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鱔仿生態人工繁養技術淺析

2023-09-26 03:11張秋明榮仕嶼張訊潮裴琨農新聞黃愷黃廣杰廖雪芬林圓圓劉詩媛
廣西農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黃鱔出苗率親本

張秋明 榮仕嶼 張訊潮 裴琨 農新聞黃愷 黃廣杰 廖雪芬 林圓圓 劉詩媛

(1.廣西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崇左 5321999 ;2.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廣西 南寧 530022;3.廣西九農咨詢策劃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2;4.防城港市漁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防城港 538000;5.貴港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廣西 貴港 537100)

黃鱔(Monopterus albus)肉味鮮美,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隨著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黃鱔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但由于人工繁育苗種奇缺,養殖普遍使用野生苗種,而野生苗馴養困難,寄生蟲病嚴重,養殖成活率低,養殖效益不高。近年來,為了解決黃鱔苗種問題,保護黃鱔自然資源,確保黃鱔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利用防城港市旺眾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黃鱔養殖場,開展了黃鱔仿生態人工繁養技術試驗研究。在黃鱔親本產前培育池中,放置用塑料帶捆綁成扎的仿生態水草叢供黃鱔躲藏隱蔽。在溫室大棚土池里模仿野外黃鱔產卵洞穴環境,在土池邊人工建造黃鱔產卵洞穴,誘導黃鱔入洞穴交配產卵。收集黃鱔受精卵開展人工孵化,孵化率高達96.16%以上。投放仿生態水草叢做鱔巢,開展鱔苗培育,黑仔苗出苗率90.98%,稚鱔出苗率35.73%,幼鱔出苗率93.95%,苗種繁育效益良好。

1 材料和方法

1.1 親本

選用防城港市旺眾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黃鱔養殖場養殖的商品鱔,要求:體色鮮艷,無傷殘,無畸形,無病,強壯,體長35 cm以上,體重50~100 g/尾。

1.2 繁育設施

1.2.1 親鱔培育池

親鱔培育池采用P V C 板材制作,長2 m,寬1 m,深0.4 m。池中放置用塑料帶做成的長30~40 cm、寬0.5~1 cm 的捆綁成扎的仿生態水草,供黃鱔躲藏隱蔽。

1.2.2 親鱔產卵池

親鱔產卵池面積為20~30 m2,池深40~50 cm。采用粘性泥土模仿野外黃鱔洞穴在土池邊建造產卵洞穴,每隔45 cm 建一個洞穴,內空直徑25~35 cm,水下入口直徑5 cm,洞穴頂上開有直徑10 cm 的觀察孔,孔上覆蓋有可移動的遮蔽物。

1.2.3 孵化池

采用塑料盆制作,面積0.35 m2,池深25 cm。在池中放置用塑料帶做成的每片寬0.5 cm、長15~20 cm捆綁成扎的仿生態水草作為孵出鱔苗的隱蔽物。

1.2.4 苗種培育池

苗種培育分黑仔苗、稚鱔、幼鱔等三個階段培育。池中放置用塑料帶做成的每片寬0.5 cm、長15~30 cm 捆綁成扎的仿生態水草作為苗種隱蔽物。苗種培育池類型見表1。

表1 苗種培育池類型表

1.3 水源水質要求

水源充足,清新無污染,常年水溫在18~32℃之間,pH 值5.5~6.8,溶解氧5.0 mg/L 以上。

1.4 繁育方法

1.4.1 親鱔產前培育

(1)消毒 放養前維修好培育池和相關設施,用5%鹽水浸泡培育池3~5 d。

(2)親鱔放養 按150~200 尾/ m2放養。放養前注水15 cm,并調節培育池水質,使水質與親鱔原來生長環境水質相近。黃鱔入池后,潑2~3 g/m3的Vc 抗應激。

