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明破曉
——薩拉烏蘇遺址的發現和早期研究

2023-09-22 08:57許渤松
化石 2023年3期
關鍵詞:考察團化石

許渤松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毛烏素沙漠的南緣,一條起源于陜西西北白于山北麓、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河流靜靜地流淌著。這就是薩拉烏蘇河,因河谷沿岸生長著紅柳,又被稱為紅柳河。烏審旗境內的薩拉烏蘇河由楊四溝灣、清水溝灣、滴哨溝灣、范家溝灣、邵家溝灣、米浪溝灣、三岔溝灣、楊樹溝灣等8個溝灣組成,由于河流侵蝕下切作用強烈,河床深深嵌入高原之中,河流沿著狹長的深邃溝灣內曲折的河道蜿蜒流淌,形成了壯麗的沙漠峽谷景觀。

一百年前,一名法國博物學家的到來使薩拉烏蘇從一條默默無聞的小河一躍成為舉世聞名的晚更新世動物群化石產地和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蜚聲海內外。他就是北疆博物院的創始人Emile Licent,中文名為桑志華。為了探索中國北方地區的地質和自然區系,尋找東亞遠古人類可能存在的證據,桑志華于1914年3月來到中國。以天津為基地,在那個兵荒馬亂、交通不便的時代,他經常只身一人在中國西北、華北及東北等地東征西考,白天探查采掘、攝影繪圖,夜間則在微弱的燈光下奮筆疾書,記錄所得。桑志華在25年間行程達5萬公里,其中的艱辛不難想象。

桑志華赴薩拉烏蘇發掘執照

1918年的薩拉烏蘇河(桑志華攝)

西部之旅,初探薩拉烏蘇

1918年5月,在來華后的第五年,桑志華第一次踏上了薩拉烏蘇這片土地。一開始,這只是他在1918年至1919年間持續達一年半之久的西部考察之旅中并不起眼的一段旅程。這次西行的主要目的是沿途采風、動植物采集和包括地貌、物候、社會等多方面的綜合考察,以及與各地的天主教社團初步取得聯系,為將來的科考工作打下基礎。

旺楚克一家人合影(桑志華攝)

5月26日,桑志華第一次來到小橋畔天主教堂,并在附近一帶的野外考察中發現“龍骨”,據其1924年出版的《黃河流域十年調查記》第686頁記載:“……從地質學角度看,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帶有許多化石。我在這里采集到了一些漂亮的標本,后來1922年我又在此工作,所采集的標本豐富了北疆博物院古生物部分的收藏。在南面的山里,化石也很多,但幾乎找不到一具完整的小型動物的骨架?!?/p>

第二天,桑志華又在薩拉烏蘇河下游再次發現含有化石的地層。此時他已敏銳地意識到該處地層的重要科學價值,不過由于當時沒有做任何發掘準備,他只好暫時離開,留待將來條件成熟時再回來發掘。此刻,薩拉烏蘇已在桑志華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決定將這里作為今后發掘的重點地區之一。

收獲滿滿,首次大規模發掘

桑志華再次踏上薩拉烏蘇的土地已經是四年以后了。這期間,1920年夏季他在甘肅慶陽的黃土和黃土底礫層中發現了中國第一批有確切地層記錄的舊石器,這個發現極大鼓舞了他,更加激起了他在中華腹地繼續尋找遠古人類遺跡的愿望;隨后,桑志華在1921年3月發表了《召告傳教士以及有關采集與寄送自然史物件之說明》,建立起以中國北方各地傳教士為主要成員的高效標本搜集網絡。

1922年5月末,桑志華開始著手進行赴薩拉烏蘇發掘的各項準備工作,尤其重要的是解決了發掘的通行證和執照問題。6月19日,他從天津出發,穿越山西北部五臺山、寧武森林一帶,到達陜西榆林地區,歷經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于7月30日傍晚終于再次來到小橋畔。

8月初,桑志華來到城川。此時,他在薩拉烏蘇發掘期間的一個關鍵人物出場了,這就是內蒙古牧民旺楚克(Wansjok),后來薩拉烏蘇的主要發掘點都集中在旺楚克家的領地內。據桑志華記載,旺楚克身體強壯、面容精干、不茍言笑,對化石十分著迷。他們很快成為了好朋友,交談的內容基本上都與化石有關。

