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甸縣彝族村寨語言生活調查研究

2023-09-19 07:53楊順芳陳海宏
文教資料 2023年9期

楊順芳 陳海宏

摘 要: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生活調查研究一直是國家語言工作必備的重要內容。對尋甸縣鳳合鎮彝族在語言習得、語言精通、語言選擇和語言態度四方面的實地調查表明:鳳合鎮雞哩咩村是彝漢聚居區,彝語仍然是當地彝族居民間日常生活交際的主要用語,具有較強的活力;彝漢雙語競爭客觀存在,但功能互補,關系和諧;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當地彝語向漢語的借鑒越來越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彝語的“純度”下降。本文認為,現代化進程中,彝族和諧語言生活的構建應保持相對聚居分布,促進彝漢語言交流,同時應注重保護和開發彝語資源。

關鍵詞:彝漢聚居區 語言生活 語言競爭 語言和諧

雞哩咩村位于鳳合鎮西南邊,距尋甸縣城97千米。全鎮下轄13個村民委員會,常住人口以彝族、漢族為主,還有苗族、回族、白族等其他少數民族。長期的發展積淀,鳳合人民創造了內容豐富且內涵深遠的民族文化資源。據《嘉靖尋甸府志》記載,尋甸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干倮倮三個支系?,F今,尋甸各地仍有黑彝、白彝和干彝的稱呼。干彝是白彝的一個支系。黑彝自稱“諾蘇濮”或“納濮”,“諾”即黑,白彝和干彝自稱“郭濮”。[1]

2021年6月下旬,筆者采用問卷調查、詢問及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鳳合鎮雞哩咩村內132名當地彝族居民的語言生活進行了實地調查。被調查者中,最小的年齡為15歲,最大的為57歲。這132名被調查者的職業有學生、教師、菜農、便利店老板、郵遞員等。

一、鳳合鎮雞哩咩村語言生活調查研究

(一)語言習得

第一語言的習得跟家庭內部語言使用情況有密切關系

表1顯示,在鳳合鎮雞哩咩村,彝語在當地第一語言的習得中占絕對優勢。在該訪談調查中,所有被調查者中雙親至少有1人為當地彝族居民,95.45%以上的被調查者的祖輩、父輩、親戚朋友是當地彝族居民。被調查者中,有6名第一語言習得并非彝語,其中有4名第一語言是當地漢語方言,這4名被調查者的母親均為雞哩咩村彝族,父親均是鳳合鎮漢族,父母雙方都是中學老師,能熟練使用彝漢雙語進行交流。在訪談中,筆者向這4名被調查者的父母問及為何不在第一時間教授他們的孩子彝語,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以后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認為漢語尤其是普通話的學習比彝語重要。而另外2名的第一語言是外地漢語方言,他們自幼便跟隨父母親在四川生活,直至讀完小學。目前,這兩位被調查者能聽懂雞哩咩村彝語,但基本不會說。

表2顯示,鳳合鎮雞哩咩村彝族絕大多數是彝漢雙語使用者。93.94%的雞哩咩村彝族居民能使用彝語和當地漢語方言進行交流。彝語一般作為第一語言習得而來,當地漢語方言的習得有兩種途徑,一是在學校與同學交流而習得;二是走上社會之后,與漢族人民打交道、做買賣而習得。此外,超過六成的雞哩咩村彝族居民都會說普通話,這主要源于當地的經濟、教育水平和文化心理等。極少部分白族居民只會說白語,這些被調查者年齡都超過50歲,他們的文化程度很低,經常接觸或打交道的對象基本上為彝族同胞。

(二)語言精通情況

由表3可見,雞哩咩村的絕大多數彝族居民認為自己講得最流利的是彝語。與表1比較,筆者發現雞哩咩村彝族的語言精通情況與母語的習得情況也并非完全對應。有些彝族居民的第一語言是彝語,但自認為最精通的語言是當地漢語方言,這種現象在商人中最為明顯。商人由于生意上往來的需要,要經常和其他民族的人民打交道,久而久之,本民族的語言就不再是他們說得最流利的語言。

(三)語言選擇

當處于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交際對象時,雞哩咩村彝族居民會選擇不同的語言進行交際。筆者主要調查了家庭內部和公共場合兩種語境下的語言選用情況。

表4的數據顯示,在雞哩咩村家庭內部,使用彝語交際仍是主流。在實地調查中,筆者發現,許多彝族家庭一家三代都使用彝語進行交談。祖輩和孫輩能順利地用彝語進行溝通。只是青少年在說彝語時,本民族的詞匯量相對減少,常常借用漢語詞匯,用彝語的語調進行表達。