(3)飼養管理 投喂飼料為人工配合飼料和蚯蚓、魚等肉糜,按1:1 的比例混合投喂,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2~5%。每隔7 d 拌料投喂Ve 促性腺發育,每次連續喂3~5 d。每隔10 d 檢查1 次黃鱔親本性腺發育情況,評價♀♂比例、性轉化狀況和卵巢、精巢成熟度。

1.4.2 親鱔產卵期培育

(1)清池消毒 放養前修整產卵池,構筑好產卵巢穴,用2 mg/L 聚維酮碘浸泡產卵池3~5 d。

(2)親鱔放養 產卵池注入水25~30 cm 后,選擇體色鮮艷、性腺發育良好、下腹部膨大柔軟呈淺橘紅色的健康強壯親鱔放養,放養量按1.5 尾/洞穴計算,放養總數60~90 尾/池。親本入池后,全池潑灑Vc(2~3 g/m3)抗應激。

(3)飼養管理 投喂飼料為人工配合飼料和蚯蚓、魚等肉糜,按1:2 的比例混合投喂,每隔1 d投喂1 次,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2~5%。沿池邊產卵洞穴多點投喂,盡量讓洞穴中的親鱔攝食到食物。投喂1 h 后巡池檢查,撈除殘料和池中廢物。每隔3~5 d采取邊進邊排、進排水量相等的方式換1次水,換水時避免產卵泡沫巢損壞,控制水溫變化不超過2℃、pH 值變化不超過0.3。

(4)產卵標記 每天早上檢查1 次產卵洞穴,發現親鱔產卵,及時用標志簽標記出來。標志簽對應表示親鱔吐泡沫筑巢階段、產卵受精階段、受精卵可回收階段。洞穴內泡沫巢會從白色向乳黃、深黃變化,未受精卵呈白色,受精卵呈棕黃色或淺黃色,泡沫巢深黃表示可以收卵。一般每隔1 天調整1 次標志簽順序,標記受精卵進入可回收階段就收卵。

(5)親鱔回收 產卵期結束后,檢查親鱔生長、發育情況,了解親鱔是否產過卵。把未產卵的親鱔回收放入親鱔培育池培育;產過卵的轉為雄性黃鱔,被回收作商品鱔銷售。

1.4.3 黃鱔人工孵化

(1)孵化前準備 檢查孵化設施是否完備、性能是否良好,按孵化池水深3~8 cm 調試池水流速。用5%食鹽水浸泡孵化池3~5 d,消毒后排除消毒水。對產卵池、蓄水池的水質進行分析,調節好水質。

(2)魚卵收集 采用塑料盆、撈網等工具收集受精卵,裝卵1000~3000 粒/盆。收卵時,用盆裝池水5~10 cm,移開產卵洞穴上的遮蔽物,輕輕從觀察孔扒開洞穴泥土,保持卵巢泡沫不散,用撈網捕撈受精卵放入塑料盆,收完卵后重新構筑好產卵巢穴,回收標志牌,控制30 min 內完成收卵。

(3)清除雜質 魚卵收回后,用孵化池的水調節水質平衡(收卵盆水溫與孵化池水溫相差不能超過2℃)。通過流水的方法清除泥砂,清除雜物,用5‰鹽水浸泡10 min,最后把干凈的卵放入孵化池。

(4)魚卵孵化 每個孵化池放魚卵1500~2000粒。采用微流水進行孵化,池水深3~5 cm,水流速以水動卵不動為準,一般在2~5 cm/s 范圍內調控。每隔2 h 檢查1 次孵化情況,清除孵化池中壞卵和鱔苗破膜留下的卵膜,防止池中有機質污染水質。每天上午、下午檢測水質情況各1 次,控制孵化用水與孵化池水溫度相差不超過2℃、pH 值相差不超過0.2。當池水中氨氮超過0.5 mg/L 或亞硝酸鹽超過0.03 mg/L,加大進排水量,降低有害物質含量。

