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當代高校箏團建設實踐及啟示

2023-09-20 03:50曹曉亮
藝術評鑒 2023年15期
關鍵詞:教育模式

曹曉亮

【摘? ?要】新世紀以來,高考的不斷擴招使高校古箏教育面臨師資結構、教學模式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并產生了新的需求。箏樂創作的合奏、重奏與協奏化傾向,也對古箏群體化演奏形式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專業古箏樂團建設成為促進箏樂藝術自身發展、高校古箏教學模式拓展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方向。本文結合相關文獻和案例,通過對當代高校的箏團建設歷程、箏團特點,以及中西音樂文化交融對專業古箏教育的影響等分析,試探討高校箏團建設對古箏教育和藝術發展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高校箏團? 箏團建設? 古箏教育? 教育模式

近年來,各大專業音樂學院、藝術學院以及高等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相繼開展箏團建設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對社會古箏藝術教育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并促成了當下全國各地箏團建設與發展“箏箏日上”的繁榮景象。多年來的古箏普及推廣使其學習群體與日俱增,高校人才的培養反哺社會古箏教育的同時,社會古箏教育又為專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基礎,雙方在彼此互惠中促進了古箏藝術的快速發展,群體規模日益擴大。近年來,各大專業音樂院校舉辦的諸多相關學術活動,也足見當代箏團建設發展的盛況。2021年5月,浙江音樂學院舉辦了“首屆全國音樂藝術院校箏團展演暨中國當代箏團建設與發展峰壇”,來自全國32所音樂院校的專業箏團、學界專家及數百名師生參加此次活動。這不僅是一場中國箏樂重奏藝術的盛會,也是近年來高校箏團建設與發展成果的一次檢閱。其濃厚的學術研討氛圍,說明“箏團”發展已得到業界的深切關注。另外,2021年11月,在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箏樂學術交流季”的云端音樂會上,來自全國與世界各地的幾十支箏團共同奏響了“中國旋律”。在此次活動的三場音樂會中,僅其中的一場“‘箏強國音古箏名家音樂會”演出就有320多萬人同時在線觀看。2023年6月,第三屆上海音樂學院古箏藝術周在上海音樂學院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多所高等院校的400多位專家學者及師生群體共同參與了此次活動。此次活動集學術論壇、音樂會、創作比賽及評選活動于一體,內容豐富。另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2000多家注冊登記的古箏生產商,每年的古箏產量高達70余萬臺;保守估計目前全國有近1000萬古箏學習者??梢?,在當下繁榮發展的中國民族器樂中,古箏藝術已成為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之一。

不可否認,箏團建設對高校古箏人才培養、古箏表演形式創新、箏樂審美觀念的變化以及社會古箏教育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古箏藝術傳承和發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不過,相較于古箏表演和教學實踐的如火如荼,與其相關的學術探討卻較少見。高校箏團建設與發展實踐的學術關注對古箏藝術及其教育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代高校箏團建設回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古箏教育在各大專業音樂院校相繼開展。因最初的師資群體主要是民間箏家,高校的古箏教學雖在1961年教材會議①后有了統一的教材,但仍然以民間師徒傳承中“口傳身授”的“一對一”模式為主。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國箏樂藝術的發展相對緩慢。改革開放以后,職業作曲家介入箏樂創作領域并促其快速發展,箏樂重奏、協奏作品日益增多,加之國內外音樂文化交流愈加頻繁,為集體形式的古箏演奏奠定了基礎,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20世紀80年代,時任上海音樂學院古箏教職的何寶泉與孫文妍,在與中日箏樂文化交流中深受啟發,于1989年組建成立了“上海音樂學院箏樂團”。隨后的幾年里,該團曾多次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參加箏樂文化交流活動。因箏團模式新穎,教學成績突出,上海音樂學院經教育部高教司批準,于1993年開設“古箏專業重奏課”,成為全國首個開設該課程的音樂學院。②“上海音樂學院箏樂團”的建立與“古箏專業重奏課程”的開設,為高校古箏教育從傳統的單獨教學向集體化教學模式拓展作出了新的嘗試,也為其他專業音樂院校的古箏教育帶來啟發。

