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江蘇省農民增收的路徑研究

2023-09-19 18:07姚清鐵徐虎趙欣雨尹博
糧食科技與經濟 2023年1期
關鍵詞:農民增收鄉村振興

姚清鐵 徐虎 趙欣雨 尹博

摘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是黨和政府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的“十四五”時期的主要任務之一。農民收入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內容,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而促進農民增收對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利用江蘇省2000—2019年的相關數據,從收入結構的角度使用灰色關聯分析法探究不同收入來源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并根據分析結果針對性地對江蘇省農民增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灰色關聯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30106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creasing rural residents income in Jiangsu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Yao Qingtie, Xu Hu, Zhao Xinyu, Yin Bo

( School of Economic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s one of the main task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established a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better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s the key cont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rural residents income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increasing rural residents incom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9, this paper used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income sources on rural residents inco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ome structure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s of increasing rural residents income in Jiangsu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reasing rural residents incom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內,我國“三農”工作的重點在于“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仡櫋笆濉睍r期,我國脫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即我國貧困人口全部脫離了絕對貧困,這無疑是世界范圍內精準脫貧工作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脫貧攻堅的圓滿收官,為“十四五”創造了良好開局,也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事實上,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因而想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進程,必須以農民持續增收作為重點,進一步完善“三農”工作的體制機制[2]。此外,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問題,2019和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指出要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關鍵[3]?;诖?,本文擬對鄉村振興背景下江蘇省農民增收的路徑進行研究,以期為助力農業農村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政策參考。

目前國內關于農民增收的研究主要分為3個方面。首先是從農業內部來討論如何增長農民收入,李英[4]認為農民文化水平對其收入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民容易掌握農業科技知識,可以多渠道地獲取收入。周宇[5]認為農村產業結構是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層次較低的產業結構滯后了農村的產業發展,尤其是農村服務業。其次是從農業的外部來討論如何增長農民收入,萬芳[6]認為國家對于農業投入的財政支出較少,使得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緩慢,導致農村的集資建設項目過多,農村難以積累資金發展經濟。杜華章[7]通過灰色關聯分析法得出結論,城鎮化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民收入提高。最后是將農業的內部與外部結合來探討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徑,呂源[8]認為要想促進農民增收,不僅要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使其掌握更多的生產技能,還要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投入,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朱云云[9]認為可以通過推進農村農業機械化以及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制的方式來提高農民收入。

上述為學者們使用不同分析方法從各個角度剖析如何實現農民增收的研究成果,擁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此基礎上,本文選取在中國經濟發展走在前列的江蘇省相關數據,并使用不受制于樣本數量與樣本內在規律性的灰色關聯分析法進行分析,以期為促進我國農民增收提供政策參考。

1 江蘇省農民收入現狀

1.1 收入持續增長

自2000年以來,江蘇省農民的收入一直保持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從2000年的3 591元持續增長至2019年的22 675元。并且江蘇省農民收入的增長率呈波動性變化,其中2000—2003年農民收入增速較為緩慢,這主要是受農產品價格下降與城市下崗職工增加的影響,農民出售農產品的積極性與收入降低,而且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減少了農民從企業渠道獲取的收入[10];2004—2014年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增長率基本高于10%,2015年之后進入平穩增長階段,增長率保持在8%左右。這一時期國家多次實行以“三農”問題為核心的政策,讓農民收入與農村建設在此大環境下建立了良好的相關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1.2 收入結構得到一定程度優化

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帶動農民收入的提高,而且推動農民收入結構的不斷優化。在200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來源為工資性收入與經營凈收入,占比分別為45.36%和49.93%。至2019年,工資性收入占比依舊很大,而經營凈收入占比則由當初的49.93%下降到27.74%。與此同時,轉移凈收入的占比由2000年的3.40%提高到了19.77%,而財產凈收入的占比一向較低。

由表1可以看出,工資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經營凈收入在21世紀初期是江蘇省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隨著時代變遷,經營凈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作用逐漸被轉移凈收入所取代。說明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原本作為農民主要收入來源的土地,由于其本身的稀缺性以及經濟建設所導致的土地數量減少,制約了農民經營凈收入的增加。同時,國家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故加大對農業生產的補貼,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得農民的轉移凈收入得到快速提高。

