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位一體,改創合一:“三進”工作下基于“互聯網+”的應用型口譯課程改革路徑探究

2023-09-18 05:43范靈犀
英語教師 2023年12期
關鍵詞:三進理政口譯

范靈犀

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國高校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大力培養國家需要的國際化人才、技術管理人才、優秀應用型人才。因此,部分高校開設了特色應用型課程,如交替傳譯、翻譯技術和本地化等課程,旨在為國家培養一流的翻譯人才。然而,翻譯專業的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素材集中程度不高,主題單一。

“三進”工作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為了加快落實“培養掌握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人才”目標,高??谧g教師應積極推進“三進”工作。在“互聯網+”時代,教師應將互聯網融入應用型口譯課程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我國的政治思想、內涵,以及翻譯的理論、技術。

一、將課程思政融入應用型口譯課程教學的意義

我國對應用型口譯專業學生的要求是成長為弘揚、傳播中國文化、聲音的主力軍。當前,部分口譯專業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思想素質及“三觀”也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不相符。將課程思政融入應用型口譯課程,有助于構建外語專業思想體系,結合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讓應用型口譯課程重現生機,煥發出新的活力,讓學生在學習口譯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此外,課程思政融入口譯課程可以解決口譯教學中的問題,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實現口譯課程教學的變革。

現階段,我國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是實施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素質教育,這有益于教育回歸本質。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口譯課程應具有應用性。因此,教師要在“三進”工程的背景下,在“互聯網+”的輔助、支持下,改革應用型口譯課程,完善“三位一體,改創合一”的課程改革創新模式,讓學生切實學懂、弄通、做實,培養出黨和國家需要的、具有政治覺悟的、國際化的口譯人才,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付諸努力(田鴻芬、付洪 2018)。

二、基于“互聯網+”的應用型口譯課程的教學模式

高校應用型口譯課程的重點是應用性、實用性,增加對學生口譯技能的直接訓練。因此,口譯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技能為核心的口譯訓練原則,深挖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讓其在“學中做、做中學”。

“互聯網+”的時代背景為高校的口譯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將“互聯網+”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教學,能夠拓展教學和學習的途徑:其一,教師能夠使用互聯網中海量的口譯教學資源,融入課程思政,選取思政教學素材,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建立“三進”工作口譯教學資料庫,優化口譯教學的內容和手段;其二,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搭建融翻譯、技術和實踐于一體的實訓平臺,引領其借助互聯網等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運用所學解決問題(張潔、郭煒 2020)。收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數字化資料,如音頻、視頻等,培養學生編輯視頻、人機同步翻譯、字幕翻譯及制作等方面的能力,拉近他們與治國理政思想的距離。

(一)建構主義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經驗是共同發展的,經驗的重組是知識的本質,經驗重組是體驗、發現及創造的過程,是具有持續性心理建構的過程(王旅、余楊奎 2010)。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包括教師的引導、獨自或與同學合作的學習方式,高效學習和掌握學習資料,以已經具備的認知和經驗為基礎,自覺、主動地建構新知識?;诖?,口譯教師在教學全過程要貫徹“學生為中心,教師為次中心”的理念。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我控制是主要因素。因此,口譯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刺激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使其愛學、樂學,體會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就感。此外,口譯教師要重視建設口譯教學資料庫,保證學生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有足量、優質的信息資源??谧g教師要構建真實的工作情境,開發與學習活動相關的任務,并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在應用型口譯教學中,教師要以小組或協作學習為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與同學或教師進行交流、溝通,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深化課程思政。

(二)建立、完善口譯教學資源庫

學生接觸的語言數量和內容對語言學習效果有直接影響?!盎ヂ摼W+”中的平行文本、語料等保障了在應用型口譯課程中建設的“三進”資源庫,口譯教學資源庫對課堂內外的教學資源有積極的優化作用,是學生自主鞏固課堂和課外所學的重要來源。

豐富的課程資源、有效的課堂互動、多元的評價體系構成了口譯課程的主要部分??谧g教學資源庫的教學條件要包含軟件、口譯常識、教學文件(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和計劃及課件等)、不同行業常識、教學音/視頻庫、口譯現場筆記、文本和音/視頻資料、世界知名新聞媒體文本和音/視頻資料等。

在建立、完善口譯教學資料庫的過程中,要遵循三個原則:

1.優化和整合文本資源

根據現階段我國對口譯人才的需求,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堂教學訓練內容的選擇或確定必須與學??谧g人才的培養要求及社會職業需求相符。例如,可選擇文本形式的教學素材、教案、大型的國際會議、資深媒體新聞及名人訪談等相關適用性高、行業代表性強的文本。

2.選擇適配度更高的音頻資源

在“互聯網+”背景下,音頻數字化已常態化,教師要甄別音頻資源,選擇優質、有實用性的包含課程思政元素的音頻資源,如教學需要的基礎性有聲資料,有系統性地進行歸納、整合,分模塊、分主題等有序、有邏輯性地建立資源庫,并實時更新。

3.打造“沉浸式”的視頻資源庫

視頻形式的教學資源的感染力比較強,若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能夠極大地幫助教師營造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注意力長時間地集中在課堂學習上?!盎ヂ摼W+”時代高校的口譯課程應輻射與各行業需求相符的口譯現場音/視頻資源,能夠增強學生英語綜合性能力的視頻資料,如政治、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同傳、交傳案例。此外,還應包括學生的學習視頻、筆記、教師的示范視頻。