上圖:從上游拍攝的王氏水牛發現地(桑志華攝);

下圖:從對岸拍攝的王氏水牛發現地(筆者攝于2021年10月19日)

1922年8月7日,桑志華來到旺楚克家所在地——邵家溝灣,并將營地安置在旺楚克家北側的山坡下,正式開始發掘。當年的發掘涉及到具體的地點共有18處,桑志華在行程和發掘日記中分別用字母A至R來表示,字母順序依據他在踏勘和考察過程中首次辨認出化石出露剖面的順序,其中還有好幾處都是旺楚克最先發現的。在薩拉烏蘇河沿岸的科考和發掘工作中,旺楚克不僅作為向導,為桑志華指引化石出露的位置和地層,同時他本人和家人都積極加入到發掘隊伍中,成為桑志華的堅定伙伴和得力助手。

上圖:從桑志華宿營地位置拍攝的J點(筆者攝于2021年10月20日)

巧合的是,在開始工作的第一天,桑志華便在邵家溝灣營地東北偏東方向的G點,在一大片崩塌的山體中,發現了“角的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大型??频墓趋阑?,包含有頭骨和大部分骨骼化石,“這里的地層以青色泥質砂巖為主,在貝殼狀的裂口處有些質地很細的青色黏土層”。這套化石給他的印象十分深刻,同時他敏感地意識到這一個體與其他??频牟煌?。因為尚未確認其種屬,因此在桑志華后來的發掘記錄中,凡涉及到這一個體之處均不厭其煩的用“角的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大型??频墓趋阑眮肀硎?,以示其形態特征上的獨特之處。隨后他又分別于8月18日和次年8月4日,在G點及其附近發現了包括兩根肋骨在內的其他一些骨骼化石。這便是后來頗有些傳奇色彩的王氏水牛(Bubalus Wansjoki)化石的發現經過,而“王氏水?!边@一名稱也正是為感謝旺楚克(Wansjok)一家在發掘工作中的貢獻而特意命名的。

下圖:J點地層照片(桑志華攝)

“牙”出驚天,人類化石出土

邵家溝灣的發掘多次受到洪水和混亂時局的干擾,桑志華一邊抓緊發掘,一邊隨時準備撤離。在1922年8月的工作中,有一處地點的發現將會舉世聞名,這就是位于桑志華宿營地北面大約100米處的J點。J點的發掘工作是從8月12日開始的,在8月17日的發掘日記中,桑志華清晰地記錄了在當天J點的出土物中有一枚人牙:“我發現J點的地層看起來非常復雜。這里發現了許多象類、羚羊和嚙齒動物的化石。另外還出土了繩紋陶器和上釉陶器、一顆人類的牙齒、馬牙化石、珍珠、一件燧石石器以及一枚康熙時代的銅錢。這套含化石的地層是經過二次沉積的,含有不同年代的甚至是現代的材料。不過所有的象類骸骨仍保存在當時死亡時的位置上。我給這個地層拍了一張照片?!?/p>

桑志華認為J點的地層經歷過二次沉積,其出土物的年代新老混雜、不太可靠,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確定,因此并未顯露出多少發現人牙的驚喜。而且,此時他也已經與巴黎方面取得了聯系,確信將來會有強大的外援來加盟他的團隊,進行深入研究。因此,當時他并未對這枚人牙給予特別的關注,僅僅將它與一起發掘出土的其他動物化石混在一起,等待打包運回天津。

另一個重要的發掘點是位于營地東側的A點,這也是8月7日最早啟動發掘的地點。在連續多日的發掘工作中,陸續有動物化石出土。直到8月24日,桑志華在該地點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一件燧石鉆具。根據對A點地層剖面的觀察,他推測此處一定還會有更為重要的發現。不過,此時薩拉烏蘇的發掘工作因時間和資金等問題已經整體進入尾聲,桑志華不得不暫時停止A點的發掘,決定以后再來。

德日進(前排右二)和導師布勒(前排右一)

