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踐行新課標理念,建構高效數學課堂

2023-09-19 15:51季蕾
教育界·A 2023年23期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摘要】新課標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著重強調了核心素養、關鍵能力的重要性。在新課標視角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優化課堂結構,創新教學形式,推動活動的有序開展,讓學生高效地獲取數學知識,構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讓數學課堂更接地氣。所以,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踐行新課標倡導的教學理念,優化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掌握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提升數學綜合素養。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季蕾(1997—),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家紡城小學。

數學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科,能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新課標要求教師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地運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升華他們的認知,讓學生真正地愛上數學學習。數學教師應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出發,應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取知識,對數學形成整體性的認知,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數學水平,實現全面發展。

一、以生為本,奠定高效基礎

(一)引入游戲,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游戲是他們喜愛的活動形式之一。然而很多數學教師對游戲活動存在偏見,認為游戲應用在數學課堂上只會浪費學生的時間,不利于學生獲取數學知識。這樣的想法忽視了游戲的教育作用。數學新課標中強調了順學而教,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學生引入有趣的學習活動,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切實減輕他們過重的學習負擔,讓他們感受數學的魅力。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正確認識游戲在數學課堂中的價值,借助游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讓學生主動地進行新知學習。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游戲,游戲規則是:同桌2人為一組,玩10次“剪刀石頭布”游戲,將勝負情況填寫在表1中。

學生們聽說要玩游戲,立即來了興致,且“剪刀石頭布”這樣的游戲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學生們很快投入游戲中,并將游戲結果填寫在表格中。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計算勝的次數和負的次數占總次數的幾分之幾。

游戲是學生青睞的活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托游戲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融入課堂,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增強學習體驗,取得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

(二)優化導入,促進主動探索

導入是教學的起始環節,導入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好的導入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所學知識充滿期待。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學生的學情,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激發他們對新知識的好奇心,讓他們自然地開啟新課的學習之旅。由此,學生必定會想方設法重新尋求平衡點,將所學知識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1]。

例如,在教學3的倍數特征時,新課伊始,教師詢問學生:“大家認為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學生從探索2和5的倍數特征的經驗出發,認為數的個位是3、6、9這3個數字中的某一個,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教師沒有評價,而是讓學生動手進行驗證。學生在驗證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23、26、29等不是3的倍數,原先的猜想不完全正確。此時,教師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3的倍數特征既然不是從個位上入手,那么它的特征是什么呢?顯然,學生們在驗證的過程中,打破了原先的認知平衡,產生了認知沖突。這樣的沖突必定會驅使學生進行新知探索。

眾所周知,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是教師開展數學教學的重要條件,也是教師給予學生學習指導的必要前提。在教學中,教師應潛心研究學情,準確判斷學生的學習能力,精心設計導入環節,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探索新知,激活他們的源思維,讓他們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二、優化方式,促進高效學習

(一)利用信息技術,降低學習難度

新課標要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開發教學資源,開闊他們的視野,讓數學課堂變得更有魅力。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更有趣,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讓學生主動融入課堂,完成新知學習。為了促進教學資源的開發,讓學生擁有更輕松的學習過程,獲得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應用互聯網,搜集網絡資料,豐富學生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刻、更透徹的理解[2]。

例如,在教學畫三角形的高時,考慮到學生在以往的教學中對高的理解不夠深入,不知道怎樣準確地畫高,甚至隨手畫高,并沒有掌握知識的要領,教師利用互聯網尋找了相應的素材,為學生錄制了微課,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展示生活物品的高,讓學生掌握高的本質,并且引導學生回顧了畫垂線段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講解如何畫各類三角形的高,銳角三角形的每條邊都有對應的高,而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互為底和高,只要畫斜邊上的高即可,鈍角三角形的高比較特殊,有的高要畫在三角形的外部。教師在此環節著重進行了講解,幫助學生掌握了一整套畫高的方法,提升了學習效果。

網絡資源是學生學習的知識寶庫。上述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數學知識,強化學生的探索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動手操作,促使學生探索