表5、表6的數據顯示,雞哩咩村居民在本地與本民族交流時基本上使用彝語,在外地與本民族同胞交流時,絕大部分人也會采用彝語進行會話。但是,由于受到語言環境的影響,有10%的被調查者在外地與彝族同胞進行交流時,會選擇使用漢語方言,這說明在一定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彝族同胞之間也會選擇使用漢語方言進行交流。雞哩咩村居民與當地的漢族同鄉交流時,絕大部分采用當地漢語方言,也有少數使用彝語,這表示當地少數漢族居民在與彝族同鄉的日常交流中也能使用彝語,他們已成為彝漢雙語者。

在實地調查訪談中,筆者觀察到無論是在家庭內部還是在公共場合,越來越多的當地彝族能自如地選擇使用彝漢雙語進行交流。很多時候彝語和漢語交叉使用,在說彝語時夾雜漢語詞匯,在說漢語時也會不時說幾句彝語,彝漢雙語混用現象非常普遍。

(四)語言態度

語言態度又稱語言觀念,是指個人或集團(包括方言區、民族)對某種語言的價值及行為傾向的評價,包括如何認識和理解某種語言的地位、采取何種情感。[2]本文主要從對不同語言的情感認同和功能評價來觀察雞哩咩村彝族居民的語言態度。

表7、表8的數據顯示,彝語對于雞哩咩村彝族居民來說,無所謂喜歡還是不喜歡。他們并未刻意去學習它,也沒有刻意去學習其他語言來代替它。絕大多數雞哩咩村的彝族居民,一出生就處于一個使用彝語交際的大環境中,彝語的習得就如同吃飯、走路一樣,是與生俱來的。而普通話說得好的人,在雞哩咩村彝族居民看來,就是文化水平高、有遠見的人,所以他們很樂意學習普通話,對普通話有很高的認同感。

二、鳳合鎮雞哩咩村彝族語言生活的特點

(一)彝語是雞哩咩村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際用語,具有較強的活力

目前,彝語仍是雞哩咩村彝族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際用語。雞哩咩村離鳳合鎮不遠,周邊地區使用漢語西南官話,盡管面臨漢語和漢文化的強烈沖擊,彝語仍然是雞哩咩村彝族居民間日常交際語言的首要選擇。彝語的使用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系民族情感、傳承彝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雞哩咩村的彝語具有很強的活力。

(二)雞哩咩村彝漢雙語競爭客觀存在,功能互補

雞哩咩村是一個彝族為主的地區,雞哩咩村彝族居民都懷有一種積極學習其他民族文化的開放心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地理位置和文化環境的影響等諸多主客觀因素不斷促使雞哩咩村彝族居民掌握并熟練地使用漢語進行交流。

彝語是雞哩咩村彝族居民之間的主要交際用語。當地漢語方言也是雞哩咩村彝族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語言,特別是在商貿集市活動中更為常見,而與外地漢族人民的交往主要使用漢語。戴慶廈指出,不同的語言共存于一個社會中,相互間普遍存在著相互競爭的語言關系。語言競爭是語言關系的產物,也是調整語言協調于社會需要的手段。[3]在雞哩咩村,彝語和漢語既有競爭,也有互補,最后以一種和諧關系共存。彝語主要用于家庭內部、彝族同胞和村寨內的日常交往;漢語則用于不同民族之間、外出交際如集市貿易的語言生活中。在雞哩咩村,這種相互競爭、和諧共生的語言生活將長久延續下去,呈現出一種和諧的雙語關系,在不同的語境中各司其職,在不同場合中穩定使用。

(三)雞哩咩村彝族彝語“純度”有所下降,呈現“語言兼用”

在調查訪談中,筆者發現,雞哩咩村彝族居民彝語的母語能力逐漸萎縮已成為一種客觀現象,值得我們重視。在彝族家庭內部,一家三代都使用彝語進行交談,但是彝族青少年使用的彝語詞匯與長輩們使用的彝語詞匯相比正悄然變化。例如,青少年在交談中,會不經意間說出幾句漢語,久而久之,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青少年彝語漢化的程度越來越深,進而表現為語言兼用,也稱雙語現象。筆者從語用的角度分析了該村語言兼用的特點及發展,顯示在這種情況下,甚至產生語言的轉用現象。語言的兼用和轉用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而產生變化,這里的人們大多兼用彝漢兩種語言,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語言兼用的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雞哩咩村彝族居民勢必會向漢語借用更多的表達方式,這也反映出雞哩咩村彝族居民的母語“純度”正在下降。尤其是青少年彝族居民受教育的水平越來越高, 接觸新事物的機會越來越多,彝漢雙語交融、競爭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強。筆者擔憂,正如與其他方言所面臨的境況類似,“正宗”的彝語將可能會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帶有“漢語味”的彝語。

