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溢性及金融風險外溢性文獻綜述

2023-09-15 21:10何涌武姍姍
財會月刊·上半月 2023年9期
關鍵詞:金融科技監管

何涌 武姍姍

【摘要】 以外溢性為研究主體, 基于文獻數據可視化和文本挖掘技術, 對外溢性以及金融風險外溢性相關內容分別進行文獻綜述和研究展望。首先, 整理當前國內外有關外溢性的研究, 明確人力資本外溢性、 財政支出外溢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然后, 進一步綜述金融風險外溢性的成因及經濟后果, 并結合金融科技大背景、 金融科技對金融風險外溢性的影響, 從監管思路、 監管導向和監管范式三個方面提出金融風險外溢性監管方案, 以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最后, 基于當前學者對外溢性以及金融風險外溢性的研究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外溢性;外溢性成因;金融風險外溢性;監管;金融科技

【中圖分類號】F8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3)17-0105-8

一、 引言

外溢性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不管是正向外溢還是負向外溢都會深刻地影響經濟生活(吳立元等,2021)。在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下, 各國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 同時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持續推進, 各經濟部門之間的聯系也更加緊密且相互影響, 某一部門的經濟溢出或者風險溢出會對其他部門產生影響(郭潔,2023), 因此探究外溢性和金融風險外溢性具有重要意義。比如: 探究外溢性的成因、 路徑和表現可以更好地利用外溢性的正向作用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 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 又或者是利用負向外溢的特點, 準確定位外溢的路徑, 以此得出解決風險外溢的方法。

金融行業是支撐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之一(劉貫春等,2017)。一方面, 金融創新發展可以提高金融信息的透明度, 幫助企業轉移和降低風險, 促進經濟健康長久發展(張勛等,2020); 另一方面, 金融市場產生的金融風險會通過傳染效應或者溢出效應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危害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的穩定(方意和荊中博,2022)。緊跟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步伐, 金融市場依托人工智能、 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顯著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和金融可獲得性, 并為解決金融服務中面臨的信息繭房、 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提出了全新解決方案(蔡岑等,2023)。然而, 金融科技的顛覆性創新實質上具有一定破壞性, 其進一步擴大了金融風險的傳染范圍, 且其產生的風險具有較強的滲透性、 系統性和破壞性, 會持久性地動蕩影響某一區域或國家, 這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aximilian等,2020)。

因此, 在當前形勢下, 更應當關注外溢性, 并對外溢性和金融風險外溢性進行綜述, 從而為政府和企業實施應對措施指明方向, 進一步促進金融行業平穩發展(韓俊華,2022)。為此, 本文基于 CiteSpace 文獻可視化和文本挖掘技術, 在界定外溢性的概念、 成因和表現的基礎上, 進一步分析金融風險外溢性的成因和影響, 理清外溢性和金融風險外溢性的形成邏輯。隨后從革新監管思路、 優化監管導向及創新監管范式三個方面給出金融科技大背景下的金融風險外溢監管方案, 達到抑制金融風險外溢、 促進金融穩定的目的。

二、 文獻可視化與文本挖掘

(一)外溢性可視化分析

CiteSpace是一種文獻計量分析工具, 其利用可視化圖譜計量某一領域的文獻, 得出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新趨勢(Chen,2006)。本節運用CiteSpace文獻計量方法對外溢性和金融風險外溢性的研究脈絡進行系統梳理, 同時從關鍵詞共現及關鍵詞聚類兩個方面分析并指出當前關于外溢性和金融風險外溢性的研究重點。本文研究數據來自中國知網, 檢索時間為2023年3月21日。為確保檢索文獻的權威性和全面性, 選擇2009 ~ 2022年主題為“外溢性”或“金融風險”且來源類別為SCI、 CSSCI以及北大核心的文獻進行檢索, 同時手工剔除財經新聞、 會議、 報告等干擾性、 非學術性文獻, 最終得到602篇文獻。

1. 關鍵詞共現分析。關鍵詞共現分析是指統計關鍵詞在文獻中出現的次數, 以進一步確定這些關鍵詞與所屬領域主題間的關系。本文對選取的文獻數據集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 得出如圖1所示的關鍵詞共現圖譜, 其包含481個節點、 664條連線, 網絡密度為0.0051。圖譜中兩個關鍵詞之間的連線越粗, 說明其在同一篇文獻中出現的次數越多; 同時, 關鍵詞的節點越黑, 說明該關鍵詞在文獻中出現的頻次越高。關鍵詞的詞頻反映了該議題的受關注程度, 因此本文在共現圖譜的基礎上統計了關鍵詞頻次中心性, 如表1所示。結合圖1和表1可知: 外溢性和金融風險外溢性的研究議題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本、 經濟增長、 公共產品、 財政政策、 財政風險、 傳導機制、 傳染效應、 外溢效應、 金融科技、 防范化解, 以及在金融風險外溢性基礎上對金融監管的探究等多個方面。