讓學生動手操作、發揮指尖智慧去獲取知識是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大趨勢。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入實操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激活學生的可視思維,讓學生形成更為清晰、形象、具體的認知,降低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對于學生來說,動手操作能夠加深他們對知識的印象,讓他們牢固掌握知識。所以,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解放學生的雙手,開展動手操作的活動,使學生擁有思維的“爬坡臺”,拾級而上,獲得新鮮的學習體驗,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教師出示了這樣的問題:將一張長12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分成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可以分多少個?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們是這樣的解答的:12×5=60(平方厘米),3×2=6(平方厘米),60÷6=10(個)。對此,教師并沒有進行評價,而是讓學生拿一張長12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紙,動手分一分,看可以分成多少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學生們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只能分成8個符合條件的長方形,而不是原先計算的10個。究其原因,是剩余的紙張是剪不出符合題目要求的長方形的。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們發現了錯誤,找到了錯因,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學生智力的發展離不開動手操作活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學習水平等,為學生搭建動手操作的平臺,讓學生在操作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三)注重協作學習,培養合作能力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在教學中發揮他們的能動性,讓他們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但小學生自身的能力有限,有時遇到稍復雜的數學問題便無從下手,無法突破學習的難點。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合作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順利地獲取新知,并將所學知識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了圓形物品。新課伊始,教師將學生分成了多個學習小組,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圓形物品的周長。在合作學習中,有的小組成員運用的是“繞繩法”,有的小組成員運用的是“滾動法”,各小組都測量出了圓形物品的周長。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詢問學生這個圓的周長是多少。學生們發現原先的兩種方法都不再適用,需要探尋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那么,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是什么?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學生們經過思考,認為圓的周長和直徑有關,于是進行了新一輪的探索,最終順利地推導出了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數學教師應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學生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群策群力,完成新知學習,更好地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設計作業,實現高效發展

(一)聯系生活,設計應用作業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在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為了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教師應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入數學課堂,使學生從熟悉的事物出發,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將他們的眼光從課內引向課外,凸顯數學學習的價值。所以,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應用作業,實現數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有效整合,為學生提供應用數學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作業:一塊平行四邊形菜地長8.5米,寬5.4米,每平方米可以產大白菜20千克,這塊菜地一共可以產大白菜多少千克?這個問題具有很強的生活性,能夠激發學生解答的興趣。學生們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要先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計算可以產多少千克大白菜,這一過程可以增進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

教師應改變傳統的作業結構,在教學相關知識點后,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作業,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融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他們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關注差異,設計分層作業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受先天智力、生活環境、學習經歷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明顯的差異。教師如果采取完全一樣的手段帶領學生進行數學學習,那么難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新課標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獲益。對此,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能力等,設計分層作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數學課堂上有所進步。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分層作業?;A作業為:一個圓柱體茶葉罐底面半徑為5厘米,高為20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這樣的作業難度小,學生直接運用課堂上所學的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就可以算出結果。提高作業為:一個圓柱體包裝盒底面周長為18.84厘米,高為25厘米,這個包裝盒的體積是多少?這樣的作業是例題的變式,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拓展作業為:一塊正方體木塊棱長為9厘米,將其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削去的木塊體積是多少?這樣的作業難度較大,適合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完成。

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主動根據學生的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練習,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學習實際情況,進行靈活選擇,有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發散思維,設計開放作業

數學課程標準將核心素養培養提到了新的高度,而創新意識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落實到教學中。但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很多教師重結果,輕過程,只注重結論的傳授,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無法展現學生的學習個性,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新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所以,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獲得個性化的體驗,展現智慧,滿足其多樣化發展的需求。

例如,教師提出“工地運來水泥和沙子共880噸,其中水泥的重量占沙子的重量的,沙子有多少噸?”這一問題,讓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答,學生想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解答方法1:畫圖,發現沙子的重量占總噸數的,沙子的重量為880×=640(噸)。

解答方法2:列方程解答,設沙子有x噸,水泥有x噸,列方程x+x=880,解得x=640。

解答方法3:轉化策略,根據條件“水泥的重量占沙子的重量的”可知,水泥的噸數與沙子的噸數比是3︰8,用按比例分配知識解答,880×=640(噸)。

用多樣化策略解題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教師應設計開放性作業,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結語

總之,在新課標實施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學生的發展要求。數學教師要優化教學策略,扭轉以往的教學觀和練習觀,引領學生高效探索數學知識,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更有深度和廣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汪國祥.數學教學精準追問時機的選擇[J].教學與管理,2019(20):44-46.

[2]劉燕,陳小翠.“雙減”背景下小學地域特色數學作業的實踐[J].教學與管理,2022(14):64-68.

猜你喜歡
新課標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歡迎訂閱4-6年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歡迎訂閱4-6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對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初探新課標下高中英語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