三、雞哩咩彝族“語言兼用”的原因

(一)社會經濟的需求促進了彝漢雙語的形成

隨著社會經濟大環境的發展,雞哩咩村村民對生活的需求已經從解決溫飽過渡到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農村的經濟不再是自給自足,如洋芋、苞谷、蠶豆、蕎子等需要運送到市場上去售賣,人們的買賣交際活動范圍已經擴大了,不僅局限在一個村,且在售賣商品的活動過程中需長期使用漢語,因而村民對漢語的需求更大了。例如,LXL(男,彝族,48歲)是村里的一個面包車司機,他告訴筆者,以前和現在不一樣,以前交通工具甚少,村民們去趕集是通過走路的方式,時間久,而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工具越來越多,省時間省精力。他原本是一名說彝語的彝族人,由于自己開車拉客到集市上趕集,剛開始漢語說得不太流利,因為長時間和漢族人民交流,漢語也說得越來越好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彝族村民學習漢語的意識也在不斷的提高,這樣的大環境,促進了雙語的形成和發展。

(二)雙語觀念深入人心乃至不斷更新

雙語觀念得以深入人心,主要原因是雞哩咩村村民對彝漢雙語的使用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認識到學習漢語的重要性,越發重視漢語。國家頒布的民族政策和語言政策對學習漢語也有一定的作用。筆者從調查訪談中發現,當地青少年的漢語習得程度是相當高的,這也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努力學習漢語。

(三)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通過調查訪談,筆者發現,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對雞哩咩村彝語資源的傳承和保護具有重要影響??偟挠绊懯?,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彝語漢化的程度越來越深。

表9顯示,雞哩咩村彝族居民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和自身的文化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所受文化教育水平越高,則使用本地漢語方言和普通話的頻率越高。通常情況下,在雞哩咩村,學歷為高中或大學的彝族同胞,他們受到漢語方言的影響是明顯高于其他人群的。而小孩和老年人受漢語方言的影響較小,他們彝語習得的“純度”也相對較高。

四、構建雞哩咩村彝族語言和諧生活的思考

李宇明指出,語言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資源乃至經濟資源,人們應該著力保護和開發這種資源[4],對任何一種語言的保護和傳承,其生存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當竭盡全力保護這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使語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生存和發展。

雞哩咩村是一個彝族聚居地,這對雞哩咩村的語言資源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彝語“純度”的下降,漢化程度加深,保護彝語語言資源已成為當務之急。語言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消失,就很難復生,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語言?!罢Z言資源觀”帶來的是對語言的珍視[5],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我們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樹立語言資源觀,增強語言保護意識。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更加關注身邊的語言,保護語言的多樣性。值得注意的是,利用錄音記錄語音時,對發音者的選擇也要具有代表性,充分考慮年齡、性別、職業、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異。我們可以運用技術手段記錄彝語,并利用博物館和文化局等將其永久地保存下去。

鳳合鎮雞哩咩村彝族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中,通過故事、對山歌、打跳等多種口語形式傳承著豐富多彩的彝族文化?!按蚋琛焙汀疤_”是一種集體舞蹈,人們在笛子和蘆笙的伴奏下邊唱邊跳?!盎鸢压潯睍r,彝族群眾還喜歡圍著熊熊的篝火盡情地“打歌”,以此來表達喜悅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太陽出來照半坡》《拍手舞》《蜜蜂舞》等集體舞蹈,體現了雞哩咩村彝族群眾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而《民族大團結》《未來路上手牽手》《大路邊》等歌舞則反映了雞哩咩村彝族人民擁護黨的政策、歌頌國家富強等。雞哩咩村彝族群眾非常喜歡唱歌,常見的彝族民歌有《山歌調》和《勸酒歌》?!渡礁枵{》是一種傳統的民歌小調,常以男女對唱形式表演,旋律簡單但節奏明快、曲調高亢,歌詞內容多與幸福生活和愛情有關,是彝族男女青年互相表達愛情的最好形式?!秳窬聘琛非{歡快,歌詞內容風趣幽默,而“酒”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對彝族人民性格的形成以及對彝族文化的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隨著尋甸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彝族文化的魅力也逐漸凸顯。立秋節是尋甸彝族同胞的一個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立秋節也是一種傳統的商貿集會,在集會上,人們不僅可以欣賞典型的傳統民族手工藝品,而且可以品嘗美味的彝族風味涼粉和傳統美食羊湯鍋,還可以通過彝族民間故事、山歌、打跳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體驗彝族民俗文化。

五、結語

彝語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而雞哩咩村彝語具有獨特、天然的語言優勢,我們應該注重對其保護和開發。我們要運用正確的方法,投入適當的物力和財力,為后代留下寶貴的民族語言文化遺產,讓他們能夠見證民族語言的獨特性和思想文化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 馬開堯.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縣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1):345.

[2] 戴慶廈.云南里山鄉彝族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7.

[3] 戴慶廈.語言競爭與語言和諧[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2):1-6.

[4] 李宇明.當今人類三大語言話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21-26.

[5] 方小兵.語言保護的三大著眼點:資源、生態與權利[J].民族翻譯,2013(4):18-2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