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急、慢性蕁麻疹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 的比較分析

2023-09-19 00:38楊術生董爭華周愛萍吳秋妹方歡英
關鍵詞:食入吸入性蕁麻疹

楊術生,董爭華,周愛萍,吳秋妹,方歡英

(1.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上海 200123;2.上海市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上海 200090)

蕁麻疹是一種以瘙癢性風團和(或)血管性水腫為特征的臨床常見皮膚病,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作過一次蕁麻疹[1]。根據病程和臨床特點,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據報道25%的急性蕁麻疹患者可能發展為慢性蕁麻疹[2]。蕁麻疹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尤其是慢性蕁麻疹反復發作可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經濟負擔加重,據報告慢性蕁麻疹終生患病率約為0.5%~5%[4]。蕁麻疹的病因復雜,食物和吸入性過敏原通常被認為是引起蕁麻疹的主要原因[5]。臨床治療和預防蕁麻疹首先要尋找過敏原,而測定過敏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sIgE)抗體對蕁麻疹的診斷和治療有重要意義[6]。為了進一步了解蕁麻疹的致病因素以及過敏原sIgE 檢測在急、慢性蕁麻疹診治中的價值,本研究通過比較和分析成人急、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進行過敏原sIgE 水平的差異,從而為此類疾病的診治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63 例蕁麻疹病例均來自2017 年1 月—2020 年11 月本院皮膚科門診,男性219 例,女性344 例;年齡19~83 歲,平均(41.13±14.47)歲。其中急性蕁麻疹287 例,慢性蕁麻疹276 例。

診斷標準:急、慢性蕁麻疹的診斷依據歐洲變態反應與臨床免疫學學會(EAACI)聯合全球變態反應和哮喘歐洲協作組(GA2LEN)、歐洲皮膚病學論壇(EDF)、世界過敏組織(WAO)聯合發布的急、慢性蕁麻疹指南[7],急性蕁麻疹是指發生自發性風疹、血管性水腫或二者同時存在且時間少于6 周;而慢性蕁麻疹是指出現上述癥狀發生時間超過6 周,可分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和慢性誘導性蕁麻疹。排除標準:①年齡≤18 歲;②患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系統疾病等;③1 周內使用過抗組胺藥,1 個月內使用過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④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1.2 觀察指標及方法 取患者靜脈血3 mL,離心半徑16 cm,3 500 r/min 離心10 min 分離血清,采用吸入性及食入性過敏原sIgE 檢測試劑盒(歐盟醫學實驗診斷股份公司),利用蛋白質印跡法(Western blotting,WB)半定量檢測血清中過敏原sIgE 抗體水平。過敏原包含10 種吸入性過敏原:葎草、霉菌組合(點青霉/分枝孢霉/煙曲霉/交鏈孢霉)、蟑螂、狗上皮、貓毛、屋塵、塵螨組合(屋塵螨/粉塵螨)、艾蒿、普通豚草和樹組合(柳樹/楊樹/榆樹);10 種食入性過敏原:蟹、蝦、淡水魚組合(鮭魚/鱸魚/鯉魚)、海魚組合(鱈魚/龍蝦/扇貝)、羊肉、牛肉、黃豆、花生、牛奶和雞蛋白。結果利用歐蒙“EURO LineScan”軟件判讀,條帶顏色的深淺用酶過敏原吸附試驗(Enzymeallergen-sorbent test)類別0~6 表示,其采用的濃度等級等同于過敏原診斷公認的放射過敏原吸附試驗(RAST)系統,≥類別2(濃度≥0.7 kU/L)判斷為陽性,患者血清只要有1 種sIgE 陽性即計為sIgE陽性病例。所有操作過程均嚴格按照說明書及科室作業指導書進行。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年齡等計量資料經Kolmogorov-Smirnov 檢驗進行數據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頻數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比較 563 例蕁麻疹患者男性219 例,女性344 例,女性蕁麻疹占比顯著高于男性(61.10%比38.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506,P=0.000)。急性蕁麻疹287 例,女性患急性蕁麻疹比例顯著高于男性(61.32%比38.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9.443,P=0.000)。慢性蕁麻疹276 例,女性患慢性蕁麻疹比例顯著高于男性(60.87%比39.1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6.087,P=0.000)。共檢出sIgE 陽性病例228 例,sIgE 陽性率為40.50%。急性蕁麻疹患者sIgE 陽性率為41.46%(119/287),慢性蕁麻疹患者sIgE 陽性率為39.49%(109/276),二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27,P=0.634)。吸入性過敏原sIgE 陽性174 例,其中單吸入性陽性103 例,吸入性和食入性同時陽性71 例;食入性過敏原sIgE 陽性125 例,其中單食入性54 例,吸入性和食入性同時陽性71 例。吸入性過敏原sIgE 陽性率(30.91%)較食入性過敏原sIgE 陽性率(22.20%)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933,P=0.001)。急、慢性蕁麻疹患者在年齡分布、性別構成比及過敏原分類構成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急、慢性蕁麻疹患者基本情況及sIgE 檢測情況

2.2 不同年齡和性別急、慢性蕁麻疹患者過敏原sIgE 檢測情況 563 例蕁麻疹中,中、青年蕁麻疹患者475 例,占比84.37%。老年患者(年齡>60 歲)過敏原陽性率[32.95%(29/88)]低于中年患者[40.51%(96/237)]、青年患者[43.28%(103/238)],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546,P=0.214;χ2=2.841,P=0.092)。男性過敏原陽性率[43.84%(96/219)] 雖較女性[38.37%(132/344)]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658,P=0.198)。急、慢性蕁麻疹患者不同年齡和性別患者過敏原sIgE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急、慢性蕁麻疹不同年齡和性別患者過敏原sIgE 陽性率比較%(例/例)

