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歷史總復習大單元教學設計的課堂實踐

2023-09-22 03:04李明明
中國教師 2023年9期
關鍵詞:逆向設計大單元教學

李明明

【摘 要】高中歷史總復習課的教學實際經常伴隨著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利用UbD理論設計大單元教學,可以提高課堂實效性?;赨bD理論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是以結果為導向的逆向設計,在確定目標和有效評估后設計教學活動,對于提升復習的質量和效能有重要的價值。本文以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為例,基于UbD理論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在課堂實踐中總結反思,以期探索出高中歷史總復習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UbD理論 高中歷史總復習 逆向設計 理解為先 大單元教學

在當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總復習要以課標為依據,以高考評價體系為指導,以落實五大核心素養為目標,實現一輪總復習的知識網絡鋪設和體系建立,既要把握總復習的基礎性、全面性,又要兼顧學生學科思維的培養、素養的提升,以及對高考靶向的針對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策略上杜絕“經驗主義”,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在深入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改變教學策略,提升總復習的實效性和精準性。

一輪總復習中的大單元教學是將具體學科知識內容建立內在聯系,打破教材原有結構,整合構建符合學生認知和教學實際的體系,以提升總復習的效果。而UbD理論將教學設計為三個階段,以結果為導向直指課標提出的高考總復習的目標要求,建立在單元設計的大概念基礎上,適合對復雜的綜合性的學習目標進行整體把握。因此,基于UbD理論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對于高中歷史總復習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提升高考復習的質量和效能有重要的價值。筆者將《中外歷史綱要(上)》中關于中國近代史部分的第五單元進行整合,以歷史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為線索,以“唯物史觀”為內核,按照UbD理論模板設計及實施教學如下。

一、預期結果

1. 確定目標

UbD理論提倡目標的確定以“大概念”為引領。大概念是指學科領域中最精華、最有價值的核心內容,是連接事件關系的錨點。在有限的課時與總復習巨大的知識量的矛盾中,以最核心、最有價值的大概念做統帥,摒棄煩瑣而細碎的知識學習,抓住重點與重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并且強調目標是長期的、正式的,是考慮教學結果和評估的。在此,我們按照課標要求和歷史學科高考山東卷關于這部分知識的多維度細目表,以大概念的形式提出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是《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第五單元,這個單元屬于中國近代史內容中傳統概念里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的內容要求是:“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根據課標要求,本單元需要學生明確以時空觀念為線索的中國近代列強侵略的主要事件及其影響,中國各階級救亡圖存的斗爭的主要事件及其意義,以唯物史觀為內核的政治、經濟、思想和社會的變化及演進,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面向世界、與時俱進、學習先進、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識,并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了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定決心和光榮傳統。其中核心大概念就是“時空觀下中國近代史的侵略與抗爭”“唯物史觀下的社會形態的演變”,即“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2. 學生將會理解

UbD理論強調,“理解”是區別于“知道”的概念,它分為六個側面,即“能解釋”“能闡明”“能應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1],這六個側面構成成熟的“理解”。在歷史教學中應用UbD教學理論能夠使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追問式的理性思維、全面客觀的歷史視野和深刻內在的自我認識,避免了灌輸式教學的僵化和生搬硬套,使學生生成歷史感悟,真正體現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

本單元學生將要“理解”的是:能解釋中國近代四次列強侵略和各階級抗爭事件的主要過程及影響;能闡明“侵略”與“抗爭”之間的關系;能應用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兩條線索梳理史實;能洞察侵略和抗爭的必然性;能神入體會中國在艱難中進行近代化的步伐;能自知“落后就要挨打”和奮發圖強的愛國精神。

3. 學生需要思考的基本問題

UbD理論提出,“基本問題”是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以及揭示更多的問題,圍繞這些問題可架構學習深入和可遷移的理解。在總復習中設計基本問題,可以將離散的知識結構化、片面的事件整體化、割裂的史實連續化,促使學生改變背誦式學習,進行理解為先的深度學習,充分感知和運用所學知識。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定基本問題,將學生學習精準地、有針對性地引向高考總復習。在這里,教師提出激發思考和探究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思考,而不是給出標準答案。

本單元學生需要思考的基本問題是:幾次列強侵略的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特點;各階級抗爭事件發生的次序及其原因、結果和意義;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具體表現;近代化推動力量演變的歷史必然性。

