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藝術遇見鄉村

2023-09-19 06:15策劃本刊編輯部執行胡印斌賓絲絲
時代郵刊 2023年17期
關鍵詞:清溪村民藝術

●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胡印斌 賓絲絲

■ 策劃人語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鄉村。那是出發的起點,是將息的驛站,也是心靈的歸處。

傳統的鄉村,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樣態平靜而單調。而隨著城市化興起、提速,越來越多的人奔向城市,很多鄉村炊煙稀少,人影零落,不可避免地凋敝,乃至“空心化”了。

近年來,鄉村進入公共視野,共同富裕少不了鄉村振興。投身告別貧困的時代激流,鄉村更美了,也有了更多煙火氣。一個個“畫家村”,藝術引領村民致富;各色鄉村藝術節,城鄉由此交融浸潤;更多的陶瓷村、音樂村、藝術工坊紛紛涌現……

重新發現小橋流水,重新感知自然氣息,人們參與并體驗“有文化的鄉村”,身心熨帖,從未來過卻仿佛生下就在那里,這是中國人念茲在茲的鄉愁,也是經由現代文明接駁點化而煥發的新生機。

那些一度破敗、冷清的鄉村,那些靜悄悄、只剩老人的鄉村,因藝術賦能而獲得重生。美麗有價,活力生金,文化激活鄉村,藝術引領鄉村,與鄉親們一起,走出一條有色彩有旋律有韻味的振興之路。

藝術與鄉村的遇合,就是這樣時尚而自然。就像村頭的河、村后的山,煙水茫茫,著實讓人怦然心動。(胡印斌)

■ 本刊立場

“藝術+”:一條新的鄉村振興之路

● 胡印斌

藝術家紛紛進村了,一度冷清的村莊,又熱鬧起來了。鄉野之美被發現,鄉居之趣被看見。人氣旺了,村民富了,公共設施改善了,文旅產業發展起來了。由文而旅,由旅而業,村莊還是那個村莊,一切都不一樣了。

美是有價的,藝術是人的內在需求,鄉愁不只是鄉愁,也可以是生活本身。當藝術遇見鄉村,藝術就成了鄉村振興的新引擎。與當初人們奔赴城市一樣,如今藝術回歸鄉村,也是一種奔赴。而最終的落腳點都是人,是人的全面發展,是鄉村的全面振興。

看見鄉村,看見生長的力量

那是在20世紀60年代,畫家羅中立來四川巴中雙城村寫生,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羅中立以村民鄧開選為原型創作了油畫《父親》,這幅經典之作觸動了一代又一代人,雙城村也被稱為“父親原鄉”。

近年來,依托這份“父親文化”,以及當地山清水秀、修竹環繞的自然美景,雙城村開始發展鄉村旅游。與“父親”在一起的審美“在場感”,還有輕松的山野風物,讓每一個慕名而來的游客心滿意足。村里的生意好了,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紛紛回來了。

2014年夏天,43歲的陳玉東初遇河北邯鄲王邊村。這里地勢低洼,荒草叢生,屋里的野樹長得比人還高,到處都是頹垣廢址,雖然距城區只有20公里,但村民早已搬到新村。陳玉東發現,盡管殘破,但古村屋舍古色古香,還有不少窯洞建筑。這讓曾在圓明園、宋莊等畫家村待過的他十分驚喜。

陳玉東租下幾個院子,決意把這里改造成畫畫的基地。他還呼朋引伴,邀請了10多位藝術家前來聚居。從2015年開始,地方政府順勢而為,和藝術家一起,修繕了古民居、老油坊、古酒坊、街道、古橋、古井,多家畫家餐廳、藝術民宿相繼開設,如今的王邊村,成了城里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2020年,藝術教師彭加軍來到湖南瀏陽小河鄉烏石村,開啟了當地石頭畫的歷程。這里的河里不缺石頭,如果根據每塊石頭形狀、質地、紋理,畫出有意味的圖畫,確實很討巧。幽靜的山,清亮的水,墻上的壁畫,展廳里的石頭畫,一走一探的老母雞……一切都合乎“美的生活”的想象。