1922年桑志華在薩拉烏蘇邵家溝灣的發掘從8月7日正式啟動,至8月26日正式結束,共持續了20天。如果加上前期各項準備和后續整理、打包化石,以及在薩拉烏蘇河上游一帶的考察與采集等,按照桑志華行程日記中的時間線,本年度薩拉烏蘇的工作是自7月31日開始,直到9月11日正式啟程返津之前結束,共計42天。這一年的收獲很大,化石、石器和動植物標本整整裝了52箱。一是首次發現薩拉烏蘇晚更新世哺乳動物群,發掘出土大量動物化石,包括舉世聞名的王氏水?;?、披毛犀和野驢骨架等;二是首次發現薩拉烏蘇邵家溝灣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并開展了第一次發掘;三是人類牙齒化石的出土,不過其重要科學價值直到第二年才被認識到。

1922年的回程之路也頗為兇險。桑志華本想按原路返回,但當時東邊軍閥混戰正值將平未平之際,散兵游勇和土匪強盜四處游弋,再加上薩拉烏蘇河水上漲,無奈之下,桑志華只能先取道寧夏,繞路而行。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次被迫繞路,桑志華才得以路過他心念已久的水洞溝一帶,第一次確認了水洞溝第一地點的大概位置。這便開啟了另一段故事,在此略過不提。

“河套人”牙齒化石模型(現藏天津自然博物館)

“?!薄暗隆甭撌?,開啟嶄新篇章

1922年8月在薩拉烏蘇發掘期間,桑志華深深感覺到經費預算和研究力量等方面的不足,迫切地需要法國方面的協助。當月中旬他便迫不及待地寫信聯系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部主任布勒的學生——當時已是著名古生物學家的德日進。在布勒的協調下,德日進決定次年到中國和桑志華共同開展工作。

1923年5月23日,德日進到達天津,與桑志華兩人相見恨晚。他們組成“法國古生物考察團”,急切地盼望立即出發趕赴薩拉烏蘇。不過,當時小橋畔一帶的軍閥混戰還在持續,時局動蕩不安,考察計劃被迫一再拖延。德日進只好借此機會在北疆博物院整理和觀察前一年薩拉烏蘇出土的動物化石。意外之喜此時到來,在一堆鴕鳥蛋皮和羚羊牙齒之中,他竟然再次發現了那顆人牙。此時德日進的專業判斷起到了關鍵作用,根據牙齒的石化程度,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顆人牙不同尋常。他們翻閱桑志華當時的記錄,確定了這顆人牙的出土位置和地層,并決定此次去薩拉烏蘇一定要到這個地點再繼續發掘。

關于這顆牙齒后面的故事人們便耳熟能詳了。經加拿大籍解剖學家步達生的研究鑒定,確認這是一顆8歲左右人類兒童的左上外側門齒,德日進則根據其石化程度分析確信其年代屬于更新世晚期。步達生將這顆牙齒命名為“The Ordos Tooth”,裴文中先生后來將其所代表的古人類稱為“河套人”?!昂犹兹恕毖例X是中國境內出土的第一件有準確地點和層位記錄的古人類化石,具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其發現標志著中國古人類學研究的開端。

1923年6月12日,考察團終于從天津啟程。他們先乘火車經北京至張家口,因得知鄂爾多斯一帶混亂戰局仍在持續,出于安全考慮便決定沿黃河北上至包頭,然后走黃河北岸的路線繞一個大圈。桑志華與德日進并不急于趕路,他們沿路考察,先是在三盛公一帶發現化石,而后在前一年桑志華確認過的水洞溝地點發現了舊石器!桑志華和德日進激動萬分。就在此時他們得到消息,鄂爾多斯一帶的戰事暫時平息了。經過討論,他們立即決定先去薩拉烏蘇,待薩拉烏蘇的工作完成后再返回水洞溝進行系統發掘。7月30日下午考察團到達了城川,隨即再次來到邵家溝灣,對薩拉烏蘇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系統發掘。