2.3 吸入性過敏原sIgE 檢測情況 吸入性過敏原以蟑螂、塵螨組合和艾蒿為主,陽性率分別為18.47%、8.88%和3.73%;急性蕁麻疹患者貓毛、艾蒿sIgE 陽性率較慢性蕁麻疹患者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分別為6.156 和7.843,P 分別為0.013和0.005),其余吸入性過敏原在二者中的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急、慢性蕁麻疹吸入性過敏原sIgE 陽性率比較例(%)

2.4 食入性過敏原sIgE 檢測情況 食入性過敏原以蟹、海魚組合、黃豆為主,陽性率分別為6.93%、5.86%和5.51%;慢性蕁麻疹患者雞蛋白sIgE 陽性率較急性蕁麻疹患者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03,P=0.004),其余食入性過敏原在二者中的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急、慢性蕁麻疹食入性過敏原sIgE 陽性率比較例(%)

3 討論

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的多發病,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發展及生態生活環境的改變,蕁麻疹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土耳其的一項研究在11 040 例皮膚科門診患者中報告了8.3%的蕁麻疹患者,其中54.2%為女性[8]。本研究表明女性蕁麻疹占比(61.10%)顯著高于男性(38.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506,P=0.000),且女性在急、慢性蕁麻疹中的患病率均較男性高,這與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致[8-11]。有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高于男性有關[12]。

蕁麻疹可出現在任何年齡,成人發病的高峰年齡在20~40 歲之間,不同區域可能存在差異[13]。本研究表明,563 例蕁麻疹同樣以中、青年人群為主,占84.37%,老年患者(≥60 歲)相對較少。此外,本研究還表明,老年過敏原陽性率(32.95%)較中年(40.51%)、青年(43.28%)明顯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546,P=0.214;χ2=2.841,P=0.092)。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群生活習慣、飲食結構較中青年人群相對單一,本研究試劑盒檢測范圍內的sIgE 陽性相對集中所致,但結果尚有待加大樣本量或擴充過敏原種類進行研究。

引起蕁麻疹的過敏反應物質來源可以分為食入性、吸入性和接觸性等。血清過敏原sIgE 抗體檢測是尋找蕁麻疹患者變應原的常用體外試驗方法,不同的檢測試劑盒涵蓋的過敏原種類略有一定差異。本研究納入的563 例蕁麻疹患者中,吸入性過敏原sIgE 陽性率(30.91%)顯著高于食入性過敏原sIgE 陽性率(22.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933,P=0.001)。這與文獻報告結果一致[14-15]。吸入性過敏原以蟑螂、塵螨組合、艾蒿為主,食入性過敏原以蟹、海魚組合、黃豆為主。對于過敏原sIgE 檢出種類,各文獻報告略存在差異[5,10,14-15]。造成以上差異的原因主要與國家和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域環境、人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習慣有關。上海市地處長江中下游,雨水較多,梅雨季節長,沿海城市飲食中蟹、海魚等食物可能較多。

蕁麻疹的病因非常復雜,可能與藥物、食物及食物添加劑、吸入物、感染、物理因素及遺傳因素等有關,其發病機制一般為變態反應和非變態反應2 種。急性蕁麻疹最常見的原因包括過敏反應、感染和藥物[7,16]。慢性蕁麻疹是一種更復雜的疾病,有一些不同于急性蕁麻疹的觸發和加重因素,包括慢性持續感染、物理刺激、藥物和自身免疫機制[17]。慢性蕁麻疹患者可能存在血清自身免疫成分,包括IgE 抗體和高親和力IgE 受體。最近的研究表明,慢性蕁麻疹是一種持續性皮膚炎癥性疾病,其特征是肥大細胞脫顆粒和血管周圍浸潤,主要由CD4+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和嗜堿粒細胞組成[18]。而蕁麻疹的臨床癥狀和癥狀的嚴重程度與病程顯著正相關[19]。了解二者的過敏原種類及特點,對其疾病診斷、治療及預防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表明,急、慢性蕁麻疹患者在年齡、性別構成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急性蕁麻疹患者較慢性蕁麻疹患者貓毛和艾蒿sIgE 陽性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分別為6.156 和7.843,P 分別為0.013 和0.005),慢性蕁麻疹患者較急性蕁麻疹患者雞蛋白sIgE 陽性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03,P=0.004)。急、慢性蕁麻疹在易感的過敏原種類方面可能存在差異,這可能與其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等有關,臨床應重視過敏原種類的篩查和急、慢性蕁麻疹過敏原易感種類的差異,以輔助蕁麻疹患者診治和管理。

此外,本研究納入的563 例蕁麻疹患者sIgE陽性率為40.50%,仍然有部分患者暫未明確其過敏原,這可能是由于研究僅檢測了較為常見的20 種過敏原sIgE,遠未涵蓋人們日常接觸的過敏原種類;此外,非IgE 因素引起的蕁麻疹也未在本次研究中,需要進行更大范圍的過敏原篩查。同時也提示過敏原篩查的實驗室在選擇試劑盒及試驗方法時應該根據區域流行特點、考慮區域差異因素設計和(或)選擇個性化實驗方案。

猜你喜歡
食入吸入性蕁麻疹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繼發吸入性肺炎的危險因素
廣州地區不同性別變應性鼻炎吸入性及食入性變應原譜特征分析
別讓吸入性肺炎傷害到您
瘤胃積食的診斷與治療
吃高鹽食物易致癌嗎?
小兒面部燒傷合并吸入性損傷的臨床特點分析
護理干預對 ICU 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影響
經方辨證治療慢性蕁麻疹經驗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39例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42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