畫家在畫,山里人在圍觀,本來就心靈手巧,政府又出資培訓他們作畫,很多農民居然也就成了畫師。農忙下田,農閑畫畫,村里的生活倒也忙忙碌碌。只是因為藝術的介入,讓生活中多了很多滋味。這個湘贛邊的偏遠村莊,成了有名的網紅村。

藝術家紛紛回到鄉村,近年來已成洶涌潮流,全國各地俯拾即是的例證。在這里,他們首先是發現了美,然后是發現了鄉村的生活。因為這樣的重新審視,鄉村生活被注入了新的生機。而藝術家群落的形成,也迅速點亮了鄉村,喚醒了鄉村的人間煙火氣。

鄉村也迅速響應了藝術的加持。如果說當初雙城村的村民看到羅中立寫生,只是圍觀而已,如今的村民,則會考慮,自己能做些什么,而各級政府也會從中發現鄉村振興的機遇。人文加自然,村莊實際上已經更新了。

人之于地,與動植物生長繁衍的道理近似。一個吸引人、留住人的鄉村,不是標本,不是擺設,不是盆景,而一定是活態的鄉村。這是一個萬物生長的過程,一個新的生態,正在從傳統鄉村脫胎,走向美麗新鄉村。

藝術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藝術遇見鄉村,相見易,相融難。無論是行為、舉止、價值觀,還是產業、項目、生意經,都會有隔膜,不會順風順水,需要一個重新接受的過程。而進入的“路條”,就是能不能真正與土地、與村莊產生聯系。來不來不是問題,行不行、成不成、好不好才是關鍵。

“村里的人很淳樸,也很實際,得讓大家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這比什么漂亮的大話都管用?!币呀涍M村9年的陳玉東說。生活在鄉村,生計很重要,人情也很重要,二者結合起來,就是鄉土文化?!懊磕甏竽瓿跻?,我一定是先在村頭給老鄉拜年,然后才是家里人?!?/p>

這些年來,很多地方村民其實見多了過來采風的文化人,“住上兩天,吃啥、看啥都新鮮,畫上幾筆,然后就再也不來了”。在山西臨縣磧口古鎮一家民宿里,女店主店房內放著厚厚一大沓寫生紙,任人翻看,因為獨特的黃河渡口風情,每年都有不少藝術生來寫生。

藝術家的“蜻蜓點水”,固然是為了追逐靈感,在他們眼中,鄉村、村民、鄉居,是詩,也是畫,而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村民而言,除了生活中的美,顯然還需要一些更為實用的幫助。你可以說這不無功利性,但生活本來就有著堅硬的質地。

這也意味著,藝術進村固然在于從鄉野中發掘美,并從中獲取滋養,“禮失而求諸野”,但不應該是自娛自樂,而是應該起到積極的牽引帶動作用。鄉村好比是一個藝術展示的實景場地,各種藝術形式都會留下痕跡,而這種痕跡本身,就是當下網紅經濟最核心的要素:注意力。

每一個有著藝術滋養的村莊,都天然加持了文化的價值。這中間,既有直接的文化產業,就像烏石村的農民石頭畫,已經形成一條產業鏈;也有因為文化的點染而顯得與眾不同的旅游景觀。民宿也好,餐館也罷,人們消費的就是其中的“藝術范兒”。

不僅如此,藝術進村,各種資源被調動起來了。在很多藝術村,跟著藝術家進村的,是各級政府,還有企業。政府順勢而為,修橋鋪路,搞好鄉村的基礎設施,而企業則敏銳地發現了這里邊的生意。