2. 關鍵詞聚類分析。關鍵詞聚類分析是指根據關鍵詞之間的關聯強度劃分不同的聚類, 并提取前三個代表性較強的聚類標簽。因此, 為了進一步劃分研究類型, 確定研究熱點, 本文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 聚類結果如表2所示。表中ClusterID是聚類類別序號值, Size是類團中成員數量, Silhouette是聚類輪廓值, Label是聚類標簽值。另外, 當聚類模塊值(Modularity,Q值)大于3和聚類平均輪廓值(S值)大于0.7時, 說明聚類結構顯著、 聚類結果可信。而本文的Q值為0.8253, S值為0.9906。由表2可知, 文獻聚類主要有7類, 即聚類#0金融風險、 聚類#1外溢性、 聚類#2環境污染、 聚類#3金融監管、 聚類#4防范化解、 #5影子銀行、 #6中小企業。

(二)文本挖掘分析

本節利用文本挖掘技術將行業研究報告納入研究體系, 以期發現金融行業的研究重點, 進而得出金融發展的新特征。同時, 使用Python和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詞頻—逆向文件頻率)提取行業研究報告中的關鍵信息, 并繪制詞云圖和關鍵詞詞頻表, 最后根據提取結果得出我國金融新發展階段的三大特征。

行業研究具有顯著的時效性, 而且近年來科技迅速發展, 對金融市場產生了很大影響, 因此將檢索時間定為2017年1月1日到2022年12月31日, 報告來源于同花順iFind金融終端數據庫。據此, 本文繪制了詞云圖(限于篇幅,圖略), 其中比較顯著的關鍵詞是“金融”“科技”“風險”“銀行”“監管”“互聯網”“數據”“消費”“支付”“投資”“人工智能”“金融機構”“市場”“證券”等。之后, 基于TF-IDF方法對量化關鍵詞進行分析, 得到如表3所示的22個的高頻關鍵詞。

根據表3, 大致可以將關鍵詞分成兩類: 第一, 按照金融主體分類, 包括金融公司、 金融機構、 商業銀行、 金融體系、 消費群體等; 第二, 根據行業關注重點分類, 包括互聯網、 科技、 人工智能、 金融風險、 金融監管等。

綜合上述研究, 可以總結得出我國金融在新發展階段呈現出的三大新特征。一是金融市場科技化, 大數據、 人工智能、 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不斷應用于金融市場, 創新了金融在服務、 支付等方面的發展模式, 幫助大量長尾群體成為新的消費端, 進一步深化了普惠金融的含義; 二是金融風險新趨勢, 金融科技的運用使得各個金融機構及實體部門不再是相互獨立的個體, 而是相互交織、 合作的統一整體, 這進一步提高了金融風險的外溢性和系統性, 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金融風險體系; 三是金融監管新挑戰, 風險管理已成為當前新型金融體系的核心內容, 亟需更加系統、 智能、 有效的監管體系來為金融市場的創新、 穩定發展保駕護航。

(三)研究反思

本章通過CiteSpace文獻計量方法對知網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 得出關鍵詞共現圖譜、 關鍵詞詞頻中心性統計以及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 進而總結出目前關于外溢性及金融風險外溢性的重要研究議題, 主要包括人力資本、 經濟增長、 財政政策、 外溢效應、 金融科技、 金融風險以及金融監管等; 在此基礎上, 運用文本挖掘技術進一步分析金融行業的重點研究內容, 得出新階段金融市場的新特征, 即金融市場科技化、 金融風險新趨勢以及金融監管新挑戰。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外溢性的形成邏輯、 經濟效應以及現有金融市場的新形勢, 本文從正、 負外溢效應兩個角度進行詳細分析, 分別闡述各因素對經濟增長的正向外溢效應以及金融風險的負向外溢效應?;诖?, 本文接下來首先對外溢性的相關研究議題進行綜述, 其次對金融風險外溢性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 最后根據現有研究和金融發展新特征提出金融風險外溢性的監管方案, 以期為金融行業規避風險、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提供借鑒和有跡可循的指導。

三、 外溢性

外部性最早由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提出, 其是指一個經濟主體不是在以價格為基礎的交換中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的影響, 即外部影響。此外, 根據《西方經濟學》的定義, “外部性”又被稱為“外部經濟學”或“外溢性”, 是指經濟活動給他人帶來成本或收益, 他人卻不用支付全部費用或從這些收益中得到補償(楊洪軍等,2018)。根據外溢性帶來的經濟后果, 具體可將其分為正外溢性和負外溢性。在界定外溢性的概念之后, 下文主要從外溢性的成因及表現兩個方面進行綜述, 以期對外溢性的形成邏輯和具體影響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一)外溢性的成因

外溢性涉及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對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因此探究外溢性的成因對于發展經濟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綜述現有文獻關于外溢性的成因, 進一步理清外溢性的形成邏輯。

