初,德國大學的招生數量急劇減少,比如海德堡大學在1701—1705年期間只招收了80名學生[1]。但是到了18世紀末,德國的科學及學術地位恢復如初,這是由于18世紀中期正處于啟蒙運動的全盛時期,思想文化領域中出現了強大的革新力量[5]。在理性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傳統觀念和宗教的教條主義產生了懷疑,一種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由探索真理的學術自由觀念開始萌芽,其產物便是哈勒大學和哥廷根大學,以他們為代表的大學觀念的核心內容就是學術自由以及對于學術探索的鼓勵,但是在當時只是初步萌芽,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念,卻為洪堡大學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

3.普魯士戰敗法國

1807年普魯士大敗于拿破侖軍隊,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普魯士失去了大部分領土,法軍強迫關閉大部分大學,這其中就有哈勒大學[1]。于是哈勒大學的校長就帶領部分教授離開了柏林找到了普王——威廉·三世,請求在哈勒大學的基礎上建立一所新大學,普王回復到“好,有勇氣!國家應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物質上的損失”[1]。所謂的“精神力量”就是教育,“物質上的缺失”就是國家危亡所喪失的社會經濟與政治,換句話說,就是教育是國家經濟與政治發展不可缺失的手段或者說是重大環節。在此社會背景下,洪堡大學理念的形成就與國家的發展產生了微妙的聯系。

(三)實踐背景

柏林大學是洪堡大學理念誕生和發展的地方,它的建立開啟了德國大學的新篇章,洪堡大學理念逐漸形成,站上了學術歷史的舞臺。1809年,洪堡意外地被舉薦為文化和教育司司長,他在僅14個月的任期里聘請了眾多優秀學者,促使了柏林大學成功建立且為柏林大學留下了具有獨特價值的教育信念,洪堡大學理念初具雛形。雖然在柏林大學建校之日洪堡辭去了教育司司長的職位,但后續的實踐者推動著洪堡大學理念在發展中得到完善,影響至今。

二、洪堡大學理念的內容

洪堡大學理念開創了“研究型大學”新紀元,教學與科研成為大學的兩大重要職能。陳洪捷教授在《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一書中,總結了洪堡大學理念中的四大核心概念:修養、科學、寂寞、自由[1]。其中學術自由的思想至今依舊影響著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進程。此外,洪堡大學理念的提出更新了德國大學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在促進大學自由發展科學的同時也實現了國家的“再生”與“復興”。

(一)大學的本質

洪堡大學理念將大學視為學者社團,但與此前不同的是,中世紀時期學者社團的主體是教師,而新大學觀中的學者社團主體既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教師是獨立的研究者,學生是受指導的研究者。即科學研究與探索不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也可以在感興趣的領域進行相應的研究。大學成為兼具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的高等教育機構。

(二)大學的任務

自中世紀大學之始,大學的任務是教學,科研在科學院中進行,大學只是單純的培養人才的機構,這就導致了教學與科研的脫節。學生只有理論的建構,沒有實踐的操作,教育脫離了人與社會的發展,大學也就被定位成“教學型大學”。而洪堡大學理念開創了“研究型大學”的新紀元,反映在大學的任務上就是“科學而達至修養”,大學不僅要培養有修養的人才,而且要進行相應的科學研究,教學與科研視為大學的兩大重要職能。

(三)大學的培養目標

在洪堡大學理念中,希望通過大學教育培養出有修養、有理智、個性自由的完人,培養出“類似希臘人”的德國人[6]。在此之前,德國大學培養的人才主要是滿足國家官吏的要求,所學習的知識帶有極強的功利性。國家的需要成為大學輸送人才類型的主要依據,這與我國古代科舉制后期極為相似,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限制人才的全面發展,而且也不利于國家的發展與進步。因此,洪堡大學理念對人才的培養更加注重普通教育、科學教育、修養教育,使人能夠得到均衡的發展,由科學而達至修養,培養出探索科學的有修養的“完人”。

(四)大學的核心概念

1.培養目標——修養

修養一詞的出現是受到了新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境界與道德水平[1]。修養一方面注重人的自由發展的獨特價值,另一方面強調不追求外在的目標,只注重內在的成長。因此,修養主要是強調一種非功利性、純粹的人才培養目標。修養雖然是建立在個人發展之上的,但是卻符合國家及社會的利益,修養不僅能促進個人素質的提高,還能保證社會的和諧進步。