所有這些努力,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藝術鄉村的人氣越來越旺。外來的藝術家、企業家,還有政府的助力,激活了本來已經凋敝的鄉村,從而實現藝術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你甚至想象不到鄉村的農人蘊藏著多么健旺的創造力。一開始,烏石村為了讓村民專心畫畫,村委會每個月要給他們發1500元的補貼。后來,村民張建南的創意畫《一頭粉紅色的豬》以5000元價格賣出,農民畫師們的巧思如泉涌。

鄉村有自己的鄉土運行邏輯,藝術進村也需要遵循這個邏輯,鄉親們是不是接受、這個過程有多長,取決于介入的方式方法。從植入到自發,其實也是鄉村振興的路徑。

藝術振興鄉村如何成為可能

很多人來到江西景德鎮三寶村,都會沉醉于此間如世外桃源般的景致和濃郁的陶瓷文化。這個戶籍人口700多人的小村,聚集了200多家文創機構、3000多名“景漂”,國內外文藝青年們紛紛前來打卡,三寶村也成了景德鎮的一個文化符號。

三寶村的崛起,就是藝術與鄉村遇合的經典案例。這里有著深厚的燒瓷歷史文化,近年來,當地政府更致力于培育文創孵化平臺,并不斷改善環境、完善村莊功能、激發新經濟新動能新業態,吸引著全球的文創企業和“景漂”,創造出獨特的“三寶現象”。

三寶村的變化也是很多藝術鄉村共同的見證。這些年來,國內的藝術鄉村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結出了實實在在的致富果實,與其說這是藝術的力量,不如說這是各方綜合努力的結果。

藝術來了,鄉村迅速蛻變。最明顯的表征,是山水林田和民居,這些都會進行藝術化改造,使之更符合人的審美。

村里哪怕一座橋、一塊農田、一條田間小道,也都要按照審美的原則設計、布局。還是那條小道,沿途綠樹成蔭,美景如畫;還是那塊農田,可能更重要的功用是油菜花開時供人打卡;還是那座小橋,周邊風景也做了統一的規劃,盡顯“小橋流水人家”的風致。

至于村子里的公共空間,早前可能是一個空曠的戲臺,如今,則可能是老磨坊改造成的藝術空間,可以休憩,可以觀展,也可能是計劃經濟時代生產隊的牛棚改造成的咖啡館,不僅可以喝咖啡,還可以讀書。

與之同步的,則是產業的培育?;ヂ摼W時代,藝術鄉村也有著濃濃的互聯網思維,農產品直播銷售,特色產品附加文藝色彩等等,在保持個性化的同時,盡量追求標準和規范。在這個過程中,村民本身得到了提升,開闊了視野,也獲得了收益。

變化也體現在村民的內在審美上,生活與以往不一樣了。村民們學著藝術家的做法,藝術地打理自家宅院,外墻上掛一串玉米,院中有葡萄架,街角栽種一叢薔薇……其他如廁所、廚房,也迅速與外部接軌,更合乎衛生的標準。這與當下各地的美麗鄉村建設有關,也符合村民的愿望。

特別是,鄉村在基本解決了貧困問題,并朝著鄉村振興的大路上奔跑時,藝術無疑會與工具性漸行漸遠,而不斷恢復其本體特質,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內在需求。荷包鼓起來,精神也富足起來。

城市需要藝術,鄉村一樣需要“美的生活”,這是人性使然,也是鄉土社會發展的必然。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精神文明的提升,由富而美,由美而富,互為因果,殊途同歸。

文化、文明從來不是虛幻的,而是附麗于具體的生活之上,讓人們從繁重的勞動中獲得解脫,獲得更多的回報,本來就是人類勞動的目標。

畢竟,一個“藝術地生活”的鄉村,符合所有人的期望。當藝術的風刮過鄉村,生長著麥子、蔬菜和水果的土地,無疑會有更美麗、更美好、更富裕的樣貌。

■ 背景·盤點

藝術點亮鄉村 繪就共富新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繼續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礎,藝術是凝聚振興力量的重要載體。