(5)卵黃苗管養 受精卵孵化5 d 左右破膜出苗。破膜后的鱔苗體長1.5~2 cm。卵黃囊一般3~5 d消失。這段時間控制出水,減緩流速,適當增加隱蔽物讓幼苗躲藏,避免卵黃苗逆水游動過度消耗體力。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檢測水溫、氣溫情況各1 次。當育苗池水溫和環境氣溫相差超過3℃時,采取給孵化池吹暖氣或冷氣的辦法,升高或降低育苗環境氣溫,使水溫、氣溫平衡。定期清除死苗和池底附著的有機質,清洗隱蔽物,確保水質良好、穩定。

(6)開口馴食 卵黃苗吸收卵黃生長,隨著卵黃囊的消失而長大變化為黑仔苗(體長2.5 cm 以上)。當卵黃囊消失一半后,進行開口馴食,以確保鱔苗生長營養。投喂紅線蟲(水蚯蚓),在隱蔽物四周投喂3~5 個點,投喂量以投喂10 min 內吃完為準。

(7)收苗 當卵黃苗變為黑仔苗,游泳從彈跳性游動轉為平衡性自由游動,主動攝食,即可收集苗換池培育或在原池進行培育。采用塑料盆、桶或撈網等工具收集苗,細心操作,避免苗體表粘液脫落和損傷。

1.4.4 苗種培育

(1)放養前準備 清除培育池中雜物、池底有機物,用5%鹽水浸泡3~5 d,消毒殺菌。檢查池是否漏水,調試進排水閥靈敏度,測定進水流速和池水不同水深所需的進水時間,調整隱蔽物位置,保證培育設施運行良好。根據苗種大小進水,進水后檢測池水的水質狀況,供放養苗種調控水溫、水質作參考。

(2)苗種選擇 選擇體色一致、體表無附著物、無傷殘、無畸形、無病健壯的苗種。選苗要求:黑仔苗自由游動,主動開口攝食,體長3 cm 以上;稚鱔游動活潑,快速躲藏,主動攝食水生陸生小動物,體長6 cm 以上;幼鱔游動活潑,快速躲藏,嗅覺靈敏,主動攝食動植物配合餌料,體長15 cm 以上。

(3)苗種放養 苗種培育實行單養,根據養殖設施狀況確定放養密度。苗種放養密度見表2。

表2 苗種放養密度表

(4)飼料投喂 黑仔苗以紅線蟲(水蚯蚓)為主,蚯蚓、魚肉為輔;稚鱔以蚯蚓、魚等制成混合飼料為主,人工配合飼料為輔;幼鱔以人工配合飼料、蚯蚓肉、魚肉等制成混合飼料為主,單投人工配合飼料為輔。日投飼量為苗種總體重的2~3%,每天投喂1~2 次。投喂飼料1 h 后,換水清除池中殘餌、糞便。每隔5~10 d 調整一次飼料配比,培育至幼鱔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并可出售為止。

(5)苗種大小分篩 按6 cm、10 cm、15 cm 以上的規格分篩培育中產生的大小不同的苗種,把相同規格放在一起培育,以確保苗種健康生長。

(6)病害防治 每天巡查3 次以上,檢測水質,檢查苗種生長動態與攝食、培育設施運行情況,防止鳥、蛇等進入池中掠食苗種。每隔5~7 d 換一次養殖池中的隱蔽物,并用5%食鹽水消毒殺菌,晾干備用。水源水和池水溫度相差超過3℃時,應緩慢加水,換水后潑Vc 抗應激。高溫季節,采取培育池遮蔭、噴水和加深池水的方法,控制水溫不超過32℃,每隔5 d 潑1 次Vc 抗應激。發現魚病,認真診斷,及時對癥治療。

(7)幼鱔收集 當幼鱔主動開口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全長達到15 cm 以上時,可收集用于養成或分疏培育大規格魚種。