2 江蘇省農民增收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城鄉收入差距大

由圖2可知,江蘇省農村居民收入一直低于城鎮居民收入,并且二者之間的差距還呈現出逐年擴大的跡象,2000年江蘇省城鄉收入比為1.88,2019年變為2.25。

江蘇省的城鎮化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其城鎮化率于2019年超過了70%[11]。但由于江蘇省過快的城鎮化步伐,使得農村發展相對滯后。城鎮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了大量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僅為城鎮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能夠支付更高的工資薪酬,從而使得城鎮居民擁有較高的就業優勢,再加上城鎮居民可以享受更好的醫療、教育、保險等基本公共服務,導致大量的農村居民流動到城鎮中尋求更好的生存環境,令農村缺乏活躍的勞動力,進而延緩了農村的經濟發展進程。

2.2 收入結構有待完善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江蘇省農民收入由原本的工資性收入和經營凈收入為主發展成工資性收入為主、經營凈收入為輔的態勢。

工資性收入屬于非農業收入,從長期而言,這并不利于農村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步伐。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這是農民的核心利益所在[12]。目前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變成了非農業收入,說明經營凈收入所帶來的收益越來越少,盡管政府通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間接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但是這并非長久之計。農村土地資源的靈活運用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只有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帶動農民經營凈收入增長,才能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不懈動力。

2.3 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較低

由圖3可知,2019年江蘇省農村居民整體受教育水平較低,小學和初中學歷的人數占比最多,二者之和為72.65%;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略微高一些,為17.10%;剩余小部分為小學及以下學歷。

事實上,農民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制約著收入水平的增加[13]。因為較低的文化水平會讓農民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和主動性較差,難以樹立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無法通過專業的角度來思考如何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故為了實現鄉村振興、推進共同富裕的發展,政府應加大對農民的教育投資,不斷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進而助力農民增收。

2.4 二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江蘇省目前仍實行二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即城鎮人口可以享受高水平而農村人口享受低水平甚至缺失的社會保障[14]。社會保障制度指的是收集政府、社會、個人三方面的資金,然后通過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將部分收入轉移到低收入居民手中,從而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15]。因而社會保障制度就是為了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而推行的制度,并且這種公平不會因地域、職業等因素的變化而產生差異。但是江蘇省目前差異化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得政府對于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存在差距,從而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因此,要想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必須建立更加全面、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

3 實證分析

3.1 數據選取說明

基于江蘇省2000—2019年的統計年鑒,選取2000—2019年江蘇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數據進行分析。從收入結構的角度,使用灰色關聯分析法,以2000—2019年江蘇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比較序列,同時把2000—2019年江蘇省農民的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轉移凈收入和財產凈收入數據作為參考序列。

3.2 灰色關聯分析

將2000—2019年江蘇省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0和相應時期的江蘇省農民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數據作為一個原始數據xi(i = 1,2,3,4),運用灰色相互關聯性的分析法計算出江蘇省農民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與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互關聯程度。計算過程:

通過比較各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大小得出關聯序。

3.3 分析結果

由表2可知,工資性收入是拉動農民增收的穩定與首要動力。自2000年以來,工資性收入在江蘇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穩定在45%~50%。這表明江蘇省快速的城鎮化發展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鎮通過經濟輻射帶動了周邊鄉村的發展,使得農民也擁有了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的就業機會不僅令農民可以快速地增加收入,而且為其收入來源增加穩定性。

其次,經營凈收入對江蘇省農民增收的影響僅低于工資性收入。盡管江蘇省農民經營凈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49.93%下降到2019年的27.74%,幾乎下降了50%,但是經營凈收入和工資性收入與江蘇省農民收入的關聯度相差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地等因素的稀缺性限制了經營凈收入的增加,并且農村流失了青壯年為主的勞動力。這使得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和結構發生變化,降低了農村勞動力數量與整體素質,故家庭經營凈收入比重持續下降[16]。然而自古以來,中國一直以農業作為經濟基礎,土地更是農民生存最基本的條件[17]。因此,盡管農民經營凈收入減少,但其依舊對農民增收產生重要的影響。

另外,由分析結果可知,財產凈收入與轉移凈收入對農民增收的影響相對較低,但其關聯度皆大于0.7,說明財產凈收入與轉移凈收入對農民增收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轉讓承包土地經營權的收入和紅利收入是財產凈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18]。但是由于農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農民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對新事物的認知,不能通過多方式多途徑來獲取財產性收入,使得農民財產凈收入難以增加。從轉移凈收入的角度來看,得益于江蘇省的各項補貼政策,江蘇省農民轉移凈收入連年增長,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從2000年的3.40%發展到2019年的19.7%??墒怯捎诙某青l社會保障制度,使得農村在籌集資金方面與城鎮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差異化的社會保障制度直接影響了政府的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和轉移凈收入,降低了農民的收入水平。