昔日單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漸走向沒落的傳統村莊,漸漸通過藝術煥發“新”活力。藝術點亮鄉村,為鄉親們提供了親近藝術的機會,讓老百姓享受家門口的“詩和遠方”,藝術也正在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藝術村“美麗經濟”效應也在不斷放大。

在鄉村老牛棚里喝一杯咖啡

● 胡棲安

幽深的走道,陡峭的石壁,一孔一孔透進來的日光,時間靜止了。天然的涼意,跌落在夏日的臂膊上,有點混沌,有些微醺。

這里是太行深山區河北井陘縣呂家村,是一個石頭村。當我站在一堵“危乎高哉”、爬滿青藤的石墻下時,就像也被繩子牽引著一樣,情不自禁推門而入,進入這間規模浩大的“牛棚咖啡館”。沒錯,早年這是村里的牛羊棚,厚得不像話的石墻把這處大宅隔成一個個窯洞般的開間。

走在里邊,人的臉忽明忽暗,自帶滄桑況味。與苦咖啡的味道攪在一起,渾不知今夕何夕。確定的只是,我不是生產隊被人驅使的牛羊,也不是只知把腰深深彎下去行走山路的村民,我只是一個不期而至的造訪者,來品一杯咖啡。

如今的鄉村變化很快,很多地方都有了現磨的咖啡。黃土高原蒼茫的古堡里,江南小鎮濕漉漉的街角小店,都有咖啡??Х茸屚膺厑淼娜?,稍稍安頓心神,熟悉環境,開始張望打量眼前這個陌生的世界?;蛟S,這就是認同的起始吧。

每個人都會從過往經歷中找不同,也找認同。譬如我,此刻,一邊端著咖啡,一邊想象著“日之夕矣,羊牛下來”的舊日風景,倒也滿足得很。

只是這份難得的寧靜,很快就被村里的喧鬧聲叫停了。原來,例行的實景演出又開始了。這是一部名為《夢回呂家》的戲,天地為幕,鄉親們都是群演,而故事的場景則是抗戰時期的呂家村。好在石頭村幾十年、幾百年都是一個樣,幾乎不用過多修飾,人們的心一下子會回到1938年。

新娘子一身紅,新郎頭上圍了白毛巾,連接親的驢都披紅掛彩,這是第一幕“門樓迎親”,迎親總是喜興的,演員、游客相互代入,整個山村喜氣洋洋。另外四幕分別是,“大院往事”“英雄挽歌”“戰役指揮部”“勝利戲臺”等,戲中景,人間情,歷史味,讓人感慨。

這些劇情,基本上均與這個山村有關。移動表演,互動演繹,土味十足,又體現了專業性,這也成為這個村莊以文促旅的一個賣點。而像大院、戰役指揮部、戲臺等,那都是有歷史遺址存在的。目前村里有呂家大院8處,還有長生口戰役指揮部、劉伯承和鄧小平的住所,以及觀山美宿。

所有這些,都讓這個村莊的藝術成分,濃得能擠出汁液來。外來的文旅公司與村集體合作運營,賦予傳統村落以當代創意化思維,探索一條文化振興鄉村的新路子。這個村也被稱為“劇境藝術村”。

村里人能從旅游開發中分一杯羹嗎?當然,游客來得多了,村民可以賣山貨,提供餐飲住宿,也可以參與演劇,如60多歲的李貴榮家那頭驢,演出一次能掙70元錢,自己要演拉驢人,還能再加50元。

在井陘縣,像這樣的太行山古村落,有27個,當地干脆修了一條全長60公里的山區旅游公路——井陘太行“天路”,猶如一條飄動的玉帶,把這些村落串了起來?!疤炻贰北旧硎秋L景,而一個個古村落,就是一個個像呂家村一樣美麗得讓人失神的棲息之地。