1. 競爭關系中的反向外溢性。當外溢的主體和客體之間存在競爭或者替代關系時, 主體行為變化可能會對客體產生反向外溢作用。比如: 在經濟領域, 靳玉英等(2020)研究發現, 我國加強資本管制使得國際資本降低對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 而這會導致國際基金增持與我國債券市場互為替代關系的其他新興投資市場證券; 在房地產市場領域, 張艾蓮和靳雨佳(2020)研究發現, 某一區域的區位價值變化會對周圍區域的房產價格產生外溢效應, 且這種效應通常呈現出反向影響作用; 在政府行為方面, 楊柳和楊帆(2020)研究發現, 政府在工業領域的投入會推動工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而這會對農業產生負向外溢作用, 抑制農業產出。

2. 支持關系中的同向外溢性。當外溢的主體和客體之間存在支持或者互補關系時, 主體行為變化可能會對客體產生同向外溢作用。比如: 在經濟領域, 朱萬春(2019)的研究證明了在互為互補關系的流通業與旅游業中, 流通業規模擴張和效率提升對當地旅游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在政府行為方面, 孟望生和徐進(2020)的研究表明, 在支持經濟發展的教育行業中, 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向溢出效應; 在技術領域, 技術支持帶來的人力資本的增加會對技術進步產生正向推動作用(李正彪和薛勇軍,2019)。

(二)外溢性的表現

本文在外溢性成因的基礎上, 根據當前研究熱點從兩個方面對外溢性的表現進行綜述, 即人力資本外溢性、 財政支出外溢性。

1. 人力資本外溢性。人力資本外溢性是指通過人力資本的知識積累實現技術創新, 進而提高產品部門的生產率水平, 促進經濟增長(李正彪和薛勇軍,2019)。首先, 從直接外溢效應來看, 逯進等(2014)采用空間計量模型和杜賓模型進行實證檢驗, 發現人力資本帶來的技術創新效應的直接溢出推動了經濟增長。其次, 從間接外溢效應來看, 政府的教育投入能夠通過影響人力資本進而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向外溢性(孟望生和徐進,2020)。更確切地看, Nelson等(1966)認為, 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能通過知識溢出和技術擴散效應提高經濟產出。最后, 從農村人力資本外溢性與城鄉收入差距來看, 侯風云和徐慧(2004)指出, 農村對城市發展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原因在于城市人力資本溢出效應主要為內溢, 而農村人力資本溢出效應則為外溢。

2. 財政支出外溢性。財政支出外溢性是指財政支出不僅會影響其自身, 而且能夠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財政支出外溢性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財政支出規模外溢性。Ram(1986)利用1960 ~ 1980年115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 實證得出政府規模通過提高其他部門要素生產率來發揮外溢效應, 進而促進經濟發展。二是財政支出項目外溢性。孫群力和湯序紅(2005)利用我國的經濟數據, 實證得出財政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外溢影響, 且不同地區的外溢彈性存在差異; 與之相反, 楊志安和李夢涵(2019)認為, 財政消費性支出會抑制產業結構升級, 而投資性支出和民生性支出能夠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三是財政支出結構外溢性。林峰(2013)指出, 財政政策購買性支出對經濟增長表現為正外溢效應, 而轉移性支出對經濟增長表現為負外溢效應; 并且, 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是一種“倒U”型的非線性關系, 即存在最優的財政支出結構使其對經濟增長的外溢效應最大化(王勝華,2021)。

(三)外溢性研究反思

現有文獻對外溢性的概念、 成因及表現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述, 然而其依據的主客體關系較為單一, 對外溢性范圍的闡述較少; 此外, 現有研究側重于分析外溢性帶來的經濟效應, 而對其具體影響路徑的研究較為匱乏?;谏鲜鰧ΜF有研究的總結和反思, 本文認為可以考慮在如下兩方面對現有研究進行拓展: 第一, 外溢性的成因不是簡單的主客體關系中的外溢, 可能存在更深層次的關系網, 值得學者們進一步探究; 第二, 現有文獻探究了各種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外溢性, 有必要進一步探索各種因素經濟外溢效應的具體路徑, 以及各因素的外溢范圍。

值得關注的是, 學者們在探究外溢性正面效應的同時, 也對外溢性的負面影響表達了現實隱憂, 比如對金融風險外溢性負面效應的擔憂。金融風險外溢性是指金融市場中某一機構或者子市場出現風險, 往往會通過各種渠道將該風險外溢到相關行業, 甚至整個金融市場, 最終波及實體經濟, 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效應(Battaglia等,2014)。金融風險具有較強的隱蔽性、 時效性及復雜的傳染性, 其外溢效應會對我國經濟穩定造成一定沖擊, 因此結合金融市場新特征綜述金融風險外溢性現有研究刻不容緩。