(三)教學內容設計

深度融合口譯知識、技能、實踐活動是高校應用型口譯課程要遵循的教學原則。其一,以口譯技能訓練為主,理論知識的傳授為輔;其二,教師是向導,學生是主體;其三,以口譯教學內容主題為次,口譯技能訓練為教學主線。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講授口譯技能、提供練習機會,還要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思想貫穿整個教學設計。

高校應用型口譯課程教學的重點和目標是強化學生的口譯技能,使其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知識。其中,應用型口譯課程培養學生的技能主要包括意義的傳遞、數字口譯、記憶練習和訓練、演講技巧、即興演講、信息的轉碼和重組、跨文化意識等。通過訓練學生的傾聽、理解、信息加工處理、記憶表達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掌握口譯技能,實現對語言信息的高效接收和轉化。學生掌握口譯技能需要經歷大概了解、改進優化、熟練運用等三個階段的學習。

(四)教學方法

高校要實施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任務作為學習的驅動,項目作為學習的導向,可以采取“三位一體,改創合一”的方法。

一方面,“一體”指基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跟國家社會時代發展,牢牢抓住“全面培養人才能力”這個核心點,以中國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育人問題為導向,“怎么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不斷增強外語專業學生“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覺悟,勇于肩負“讓文化走出去”的責任,擔當起在國際舞臺上傳播中國聲音的使命,為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習近平 2014);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多方位能力的翻譯專業人才、構建系統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即翻譯學科間內循環的環環相扣和“翻譯+”跨學科外循環的同頻共振。

“三位”指治國理政思想融入翻譯教育的三方位,即翻譯技術、翻譯理論、翻譯實踐。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要求翻譯專業的學生肩負起對外交流和文化輸出的使命。不可否認的是,雖然翻譯理論在西方的起源更早,但是我國很多學者為推動翻譯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翻譯理論教學可以由西方翻譯理論逐漸過渡到中國本土的翻譯家提出的理論,如許淵沖于1987年提出的“三美”論,結合具體案例,帶領學生體驗中華文字之美、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文化自信,從而自然銜接習近平關于文化建設的治國理政思想。翻譯實踐教學包括英漢語言對比和交替傳譯,也是語言服務的組成部分。為國家戰略服務,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服務是當今語言服務及其行業的歷史使命(唐智芳、于洋 2015)。系統性和科學性地將治國理政思想融入口譯教學的主題、源語素材,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為了有機融合口譯和思政內容,制訂教學計劃要注重分層次、分步驟:

第一步:選取治國理政素材,構建“三進工程”教學資料庫。

第二步:進行講練集合,從單純的翻譯技巧講授過渡到技巧加思政主題升華的模式(司顯柱2021)。

第三步:打造“翻譯+實踐+技術”三位一體的實訓平臺,收集治國理政思想的音/視頻,培養學生掌握視頻編輯、制作雙語字幕、人機合作同步翻譯、字幕翻譯及制作等技能,讓其“在做中學”,提高實踐能力。

第四步:建立多元評價體系,發揮學生的團體力量,讓語言服務從業人員加入評估團隊。

(五)教學評估

口譯課程的評估體系一直是較為單一的教師評價審核體系。教師要引導學生組建科學的學習小組,使他們互相促進、互相監督,將考試置于真實的口譯實踐場景,有效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使其真正體會語言的運用。為了促進教師、學生取得進步及應用型口譯課程的發展,評估體系要多元化、多維度,注重過程性評估,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效果、課堂參與度進行關注和評價。此外,還要分別在學期中和學期末對學生實施終結性評價,以此了解和掌握他們的階段性學習情況,對其學習目標的完成率進行評估。終結性評價的形式除了考試外,還有命題演講、小組合作完成情境任務等形式。

教學評價形式包括自評和互評,評價主體包括學生、教師、語言服務從業人員,評價內容要基于譯員的素養、輸出語的質量、服務企業的滿意度調查。首先,對譯員的素質評價應包括基礎能力(語音、語調、語法、語用等)、口譯的技巧、語言表達的流利度、專題及跨文化知識、應變能力等。其次,對譯語的評價重點是翻譯的完整度和忠實度。再者,對服務對象滿意度的評價的重點是工作的成效和交際的效果。最后,用思政話題的術語翻譯、句法準確度衡量“三進”工作進課堂的效果??傊?,多元化、多維度的評估體系對教師、學生及應用型口譯課程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結語

在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應用型口譯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三進”工作的背景下,結合“互聯網+”的信息技術手段,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融入教材、課堂、學生頭腦。因此,高校的應用型口譯課程要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國家、社會、市場需要的有堅定政治信仰、語言能力扎實、優秀的應用型口譯人才?!盎ヂ摼W+”時代的應用型口譯課程的教學打破了課堂教學時空的限制,整合了教學資源,促進了師生積極性的發揮。

猜你喜歡
三進理政口譯
圖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怎么學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棋樂
藏垢納污
跋山涉水 三進下黨——習近平同志“九到壽寧三進下黨”調研往事的回憶
???
中外口譯研究對比分析
“四個全面”:黨治國理政的哲學遵循
EAP視聽說對英語口譯關聯遷移的增效性——以交替傳譯為例
“三進”為載體 學知做雪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