1923年的發掘自7月31日持續至8月25日,考察團內部實行了有效的分工協作,桑志華主要負責組織發掘和繪圖照相,德日進則側重于地層研究。A點是本次發掘的重要地點之一,8月13日起,考察團決定將A點稱為“旺楚克剖面”(gisement Wansjok)。重要的發現于8月18日到來,在“旺楚克剖面”發掘出土了很多加工過的小型石英巖和燧石石器,以及破碎的動物骨骼,考察團分析認為這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火塘”。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旺楚克剖面”的考古發掘工作面較1922年大為拓展,在原A點的基礎上分別向北和向南延伸,長度達到200米。

旺楚克剖面(A點)全貌(桑志華攝)

旺楚克剖面(A點),舊石器時代地層發掘工作面(桑志華攝)

因薩拉烏蘇河水上漲,考察團在8月25日結束了在邵家溝灣的發掘工作,全面打包。他們于8月26日離開小橋畔,到陜西榆林的油坊頭一帶考察。出發前,旺楚克向桑志華表達了希望能繼續發掘A點工地北部的想法,桑志華建議他一定要謹慎,多日的發掘已使得工地越來越面臨滑坡和塌方的危險。不幸還是發生了,在考察團9月9日返回小橋畔時聽到了噩耗,旺楚克的女婿在幾天前的發掘中遭遇塌方犧牲了。桑志華懊悔不已,在日記中痛心自責道:“我一直在后悔讓他(旺楚克)在我不在的時候工作。我們本應該關閉工地。這樣就能夠避免這場災難?!@個不幸的消息沉重打擊了我,令我痛心不已。這一悲痛事件充斥在我整年的記憶中,刻骨銘心?!睆倪@段文字中,我們能真切感受到科學家在冰冷理性之外所具有的溫情與人性。

《中國的舊石器時代(法文原版)》

碩果累累,構建學術根基

1923年“法國古生物考察團”在薩拉烏蘇收獲頗豐,共發掘出土動物化石和石器達26箱,尤為重要的是確定了A點(“旺楚克剖面”)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居址。隨后,桑志華與德日進對包括薩拉烏蘇在內的黃河流域一帶的工作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研究,于1924年發表了三篇地質學方面的報告《鄂爾多斯南部和西部邊緣的地質觀察報告》、《鄂爾多斯地質補充觀察》、《鄂爾多斯北部、西部和南部邊緣的地質》及一篇考古學報告《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發現》;1925年,桑志華和德日進在法國《人類學》雜志上發表了《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一文,這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第一篇綜合性的研究報告;1926年,桑志華、德日進和步達生合作撰寫了關于“河套人”牙齒化石的專門研究論文《河套東南部洪積期人牙之發現》,發表在《中國地質學會志》第五卷中;1928年,桑志華和德日進與布勒(M. Boule)、步日耶(H. Breuil)合作撰寫并出版了《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一書,該書是有關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第一部綜合性學術專著,成為日后中國古人類-舊石器研究領域多學科結合研究的范式(該書中文版由李英華和邢路達翻譯,科學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

桑志華和德日進在薩拉烏蘇的工作是開創性的,從理論、方法到實踐等各個方面都兼具國際視野和世界水平,與當時在其他地域取得的科考和研究成果一同構建起中國古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第四紀地質學和古哺乳動物學等學科發展的基石。其后一代代國內外學者在此基礎上不斷砥礪奮進、上下求索,一次次將中華大地上的人類歷史推向更為悠遠的過去。

薩拉烏蘇,一片沙漠之中的綠洲,一段悠遠歷史的見證,一部人類文明的史詩。它如同一面穿越時空的鏡子,反映我們的過去,也照亮我們的未來。百年前,當一名法國科學家不遠萬里來到此地,面對東方冉冉升起的朝陽而陷入沉思時,科學理性的光輝與浪漫的東方夢想不期而遇、交相輝映,編織出一首綿延百年的序曲;如今,百年未有之變局不期而至,人類再次面臨抉擇與挑戰。先賢如能預見未來,當直面這輪紅日,睿智的頭腦中是否會迸發出驚嘆:這究竟是人類的落日,還是新人類的黎明!

猜你喜歡
考察團化石
重慶涪陵榨菜產業迎來河南考察團
“和澳同游,麥向大洋洲”——和麥賀達考察團暢游澳大利亞
“上合”十二國文化商貿考察團專程考察奧飛
網印行業海外拓展之旅——美國SGIA展考察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戰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戰
化石
冰化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