受此影響,其他院校也相繼成立箏團并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如20世紀90年代初,西安音樂學院古箏教師魏軍也做出了古箏重奏與合奏的教學嘗試。經過幾年的教學與演出實踐,古箏合奏課于1995年被列為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的選修課程。這也為其后該院“秦箏樂團”的成立奠定了基礎。③隨后,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于1996年創立了“十指蓮花”中國室內樂箏團。④新世紀以來,各專業院校的箏團建設活動逐步加快,西安音樂學院以前期的合奏課教學實踐為基礎,于2004年正式成立“秦箏藝術團”(后更名為“秦箏樂團”)。除了音樂學院,高等師范院校也開啟了箏團建設實踐。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于2008年開始籌建“茉莉花箏樂團”,2013年更名為“翡翠箏團”(今浙江音樂學院“翡翠箏團”)。上海音樂學院箏樂團曾因何寶泉教授退休而暫停,在上海音樂學院領導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支持下,于2012年重新組建了上海音樂學院“敦煌箏樂團”,2015年恢復原名“上海音樂學院箏樂團”⑤。到2021年5月,從參與浙江音樂學院舉辦的“首屆全國音樂藝術院校箏團展演暨中國當代箏團建設與發展峰壇”的32所音樂院校的箏團來看,各地高校的箏團建設已經呈現出蔚為壯麗的可喜景觀。時隔兩年后的2023年6月,第三屆上海音樂學院古箏藝術周順利舉辦,本屆活動專設了兩場全國箏團聯盟專場音樂會、三場箏樂藝術高峰論壇,以及三場原創箏樂作品創作比賽與演出。來自全國的專業音樂學院、綜合藝術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臺灣文化大學等二十多所高等藝術院校的專業箏團、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理論家以及青年學者400余人共同參與了此次活動,反響熱烈,規??涨?。諸如浙江音樂學院的“翡翠箏團”是全國唯一一支獲金鐘獎、文華獎、CCTV民族器樂大賽三大國家賽事優秀獎項的箏團,此外,還有其他許多專業音樂院校的箏團常在全國各地開展音樂會演出活動,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二、當下高校箏團的特點

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高校箏團的建設已有30余年。當下高校的箏團猶如雨后春筍,其各具特色的箏團名稱與服裝造型,彰顯了在演奏風格與發展定位方面的差異;在學院化教學體系的影響下,其演奏形式、樂器組合形式、作品體裁與內容呈現出了當代中西音樂文化交融發展的時代性特點;因受箏樂作品與箏團成員等因素的影響,其在教學模式上也呈現出自由化、靈活化的特點。

(一)特色鮮明的風格定位

從當下不同專業院校的箏團來看,其自身建設與發展定位各具特色。在箏團名稱、組合形式、服裝造型等不同側面,彰顯出了自身獨特的地域風格。從箏團名稱上看,其來源與歸屬、演奏風格和地域風格的指向性特征比較明顯。如上海音樂學院箏團、中國音樂學院古箏重奏團、中央音樂學院箏團、上海師范大學“玉蘭箏團”等,均對所屬院校的指向性更為明確,后者取“玉蘭”為名也易與上海市花“白玉蘭”的城市符號相聯系。在演奏風格指向性上,武漢音樂學院“無界箏樂劇場”、星海音樂學院“箏語玲瓏古箏樂團”、四川音樂學院“天籟箏樂團”、沈陽音樂學院“羽之韻箏樂團”等,與其箏團的作品風格或演奏風格有著較為貼合的指向性。另外,西安音樂學院“秦箏樂團”、四川音樂學院“蜀音箏樂團”、星海音樂學院“嶺之南古箏室內樂團”、安徽師范大學“皖風箏樂團”等,其“秦”“蜀”“嶺南”“皖”等詞匯均帶有十分鮮明的地域性風格的指向。還有浙江音樂學院“翡翠箏團”、中央音樂學院“暢響箏團”、哈爾濱音樂學院“卓樂箏樂團”、南京藝術學院“灝樂箏團”“竹石箏團”等,也以不同的象征性寓意顯示了自身獨特的發展定位。從組合形式上看,對所奏箏樂體裁和樂器組合的獨特取向,也是其風格定位的又一體現。如中國音樂學院古箏重奏團、星海音樂學院嶺之南古箏室內樂團,兩者分別是對“重奏”這一箏樂體裁,與“室內樂”這一小型化古箏演奏組合形式的特色定位。此外,翡翠箏團“赤紅”與“翠綠”的服裝色澤,玉蘭箏團“玉蘭花”的服飾圖案形象,也分別是對“翡翠”雌雄之鳥艷麗羽毛形象和“玉蘭”形象的造型化外顯,從服裝造型上再次彰顯出箏團的自身特點。