四、 金融風險外溢性

一方面, 金融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 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 持續穩定發展以及提高經濟增長效率具有深刻影響; 另一方面, 金融風險及其外溢性可能引發的金融危機不容忽視。特別是近年來金融科技的迅速崛起, 不僅改變了原有的金融業態和金融服務模式, 而且豐富和提高了金融風險的傳染途徑及速度。因此, 理清金融風險的成因及其對國內外金融市場、 非金融行業的具體影響, 有助于進一步識別金融風險外溢性的具體路徑并有效預防風險外溢。另外, 本文在闡述金融風險外溢性成因及影響的基礎上, 通過綜述現有文獻和創新現有監管思維, 給出金融風險外溢性的具體監管方案。

(一)金融風險外溢性的成因

下文主要從政策不確定性、 平臺數據壟斷以及金融科技的運用三個方面, 對金融風險外溢性的成因進行綜述。

1. 政策不確定性。從行業層面來看, 楊子暉和王姝黛(2020)通過考察不同行業之間的風險傳染驅動機制, 發現當存在較大政策不確定性或實施擴張性信貸政策時, 不同行業之間具有顯著的風險傳染關系。從市場層面來看, 經濟政策不確定增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出現的頻率, 進一步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風險傳染性及自身的脆弱性(李洋等,2021); 此外, 楊子暉等(2020)通過構建政策不確定性與全球金融市場兩者之間的非線性關聯網絡, 得出經濟政策不確定是外匯市場風險溢出和國內外金融市場之間風險傳染的重要驅動因素, 其會進一步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

2. 平臺數據壟斷。在規模經濟的作用下, 平臺數據壟斷推動了金融風險外溢。數據是重要的生產要素, 其本身的收集和運用不會形成反競爭, 但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可能會成為反競爭的工具并導致反競爭效果(任超,2020)。在此基礎上, 學者們聚焦到具體平臺數據壟斷研究金融風險外溢。比如, 互聯網平臺憑借數據壟斷優勢進入金融行業, 使得相關金融風險具有更強的復雜性、 傳染性及外溢性(孫方江,2021)。此外, 高惺惟(2021)的研究進一步說明數據壟斷會導致金融風險的溢出效應、 傳染效應, 使得金融風險涉眾強度更強, 網絡數據信息安全風險更加突出, 風險擴散的速度更快。

3. 金融科技的運用。金融科技是以大數據、 人工智能、 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為支撐, 創新金融供給和金融服務方式, 將以市場為導向的金融供給轉變為以需求為導向的金融供給, 讓更多消費者和企業享受到金融科技的福利(唐松等,2020)。然而, 金融科技本身具有的技術屬性和金融屬性使得運用金融科技會不可避免地帶來金融風險, 且該風險具有傳染性和外溢性特征(何涌和謝磊,2022)。具體可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分析: 一是金融視角, 金融科技加劇了金融在信貸融資和市場融資中的脆弱性。金融科技的運用導致大量金融業務由線下轉到線上, 使得交易鏈條和結構更加復雜, 交易主體和網絡也日益龐大, 一旦某個節點出現風險, 則會導致金融風險的交叉性、 傳染性和復雜性更為突出(孫方江,2021)。二是技術視角, 金融科技算法存在的固有缺陷已逐漸融入金融本身, 造成金融科技算法風險規制的低效和失靈(王懷勇,2021)。金融科技的運用提高了金融業對網絡和技術的依賴程度, 擴大了風險攻擊目標(程雪軍和李心荷,2021)。三是監管視角, 現有監管體系落后于金融科技的發展水平, 在機制、 效能等方面存在較大問題, 無法保證避免金融市場聯動效應帶來的潛在風險外溢(李瑛,2022)。

(二)金融風險外溢性帶來的影響

金融風險的溢出效應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最終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風險?;诖?, 下文主要從國內外金融市場以及非金融行業兩方面進行綜述, 以期明確金融風險外溢性的具體影響。

1. 金融風險外溢性對金融市場的影響。金融業存在的局部風險一旦集聚和擴散, 就有可能演變為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各個子行業間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傳播。首先, 從國內金融市場來看: 一方面, 在我國金融市場深度不斷增加的情況下, 單個銀行的最優行為可能會在整個系統中加劇金融風險的傳染效應(馬駿和何曉貝,2021), 系統性金融風險能夠通過金融市場、 尾部風險渠道在各個銀行之間相互傳染(苗子清等,2021); 另一方面, 金融行業間存在很強的風險溢出效應, 且證券業對其他金融行業的平均風險溢出效應最大(嚴偉祥等,2017)。其次, 從國際金融市場來看: 金融風險在國際股票市場間存在明顯的外溢效應和傳染效應, 且呈現波動增長的趨勢(宋玉臣和呂靜茹,2021); 在貨幣和外匯市場中, 持續寬松的貨幣環境會導致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復蘇脫節, 從而增加國際金融市場風險隱患(苗文龍等,2021); 此外, 何德旭等(2021)發現, 金融風險還可能通過全球金融網絡外溢到其他國家, 沖擊其他國家的外匯、 貨幣等金融市場, 并可能會在全球網絡中產生放大效應, 進而形成全球金融危機。

