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努納武特土著社區讀寫素養教育及閱讀推廣實踐研究

2023-09-10 14:39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紐特少數民族模態

李 楠

(長安大學圖書館,陜西西安 710064)

1 引言

聯合國大會將2019 年定為“土著語言國際年”,隨后發布《洛斯皮諾斯宣言》,確定“國際土著語言十年”(2022-2032 年)戰略行動計劃,倡導尊重世界語言和文化多樣性,促進全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 土著語言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平局勢構建、民族和解方面有重要價值,語言不僅關系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教育,更蘊含著民族的獨特知識遺產、文化歷史、傳統智慧[1]。 努納武特地區(Nunavut)位于加拿大北部,有“極北之地”的稱號,其居民以因紐特人為主,當地政府及機構致力于提升土著社區包括母語在內的多語言讀寫素養,并將因紐特人的傳統社會價值觀(Inuit Qaujimajatuqangit,以下簡稱IQ)融入其中,實現因紐特人傳統記憶和民族智慧的代際傳承,同時開發因紐特語和英語雙語閱讀的數字資源,增加社區早期兒童的非正規教育趣味性,強化K-12 兒童正規教育與傳統文化價值觀融合,提升成年人的語言和技能、職業素養,為努納武特地區土著語言保護和社區振興構建重要的人力資源基礎。

2 因紐特人的“literacy”及其IQ 內涵

“literacy”單獨出現時常被譯為“掃盲”“識字”“讀寫能力”和“讀寫素養”,并與時代同步發展衍生出“information literacy”“digital literacy”“data literacy”等熱點領域。 肖鵬等人認為“literacy”與讀寫素養是從屬關系,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內涵變遷,而數字時代的讀寫素養具有“新工具”的智慧化、“新能力”的多模態化、“新要求”的批評性等特點[2]。

在因紐特人社區,以努納武特掃盲委員會(Ilitaqsiniq-The Nunavut Literacy Council)為例來解釋土著族群對于“literacy”的理解,其因紐特名Ilitaqsiniq 是Gjoa Haven 的一群長老根據他們對讀寫素養的理解提出的,傳統內涵為“看到并知道你所看到的”,委員會將其引申為“不斷認識我們周圍的世界”來定義“literacy”,進而將掃盲委員會的職責闡釋為“通過實施IQ 與基本技能發展相結合的Inuvative 計劃為努納武特社區居民賦權”。 其中Inuvative 的含義是承認并學習傳統智慧,同時尋找新方法支持年輕一代積極接受因紐特文化和語言[3],Ilitaqsiniq 的執行董事Adriana Kusugak 認為,Ilitaqsiniq 對于“literacy”的意義和作用有著宏觀的視角,它不僅包括閱讀和寫作,而是一個整體觀念。 顯然在努納武特地區,“literacy”與讀寫素養之間也被認知為從屬關系。 不僅如此,努納武特各個閱讀推廣的主力機構均將IQ 作為其核心價值導向,并通過與傳統技能、各類職業、領域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促成社區民眾數字時代讀寫素養的提升。

IQ 的內涵具有鮮明的族群和社區文化特點:一是尊重他人、重視人際關系和關心他人,二是開放、熱情和包容精神,三是服務于家庭和社區,四是通過討論和共識做出決策,五是通過實踐、努力和行動發展技能,六是為了共同事業協作,七是富有創新精神、重視智慧謀略,八是尊重和愛護土地、動物和環境[4]。 從內涵中可以看到,以IQ 為導向的讀寫素養培養機制表明,該地區的“literacy”教育策略融入了傳統文化、社區情感、事業發展、技能實踐和生存環境等五大要素。

3 努納武特地區讀寫素養教育及閱讀推廣實踐分析

努納武特地區自1999 年成為因紐特自治的獨立行政區,行政中心位于伊魁特(Iqaluit),此后二十余年中該地區的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 努納武特地區的居民自稱Nunavummiut,官方語言為因紐特語、英語和法語,獨立早期由于教育資金匱乏、因紐特語教師匱乏、氣候條件惡劣和社區分布較為分散等因素影響,土著居民的教育一度面臨危機,母語狀況也不容樂觀,并且社區居民普遍讀寫素養不高,影響了就業率和當地經濟發展。