(二)形式與內容的多元融合

雖然古箏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傳承,但明清以來主要以民間器樂合奏、說唱伴奏的形式而存續。如山東民間的“碰八板”弦索合奏(今菏澤弦索樂)、河南大調曲子、潮州弦詩等,其樂曲內容多為民間傳統器樂曲牌、曲藝唱牌或隨腔的即興伴奏。而如今的高?!肮~團”,在演奏形式和作品內容上則與上述傳統有著較大的區別。演奏形式上,是以多臺古箏分不同聲部進行的重奏或合奏;樂器組合上,除古箏外還加入色彩性的鼓、鈴、鋼片琴、木魚乃至笛、簫、二胡、低音提琴等;作品體裁內容上,有古箏齊奏曲、古箏重奏曲、箏團與鋼琴協奏曲等。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余年里,職業作曲家參與箏樂創作已經屢見不鮮。因箏團演奏的多數作品均為創作型箏曲,其創作手法多以學院派作曲技術理論為基礎,因此,帶有西方音樂的曲式結構、調性布局以及音樂處理手法等特點,甚至還有一些是直接移植西方國家的音樂作品。即便一些具有創編旨趣和能力的古箏演奏家、教育家們對部分傳統作品進行了改編或編配,但其總體在技術手法和審美觀念上仍然因深受學院教育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帶有學院化、室內樂化的傾向。盡管許多箏團以帶有演奏風格指向性或地域風格指向性的名稱作為自己箏團的特色和標簽化符號,但在演奏的曲目上并非僅限于此,而彼此之間還是有著較為多樣化的風格特點。所以,無論從演奏形式還是音樂風格上,當下箏團都具有較為明顯的中西方的多元融合特征。

(三)自由靈活的教學模式

自1989年上海音樂學院箏團籌建以來,各專業學院也相繼進行了箏團組建與集體化教學的嘗試。雖然上海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等少數院校也曾開設過相關課程,但經過30余年的發展,至今尚未出現較為統一的箏團式專業教材,尚未形成較為系統化的箏團式教學體系,而是以作品和人為核心,采用“依曲而定、因人而變”的靈活化的教學模式。作品體裁與演奏形式的不同,以及高校學生群體流動性的現實情況,都是形成箏團靈活化教學模式的重要原因。針對教學模式的非統一性、非系統化問題的探討,是目前箏團建設中比較關心的議題。2021年5月,在“首屆全國音樂藝術院校箏團展演暨中國當代箏團建設與發展峰壇”的研討會上,來自不同領域的與會專家們針對箏團建設所涉及的“古箏重奏作品創作與發展方向”“藝術院校箏重奏課程建設”“藝術院校重奏曲目教材建設”“箏團建設與發展”“古箏重奏訓練”以及“樂器制作與展示”等重要話題展開了較為深入的討論。其中,西安音樂學院樊藝鳳教授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分享了秦箏樂團多年來的建設經驗和面對的一些問題:“西安音樂學院古箏樂團的建設與發展是和學院的課程建設同步進行的,但是學生的流動性是阻礙箏團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希望在這些方面能夠與各院校之間加強彼此的交流和學習?!雹薮舜螘h探討的內容和結果,也如實反映出當下各專業院校箏團建設之所以采用靈活化的教學模式的實際情況,并指出了造成當前箏團教學中非統一的、非系統化的教學模式的主要原因。2023年6月,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辦的“第三屆上海音樂學院古箏藝術周”學術論壇上,圍繞“箏藝發展現狀與挑戰”和“箏重奏課程搭建與規劃”兩個不同主題,來自各大專業音樂院校的古箏教育家們就古箏的演奏與教學等諸多問題進行了探討。其中關于高校的古箏教材建設和箏團重奏的教學問題,仍然是重點探討的內容??梢?,截至目前箏團的重奏教學尚未形成比較統一規范的模式化教學,而是一種因人而異、各取所需的靈活處理方式。