2. 金融風險外溢性對非金融行業的影響。近年來, 我國金融業處于一種高增長發展態勢, 對經濟發展起到了支持作用, 但是其快速發展帶來的金融化對實體經濟也存在著負面影響(張成思和張步曇,2015)。一方面, 辜勝阻等(2018)指出, 我國金融風險具有點多面廣且互相影響等特點, 而且金融行業與實體產業存在結構失衡, 很容易導致金融風險外溢到非金融行業。另一方面, 科技不斷發展、 系統性金融風險不斷上升導致的信貸緊縮也會進一步給實體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何青等,2018)。相較于金融風險對實體經濟單向的負面影響, 蔡真(2018)深入分析了房地產與地方政府債務、 銀行的關聯性, 以及高房價形成的資本外逃壓力, 證明了房地產市場與系統性金融風險之間具有密切關系以及兩者之間存在風險雙向溢出效應。

(三)金融風險外溢性研究反思

通過綜述現有文獻關于金融風險外溢性成因及影響的研究, 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 政策不確定性、 平臺數據壟斷等都是金融風險外溢的重要影響因素, 特別是近年來金融科技的迅速崛起, 對金融風險外溢又是重重一擊。第二, 全球經濟一體化與金融業發展在帶來金融交易便利的同時, 也為金融風險的傳播提供了更多途徑并擴大了金融風險傳播的范圍。然而, 現有文獻多是基于單一影響因素建立的研究, 缺乏考慮綜合影響因素的研究。此外, 已有研究較少關注技術本身風險的外溢效應, 也缺乏應用技術降低技術風險的經驗。

基于上述對現有研究的總結和反思, 本文認為可以考慮在如下兩方面對現有研究進行拓展: 第一, 開拓性研究多項因素對金融風險外溢的綜合作用, 并對其影響程度進行等級劃分, 同時細化這些影響因素的原因, 以確定影響金融風險外溢的源頭及其影響程度, 更好地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第二, 創新技術應用, 細化金融技術風險, 同時構建金融科技風險大數據庫, 將大數據融入金融技術風險度量系統, 進一步豐富金融風險度量模型。由于各行各業之間的合作越來越緊密, 使得風險在金融業傳播的同時, 還會外溢到其他非金融行業, 傳統監管模式和體系面臨巨大挑戰。

五、 金融風險外溢性監管

金融科技借助大數據、 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改變了原有金融市場服務模式, 為大量金融科技公司的誕生創造了機會。然而, 隨著金融一體化的不斷加深, 金融科技公司帶來的金融風險很快會外溢到整個金融市場, 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監管形式來應對金融風險外溢性。因此, 本文從革新監管思路、 優化監管導向以及創新監管范式三方面給出金融監管方案。

(一)革新監管思路

科技的深入發展使得金融風險的種類越來越多, 危害程度也在不斷提高, 傳統的金融監管體系已無法適應當前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和金融服務模式, 迫切需要新的監管體系從源頭和過程上控制金融風險, 降低其外溢性。

1.? 加強準入監管。金融機構跨業經營提高了金融行業風險發生率, 對此國務院在2020年出臺了《關于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準入管理的決定》, 授權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進入市場進行監管。劉駿和曾嘉(2021)提出包容性審慎監管, 即: 一方面, 確保降低金融科技公司準入門檻的全過程穩定監管, 促進金融創新發展和防范風險的有機結合; 另一方面, 加強金融監管頂層設計, 完善自上而下的監管措施, 維護金融市場長遠穩定發展。沈偉(2022)指出, 可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實時、 動態監管金融市場, 提高市場準入門檻, 并發揮科技多種應用維度, 實時監測市場信息, 以識別潛在的風險并事先預警。

2. 協調國際監管。各國的基礎建設和金融發展程度的不同, 導致其監管目標和監管形式更加不同, 進一步加大了各國協調監管的難度; 然而, 在科技和經濟的助力下, 各國金融市場已逐漸融為一體, 一國監管不善可能會導致金融風險外溢到其他國家, 因此迫切需要協調各國監管以應對一國監管不力所造成的風險外溢?;诖?, 李瑛(2022)指出: 可以借助國際金融機構、 金融穩定理事會等國際性經濟組織促進在國際范圍內達成監管共識; 此外, 不同國家監管機構之間要建立統一的監管標準和信息共享平臺, 不斷加強溝通與協作, 強化數字化金融產品的協同監管, 降低套利行為帶來的金融風險。

(二)優化監管導向

“十四五”規劃指出, 要從防范金融風險、 推進金融科技發展等六個方面促進金融改革和發展, 這對金融監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 宏觀上要制定合理的政策, 微觀上要嚴格執行政策。