4 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灰色關聯分析法對江蘇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來源進行分析可知,各收入來源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灰色關聯度由高到低依次為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其中工資性收入的關聯性最強并且增長速度較為穩定;經營凈收入的關聯性較強但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降低,隨著政府各項農村政策的不斷出臺,其有可能成為江蘇省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的關聯性較低,盡管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都在逐年增長,尤其是轉移凈收入,但是受農村土地制度不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二元化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二者對于江蘇省農民增收暫時難以發揮巨大作用?;谝陨戏治鼋Y果,本文針對促進江蘇省農民增收的路徑有以下政策建議。

4.1 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

第一,完善城鎮基礎設施,提高城鎮對外來務工農民的容納能力。政府應充分利用國家的各類項目資金,加大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并且發揮其主導作用,將社會資金引入到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當中。第二,充分發揮中心區域城鎮的作用,帶動農村發展。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促進城鄉區域內要素流動,積極鼓勵農村的生產發展活動向城鎮靠攏,實現規模效應,從而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

4.2 推動土地規?;洜I

第一,加快土地流轉,推進土地集約化。通過宣傳指導的方式,加強農民對于土地流轉的理解,并且根據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合理地制定土地補償標準,將閑置的土地資源盤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第二,發揮政策導向性作用,鼓勵土地經營者開展規?;洜I,對于取得良好成效的經營者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依靠支持性政策引進人才,推動農村土地規?;ㄔO進程,進而使得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

4.3 提高農民文化水平

第一,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補齊農村教育短板。在分配財政資金時要按照合理的原則,重點向農村義務教育困難的地區傾斜,改善農村的教學條件,確保農村教師待遇有保障。第二,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為農民提供知識技能培訓,培育有素質的新型農民,而且重點傳授農民投資理財方面的知識,使其對投資理財具有更多的了解和認知,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

4.4 加大農村社會保障力度

第一,擴大農村社會保障的普及程度。通過資料調查等方式確認農村中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第二,加大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力度。不斷提升農村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在政府總財政社會保障支出中的比重,對與農民生活密切的各個保障環節都加強扶持力度,提高農民的轉移性收入。

參 考 文 獻

[1] 魏后凱,姜長云,孔祥智,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權威專家深度解讀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J].中國農村經濟,2021(1):2-14.

[2] 高強,曾恒源.“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重點與政策取向[J].中州學刊,2020(12):1-8.

[3] 常文濤,杜賓彬.基于鄉村振興的“后扶貧時代”農民增收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2,38(8):27-31.

[4] 李英.農民增收緩慢原因分析[J].農業經濟,2007(9):40-41.

[5] 周宇.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增收的機遇、條件和途徑[J].河北學刊,2007(6):172-176.

[6] 萬芳.農民增收問題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甘肅農業,2005(4):5.

[7] 杜華章.城市化進程對農民收入及結構的影響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1):1116-1122.

[8] 呂源.收入結構視角下海南省農民增收問題的研究[D].??冢汉D洗髮W,2016.

[9] 朱云云.收入結構視角下泉州市農民增收問題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6.

[10] 朱橙.收入結構視角下貴州農民增收問題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8.

[11] 顏銀根,劉敬悉.江蘇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緊迫性、困境與破解[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21(1):85-90.

[12] 文豐安.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性、動力及促進機制[J].東岳論叢,2022,43(3):5-15.

[13] 朱韻潔,于蘭.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民收入增長[J].華東經濟管理,2011,25(1):36-39.

[14] 高曉鶴.江蘇省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9.

[15] 龍健.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民收入影響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4.

[16] 彭代彥,羅麗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與我國糧食安全[J].中州學刊,2015(9):45-50.

[17] 史玉渤.黃通的土地金融思想與實踐[J].史學月刊,2022(4):127-131.

[18] 任維哲,鄧鍇.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三產融合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研究:以陜西為例[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9,32(5):75-82.

猜你喜歡
農民增收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制約吉林省農民增收的因素
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優化
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優化
光山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助推精準脫貧方法研究
淺談靈武市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與實踐
基于農村宅基地制度談農民增收的法律治理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