三、中西音樂文化交融中的專業古箏教育

世間萬物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在時空中產生變化,“變”才是事物發展的永恒規律。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哲學有一個根本的一致的傾向,即承認變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實。變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是在變易之中,而宇宙是一個變易不息的大流?!雹唿S翔鵬先生也曾提出“傳統是一條河流”。古往今來,幾乎所有的中國傳統音樂類型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里產生、發展、變異、存續乃至消亡?!肮~團”的出現,也正是基于歷史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外部環境,以及箏樂表演、教育和創作自身尋求發展的內部動因所共力的產物,它是承載箏樂藝術在當代發展的一種新型載體和組織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傳統的民間器樂在高校專業音樂教育體制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受蘇聯模式以及歐洲音樂的影響,古箏演奏家、教育家群體參與箏樂編創產生了一大批劃時代影響的作品,推動了箏樂藝術和專業古箏教育的快速發展;到改革開放后,職業作曲家加入箏樂創作大軍,現代派箏樂作品應運而生,把箏樂藝術和教育推向了20世紀末的全新高度,箏團形式也初露端倪;再到21世紀,尤其是近年來,人們基于對現代性箏樂藝術的反思和對傳統的回望,也產生了立足傳統、把傳統與現代并重、中西方結合而進行傳承發展的理念。這也見證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里,在當今全球信息化浪潮下社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過程中,人們的審美觀、音樂觀、價值觀以及教育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在古箏專業教育領域里,箏團的育人模式探索盡管在形式和內容上呈現出西方化的特點,其自由靈活化的教學模式與相對系統化的傳統教學模式也有所不同,但從其各具特色的團體名稱和對傳統音樂風格的“回歸式”追求上,則可體現出“傳統”一詞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何為“傳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當下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幾乎都是成長于專業音樂教育體制,從小接受的是西方音樂體系的教育理念,其思維方式自然也是“西化”的而非“傳統”的。由于“西化”的思維觀念和傳統的中式思維觀念有所不同,而基于這兩種不同的觀念對“傳統”的理解自然各異,進而結合傳統與現代尋求的創新發展也將出現不同的結果。箏團中的分聲部“重奏形式”、不同樂器組合的“室內樂形式”,以及作品風格的“現代性”及“求異化(個性化)”特點,多是西化思維群體以自身的認知對“傳承”與“創新”的理解,以求“中西結合”進行民族化實踐的結果和體現。何為“民族化”?杜亞雄教授認為,“民族化,就是要有我們本民族的傳統思維。對于創作的民族化,不是僅僅從中國民間音樂中選擇幾個音,并以此為基礎,大量使用西方音樂創作理念和方法來創作就可以稱為民族化。對于表演的民族化,不在琴弦上作出幾個‘腔音來也不能叫民族化?!雹嘧怨乓詠?,對以歌唱、舞蹈、器樂以及舞美、服飾、道具在內的綜合性舞臺視覺和聽覺藝術,是幾千年來根植于中華民族人民心底的“樂”的深刻印象和文化認同。無論當下人們對“傳統”和“民族化”的理解有多么不同,以往傳統民間器樂合奏中的即興性演奏特點,如今已經發生了全新的變化:統一的服裝造型、標準且同質化的肢體動作與面部表情、全新的“學院式”程式化的音樂處理與表演方式等,無不體現出對“標準化”的追求?;趲浊贽r業文明的中國傳統,在走向現代化文明的過程中,在深受西方文明影響的現代化音樂教育體制里,這種從“即興性”到“標準化”的歷史演進結果,是西化思維下的當代人們音樂審美觀念及其藝術追求的全新表征。無論是否是因基因的記憶而作出的對傳統的認同,還是在“求變”的本能驅使下尋求新的發展,人們都正在基于自身的理解,實踐著傳統,探索著未來。

總之,因受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影響,西化思維下的“民族化”過程及其表征在古箏藝術發展和專業古箏教育領域有著十分明顯的體現。與“傳統思維”觀念有所不同,在具有“西化思維”觀念的人們心中,“傳統”正在基于不同的理解和意義而繼承與發展。在時間的流轉中,這條“傳統”的“河流”在不斷變化,當代的“傳統”也正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發展中不斷“變遷”。

四、箏團教學模式的啟示

30多年的箏團建設實踐,不僅豐富了古箏藝術的表演形式,其對教育模式的新探索,也直接反哺和促進了社會古箏教育的發展。這從近年來規模不斷增長的古箏比賽情況也可得到印證。比如由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辦的“青少年國際古箏比賽華東賽區選拔賽”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比較有影響力的純古箏類賽事,從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間,古箏報名人數日益增長,參賽人數從最初的幾百人至2019年的三千余人,比賽形式從個人獨奏到獨奏與箏團重奏,見證了箏團教學模式也在社會古箏教育中快速崛起。2023年7月,由浙江音樂學院主辦的“浙江音樂學院青少年藝術節”民樂專場全國總決賽的箏團重奏組就有近400人參與。另外,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箏樂學術交流季”的云端音樂會上,來自全國與世界各地的幾十支箏團共同奏響“中國旋律”,也在網絡直播的模式下,給同時在線觀看的全球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浙江音樂學院組織編寫的《浙江音樂學院考級教材〈古箏重奏〉》已正式簽訂出版合同,這是國內第一本關于古箏重奏的考級教材。事實上,從浙江音樂學院舉辦的“首屆全國音樂藝術院校箏團展演暨中國當代箏團建設與發展峰壇”和上海音樂學院舉辦的“第三屆上海音樂學院古箏藝術周”來看,也已說明“箏團”模式已經得到了包括學術界在內的廣泛關注。