1. 制定合理的政策。從宏觀層面來看: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由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統籌協調金融監管工作, 豐富和完善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 提高政策的干預性, 協同監管系統性金融風險, 做到宏觀審慎監管(范小云等,2021)。二是強化政策統籌。貨幣政策與資本市場的強相關性要求央行在制定相關政策時統籌考慮政策、 金融監管以及金融機構三者之間的關系, 降低政策外溢性, 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劉沖等,2022;Borio和Zhu,2012)。三是協調監管工具。黃卓和王萍萍(2022)指出, 應在央地各金融管理部門之間建立統一的監管標準和監管工具, 以避免由于監管標準和監管工具不一致而造成“多重監管”“合成謬誤”等情況的發生。

2. 嚴格執行政策。從微觀層面來看: 一是功能監管。以金融產品功能為標準, 明確與之相應的監管規則, 解決混業經營監管困境等問題, 樹立同類金融創新活動監管一致性理念, 促進公平監管、 預見性監管(程雪軍和尹振濤,2022)。二是分權監管。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建立監管動態調整機制, 加強地方金融監管機構的能力建設并提高其獨立性(楊松,2022); 同時, 在央地監管部門內部設置制衡機制并增強外部監管約束, 以實現“將權力關進牢籠里”的目的, 避免監管腐敗等問題的出現, 進一步提高行業自律、 改善市場環境和監管環境, 弱化金融風險外溢, 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王道平等,2022)。三是行為監管。監管部門可以成立專門的行為監管委員會以進一步保證策略的實施, 遵循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行政法上原則以及因地制宜等原則(劉駿和曾嘉,2021)。

(三)創新監管范式

人工智能、 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運用使得金融市場各部門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 進一步豐富了金融風險外溢性的路徑。以前對平臺、 公司的單一監管已無法適應現階段的金融狀況, 應當升級到整體鏈式監管、 多元化監管、 科技監管。

1. 創新監管模式。傳統的金融監管是以銀行業為中心形成的“命令—控制”型監管模式, 其具有靜態、 單向性的監管特征, 容易出現監管空白, 而且其以人工為主的監管方式已不再適應現階段金融服務的數字化、 智能化發展趨勢, 創新監管模式刻不容緩(中國人民大學課題組和吳曉求,2020)。因此, 金融市場應從單一被動監管轉向整體動態監管, 并運用新興技術有效整合有價值的市場信息, 提高信息透明度, 進一步將金融市場置于“整體控制”和“動態變化”的過程中, 最終提高監管效率和有效性, 抑制金融風險外溢(張曉燕等,2023;何涌和毛秋霖,2020)。

2. 運用現代監管科技。首先是監管沙盒, 其能預先發現金融創新中的潛在風險, 為新金融技術與監管制度磨合提供“機制試驗”, 為降低金融監管制度與金融領域新技術存在的潛在錯配性提供檢驗基礎, 提高監管靈活性, 在促進金融創新的同時將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以更加有效地推進我國金融事業的發展(楊濤,2022)。但是, 在運用監管沙盒的過程中要警惕其局限性和差異性, 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監管沙盒模式(胡濱,2022)。其次是穿透式監管, 穿透式監管是指運用新興技術透過金融產品表面看清金融業務、 行為的實質, 穿透連接資金來源、 中間環節和最終投向, 全過程監管金融行為①。穿透式監管能夠有效應對信息化下金融科技監管面臨的挑戰, 全面覆蓋金融風險、 技術風險以及混業經營風險等各類風險, 做到監管全覆蓋, 減輕“中心化”金融監管面臨的壓力, 最終有效應對金融科技的破壞性行為和抑制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及其外溢(任怡多,2022)。

(四)金融風險外溢性監管研究反思

現有研究結合金融市場現狀, 從監管思路、 監管導向以及監管范式三個方面給出了金融風險外溢性的監管方案, 然而它們缺乏對技術風險本身的考量, 較少將技術風險本身對金融監管的影響納入技術監管范疇; 此外, 較多研究僅停留在理論分析層面, 缺乏具體的實驗研究, 無法真正考量監管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對現有研究的總結和反思, 本文認為可以考慮在如下兩方面對現有研究進行拓展: 第一, 加強對現代監管科技風險本身的研究, 識別和應對技術本身存在的風險有助于利用科技對金融風險外溢性實施更完善的監管, 進一步促進金融市場穩定; 第二, 突出實驗研究和實踐跟蹤, 將明確的監管體系和監管模式運用到實驗中, 以探究其對金融風險外溢性監管的有效性。

六、 結論與展望

當前學者們圍繞外溢性及金融風險外溢性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第一, 現有研究明晰了外溢性的概念、 成因, 以及人力資本外溢性、 財政支出外溢性兩方面外溢性的表現; 第二, 學者們在探究外溢性正面效應的同時, 也對外溢性的負面效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梳理了金融風險外溢性的成因, 以及其對國內外金融市場和非金融行業的影響, 特別關注金融科技對金融風險外溢性的影響; 第三, 在探究金融風險外溢性的基礎上, 現有文獻深入研究了金融風險外溢性監管, 本文通過梳理現有監管研究邏輯, 并結合金融科技的大背景, 給出具體的金融風險外溢性監管方案。