隨著數字時代教育媒介的豐富、加拿大多元文化語言政策的持續深入和努納武特地區的多主體教育的興起,努納武特地區覆蓋社區居民終身學習與發展的讀寫素養教育有三大特點,一是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圖書館、家庭及其他社會組織的多主體協作;二是滿足土著社區居民需求的多維度教育與培訓支持;三是多感官多媒介獲取閱讀、寫作和表達能力的多元化、多模態讀寫素養教育模式。 對不同主體近五年內開展的特色閱讀推廣項目、讀寫素養教育項目進行梳理與分析,總結它們的共同特征,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閱讀推廣及讀寫素養提升提供參考與借鑒。

3.1 多主體實踐項目

政府部門進行政策引導及項目支持。 努納武特立法議會于2008 年通過《因紐特語保護法》,確立因紐特語官方地位并推動語言標準化建設。 努納武特教育部于2019 年發布《努納武特K-12 讀寫素養框架(Nunavut Literacy Framework K-12)》,旨在為幼兒園至12 年級兒童與青少年的讀寫素養教育提供標準,此外政府各下屬機構開設早期幼兒閱讀活動、高等教育讀寫素養提升課程、成人技能相關讀寫素養教育等實踐項目。 在不同類型主體開展的閱讀服務中,政府部門開展的服務具有引導性強、服務對象針對性強、服務在社區及家庭中影響力大的特點。

表1 努納武特政府部門實踐項目(https:/ /gov.nu.ca/)

圖書館開展資源保障及信息咨詢服務。 努納武特公共圖書館服務總部位于貝克湖,下設11 個社區圖書館,部分社區圖書館由當地非營利組織代為運營。 各社區圖書館和文化中心依托多模態的資源向社區居民提供豐富的季節性文化活動、節日閱讀活動、暑期閱讀計劃、圖書捐贈、圖書漂流和文化閱讀實踐活動,促進社區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和服務以實現讀寫素養、技能素養和信息素養的提升,在不同類型主體開展的閱讀服務中,圖書館所開展的服務具有服務對象覆蓋面最廣泛、與社區及家庭關聯性最強、服務方式多模態的特點。

表2 當地各社區圖書館相關服務(https:/ /www.publiclibraries.nu.ca/)

教育機構及組織積極推動實踐。 當地的幼兒園、學校、教育培訓公司和非盈利性機構與政府及圖書館一起形成了強大的讀寫素養教育網絡,各機構合作較為深入和緊密,在各項目中彼此合作。 相比政府及圖書館,教育機構及相關組織開展的讀寫素養教育培訓及閱讀推廣活動具有靈活創新、貼近服務對象需求、與社區及家庭緊密聯系、服務方式多元化的特點。

表3 當地教育機構及組織實踐項目

3.2 多維度實踐分析

各類項目從維度上總結可以分為三類:資源保障、服務實踐和空間需求。 這三個維度的核心元素資源、服務和空間,也是各機構及組織開展讀寫素養教育及閱讀推廣服務的必要條件。

資源保障類項目實施主體以政府為主,其中因紐特語教、讀、寫計劃(Inuktut Titiqqiriniq Program)、尊重陸地和海洋閱讀系列讀寫素養計劃(The Ikpigittiarlugik Nuna Imarlu Reading Series Literacy Initiative)極具代表性。 前者是一個全面的因紐特語讀寫素養計劃,工作組由教育工作者、語言學家構成,通過廣泛的測試和極大投入,產出包括閱讀指導地圖卡、平衡讀寫素養資源包、服務視頻包、教室環境指導、有聲讀物、分級閱讀材料和評估指導等數十項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工具包,以指導教師與學生開展系統性的因紐特語讀寫素養培訓。 后者是一個獨特的科學讀寫素養計劃,項目通過開發當地特色的環境類書籍和視頻,將傳統狩獵實踐、環境管理和陸地、海洋的文化知識融入到閱讀中,提供雙語科學閱讀的紙質、電子版本書籍。