箏團建設為何產生了如此大的社會影響?這種箏樂教育模式是怎樣產生的?這種創新性的探索,能否為當下的音樂教育帶來啟示?通過當代高校箏團建設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從最初對箏團表演模式的借鑒,到箏團教學模式在專業院校的早期探索,再到各大院校相繼開展箏團建設,最終促發社會箏團建設與教學,其主導性參與主體是古箏教師,其參與方式是自發性質。這是一種以個體為單位的教師,通過自發努力帶來的一種箏樂教育模式的創新。這種模式與自上而下的理性規劃與制度性安排有所不同,它呈現出了一種自下而上的內生性和自發性的推動力。這種基于個體的自發性,主動尋求人才培養的路徑創新,是事物為自身發展而作出自適應性調整的客觀規律。當代箏團建設之所以產生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這種基于個體的、自下而上的自發性作用不容忽視。

關于個體自發性力量在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已有過諸多探討,如在教育改革研究領域里,加拿大教育政策專家邁克爾·富蘭認為,教育改革的理想不能寄托于外在力量與一個全能的專家系統,由學習型個人和學習型組織組成的學習型社會,才是推動復雜變革的真正動力。⑨充分肯定了學習型個人的自發性努力在教育變革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樣,有過許多國家和學??疾旖洑v的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也認為,發生在教育內部的變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它是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的革命,是支持每一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⑩也對教育內部個體自發性力量的重要性給予了肯定。我國著名教育學家楊東平認為:“今天,在我們身邊正在出現越來越多、自下而上的、局部的、零散的、個體的、非制度化的、非主流模式的自主創新和教育探索。這種植根于大地之上、學校和教室之中的‘靜悄悄的革命,通過無數的微改變,不僅可以幫助許多具體的個人,而且由于它不是簡單地靠行政力量驅動,而是通過成功示范的吸引、感染‘不脛而走,因而往往比行政推動的外在變革更為深刻和持久,凝聚著整體性教育變革的基礎性力量?!? ?許多通過個體自發性力量促進教育轉型并獲得卓越成效的成功案例,有如山東杜郎口中學的“學生主體課堂”、山西新絳中學為代表正在全省中小學推廣的“學案導航課堂”等。

這些依靠個體自發性力量的大量創新教育實踐已獲得良好成效,其在教育變革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得到了國內外眾多教育研究專家們的認可。事實上,以個體自發力量促發展的事例,在近現代古箏藝術傳承傳播領域里也早有萌芽及體現。20世紀前半葉,古箏藝術的傳承與傳播得益于民間藝術家們的自發性組織活動,魏子猷、梁在平、婁樹華、曹正、王巽之、郭鷹等民間箏樂藝術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舉辦雅集活動,以箏會友、交流琴藝。在此過程中南北不同流派的箏樂藝術得到了廣泛的交流、融合與發展。21世紀以來,這種來自箏樂藝術家群體內部的自發能動性,再次促進了箏樂藝術形式在新時期的發展:從傳統社會里文人群體的以箏會友的獨奏形式,向齊奏、合奏、重奏的箏團形式發展。在此基礎上,專業院校古箏獨奏人才培養的傳統“一對一”授課模式,也衍生出了“一對N”的集體授課(箏團排練)模式。

古箏教育,雖然只是音樂教育領域內的一個細小分支,但其基于個體自發的“箏團”教育模式的創新,為古箏藝術在當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解決高校古箏教育教學問題的同時,也反哺和促進了社會古箏教育的繁榮。因此,箏團模式所體現的個體自發性積極作用,不僅在古箏教育領域再次得到驗證,還將為當下及未來的音樂教育帶來重要啟示。

猜你喜歡
教育模式
MOOC在高職高專院校中的應用研究
國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對我國高校的啟示
試論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
基于 SYB培訓理念的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改的探索
創新創業大平臺教育模式的理論思考與路徑探索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模式探析
中醫藥院校音樂素質教育模式研究
基于MOOC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淺論古代斯巴達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學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