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本課堂”教學策略

2023-09-16 02:59殷妮
文理導航 2023年22期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教學策略

殷妮

【摘? 要】現代教學改革力度不斷提升,以深度育人、全面育人為基本框架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漸成型。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定位實施教學活動,要重視“有本課堂”的開發、建設,建立具有現代化教育價值的生態課堂,實現情感與文化、技能與思想的同步聯動,創新教學模式。構建“有本課堂”,從教學、交流、互動多角度實施授課,有助于教學活動的創新開展?,F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施要求入手,在論述“有本課堂”概念的同時,思考在教學中搭建“有本課堂”、實施教學活動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本課堂”;教學策略

“有本課堂”是在新時期的教育改革要求下,基于一線教師的教育實踐所建設的綜合化教育課堂。其從教育活動的基本育人要求入手,在深化課程教學體系的同時,堅持滿足學生本體、保持教育本真、顯示教育本色的教育思想,將本土文化資源與現代教育活動結合起來,打造具有創造力和交互價值的全新課堂。重視“有本課堂”下教學活動的深度優化,堅持現代科學思想與學科教育資源之間的交互,才能有效創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

一、“有本課堂”的概念論述

“有本課堂”的有關概念成型于“有本”的教育思想當中,作為一種現代科學教育理論,其將科學育人的多元要求與地方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形成了推動教育活動優化開展的基本指導思想。在現代教育活動中,“有本課堂”代表的是從教育的本質出發、深度優化教育改革活動的一種教育模式。其以展現教學的本真價值、還原教學本位為教育目標,通過趣味實踐、審美交流、跨學科融合等多元思想實施教育活動。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有本課堂”呈現出了獨特的競爭價值與互動價值。首先,“有本課堂”進一步拓展了教育資源的開發范圍,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有本課堂”將地方教育資源、素材應用到了教學活動當中,為教學工作的創新開展奠定了堅實的教育基礎。除了教材之外,本土文化資源在“有本課堂”上也得到了有效應用。其次,“有本課堂”下的教育擺脫了課堂教學活動的限制,教學工作圍繞著生活、課堂、情境等多元背景展開,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素質、文化意識、情感素養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坝斜菊n堂”關注教學本位、課堂本色、教育本真等理念的落實,樣態更為豐富,教學氛圍更為輕松,這是“有本課堂”的主要教育優勢。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本課堂”教學策略

(一)應用本土資源,培養學生情感

基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定位積極推進教學工作的創新開展,要重視“有本課堂”的創新開發,除了教材中的教育資源與教育服務之外,還要將課外的文化素材應用到教學活動當中?;诮虒W資源的本土價值與文化功能展開教學活動,對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應用,以此來培養學生出色的人文情感。在教學課堂上,要關注本土資源與教學內容的聯動,通過“有本課堂”,構建具有地方特色、區域特色的現代化教育模式,創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進而深度優化“有本課堂”下的教學活動。

教師要對地方文化資源與教育資源進行應用,結合本土教育素材實施教學。以地方的文化產物、精神文明為對象,對初中生落實道德上、思想上的教育指導。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和朋友在一起》的教學為例,可以結合地方文化資源實施德育教育活動,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一方面,以地方文化資源為參考,以“友情故事”為主題,在教學活動中,要求學生分享關于友情的故事,創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在實施教學工作的同時,建立具有互動價值的教學課堂。從“生活故事”“友情故事”等角度入手,調動學生的互動積極性。另一方面,結合地方文化資源實施教學工作,如常熟地區“戰友情”故事的講解、常熟地區“革命友情”故事的宣傳等,向學生展示人文情感,為學生講解“和朋友在一起”的真諦: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個體在不斷結交朋友,我們不僅要交朋友,更要交好朋友,學習朋友身上的優秀品質、與朋友共同改正身上的錯誤,在相互鼓勵的過程中共同進步。開發“有本課堂”,展現現代教育活動的包容并濟特點,教師必須要重視多元化教學資源的開發、選擇:以學生熟悉的本土文化資源為支持,將德育教育元素融入到本土教育資源當中,才能使學生接納教學活動。

(二)建設本真課堂,組織多元活動

初中生的思維是極為活躍、開放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以灌輸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保留學生愛探索、愛學習的天性,鼓勵學生在學科學習活動中發展自身的道德素養與學習能力,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優化開展。在實施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基于“有本課堂”的核心理念推動“本真課堂”的建設:構建宣傳真善美的教學課堂,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互,保留初中生的天性與創造力,帶動教學活動的積極優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破壞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人文性、趣味性特點,導致學生愈發排斥教學互動。提升“有本課堂”的開發力度,應該關注多元活動的組織、設計,推動本真課堂的創新建設,提升初中生的學習能力。