服務實踐類項目實施主體以教育機構為主,其中家庭讀寫素養教育計劃Ipitiki 是土著合作機構Qikiqtani Inuit Association (QIA)開展的一項集合代際幼托、家庭讀寫素養培訓、早教及保育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項目,該項目由Makigiaqta 因紐特培訓公司投資開展,通過提升土著讀寫素養與基本技能,實現對因紐特人就業能力的長遠規劃,該項目與Pinnguaqta 早期閱讀項目、Pirurvik Preschool 項目較為類似,均針對兒童早期教育,鼓勵社區長者參與形成代際傳承,并以IQ 為核心,輔以各類教學方法開展融文化實踐的家庭讀寫素養培訓。 例如在Pinnguaqta 閱讀項目中,Ilitaqsiniq 為項目參與者提供溫暖、安全和溫馨的學習環境,父母或照料者共同參與其中,支持和鼓勵幼兒完成自我探索和學習,培養其生活、識字等基本技能,項目中的每日活動內容包括:學習因紐特語、閱讀、藝術和手工、游戲教學、因紐特人傳統文化知識,幼兒通過體驗模擬傳統狩獵、擊鼓并演唱傳統AJAAJA 歌曲等游戲化的教學,極大增強閱讀趣味性。

空間需求類項目實施主體以圖書館和教育機構為主,其中Ilitaqsiniq 蘭金灣圖書館的彈出圖書館項目,適應社區民眾需求并極受歡迎,彈出圖書館是一個小型的靈活開放圖書館,其開放時間與讀者的作息相契合,其空間設置與讀者的訴求相一致,設置成人閱覽室、兒童閱覽室、游戲區、手工藝室、教學區和廚藝區等,在課后活動期間開展讀寫素養教育活動、烘焙活動等。 努納武特鯨灣Inuglak 學校開展的20分鐘閱讀課項目針對學齡兒童的閱讀水平進行分組閱讀,教師進行配對閱讀指導學生開展每天20 分鐘的閱讀活動,邀請社區成員參與其中,并鼓勵家長也能每天陪伴孩子閱讀20 分鐘,培養學齡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以9 年級閱讀水平為目標提升學齡兒童的讀寫素養。

3.3 多模態模式分析

隨著時代技術的進步,讀寫素養教育與閱讀推廣服務不再限制于以紙質資源為媒介,無論對象是早期幼兒還是成人,均趨向于多模態、多元化、多語言,但紙質資源仍是主流資源包,紙書閱讀是基本的閱讀模態,例如努納武特教育部與衛生部共同開展的給我講個故事(Tell Me a Story)項目,在社區健康中心為新生兒家庭分發嬰兒盒時,同時提供一個“給我講個故事”多語書籍包,內含一些繪本書籍,并包含一份閱讀指南,提供家庭開展閱讀的路徑,包括利用書籍包的材料邀請社區長者分享傳統故事、參加掃盲委員會每年9 月組織的“閱讀15 分鐘挑戰”活動、家庭圖書交換活動等,該項目為社區家庭建立“第一個圖書館”,并鼓勵家庭成員使用母語及其他語言為初生兒講故事,幫助培養兒童對閱讀和講故事活動的熱愛,從而促進土著家庭讀寫素養教育。

另一種模態是實踐閱讀,將傳統、現代、文化、科學和藝術等元素融入閱讀,例如May Hakongak 社區圖書館和文化中心的暑期閱讀計劃,圖書館由Kitikmeot 遺產協會運營,位于努納武特劍橋灣kiilinik高中,集社區圖書館、學校圖書館、檔案館、文化中心、藝術畫廊等功能為一體[5],項目以“主題實踐閱讀”的方式向所有人開放,“20 分鐘機器人手工制作”“Build It 樂高閱讀計劃”“世界文化與烹飪”“運動共鳴閱讀”和“故事時間”等,協會主張通過閱讀環境布置、故事主講人和活動指導教師來實現因紐特語沉浸式閱讀。 沉浸式的實踐閱讀模式帶來了多元的感官體驗和多維度的思維訓練,與因紐特人的literacy 理念即“看到并知道你所看到的”這一目標相一致。

此外,數字閱讀已逐漸成為主流模態,上述的多個閱讀計劃中均有豐富的電子閱讀、有聲閱讀、視頻資源等數字閱讀資源,例如Uqalimaarluk 數字閱讀項目,創建了因紐特語繪本閱讀應用程序,以支持幼兒開展數字閱讀,程序包含努納武特作家原創故事和傳統童謠等繪本,并配有音頻敘述,方便家庭開展高質量、便捷的兒童閱讀活動。 項目開發者Pinnguaq技術協會一直致力于將創新技術、藝術化和游戲化融入并支持STEAM 技能和讀寫素養發展,協會開辦多個創客空間支持創作者開展不同主題的教育和實踐活動,用數字化手段書寫因紐特故事[6]。