4. 學生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預期結果中預先設定學生將要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可以使總復習更精準、高效。這是課標要求和高考考向的具體化,是“目標”和“基本問題”的細化,但又不是簡單地展開陳述,而是通過教師的預設,為學生學習賦能。因此,這部分是總復習的關鍵環節,也考查教師對高考考向的研究、對學生學情的把握、對教學內容的融合和對教學效果的評估能力。

根據確定的目標和基本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如下:(1)整合教材,打破原有體系,重建符合高考考向的知識結構。將第16課的“兩次鴉片戰爭”、第17課的“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以及第18課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整合為“侵略”線索;將第16課的“開眼看世界”、第17課的“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和第18課的“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整合為“抗爭”線索。(2)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通過三道高考選擇題的解答,體會侵略戰爭對中國不斷加深的影響以及中國人民抗爭不斷深入的時代趨勢。(3)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通過對高考真題的解析,使學生能夠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

二、評估證據

教師依據預期結果思考評估證據,即怎樣證明學生已經達到了要求,已經深入思考了基本問題,已經弄懂了并能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評估證據更像是“剪貼簿”,可以包括隨堂測試、表現性任務和開放性問題[2]。

1. 隨堂測試

(1)(2021年高考山東卷第5題)在近代中國,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師夷長技以自強”,從“維新”代替“洋務”再到革命取代改良,這一系列變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學東漸”的深入 B.民族危機的加深

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思想解放的推動

(2)(2022年高考山東卷第6題)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務新政,創辦一批近代企業;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這些舉措表明兩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處是( )

A.求富救國 B.實業救國

C.以商救國 D.富民救國

(3)(2021年高考湖南卷第7題)據表2可知,當時中國( )

A.對外貿易由出超轉變為入超

B.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民族工業出現了較快的發展

D.海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4)(2021年高考山東卷第17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圖5為清末兒童讀物《啟蒙畫報》創刊號(1902年6月23日)刊發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對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闡釋。

2. 表現性任務

(1)按照時空觀念下“侵略”和“抗爭”線索,以及唯物史觀下社會形態的演進自主整理復習筆記。

(2)以小組討論形式探究歷史規律性認識,如中國近代化進程是完全被動的結果嗎?如何評析“沖擊—反應論”?

(3)史論結合,根據材料評析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歷史影響。

3. 開放性問題

(1)如何理解近代中國在由傳統向近代轉化過程中社會形態的復雜性?

(2)如何理解近代中國與當代中國發展道路的歷史連續性,以及遺留的精神財富和精神包袱?

(3)還可以從哪些視角理解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對話、歷史與理論之間的相互檢驗?

三、設計學習

最具有代表性的理念,不是在教師嘴里,而是在學生心里?;赨bD理論設計學習,要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和核心地位。設計要求教師避免以往熟悉的教學思路,避免“經驗主義”。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的“教”是次要的,學生的“學”才是最主要的。同時還要思考學生學情,即學生完成任務時的勝任力和有效力,實質性地增加學習的價值。

本單元設計學習活動如下:

(1)讓學生明確課標要求和高考多維細目表的具體考向。

(2)閱讀教材,重構知識體系的筆記。

(3)布置相關高考題、小組討論的思考題。

(4)按照課時要求和學生認知特點安排活動的次序:第1課時熟悉課標和考向要求,并閱讀教材、整理筆記,進行知識網絡的搭建;第2課時隨堂測試和小組討論,展開深入思考和深度學習;第3課時依據學生前兩節課的收獲進行總結,從而完成知識的生成。

筆者基于UbD理論進行《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的總復習教學探索活動,深刻體會到“以結果為導向”設計的實效性和精準性,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深度思考和學習,課程凸顯了以學生為學習的核心的課改理念。其中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貫穿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交織在“基于理解”的六個側面中,穿插在“基本問題”里,體現在“設計學習”中,這種知識和能力的生成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枯燥、無趣和低效,大大提高了復習備考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94-95.

[2] 鐘啟泉,崔允漷.核心素養與教學改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71.

(作者系山東省實驗中學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趙繼瑩

猜你喜歡
逆向設計大單元教學
指向認知結構生長的大單元教學
學科融合,采用大單元教學模式,加強對智障學生語言溝通能力的培養
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淺談以“類化”思維改進中職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單元教學的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有效策略
氣缸蓋的三維掃描及逆向設計
基于OBE的逆向設計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核心置換
基于逆向工程的農用電動汽車殼體造型設計
基于多案例的汽車外觀逆向設計潛在侵權風險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