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定位,可以嘗試利用多元活動來組織授課:在設計教學主題活動的同時,基于多元活動的交互性、功能性特點開展教學工作,提升“有本課堂”的教學價值。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學為例,可以結合學科知識創設教學情境,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教學中,基于案例的引導式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導入案例:某甲與某乙同時開車外出,某甲因超速行駛剮蹭了某乙的車輛,某乙隨即將車橫阻在道路中央阻止某甲與其他車輛通行,二人爭執不休。問:這一問題應該如何進行解決?在提出思考問題之后,從德與法兩個角度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在德的角度,二人之間沒有形成寬容、為他人著想的良好奉獻意識,這種行為不值得提倡;在法的角度,對超速行駛、阻礙交通等行為進行評價,思考法律法規在教學案例中的應用。在學生完成基礎討論任務之后,進一步拓展教學課堂,與學生展開新一輪的互動:組織“我是法官”主題活動,要求學生搜集有關法律法規知識,對案例中有關角色的行為進行評價,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記錄,推動課堂互動活動的創新開展。在實施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堅持科學育人、多元育人的教育思想,基于教學活動來開發本真課堂,從而保留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成長。

(三)保留教學本位,傳統文化育人

新時期下的教育改革活動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基于“有本課堂”的引導創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必須堅持教學本位的教育指導理念:在實施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開展交互式、沉浸式教學,讓學生感受到中華美德與民族精神的獨特魅力,以道德標準和法律要求嚴格約束自己,從而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坝斜菊n堂”的帶動下,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本位理念,結合初中生的學習能力開展教學工作:挖掘德育資源,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與法制意識。以傳統文化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初中生的學習能力。

基于“有本課堂”理念的引導創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要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學課堂上,對能夠代表本土文化資源、具有教育價值的現代化教學素材進行應用,實現深度育人。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教材《公平正義的價值》的教學為例,可以結合地方文化資源實施教學活動。以常熟地區為例,在教學課堂上,選擇有關于公序良俗、法律法規的文化故事開展教學活動。一方面,為學生講解公平正義故事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如常熟的“三月三拜香”習俗,其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活動,更表達了地方群眾消除災厄、祈愿來年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景。在“三月三拜香”中,可以看到地方民眾對于和諧、公平與正義的追求。在進行教學的同時,堅持教學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傳統文化資源為載體實施教學工作,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探究、成長。另一方面,則要結合地方傳統文化為學生搭建互動平臺。在“有本課堂”的引導下,將地方的藝術創作技巧、藝術資源應用起來,選擇實踐載體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如常熟地區的“虞山琴”藝術,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藝術探究活動:以地方傳統藝術文化為參考,在進行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搜集有關于公平、正義的音樂作品,進行音樂知識的積累、學習。在后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藝術創作?!坝斜菊n堂”視角下開展教學活動,要強調知識本位、以生為本的多元協調。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學的機會,更要鼓勵學生利用多元化載體進行表達,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完善初中“有本課堂”教學理念。

(四)展現教育本色,加快學科融合

“有本課堂”理念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表現出了獨特的開放性特點。除了基于課程的教學指導工作之外,教師還應該嘗試合理改變教學方法,建立多學科、多資源聯動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此來構建“有本課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課程承擔著德育教育、法治教育的雙重育人任務,單元化的教學方法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嘗試結合“有本課堂”構建跨學科融合的教育模式,提升學生的內在學習素養。構建跨學科教學新模式,整合教學資源,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可以嘗試在學科融合視角下開發“有本課堂”,在整合教學資源的同時與學生進行積極互動,創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延續文化血脈》的教學為例,可以結合初中教學的多元化特點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首先,要求學生進行課外的本土文化探究,在“有本課堂”的推動下,對生活中的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在進行教學的同時,以本土文化為核心參考資源,要求學生說明文化的發展歷史與建設歷程、文化在傳承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調動學生的文化分析素養,讓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其次,通過學科融合理念實施教學活動,以初中語文課程、社會實踐課程為背景,要求學生結合現實環境進行思考:為什么要傳承文化,文化資源在傳承的過程中又存在著哪些問題?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引導學生從社會環境入手,主動承擔起文化傳承責任,依靠社會實踐活動,說明文化傳承的基本方法。展現教育活動的工具性與交互性特點,整合學科教育資源,才能更好地優化教學活動。

三、結束語

“有本課堂”是在多元教育要求與教育環境的共同推動下所形成的教育理念。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定位落實“有本課堂”教育思想,推動教學活動的深度改革,教師必須要對教學模式進行積極創新。打造交互課堂,整合學科教育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挖掘學科知識,才能保障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高華山.初中道德與法治品質課堂構建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2(1):82-84.

[2]顧曙明.初中道德與法治構建“生本課堂”實現途徑探析[J].新課程,2020(45):45.

[3]李蘭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構建生本課堂的途徑探析[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9(9):12-13.

猜你喜歡
道德與法治初中教學策略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初中物理“問題—發現”式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共情教學模式在科學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學管理目標研究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