山里的天黑得早,下午六點多太陽就擱到山頭上,很快就下山了,村口咖啡館的陰影也不斷拉長,終于都沒入暮色。

不妨夜宿于此。

“文學之鄉”的山鄉新巨變

● 周斯

溪流潺潺的村莊,白墻青瓦的民居鱗次櫛比,上百畝荷塘迎風送香。作為《山鄉巨變》的忠實讀者,我終于有機會從書中走進現實,切身感受到人民作家周立波故鄉的優美意境——湖南益陽清溪村。

漫步清溪村,仿佛再次打開了那本書。這片土地不僅孕育了作家周立波,也是小說《山鄉巨變》中的文學原鄉。

“我要經我手把清溪鄉打扮起來,美化起來,使它變成一座美麗的花園……”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周立波回到家鄉益陽清溪村長期定居,以這里為原型寫就了描繪新中國農村變革的長篇小說《山鄉巨變》。他借書中人物之口,表達了對家鄉未來的無限期許。

如今的清溪村“文學氣息”撲面而來,村里形成了周立波故居、連環畫長廊、清溪荷塘、立波梨園等20多個獨立景點,開發了精品民宿、清溪劇院、映山紅花谷等優質旅游項目,還建了多座別具特色的作家書屋。巨變從書中走進現實,時光凝固在作家昔時的書房,書本、筆墨和未完的手稿,交織出他的內心宇宙和思想脈動。

在百畝荷塘邊的立波清溪書屋中,村民卜雪斌正忙著招呼訪客,這座書屋是他的家改造而成的,一樓是書店和會客廳,二樓住人。卜雪斌在外務工時就愛看書。2019年,看到游客不斷涌入清溪村時,他感受到故鄉的巨大變化,決定回鄉創業。如今,他從農民“變身”為書店老板,每年的收入相較打工時翻了一番。平日書屋里游客絡繹不絕,周末常有本地學生看書。卜雪斌介紹說,近兩年村里變化很大,村里文學氛圍濃了、環境美了、游客多了,村民腰包鼓了,文化生活也更豐富了?!斑@些變化都是文學帶來的。周立波先生和他的文學作品,就是清溪村最寶貴的文化資源?!?/p>

因被清溪村獨特的文化氣質所吸引,2022年來清溪村旅游的游客超過100萬人次,帶動500余人就業,實現年產值約7000萬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萬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2022年8月1日,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在清溪村啟動。清溪村改造30棟民居建清溪書屋,作為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的重要配套設施?,F已有王蒙、艾青、梁曉聲等“作家書屋”建成開放。村民還自發成立讀書會、舞蹈隊,以前的牌友變身文友、舞友。在“文學村莊”的吸引下,觀光、餐飲、民宿、直播等多業態在清溪村蓬勃發展。

今年31歲的清溪村民鄧旭東,曾經追著風口,到廣州運營新媒體?!鞍l展環境最好的時候,我的年收入突破80萬元?!彼仡櫿f。前幾年,鄧旭東看準鄉村振興的風口,返回清溪村創業。他加入清溪村村委會,參與推動清溪村發展;他開辦家庭農場,打造時興的生態農業;他利用新媒體運營經驗,打造傳播立波文化的新媒體賬號,讓立波文化“潮”起來。

新的山鄉巨變已悄然發生。目前,清溪村正著力打造中國文學第一村、鄉村振興示范村,書寫著“山鄉新巨變”。

在現代荊竹村找到傳統鄉愁

● 韓毅

走進重慶市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農家小院炊煙裊裊,精品民宿風格各異,鄉村茶館還原鄉愁,時尚書屋墨香縈繞,蠟染、竹編等非遺項目潮流氣拉滿,木葉吹奏的山歌不時飄揚入耳……讓每一位心懷田園的人癡醉。

2022年底,這個不起眼的山村獲評了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的“最佳旅游鄉村”,我國目前僅有4個鄉村獲此殊榮,除了荊竹村,其他3個是浙江余村、安徽西遞村和廣西大寨村。

地處武陵山區(曾經的國家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腹地的荊竹村,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塊破碎、土壤貧瘠,石漠化嚴重,農業生產條件惡劣。那么,荊竹村又是如何躋身鄉村旅游“塔尖”的呢?