然而, 目前學者們對外溢性及金融風險外溢性的研究還不夠全面, 有待進一步探討。對此, 本文提出以下四點研究方向: 第一, 外溢性的形成原因不是主客體之間簡單的替代、 支持關系, 而是可能有著更復雜的關系網絡, 值得學者們進一步研究。第二, 突出對細分金融子市場的外溢性研究。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 給我國的金融業發展帶來了機遇, 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因此只有不斷加強對金融風險外溢性的研究, 才能積極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挑戰, 以促進金融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三, 突出對金融風險外溢性傳導機制的研究。只有明確風險外溢性的傳導機制和傳染路徑, 才能準確剖析風險來源, 從而更好地應對風險。第四, 突出對金融科技本身存在的技術風險的研究, 探究解決方案, 以便更好地將其運用于金融風險外溢性監管。

【 注 釋 】

① 來源于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健全穿透式監管,加強商業銀行股權管理》,2017。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蔡岑,殷曉晴,陳選娟.金融科技創新路徑選擇與銀行經營效率[ J].財經研究,2023(3):19 ~ 33.

蔡真.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與房地產市場的關聯、傳染途徑及對策[ 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8(5):42 ~ 61.

程雪軍,李心荷.居民杠桿率的發展、風險與應對建議:基于法律金融學研究視角[ J].西南金融,2021(10):20 ~ 31.

程雪軍,尹振濤.監管科技的發展挑戰與中國選擇:基于金融科技監管視角[ J].經濟體制改革,2022(1):135 ~ 142.

范小云,史攀,王博.估值踩踏與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基于前瞻性償付能力風險傳染模型的分析[ J].中國工業經濟,2021(10):39 ~ 58.

方意,荊中博.外部沖擊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生成機制[ J].管理世界,2022(5):19 ~ 35+102+36 ~ 46.

高惺惟.平臺壟斷與金融風險問題研究[ J].現代經濟探討,2021(7):68 ~ 75.

辜勝阻,楊嵋,吳華君.金融風險特征及防控風險的戰略思考[ J].天津社會科學,2018(4):99 ~ 105.

郭潔.拉丁美洲與加勒比:經濟全球化及其溢出效應[ 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158 ~ 167+231.

韓俊華.金融科技促進經濟雙循環發展及風險監管[ J].科學管理研究,2022(1):162 ~ 168.

何德旭,苗文龍,閆娟娟等.全球系統性金融風險跨市場傳染效應分析[ J].經濟研究,2021(8):4 ~ 21.

何青,錢宗鑫,劉偉.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度量——基于實體經濟的視角[ J].金融研究,2018(4):53 ~ 70.

何涌,毛秋霖.P2P網絡借貸監管動因、行為與有效性[ J].財會月刊,2020(23):144 ~ 150.

何涌,謝磊.金融科技的內涵、風險與監管的中國方案:一個基于文獻可視化的研究綜述[ J].金融發展研究,2022(4):82 ~ 89.

侯風云,徐慧.城鄉發展差距的人力資本解釋[ J].理論學刊,2004(2):42 ~ 45+129.

胡濱.金融科技、監管沙盒與體制創新:不完全契約視角[ J].經濟研究,2022(6):137 ~ 153.

黃卓,王萍萍.金融科技賦能綠色金融發展:機制、挑戰與對策建議[ J].社會科學輯刊,2022(5):101 ~ 108.

靳玉英,羅子嫄,聶光宇.國際基金投資視角下中國資本流動管理:有效性和外溢性[ J].經濟研究,2020(7):21 ~ 40.

李洋,佟孟華,褚翠翠.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系統性金融風險傳染——基于中國上市金融機構微觀數據的經驗證據[ 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1(4):31 ~ 47.

李瑛.金融科技風險下的監管轉型研究[ J].當代經濟管理,2022(2):87 ~ 96.

李正彪,薛勇軍.人力資本外溢性、技術進步及其對經濟均衡增長的影響[ J].技術經濟,2019(4):42 ~ 49.

林峰.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外溢性研究——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 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9):11 ~ 18.

劉沖,龐元晨,劉莉亞.結構性貨幣政策、金融監管與利率傳導效率——來自中國債券市場的證據[ J].經濟研究,2022(1):122 ~ 136.

劉貫春,張軍,豐超.金融體制改革與經濟效率提升——來自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 J].管理世界,2017(6):9 ~ 22+187.

劉駿,曾嘉.新時期金融科技創新的審慎監管研究[ J].理論探討,2021(3):122 ~ 126.

逯進,翟倩倩,周惠民.人力資本、經濟增長與空間溢出效應——基于中國省域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J].人口與發展,2014(2):2 ~ 16.

馬駿,何曉貝.金融風險傳染機制研究——基于中國上市銀行數據的模擬[ J].金融研究,2021(9):12 ~ 29.

