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戰略與歷史思維

2023-09-11 11:26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劉曦林
國畫家 2023年3期
關鍵詞:大系中國畫繪畫

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劉曦林

看過“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拜讀了《先秦漢唐畫全集》,心里還是很激動的!感謝浙江大學出版社,感謝浙江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完成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批準的這一文化工程,為中華民族優秀的繪畫遺產的保護、宣傳、研究、欣賞,做出了貢獻,謹此表示熱烈的祝賀!從我們這些美術史論家的角度,尤其深感這部畫集對于研究的意義。全集包括兩千多年來正式形成的中國古畫的精品,為全面學習和研究中國畫史、為教學臨摹提供了上佳的印本。每一冊都有論文、圖說等學術成果,包括了作品從引首到畫心、題跋,到印章完整的作品信息,有相當好的清晰度與色彩還原,成為賞心悅目的欣賞品,習畫者亦可準確把握其技法、材料和藝術精神。同時它是一座整體的大山,文化的巨壘,它又整體上體現出中華民族繪畫藝術的特色和文脈相傳、通變的歷史,彰顯出新中國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歷史自信的文化戰略。于古、于今、于學、于史,在出版史上、文化史上,均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我們作為個體的研究者,沒有本領復制全集,沒有條件走遍世界,有一套《中國美術全集》在手已經很幸運了,但即使能走遍世界博物館、收藏家,出版這樣的“全集”,也是不敢設想的美夢。如今這個夢實現了,起碼可以在各大圖書館翻閱這套大書了,此可謂勞苦功高、意義非凡的盛世修典工程。其意義與功能是無法用文字形容的。

以下說兩點感想。

一、歷史思維與文化戰略意義

習總書記在2022年5月關于《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講話中說:“要尊崇歷史,研究歷史,確立歷史思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闭憬髮W編輯出版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以下簡稱“大系”),正是貫徹這一指示精神的碩果。它是中國美術的,也是中國繪畫的歷史梳理、歷史思維,是創造現代中國畫的基礎與保障,是值得慶賀的文化工程,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下,“盛世修典”的又一成就。

中國畫的民族性和歷史思維,一貫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毛澤東一向重視民族文化,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一文中就強調“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清理古代文化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有這個借鑒和沒有這個借鑒是不同的,這里有文野之分,粗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蔽覀冎袊嫷睦^承,中華文化的歷史研究,離開了這樣一個精神就會遇到困難與挫折。

回顧“五四”以來對中國畫的批評,“不科學”論,“近世衰敗”論,“罪歸文人畫”論,“唯西畫寫實主義可救”論,尤其對筆墨的輕視與否定,對西方素描的盲目引進,對國畫的不加分析的改造,一直存在于我們的國畫教學實踐當中,甚至發生了幾次關于中國畫前途的論爭。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報考國畫的孩子仍然比報考油畫的孩子要少。我們一方面應該肯定“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對創造性、個性化的提倡和對人生與時代的關切是前進的,但不可否認改革派的民族虛無主義干擾了中國畫的創造歷程,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都存在這個問題,因而不能沒有憂患意識。毛澤東在1956年《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批評了民族虛無主義:“說中國民族的東西沒有規律,這是否定中國的東西,是不對的。中國的語言、音樂、繪畫都有它自己的規律。過去說中國畫不好的,無非是沒有把自己的東西研究透,以為必須用西洋的畫法?!蹦敲次覀兛渴裁囱芯恐袊嫷囊幝?,靠什么把它研究透?靠作品,“大系”給我們提供了這種方便。

習總書記繼承發揚了毛澤東關于民族藝術的論述,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報告》再次重申了這個文化戰略?!按笙怠笔钦宫F了中國畫審美風范的典型樣本,展現了“古人之規矩”的最佳圖式,是研究古今繪畫傳承與創造的基礎工程,也為中國畫的教學研究,為中國畫的世界傳播提供了方便條件。古代沒有這個條件,木版印刷失去了色彩與筆墨層次的豐富性,現代的攝影術、印刷術、出版術也只是初步解決了這個問題,“大系”納海內外260余家收藏單位,以60卷226冊12000多件高清大圖的宏大規模,提供了最好的接近原作的研究資料,貢獻卓著,功不可沒。

