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探析★

2023-09-13 14:51張怡婧胡馨語
國際商務財會 2023年9期
關鍵詞:雙一流一流學科

李 偉 張怡婧 胡馨語

(大連海事大學)

一、“雙一流”建設的現狀及問題

(一)“雙一流”建設的現狀

“雙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簡稱,這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繼“985 工程”和“211 工程”之后的又一重要政策調整,是深入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基于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做出的戰略部署。目前我國正處于加快轉型的重要時期,一方面,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國人民實現了脫貧,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國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上了一個新臺階;另一方面,目前國內頂尖大學和學科發展迅速,傳統的“985 工程”和“211 工程”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的發展需要,新興大學和學科亟需得到認可。因此,我國在十九大之后提出了“雙一流”建設規劃。

“雙一流”建設已經過六年的探索和完善,2017 年,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拉開了“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序幕。2021 年底,已有13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相應的建設方針,覆蓋全國大部分區域。教育部于2022 年完成了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名單公布,“雙一流”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

(二)“雙一流”建設的問題

雖然目前“雙一流”高校的建設正在逐步實行,但依舊存在著內部邏輯不自洽和外部評選機制不統一的問題。

1.內部邏輯不自洽

內部邏輯不自洽指的是一流學科的評價體系主要參考國內外權威的學科評估結果,而這些學科評估的衡量標準主要看論文和科研成果,屬于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忽視了學科起步基礎不同和發展速度不同;而“雙一流”高校及學科名單本身也會每年更新,實行動態調整機制,本質上關注學科的自身發展。因此,評價標準的選取和設置目標的不自洽導致的結果是目前“雙一流”學科大部分都是傳統學科和大類學科,而新興的交叉學科較少。如第二輪“雙一流”學科的433 個建設學科對應于我國學科目錄中的97 個一級學科,其中僅一所高校的一個交叉學科入選其中,即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這種差異會造成之后發展方向更傾向于傳統學科,而忽視新興學科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國家也發布了加強交叉學科建設的要求,以推動學科融合,盡量修正內部邏輯不自洽的問題。

2.評選機制不統一

即評選標準與評選需求不統一,“雙一流”高校的評選標準主要以政策延續性為主,旨在選出最有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學科學校,再輔以Times、US News、QS 和ARWU 等幾個世界主流高校排行榜中的我國高校排名為標準,并適當考慮特殊地區和行業因素。而國際高校的排名往往不完全適合我國的情況。以QS 為例,其排名依據六大指標分別是學術聲譽、招聘單位評價、師生比、每位教師的論文引用數、國際教師比率、國際學生比率,其中的國際教師比率和學生比率是衡量該學校的國際化程度,但是與學科本身的發展質量和未來趨勢關系不大,“雙一流”政策應當更注重學校和學科本身的質量,關注科研辦學有沒有前瞻性和發展空間,而非以目前國際化的“結果”來衡量,與我國對建設高等院校的需求也不匹配,因此不能僅僅參考國外的排名,更應該關注我國的具體情況。

二、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高等教育促進經濟發展

根據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教育對生產力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一方面,教育對勞動者素質的提升起到關鍵的作用,雇員通過教育提升自身素養,并且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生產活動中,以提高生產活動的效率。具體表現為把一個簡單勞動力培養成一個復雜勞動力,比如通過教育將一個基層技術人員培養成管理人員,把一個體力勞動者培養成一個腦力勞動者,把工地工人培養成建筑師。實踐層面來看,各國的教育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二者關系為正相關,上世紀60 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對人力資本理論進行了創造性的變革,引起了學界和社會較大的轟動,他們認為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源泉,成為教育經濟學中的核心理論之一。對勞動力的提升便是對人力資本的提升,而人力資本最終會作用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提高對勞動力的教育是提升經濟的先行者,也是必要一步。

另一方面,教育是傳播知識最有效的手段,學生通過教師的傳授,達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效果,由學校教育實現的科學知識再生產是一種持續的、擴大的和高效率的再生產,它會使得原來由少部分人掌握的高精尖的知識由更多的人掌握,并且付出更少的時間成本。所以教育的作用表現為可以促進先進生產經驗的普及,促進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為生產力的進步注入動力。