2.教育內容——科學

洪堡大學理念中的“科學”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科學,它是一個更深層次的概念。它將科學視為一個整體,認為脫離科學而認識的事物是片面的。從哲學的角度出發,科學不僅僅是一種探索性的活動,也是精神的活動,科學被看作思辨的產物,幾乎等同于哲學。此外,科學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密不可分,科學是培養有修養“完人”的重要教育內容,“科學至上、研究至上”不僅成為德國大學聘任教授的一大標準,而且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

3.先決條件——自由

自由是實現科學探求的先決條件,一個缺乏自由屬性的場域是難以進行純粹的科學研究的。因此,學術自由也是德國大學發展多年的核心原則。學術自由在德國大學發展中的體現:一方面是大學自治,也就是教授治校,將教育交給真正懂教育的人;另一方面是教師的教學自由與學生的學習自由,這也是德國大學最重要的標志。教師有極大的權利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興趣選擇自己的授課內容,不必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約。學生進入學校后不必拘泥于某一課程計劃的設置,可以根據自身興趣自主全面發展,例如選課自由、轉換大學的自由等。

4.必要條件——寂寞

在洪堡大學理念中,寂寞就是要摒棄外在的雜念,獲得精神上的自由,進而探求科學發展以養成修養,即寂寞是達到自由的必要條件。寂寞對于大學發展的影響,較多地體現在教授與政治以及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上。受到寂寞的影響,德國教授與政治保持著極大的距離,專心居于象牙塔內探求科學,在追求純粹知識的同時不摻雜其他的外在因素,將學術活動作為生活的主流。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環環相扣。寂寞作為大學中最不可忽視的內容是達到自由最不可或缺的條件,而自由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先決條件,最終由科學達至修養。

(五)大學與國家的關系

洪堡大學理念中,大學與國家的關系不同于此前的依附關系,而是一種“兼性共生”的關系。一個自由的大學與國家的利益應該是一致的,大學自由去探索科學的同時也需要國家提供一定的支持,以保障實現自由探索科學和培養人才的任務[6]。大學培養有修養的、全面發展的人,以符合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這是大學自由帶給國家的價值。大學“利益”的實現需要國家給予大學充分的自由,而大學回饋給國家的“利益”便是全方面和諧發展的人才。二者在不同形式下“各取所需”卻又目標一致地為了生存、發展、繁榮、穩定,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關系。

三、洪堡大學理念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洪堡大學理念奠定了整個近現代大學的思想話語體系和制度基礎[7]。洪堡大學理念至今依舊被奉為圭臬,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職能、培養目標、教學形式等方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大學的職能

洪堡大學理念將大學的職能從單純的教學轉向教學與研究并重,由此引發在現代大學的建設中如何平衡教學與科研之間關系的思考。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發展科研的功利性愈發明顯,而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影響了后續的人才輸出。因此,高校在管理過程中,既要注重科研對于人才培養、高校發展的重要性,又要抓好教學工作。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直接途徑,只有獲得基本知識才能更好地進行科學研究,只有在高校中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實現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

(二)人才培養

洪堡大學理念要培養“完人”也就是全面發展的人才,與提倡的通識教育以及素質教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培養“完人”的過程中要重視普通教育,洪堡大學理念將普通教育視為一種基本的知識與技能以及進入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如今,高等教育在課程設置上越來越強調學生的“共同知識基礎”[8],即開設的通識課程最為重視的就是夯實學生學習基礎,在此基礎上進入深層次的研究學習,以培養兼具應用技能與創新性思維的高質量人才。

(三)教學形式

洪堡大學理念提倡研討班的教學形式,即在教授的組織與引導下,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與探討,在交流中既可以補充已有的觀點也可能會激發出新的靈感,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問答模式。研究生階段的組會便是研討班的一種延續,學生在各自導師的帶領下就某一課題進行深入的交流探索,這是一種以探究為基礎,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型教學方式。除此之外,講座制也是洪堡大學理念中所提倡的內容。講座制發展到今天,其形式變化可能呈現出些許不同,但是依舊承擔著培養人才的責任。如今眾多高校都會邀請一些大師、名家舉辦講座,以此來拓寬學生學術視野。

(四)學術自由

洪堡大學理念強調學術自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地選擇課程,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是學習自由的體現;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設定自主規劃教學內容,提高教師的教學熱情,這是教學自由的體現。此外,學術自由還表現在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學術志趣選擇科研方向及內容,拓寬教師的學術視野。學術自由提高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效性,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且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并促進了教學與科研的發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猜你喜歡
德國學術理念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國豹2號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我們在德國怎么扔垃圾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德國棄煤的煩惱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改
中醫理念的現代闡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