二、藝術規律研究價值

從美術史家鑒定的角度講,一種高清晰度的文本,對于正確把握技法特點、作品氣象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對此,編者的治學態度是十分嚴謹的。比如如何借鑒1983年啟動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的成果,編者對于是否選入《圖目》的作品(即標以“△”的作品)還是做了區分的。對于標以“▲”的有爭議的作品,也是應該保留的,如中國美術館藏蘇東坡《瀟湘竹石圖》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是標以“▲”的。在1989年版的《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中,可能過于慎重,沒有選入,這是慎重的態度,但又太慎重了。而有人編了套《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的書,有十來本,將此圖有爭議的符號刪去了,改為“一致同意是真跡”,這是不負責任的!當時我在場,我們這代人還活著,就敢歪曲前賢的科學態度呀!為此,有后學以此為真跡寫畢業論文,真乃誤人也?!按笙怠奔恿艘粋€“(傳)”字,是慎重的,但我認為“(傳)”字和“▲”還是有差異的。在沒有參照的情況下,鑒定是個復雜的過程,標什么符號體現著研究者的歷史態度。

中國繪畫的歷史研究首先是繪畫自身的研究,從工具、材料、基本造型、程式分析,到筆墨、色彩等形式技巧都要通過經典作品體現其最高水平,“大系”足以提供精準的圖像,從中還可以看到歷代演變的軌跡。比如唐畫精妙的線描,筆精墨妙的發揮,古人的規矩都在其中。那么線描的規矩在哪里?它的基因正是書法。這在西畫中是絕對沒有的,這正是中國畫自成體系、自成系統之所在。林語堂在《中國人》一書中說,中國畫的“抒情性”特殊傳統,“是兩種反對的結果”,“其一是反對將藝術家筆下的線條束縛在所畫客體上,其二是反對照相機式地再現物質現實。中國書法幫助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中國詩歌則幫助解決了第二個問題”。所以中國畫的造型,不主張以極端寫實為目的,它在透視、解剖學上都與西畫不同,不強調光色的變化和立體造型,它講不似之似的意象。那么我們發現,中國畫是一種意象美學,是一種超科學的思維,是浪漫和現實結合的思維。如人物畫的描法,稱十八描,它高妙在什么地方?為什么如書法一樣被譽為高古游絲、萬歲枯藤、驚蛇入草、如錐畫沙、高山墜石、美女簪花,在唐代繪畫中得到精彩的體現,較之現在流行的硬筆線或素描式工筆,不可同日而語。這不僅體現出高精的筆墨和書法的內在聯系,也出于中國畫的美學思維、哲學思維,它的墨法和水法與陰陽、與太極的密切關系都出自中國的哲學,所以,黃賓虹言,懂得了太極圖,就懂得了中國畫。難道說中國畫不能盡術盡藝嗎?不是不能,而是中國美學不需要,不追求形似的逼真,總將“能品”置于神、妙、逸品之下,在工筆畫為主流的時代也是如此。它不需要面面俱到,這是中國美學、中國意象美學對藝術的要求,對形式規律的認識,出于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又體現著中國的哲學。研究中國畫的歷史,要知乎規律,把中國文化理順,就可以建立中國畫的教學體系,就可以解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問題,就可以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就可以把握中國繪畫與哲學和人民、和時代、和社會的關系,幫助我們認識繪畫的本質和歷史經驗。因為對規律的認識與文化自信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意識到哲學依據的規律,方能推動我們今天創造藝術的高峰。

“大系”的出版會幫助我們進一步梳理中國繪畫的歷史思維,這種歷史的思維是一種整體觀。筆墨不是孤立的線條,它是中國畫的美學的一種體現。所以說中國繪畫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是和書法、和詩文修養化合在一起的一種升華,甚至于和音樂、舞蹈、戲曲、中醫、武術等都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這正是中國畫美學的規矩所在,審美風范所在。我們經常所說的潛移默化,經常所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遷想妙得”“意在象外”,這都是中國畫的精華,中國畫的規矩,中國畫的規律,中國畫的風范。審美風范在其中,教學體系在其中,當今中國畫創造的基礎也在其中。

感謝“大系”的編者們,感謝所有的印刷出版行業的朋友們,在我們最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和創造新的中國畫的今天,看到了“大系”的出版,使我們有了一個母本,一個資料庫,一個全面的歷史的研究的基礎,一個創造性轉化的傳統基礎。因為中國畫是與其他兄弟姊妹藝術聯系密切的整體,所以壁畫、雕塑、書法的繼續出版是必要的,希望將這未定的項目列入盛世修典的范圍,靠幾代人來完成中國文化大系是值得的。當然,我們在座的美術史家都有責任參與進來,同時又都有利用這個工程的成果深入研究的責任。我已“八零后”,更要活一天研究一天,不辜負這個“大系”!

猜你喜歡
大系中國畫繪畫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李叔同卷:印藏》評介
中國畫
彝族傳統詩歌大系《彝族克智》
中國畫之美表現在哪些方面?
《遠方》中國畫
漢語“大系”考源
耿林莽新著《望梅》暨《中國散文詩一百年大系》座談會在青島召開
《歲有長又長》(中國畫)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