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畫的發展文脈與體系建構

2023-09-11 11:26中國國家畫院創研處副處長徐水平
國畫家 2023年3期
關鍵詞:骨法筆法用筆

中國國家畫院創研處副處長/徐水平

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一小部分,從中華文明的文化脈絡著眼,從繪畫語言的綿延入手,考察中國畫,是一個可靠的路徑。

中國文化由其特定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相對封閉的山川,阻隔了外族的侵擾,使中國文化得以萬年地綿延、沉淀、靜謐、內省和早熟。同時,也保持著與外界進行物質和文化聯系的通道,正如湯因比所說的“刺激與反應”,保持著文化機體的生命活力。

我們以語言為線索來考察中國畫的歷史,就需要界定一下繪畫語言的邊界,以便獲得交流的共識。繪畫語言由繪畫的詞匯和語法構成。詞匯是繪畫的基本要素,不同的分析會有不同的要素。比如南朝謝赫的“六法”,宋代劉道醇的“六要”等,都可以看作繪畫語言的詞匯?,F代人習慣于將造型、色彩、形式構成,甚至素描關系作為繪畫語言,只是我們現代人的思維習慣,并不具有藝術史上的共識性。筆者認為將謝赫的“六法”作為詞匯和語法具有歷史性、共識性和兼容性。

謝赫的“六法”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皻忭嵣鷦印笔且粋€不可說的繪畫品質,不是繪畫要素(詞匯),而是黏著繪畫要素的法則,即語法,也是繪畫的品評標準?!肮欠ㄓ霉P、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是中國畫的基本要素,即繪畫語言的詞匯。

從傳世的繪畫作品看,上古時期(先秦)的繪畫作品是勾勒后賦色(包括墨),這種語言——筆和墨,是中國繪畫最基本的語言,直到現代依然存在。勾勒即“六法”中的骨法用筆,是用確定的線表達出物象(包括心象)的結構(近似于康德和貢布里希的英文著作里的schema,中文翻譯為“圖式”),區別于西畫中的輪廓、形式(form)。

中古時期(秦漢至南北朝),“骨法用筆”出現了不確定性,筆法的軌跡不一定是線性,筆法的提按也出現了隨著主體情緒變化的上下浮動,但仍然具有可描述性。如魏晉墓室磚畫、北齊墓室壁畫。

近古時期(隋唐至清末,中國社會的古典形態結束),從隋唐開始,貴族階層式微,士人階層興起,社會結構發生了深遠的變化。與之同步,士人階層的文化潛力得到了充分的開發,隋唐兩朝詩文的空前蕃秀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繪畫亦然,展子虔、閻氏家族、吳道子、薛稷、王維等人,從其存世的作品中也可窺得一斑。

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畫家師徒相傳,即使朱門大戶,也沒有多少古代傳世畫作。直到近現代,畫家幾乎可以看到所有的古代經典繪畫或印刷品,這一變化徹底改變了繪畫的傳承方式。這一藝術平民化的趨勢,不亞于隋唐科舉帶來的平民化浪潮?!爸袊鴼v代繪畫大系”是世界上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質量最精美的中國古代經典作品畫集,其深遠的影響,或許比我們想象的更大。

筆墨只是中國對偶字組詞的習慣形成的二分法思維,如風雨、天地、男女等,也是為了言說的便利。對偶詞雖然只有兩個字,一陰一陽,卻包含了特定宇宙的全部——道(《易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保?。實際的創作過程中,筆和墨都是不同筆法語言的運用,如中鋒、側鋒、描法、皴法、黃賓虹的“五筆七墨”等。因此在下面的敘述中,將用具體的筆法代稱抽象且容易引起曲解的筆墨。

越往近代,筆法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相對于古典的高古游絲描、鐵線描,后來出現的蘭葉描、戰筆水紋描、柳葉描、枯柴描、釘頭鼠尾描等,筆法的變化更多,情緒更加激揚。尤其是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出現了皴法,筆法進一步生發和展開,如斧劈皴、雨點皴、米點皴、牛毛皴、解索皴、折帶皴、拖泥帶水皴等。按照董其昌的理論,皴法表現陰陽向背,按照字面的意思,皴法是肌理,是肉,是墨的豐富和拓展,是墨向著不確定性的方向的伸展。

在中國的古典社會里,文化是基于生命本體的共識。如今這些共識有點撕裂,主要原因是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本土文化反應失措。建立現代中國人的文化共識,唯一的出路是重溫經典。如果能在筆法的認識上達成共識,那么可以發現,筆法是中國畫貫穿始終的文脈。中國古代畫論,很多將繪畫語言比作生命體,甚至直接比作人。因為筆法具有韌性和生命力,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形態,但是其立骨和生肉的生命內涵始終不變,甚至在筆和墨的界限不明顯的大寫意中,骨與肉依然存在。

視筆墨為中國畫前行的羈絆的觀點,多流于簡單化和庸俗化。睥睨筆墨,當不會否認骨肉。有骨有肉的作品,造型、色彩、形式都在其中了。

中國畫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系統工程,筆者甚至認為,中國畫的綿延有其自在的邏輯,不是智者不能窺其奧妙,更不能實施干預。何況作為一個藝術主體,畫家建立自己賡續文脈的繪畫語言體系還是可行的。

筆者認為,閱讀是畫家的第一要務,其次是書法,再次是繪畫??资ト苏f:“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笔ト说囊馑际?,踐行圣道是主業,玩點文字游戲是副業。畫家的主業是通過繪畫這個手藝來體悟宇宙之道,因此對于畫家來說,讀書為首,先解決認知問題。

在中國畫語言建立共識之前,有必要先從經典入手建立共識,即閱讀經典、書寫經典、臨摹經典。讀書可以形成中國人固有的文化思維,主動回避和清理商業文化、網絡文化帶來的信息殘片,建立中國人的文化思維模式,變換自己的氣質,進而變換作品的氣質。傳統經典很多,僅儒家的四書五經就很難通讀。有學者認為,從學詩入手,是傳統學問的一個門徑,筆者很是認同。

中國文化是踐行的文化,一生用身心去體悟真理,直到“朝聞道,夕死可矣”。讀書從認知上變換氣質,書法則從踐行上變換氣質。有很多的畫家,練習書法是為了畫面的線條和題款,是淺嘗輒止。注意一下“骨法用筆”在“六法”中位列第二,在繪畫語言的詞匯中位居第一,當細心體會,多加留意。如果說“氣韻生動”是魂,“骨法用筆”就是魄(神魂形魄)。

我們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全球文化的多樣性,信息的及時性,是智者的天堂,愚人的地獄。智者從善如流,愚人隨波逐流。中國的山川地貌決定了我們的文化基因中固有的中正平和、溫柔敦厚、闊達包容、輕松睿智,也決定了中國畫所應有的品格。

猜你喜歡
骨法筆法用筆
《李思訓碑》筆法臨析(七)
找不同
淺議謝赫“六法”之“骨法用筆”
不要用筆去玩電風扇
用心用筆 一起戰“疫”
不可“烘染太過”——用筆過猛,反倒弄巧成拙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貴臣人物畫賞析
粗筆畫之我見
幾多筆法寫思情
筆法與臨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