2 結果與分析

2.1 親鱔回捕量

2020 年4 月21 日把親鱔放入親鱔產卵池,親鱔在產卵池中培育、自行交配產卵[1]。產卵期結束后于2020 年11 月15~30 日采用籠捕方式起捕收集。放養親鱔52.9 kg(846 尾),回捕親鱔63.4 kg(659尾)。按回捕率(%)=回捕量/放養量×100%的公式計算。產卵池的親鱔放養量和回捕率見表3。

表3 產卵池的親鱔放養量和回捕率表

本試驗放籠起捕黃鱔,連續7 d 沒有再發現黃鱔才停止籠捕,親本回捕量為659 尾,回捕率為77.90%,與本試驗場養成成活率95.70%比較相差較大,這與在產卵期培育過程中親鱔死亡有關,原因是黃鱔有自相殘食[2]和競爭產卵領地、配偶[3]的習性,咬傷死亡。所以,要提高回捕率,應加強投餌管理,盡量選擇與原來同池的親鱔放在一起,減少互相傷害。

2.2 苗種繁育出苗量

在本試驗采取收卵進行人工孵化,孵出卵黃苗后先在孵化池中培育。卵黃囊消失、體色變黑、主動攝食后,出苗進行黑仔苗、稚鱔、幼鱔等階段的培育,最后出幼鱔(體長16~28.5 cm,體重5~22.0 g)進行養成。于2020 年5 月6 日開始收集受精卵進行孵化,2020 年8 月20 日停止收卵孵化,2021 年1 月29 日分出幼鱔進行養成。按公式孵化率(%)=收獲卵黃苗/受精卵×100 計算孵化率,按公式出苗率(%)=放養量/出苗量×100 計算出苗率。黃鱔苗種繁育不同階段出苗情況見圖1。

圖1 黃鱔苗種繁育不同階段出苗情況

本試驗共收集受精卵(平均直徑0.4 cm,重0.037 g/粒)17.98 萬粒,孵出卵黃苗17.29 萬尾,孵化率96.16%,孵化率較合理。方建平等[4]對黃鱔懷卵量的調查研究表明,黃鱔懷卵量可達1250粒/尾。本試驗親鱔懷卵量均過850 粒/尾,放養親鱔846 尾。按雌雄比例2∶1 來計有雌鱔564 尾,每尾雌鱔產受精卵約319 粒??梢?,受精卵收集還有可提升的空間,需加強親鱔培育管理。

在苗種培育中,黑仔苗培育階段黑仔苗因出現水霉、上草、脫粘等現象大量死亡,致使收獲稚鱔偏低,僅5.62 萬尾,出苗率35.73%,影響最后的幼鱔出苗量。因此,解決黑仔苗培育階段的死亡問題,提高稚鱔出苗率,增加幼鱔出苗量,成為當務之急。

2.3 繁育效益

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投資折舊的條件下,對生產經營投入進行分析,價格按當地市場銷售價計算,具體黃鱔繁育投入和產出情況見表4。

表4 黃鱔繁育投入和產出情況

在自繁自養模式下開展人工繁育,投入成本57184.00 元,產出73078.00 元,利潤為15894.00 元,投入產出比率為27.79%,即開展自繁可節約購買苗種費用15894.00 元。因此,進行商品鱔養殖的養殖戶可在養成過程中適當選留部分鱔作親本。黃鱔繁育投入和產出情況見表4。

3 討論

3.1 仿生態人工繁養體系

本試驗開展黃鱔苗種繁育的設施主要包括仿生態水草、仿生態親本培育池、仿生態親本產卵池、仿生態人工孵化池、仿生態人工苗種培育池、仿生態黃鱔人工養成池等,這些設施和技術措施一起構成黃鱔仿生態人工繁養基本體系(如圖2)。

圖2 黃鱔仿生態人工繁養基本體系構成圖

本試驗是按照流程“挑選黃鱔親本→親鱔產前培育→親鱔產卵期培育→人工孵化→黑仔苗培育→稚鱔培育→幼鱔培育→捕撈幼鱔養成”來實施的。養殖企業(戶)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自己養殖場用水、用地、人員、黃鱔資源量和市場等特點改造設施,制定適合自己的技術操作流程,構建體系,進行黃鱔仿生態人工繁養生產。