時間來到2015年,一個名叫范魯峰的企業家闖進了這個隱藏在大山中的村莊。因為偏僻,這里珍藏著原始的自然風光——森林、草場、天坑、峽谷、山巒、峭壁等,四季風光變幻、美景生生不息??粗h山與晚霞相映,飛鳥散入深林;老農荷鋤而歸,孩童光著腳丫跑過田野……范魯峰想要“為城市人打造一個田園夢”。

經過策劃,歸原小鎮項目隨之在荊竹村落地。該項目采取“旅游景區+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的全新融合模式進行開發——一方面,保留根植于獨特地理文化環境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比如,保留了原有的小天坑,減少人為干預,延續其天然性,使其峭壁和松林坡以原始形態生長,讓小天坑成了一個大自然造出的天然劇場和攀巖場。

另一方面,引入現代創意再造公共文化空間。民宿改造保留了原建筑石墻、灰瓦、木窗等元素,緊貼著以夯土、玻璃等為材料的現代空間,讓當代設計融于古村落,形成新與舊的碰撞,既保護了原有的文化價值與鄉土溫情,又滿足了現實生活需求。

村里還保護修葺古代商道驛站,打造成“荊竹古道”;以“鄉村圖書館+鄉村展示館+鄉村社交地+文化藝術基地+網紅打卡點”的方式,建設“無有圖書館”,形成村民和游客的文化共享空間等。

如今,荊竹村每年吸引約50余萬人次打卡,“以現代創意活化傳統鄉愁”是一大成功秘訣。

“目前,荊竹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人均年收入21392元,本地村民在村里旅游從業人員中比例超過50%?!鼻G竹村黨支部書記諶菊介紹。

產業興了,人氣聚了,財氣升了,村民笑了。81歲的冉茂書本是一位篾匠,現在成了武隆區級竹編非物質遺產傳承人,“游客很喜歡我編的東西,每天的活路都做不完?!比矫瘯f。

網絡達人“歸云無蹤”2018年到武隆后就再也沒有離開,他說:“荊竹村既有原生態,又有文藝范,非常適合產出具有網絡傳播力的作品?!?/p>

村民李成鳳把以前售價不高的農特產品重新設計包裝,做成了“小而美”的伴手禮包,并打造了“武隆山禮”原創品牌,成為“網紅”產品。

武隆區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謀劃旅游研學、戶外體驗、農旅觀光等創新旅居模式,讓荊竹村的鄉村生活更加吸引人。

山鄉吹來藝術風

● 羅珊珊 劉軍國

白墻黑瓦、遠山如黛,循著一聲聲婉轉悠揚的紹興蓮花落,就到了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坡塘村。

“原來落后小山村,如今美麗又迷人……”走進村里,駐村藝術家陳祥平正在教村民唱蓮花落曲目,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圍觀?!斑@首蓮花落唱的正是這里的蝶變歷程?!瘪v村以來,陳祥平對坡塘村有了更深的了解,從“有客來了繞道走”的城郊村,再到遠近聞名的“風雅坡塘”,坡塘村走出了一條藝術賦能、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路。

鄉村振興,村村發力,坡塘村該從何做起?論資源稟賦,沒有名山大川;比區位條件,雖毗鄰城區,也并非獨一無二。要想發展旅游業,靠什么吸引游客?