孟望生,徐進.財政教育投入的經濟增長外溢性實證檢驗[ J].統計與決策,2020(13):129 ~ 133.

苗文龍,楊朔寒,田妍.全球系統性金融風險跨市場傳染效應分析——基于貨幣市場/外匯市場金融網絡的視角[ J].金融監管研究,2021(7):86 ~ 100.

苗子清,張濤,黨?。袊y行體系系統性金融風險傳染研究——基于24家A股銀行的大數據與機器學習分析[ J].金融評論,2021(5):58 ~ 74+125.

任超.大數據反壟斷法干預的理論證成與路徑選擇[ J].現代經濟探討,2020(4):123 ~ 132.

任怡多.金融科技穿透式監管的邏輯機理與制度構建[ J].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22(2):96 ~ 104.

沈偉.數字經濟時代的區塊鏈金融監管:現狀、風險與應對[ 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18):52 ~ 69.

宋玉臣,呂靜茹.國際金融風險傳染演化趨勢與應對策略——來自股票市場的證據[ J].學習與探索,2021(9):130 ~ 138+192.

孫方江.數據壟斷視角下金融業和互聯網平臺的共生發展問題研究[ J].西南金融,2021(3):28 ~ 38.

孫群力,湯序紅.政府消費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外溢效應研究[ J].財政研究,2005(12):33 ~ 35.

唐松,伍旭川,祝佳.數字金融與企業技術創新——結構特征、機制識別與金融監管下的效應差異[ J].管理世界,2020(5):52 ~ 66+9.

王道平,劉楊婧卓,徐宇軒等.金融科技、宏觀審慎監管與我國銀行系統性風險[ J].財貿經濟,2022(4):71 ~ 84.

王懷勇.金融科技的算法風險及其法律規制[ J].政法論叢,2021(1):105 ~ 116.

王勝華.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優化:基于經濟增長視角的分析[ J].統計與決策,2021(19):149 ~ 152.

吳立元,趙扶揚,王懺等.美國貨幣政策溢出效應、中國資產價格波動與資本賬戶管理[ J].金融研究,2021(7):77 ~ 94.

嚴偉祥,張維,牛華偉.金融風險動態相關與風險溢出異質性研究[ J].財貿經濟,2017(10):67 ~ 81.

楊洪軍,王印成,陳水英.《西方經濟學》[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8.

楊柳,楊帆.“反哺”還是“虹吸”:我國資源型城市工業與農業關系研究[ J].當代經濟管理,2020(2):53 ~ 58.

楊松.新金融監管體制下央地監管權關系再審思[ J].法學評論,2022(6):83 ~ 95.

楊濤.理性認識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改革探索[ 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17):102 ~ 110.

楊志安,李夢涵.財政支出政策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和效應分析——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系統GMM實證檢驗[ 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45 ~ 54.

楊子暉,陳里璇,陳雨恬.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跨市場傳染——基于非線性網絡關聯的研究[ J].經濟研究,2020(1):65 ~ 81.

楊子暉,王姝黛.行業間下行風險的非對稱傳染:來自區間轉換模型的新證據[ J].世界經濟,2020(6):28 ~ 51.

張艾蓮,靳雨佳.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極端風險的非對稱外溢[ 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30 ~ 36.

張成思,張步曇.再論金融與實體經濟:經濟金融化視角[ J].經濟學動態,2015(6):56 ~ 66.

張曉燕,黨瑩瑩,姬家豪.金融科技與金融監管的動態匹配對金融效率的影響[ J].南開管理評論,2023(1):43 ~ 56.

張勛,楊桐,汪晨等.數字金融發展與居民消費增長:理論與中國實踐[ J].管理世界,2020(11):48 ~ 63.

中國人民大學課題組,吳曉求.“十四五”時期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監管研究[ J].管理世界,2020(7):5 ~ 15.

朱萬春.流通產業對周邊旅游業的空間外溢性影響[ J].商業經濟研究,2019(6):165 ~ 168.

Battaglia F., Gallo A., Mazzuca M.. Securitized banking and the euro financial crisis: Evidence from the Italian banks risk-taking[ 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4(76):85 ~ 100.

Borio C., Zhu H.. Capital regulation, risk-taking and monetary policy: A missing link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2(4):236 ~ 251.

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359 ~ 377.

Maximilian P., Joakim W., Vinit P., et al.. The evolution of the financial technology ecosystem: An introduction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s in ecosystems[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20(151):119779.

Nelson R. R., Denison E., Sato K., et al.. 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2):69 ~ 82.

Ram R..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1):191 ~ 203.

猜你喜歡
金融科技監管
綜合監管=兜底的網?
對強化簡易升降機監管的若干思考
數字智能時代的供應鏈金融
金融科技發展對保險行業的影響研究
百度金融成立國內首家“金融科技”學院
監管
監管和扶持并行
寧夏平羅縣城鄉居民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的關系
放開價格后的監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