教育是創造和發展新的科學技術的搖籃,科研人員通過不斷研發為社會創造出新的技術,而教育通過教授學生相關的專業知識使得新技術和新發現得到傳播,并使之運用到社會層面,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這種創新不僅限于新技術,還有制度層面的改革,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的岳昌君教授指出,世界目前正處于人力資源3.0 時代,近三五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從人力資源部架構向人力資源三支柱轉型。三支柱的架構說明人力資源部門開始由過去以人力資源業務劃分為中心,轉向了以內部用戶為中心,它的特點是“少數決定多數”,這種轉變證明了人力資本的差異性在變大,內部資源的細分更加精確,同樣受教育年限的人組內差異變大。用好教育這個“搖籃”,使之孕育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走到科學技術的前沿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區域經濟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建設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不僅揭示了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還說明經濟對教育起決定和制約作用。首先,經濟的發展為教育提供了物質條件,教育所需的硬件設施是依靠當地經濟支撐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教育就會得到越充分的支持,發展的也就越快。而經濟也會對教育的發展提出要求,在十四世紀以前,學校教育中自然科學的課程,一般只有算術、幾何、天文等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十七世紀以后近代物理起源以及進化論的普及,又增加了代數、三角、物理、化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學科。再比如我國上世紀五十年代,需要大力發展技工和機械產業,而且也有“兩彈一星”的需求,因此當時的理工科發展極為迅速,“985”工程就是普遍以理工科的能力作為評價基礎。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轉型的關鍵時期,核心技術有待掌握,亟需一大批高精尖科研人才和創新人才,因此國家大力發展科研創新孵化基地,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

(三)對“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啟示

教育與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對于“雙一流”大學來說,更需要意識到二者的關系,盡自己所能推動經濟的發展。高校本身有輻射作用,可以影響到周邊片區的企業,因此隨著對“雙一流”的認可度不斷提高,輻射作用也更廣更好?!半p一流”大學及學科應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強化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具體應表現為發揮自身影響力,通過自身的優勢辦學特色和優勢學科特色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高校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堅持久久為功,春風化雨,努力培養出更適合生產力水平的人才,并且要把精力放在項目建設上,腳踏實地做好相關工作,用服務社會、貢獻人才的成績體現優勢、突出特色、展現水平,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貢獻力量并做出示范作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的《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雙一流”建設的重點之一在于強化高校的主體責任,高校要有自主建設學科的主人翁意識,在學科融合和強化方面追求主動,這就需要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注重權責匹配、放管相濟,積極營造專心教書、安心治學的環境氛圍。高校要明確好自己的任務,專心教書育人,推進學校項目落地及產學研聯動發展,如此才能實現以教促研、以學興國。

三、高等教育與區域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區域經濟發展的阻礙

目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正處于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時期,GDP 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增長,這就要求各地區穩抓創新,緊跟時代步伐。而各地區發展不平衡、人才瓶頸是現階段區域經濟發展的桎梏。

我國的開放政策是從東部沿海地區開始,實行東部優先發展,然后帶動西部地區發展的方針。東部地區快速發展的傳導效應慢慢顯露,逐漸帶動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但是東、中、西部的差異在逐漸擴大,2022 年GDP 排名較為靠前的省基本處于東部地區,在數值上差距也較大。而西部要想趕超東部,關鍵在于努力發現自身優勢,采用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積極參與東部地區以及國際分工,利用“一帶一路”等政策優勢,并根據經濟增長條件適時推動產業升級,達到趕超東部地區的目的。

人才瓶頸產生的原因多為企業更多地關注市場、技術引進等影響企業生存的外部問題,而忽視了內生動力,比如人才的培養、引進與儲備,造成了企業成長過程中的人才匱乏。不只是企業,各地區發展時也會遇到此類問題,很多大學生選擇了發展機會多、人才福利好的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造成了大城市人才聚集、小城市陷入“搶人大戰”的問題。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政策著重于引進產業和擴展外部市場,而相應的人才配套政策沒有跟進,造成了只有產業而沒有人才的尷尬局面。對于這一部分問題,主要是因為引進人才的資源不足,以及機制不完善,除去福利待遇,人才的安置、子女入學、未來職業發展等也是能否留住人才的關鍵問題,各地政府應從自身特色出發,切實為人才考慮,完善吸引人才的制度,充分利用自有資源,培養出更適合當地的本土人才。