一個偶然的契機,坡塘村與藝術結合了起來。2020年初,來自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的“藝鄉建”團隊來到坡塘村采風調研。剛進村,“藝鄉建”創始人陳炯就出了個主意,將巨大的綢帶掛在茶園上方隨風飛舞,一件名為《看見風》的藝術作品就此誕生?!半S后的幾個月里,1萬多名游客慕名前來打卡?!逼绿链妩h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羅國?;貞?,村民們第一次感受到了“藝術的力量”。

藝術團隊的到來,打開了村民們的思路。竹匠陳榮苗重拾手藝,開起了工藝品小店?!耙郧笆潜贾a生活需要,現在要把竹制品變成藝術品?!标悩s苗制作的竹蜻蜓、竹扁擔、竹帆船受到了游客們的喜愛,開店以來,靠著售賣竹藝制品,他已增收上萬元。

與此同時,坡塘村探索“微改造、精提升”,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廢棄的水表箱,繪上“楚河漢界”棋盤,再放上兩個小石凳,一個露天小棋局就有了?!霸诒A羿l村傳統風貌的基礎上,稍加改造,村里處處都是景觀?!绷_國海介紹,村里對建筑立面進行創意美化與功能提升,隨處可見的磚瓦、蓑衣等老物件都可以打造成特色景觀,小投入也有大回報。

依靠改革,盤活閑置土地,租賃閑置農房,既能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又能“筑巢引鳳”。如今,村里的舊民居、舊廠房搖身一變,成了鄉村博物館、樹蘭書屋等文化藝術空間,蓮花落表演藝術家胡兆海、“陋室畫家”位光明等一批藝術家工作室來此落戶。

老茶廠改造而來的新空間,眼下已是“云松鄉村藝術館”,出自紹興市美協、紹興書畫院10名青年畫家之手的“云松十景”主題美術長卷正在展覽。

藝術賦能,青山綠水有了別樣風味。圍繞“云上居”主題,坡塘村打造了“云福廣場”“云壺飛瀑”“云松營地”等一系列旅游觀光景觀,一體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目前,坡塘村全年可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超過300萬元,帶動村民就業220人。

“小到一只碗、一個酒杯,只有做出品質、做出特色,游客才會來了又來?!绷_國海正謀劃著,打造5到10個具有辨識度的文創產品,以大型文旅活動為切入點,促進鄉村旅游長效發展。

現代藝術來到傳統村莊

● 李茂穎

高黎貢山下,龍川江畔,云南省騰沖市五合鄉帕連村坐落在這里。

一入夜,隨著五彩斑斕的創意詩句燈飾亮起,夜晚被詩意的燈光照亮。身旁,萬家燈火似長河;抬頭,詩歌爛漫如星漢。

曾經的帕連村,在坐擁眾多傳統村落的騰沖并不起眼。2019年底,藝術家信王軍和他的團隊來到這里,邁出藝術改變鄉村的腳步。立足當地村落資源稟賦,融合古老民俗和現代藝術,帶動文旅融合,激活當地經濟發展。這個曾經被很多人遺忘的村落,成為“詩意村莊”。

“大家注意尋找‘月亮’,我們帕連村可是有很多‘月亮’喲,可能在樹梢,也可能在墻上,可能在詩歌中,看你能不能找出來!”五合鄉文化站站長陳以曉一路前行,笑著提示村里的游客。

在他的提示下,我一抬頭,就見到月亮裝飾高高懸掛在牛圈屋頂上?!霸铝潦枪?,藝術也是一束光,映照出傳統村落的光彩?!币慌缘男磐踯娭v述了自己的藝術改造理念。

信王軍曾于2017年、2018年在云南省梁河縣發起藝術活動,這些活動讓單調的巷道變得生動有趣,引來眾多游人。當時,帕連村正苦于無法找到發展亮點。于是,陳以曉向信王軍和他的團隊發出了邀約。

回憶剛到帕連村的場景,信王軍歷歷在目:為了尋找藝術改造的靈感,他沿著村子轉來轉去?!按蠹s晚上七八點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村子里有些昏暗,缺少一些溫暖的燈光?!币粋€念頭在信王軍腦海劃過:以詩歌為主題、燈飾為載體,再加上傣族特色,打造美麗的“夜帕連”。