3.2 仿生態人工繁養的親本預留

胡寶林等[5]研究黃鱔人工繁殖時提出每年年底從成鱔池中選親鱔,筆者認為應提前至黃鱔未減食的秋季,讓親鱔性腺發育更好,避免高密度養殖的原因致親鱔不產卵[6]。

防城港市小池養成(面積為2~8 m2)上市規格100 g/尾以上,一般產量10 kg/ m2左右,成活率可達90%。按公式:幼鱔需求量(尾/ m2)=產量÷規格÷成活率,幼鱔需求量(尾/ m2)為111尾/ m2。本試驗使用親鱔52.9 kg(846 尾),獲幼鱔5.28 萬尾,即1 kg 親鱔獲998 尾幼鱔。由此可知,使 用1 kg 親 鱔 可 為8.99 m2(998 尾÷111 尾/ m2)養成池提供幼鱔。養殖企業(戶)可按照本計算方法結合自己繁育、養成水平來確定親本預留量,也可以8.99 m2/kg 作參考數值來預留繁育親本量。

3.3 仿生態人工繁養的技術難點

黃鱔懷卵量少,一般為200~1200 粒/尾,因此導致產卵量少,這成為黃鱔繁育的難點。本試驗黑仔苗培育至稚鱔出苗率僅35.73%,其他階段培育都超過90%,說明黃鱔繁育另一個難點就在黑仔苗培育階段。究其原因,一是黑仔苗偏愛水蚯蚓,開口馴食用其它餌料苗不吃或少吃;而水蚯蚓帶有大量的細菌、寄生蟲,黑仔苗吃后常生病甚至死亡。二是黑仔鱔苗正在變態,鰓弱化,過度采用吞空氣呼吸,水溫和氣溫相差超過3℃都會引起不適,易上草、脫掉體表粘液,導致死亡。三是苗孵出5~10 d有尋洞穴居的習性[3],在黑仔苗階段,營造的條件無法達到其棲息要求。因此,提高黃鱔繁育苗種出苗量,除了提高親本懷卵量外,應探尋解決黑仔苗適口料和投喂的方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3.4 仿生態人工繁養的優點

黃鱔繁育可采用小池和小型孵化器,設施建造材料來源廣,建造工藝簡單,設施占用空間小。采用仿生態人工繁育獲得的鱔苗開展養成,能避免購買苗種時帶來的疫病,不僅養殖成活高,而且不需要再馴食、分篩規格,減少工作量,降低養殖風險和成本。采用仿生態繁養模式,還可節約購苗成本,適時調整規模和上市規格,經營靈活,降低養殖成本和風險。

4 結論

在仿生態人工繁養模式下,黃鱔受精卵孵化率高達96.16%以上,苗種培育,黑仔苗出苗率90.98%,稚鱔出苗率35.73%,幼鱔出苗率93.95%,取得了較好的黃鱔苗種繁育效益。

本文總結闡述的仿生態環境下親鱔產前培育、親鱔產卵期培育、黃鱔人工孵化、苗種培育等技術,可供黃鱔養殖技術研究、推廣和生產者參考。

猜你喜歡
黃鱔出苗率親本
早播條件下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種與種衣劑處理對花生出苗的影響
玉米種子生產基地親本保護對策研究
黃鱔料占全國的70%,今年特種料將激增40%,看這家企業如何再造輝煌?
幾種蘋果砧木實生后代與親本性狀的相關性
提高玉米密植品種出苗率技術要點
摳黃鱔
池塘小網箱養殖黃鱔
云瑞10系列生產性創新親本2種方法評價
不同基質對萬壽菊出苗率和扦插成活率的影響
新陳菜種使用有技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