4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開展讀寫素養教育與閱讀推廣工作的啟示

4.1 重視讀寫素養教育及可持續發展保障體系建設

有調查研究表明我國一些民族地區閱讀率較低,閱讀貧困問題突出[7][8]。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閱讀推廣工作,《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做好民族地區的全民閱讀促進工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指出要“科學保護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等。 推進少數民族閱讀須建立健全基本制度和保障[9],各少數民族地區政府仍需以當地民族文化為核心,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解決保障體系不健全、可持續發展力度不足和評價監督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促進讀寫素養教育和閱讀推廣工作的有效開展。 第一,制度保障,提高少數民族語言地位,將少數民族的母語學習與使用納入制度政策要求中,出臺規范化的多語讀寫素養教育框架和閱讀指導,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人群開展讀寫素養教育及閱讀推廣,助力全民閱讀的深入實踐。 第二,統籌保障,成立專業部門或機構統籌規劃實施相關項目并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促進多語言教育的科學化和協調化,緩和多語教育存在的沖突,全面提升少數民族地區多元文化發展。第三,人力保障,加強讀寫素養教育者及閱讀推廣人才培訓,將最新技術嵌入培訓當中,與時俱進提升專業人才相關技能,保障該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空間保障,有效延伸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或文化館等場所功能,構建傳統文化與數字化交融的舒適閱讀空間,為沉浸式、深度閱讀的開展提供場所保障。

4.2 構建閱讀推廣支撐資源及多模態讀寫素養教育

相應的紙質資源、數字資源是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讀寫素養教育及閱讀推廣的基礎。 我國對少數民族出版高度重視,早在“十三五”期間便出版了大批優秀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包含少數民族母語和漢語等多語言教育資源。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指出要“科學穩妥推行雙語教育”。 現階段應進一步統籌梳理資源構成,構建支撐資源及教育模式。 第一,整合國家資源庫、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研究機構的相關少數民族文化與教育資源,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深度了解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社區情感、事業發展、技能實踐和生態環境,融入讀寫素養教育及閱讀推廣實踐。 第二,以成功的實踐案例為樣板,復制可推廣性較強的多模態實踐方式與教育策略,將游戲化閱讀、實踐性閱讀、代際閱讀、數字閱讀和傳統文化閱讀等與少數民族地區需求相匹配,推動閱讀推廣的多模態發展,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的讀寫素養,增強民族自信與民族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

4.3 促進多主體機構協作開展教育培訓及閱讀推廣

政府、社區、家庭、學校、圖書館、出版社、教育機構和相關文化組織是開展讀寫素養教育培訓及閱讀推廣的主體,少數民族地區應在全民閱讀國家政策支持下,形成“政府主導、社區與家校共建、各教育與服務機構協作”的多主體模式。 一是功能優勢互補,各主體各有分工,形成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閱讀氛圍、強力的宣傳矩陣,以需求為導向,融入民族文化、實踐技能和新技術,形成系統化、全方位體系,共同激發閱讀推廣的創新能量。 二是覆蓋面互補,各主體服務覆蓋面既可重疊又可互補,優化各類資源配置,全面覆蓋少數民族所在鄉村及偏遠地區、全面覆蓋所有年齡階段需求。 三是技術及服務優勢互補,納入具有新技術的機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斷共同開發多樣化、個性化、數字化的教育資源和服務模式。 四是跨界融合互補,為讀寫素養的提升和閱讀推廣工作打開跨界渠道,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媒介實踐,拓展全民閱讀的邊界,構建集人文閱讀、科學閱讀、思政閱讀、智慧閱讀等為一體的綜合閱讀能力培養體系。

猜你喜歡
紐特少數民族模態
美味就可以多吃?
因紐特人為什么也要用冰箱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因紐特人的大冰箱
Climate change and the Inuit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國內多模態教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電力系統低頻振蕩模態識別
由單個模態構造對稱簡支梁的抗彎剛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