村子里巷道交替縱橫,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迷路。當夜幕降臨,帕連村準時被詩歌和燈光點亮。一串創意字體寫成的詩句彩燈,照亮大家前進的方向。信王軍說:“從村頭走到村尾,從現代詩到古詩詞,一路穿過小巷,時間和空間元素交織其中,就像從現代穿越回古代?!?/p>

一臺嵌在黃土磚墻里的電視機,上面標示著“你們的美術館”。這里曾是一處閑置的村宅,通過藝術家團隊的改造,成為一個由村民自主管理的鄉村美術館。

“美術館不是我們的,也不是他們的,而是你們的?!毙磐踯娊忉尩?,藝術改變村莊并不僅僅停留在墻繪,藝術應當與村民、村莊發生具體連接,只有這樣,帕連村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村。

在與藝術家朝夕相處的生活中,村民們逐漸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孩子們五彩斑斕的涂鴉瓦片,建筑工人、村民們的即興繪畫,都成為美術館收藏的作品?!澳銈兊拿佬g館”剛建成,就舉辦了兩次畫展:第一次是改造這所美術館的兩名建筑工人的作品;第二次是當地村民楊正斌的畫展。

帕連藝術村有了名氣后,村里三分之一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傣族姑娘楊秀改便是其中之一。楊秀改開起了“阿改小吃攤”,攤位上擺著新鮮采摘的水果,還有村里的特色美食,很受歡迎。

走進詩意小巷、藝術小巷,可以感受到詩意鄉愁;走進織錦之家、竹編之家,可以親身體驗當地特色文化……如今的帕連村,一改過去面貌,轉身走向“詩意帕連”。

■ 公眾表達

文化嵌入鄉村,藝術再造鄉村

將文化嵌入鄉村,用藝術再造鄉村。全國的繪畫票友都可以來到這里創作,給自己的父親畫出一幅滿意的作品。也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帶著自己的父親到這里,給父親過一個格外有意義的生日。

——油畫《父親》作者、中國當代油畫家 羅中立

“藝術鄉建”的根本目的是繪就鄉村時代之美,開展的活動、采取的方式要和鄉村振興的整體目標結合起來,尤其在防止“千村一面”上下功夫,這就需要導入科學研究,以綜合解決的方式處理具體的問題,形成“一村一策”,彰顯每個鄉村的獨特之處,在“審美韻味、文化品位”上做文章。

——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 范迪安

對于廣大民眾來說,只有從自己土地上生長出來的、都愿意參與其中的、想要共同傳承的文化才是最適合的文化。我始終認為,“藝術鄉建”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立足鄉村本土的、自發的文化形態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才是其正道所在。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 魯太光

“村校共建”讓央美學生常駐村莊,與村莊一同成長,持續提出關于藝術鄉建的建議,與村集體一起商討推進,讓藝術真正與村民生活融為一體。

——北京市大興區半壁店村黨支部副書記 方志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方式多樣,藝術作為其中的一種,是媒介、是載體、是途徑,也是表現形式,因此我們要充分了解村落、藝術、鄉建的屬性與內在邏輯,探索一條可共生、共融、共贏和可持續發展的耦合路徑。

——天津大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蒲嬌

不是藝術為鄉村賦能,而是藝術本身就屬于鄉村。從甲骨文字形上看“藝”字,像是一個人捧著一棵樹苗在耕作。這也從詞源學意義上揭示了藝術源自鄉村的內涵。

——北京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創始人 孫君

對村子來講,藝術讓它變得更加美麗、更加生機勃勃,鄉村振興有了更蓬勃的動力和深厚的力量。這是一幅美妙的畫面。

——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美術館館長 鐘磊

水缸可以比人高,簸箕里頭裝鮮花。農民畫沒有規矩,筆下都是身邊事。

——山東青州農民畫師 馬秀花

猜你喜歡
清溪村民藝術
麗江清溪水庫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清溪雅集》
能人選出來 村民富起來
紙的藝術
碧玉清溪織彩綢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蔣虛村村民為何沒有獲益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