(二)“雙一流”大學的定位不準確

雖然地方政府加入“雙一流”高校的建設有助于中央決策的落地實施,但是更容易出現各地評選標準不一致、對“雙一流”建設理解不到位的情況,因此導致地方的“雙一流”高校缺乏統一明確的政策引導,對自身定位不明確,最終沒能建立起具有獨特辦學理念的高校。另外,各地區“雙一流”目標建設尚有趨同的現象,各省均以“沖擊國內一流學科或沖刺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而由于各省經濟發展狀況和高等教育相關配套措施完善程度不一樣,應該設定不一樣的目標。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對“雙一流”的建設要求為“每個特色專業項目應建設至少2 門國家級或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甘肅省力求支持5 個學科成為全國學科水平評估A 類學科,即進入綜合實力排名全國同類學科的前10%。各地對于“雙一流”建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明確,以及忽視自身發展盲目追求“雙一流”數量的行為使得教育這一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雙一流”大學無法適配當地環境,從而無法成為當地迅速騰飛的引擎。

四、高等教育與區域融合發展對策及建議

(一)對“雙一流”高校的建議

各高校應當主動承擔起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職責,要有問題導向,著力自身建設和當地特色。

一是要明確好自身的辦學優勢,高校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帶動更大范圍的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雙一流學校,更是當地教育建設的重點,高校需要以自身優勢支撐當地發展,為所在地區貢獻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的雙一流建設標準就十分貼合區域特色,建設目標為選取建設有潛力成為世界一流或國內一流的“高峰”學科和一批特色鮮明、貢獻突出的“高原”學科,云南地處云貴高原,特色的“高原”學科可以幫助其突出地理特征,將原本不沿海的“壁壘”轉變為發展特色農業、旅游業的“優勢”。此外,海南省的“雙一流”建設也具有地方特色,主要為突出海南地理區位及生態優勢,重點建設熱帶相關的高效農業、國際旅游、熱帶海洋、熱帶醫藥、島嶼生態、教師教育等學科領域,各高校只有明確自身地位、發現專精學科,才能反哺當地經濟,更好地實現共贏發展。

二是高校應該注重與區域經濟的聯動性,有的高校只是偶爾參與經濟建設,沒有意識到高校參與經濟建設帶來的助力和必要性,高校應該與區域發展有“共同目標”“共同理念”,發揮高校人才庫的優勢,展現高校作為智庫的咨政和顧問功能,具體而言就是積極發揮高校參政議政的權力,增強與當地政府的對接和聯動,堅持需求導向,發揮人才“蓄水池”作用,為各地輸送源源不斷的高端人才,密切跟進當地產業升級進度,發揮高校的科研帶頭作用,著力推動當地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真正成為區域經濟騰飛的“源頭活水”。

(二)對地區高等教育投入的建議

首先,推動高等教育優化布局??紤]高校開設其他校區的需求,政府需要合理規劃相關布局,依據當地地理條件、產業分布及區位因素,綜合考慮選址問題。并且在高校新建項目時,多給予專業方面的支持,長期對接高校發展,建立政府高校聯動的長效服務機制。

其次,加快產學研一體化建設,推動項目落地。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間的合作,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應積極響應企業的需求,積極提供相關支持,二者通力合作實現共贏。產學研一體化往往是引進技術和人才較為有效的方法,而地區主要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對接,定期召開座談會等,做好產學研一體化的引導者、守護者、服務者,以重大項目落地為紐帶,以產學研體制為基礎,打造屬于本地的產學研一體化進程。

最后,跟進相應的配套政策,如人才福利政策、校企合作政策等。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最終要留在當地,才能真正為發展做貢獻,因此,對高校引進老師或者相應的人才,政府應當予以支持,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包括住房補貼、科研經費、安家費等,對于高校的畢業人才,人社部門更應該以求賢若渴的態度給予他們更多的歸屬感,比如,租房、交通、醫療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減少人才流失,建立一個從高校到社會的良性循環。

五、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雙一流”建設下的高等教育的現狀及問題,明確了目前“雙一流”建設與地區經濟發展需求和速度不相匹配的差距,同時通過指出教育——經濟間相互促進的關系,更加準確地突出了高等教育所負擔的職責:依托自身優勢,帶動當地勞動力素質和產業優化升級。為此,高校必須著力發展與當地特色相匹配的優勢學科,這樣才能高效地為區域發展輸送人才,特別是“雙一流”建設的高校,地方政府對“雙一流”的制定標準就更需要領會中央意圖、把握當地發展脈絡,因地制宜制定評價指標。最后對目前高校和地方投入高等教育的問題提出了對策,以期幫助二者互利共贏。

猜你喜歡
雙一流一流學科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關注一流學科
我校獲批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雙一流”建設如何推進
“超學科”來啦
高?!半p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雙一流”需 從去行政化做起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