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古詩十九首》的選編與傳播*

2023-09-26 03:48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古詩十九首國文教科書

李 鵬 飛

(阜陽師范大學文學院, 安徽阜陽 236037)

《古詩十九首》(1)《古詩十九首》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以下簡稱“《十九首》”)自從被《昭明文選》收錄以來,一直被推崇為中國詩歌的經典。學界對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古詩詞選編有斷代性、比較性、整體性的研究,但個案研究較為缺乏?!妒攀住纷?0世紀初進入現代中學教科書體系,其選編與傳播的歷程,在學術界同樣罕有關注。一百多年來,中學語文教科書對《十九首》的選編經歷了萌芽、繁榮、缺失、復興等多個階段。從傳播內容視角出發,討論其選編機制、選編要點和經典意識,以期為進一步探索《十九首》的傳播與經典化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要點提供一些基礎。

一、《十九首》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選編概況

1.民國初年:萌芽期

1908年出版的吳曾祺所編《中學國文教科書》與林紓所編《中學國文讀本》都不曾選錄詩歌。民國初年的中學語文教科書有不選錄詩歌的,選錄詩歌的教科書有選錄漢代詩歌不選錄《十九首》的,概況如表1所示。第一本選錄《十九首》的現代中學語文教科書是劉宗向在1914年編撰的《中等學校國文課本·國文讀本》(以下簡稱“《國文讀本》”)。

表1 20世紀10年代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十九首》的選錄情況

劉宗向,1908年畢業于京師大學堂,大學之時即計劃編輯《國文讀本》,歷時四五年屢易其稿。他不把清代科舉制影響下的“作文之法”作為教科書編寫的核心目標,而是力圖扭轉“弁髦國俗,鄙夷宗祖,自惡其族”[1]8的晚清西學東漸潮流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強大沖擊。他又說,“陶冶性情,又匪是莫賴?!蕷W西讀本均有詩歌”[1]8,選錄詩歌的體式既繼承了中國文學教育“陶冶性情”的觀念,也參考了西方現代教科書體系。

劉宗向所編《國文讀本》第三冊中的“別錄二古體詩”選錄詩作多為古代文學經典,依次為:蘇武《別詩四首》、李陵《與蘇武詩三首》《古詩四首》《古詩二首》、蔡琰《悲憤詩》、曹植《贈白馬王彪六首》、鮑照《擬行路難八首》《木蘭詩》、李白《蜀道難》、杜甫《北征》《前出塞七首》《后出塞三首》《高都護驄馬行》《冬狩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韓愈《謁衡岳廟逐宿岳寺題門樓》、李商隱《韓碑》、吳偉業《永和宮詞》。該教科書在目錄中以《古詩四首》而非《古詩十九首》稱呼其所選四首詩,僅在正文中稱為《無名氏古詩十九首》。同一系列還有《古詩二首》(《上山采蘼蕪》《四座且莫喧》)。將蘇李詩置于《十九首》之前,并不符合古人視《十九首》為五言詩之母的觀點。由此可見,盡管他已經認識到《十九首》的文學價值和經典性,但對其經典性的凸顯仍不夠充分。

《十九首》進入現代中學語文教科書與中國現代學制的建立時間相一致。1912年1月9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此后,在學制上形成初小四年、高小三年、中學四年、大學三年或四年的“壬子癸丑學制”。劉宗向選錄的《十九首》在教科書第三冊,接近今天的高中學段。與之類似,一百多年來《十九首》大都是選錄于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2.20世紀30—40年代:繁榮期

20世紀20年代流行的中學語文教科書普遍沒有收錄《十九首》。進入20世紀30年代,《十九首》的收錄進入繁榮期,有12種教科書收錄《十九首》且66.67%是收錄全部篇目,如表2所示。

表2 20世紀30—40年代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十九首》選錄情況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缺失期與復興期

(1)20世紀下半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語文教科書編寫趨于統一,在指導思想上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1956年,高中語言、文學分別設立教學大綱,文學作品有了較多的教學空間?!陡呒壷袑W文學教學大綱(草案)》規定“指導學生根據文學史系統學習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2]397-398,是教養任務的重要內容。高中第一學期選《行行重行行》《青青陵上柏》《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四首并要求背誦。不過,受條件所限,這一大綱并未在教科書編寫中真正落實。從此時至20世紀末,中學語文教科書不再收錄《十九首》。

(2)2000年至今

2000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2]552確定《迢迢牽牛星》為基本背誦篇目。同時,這一時期的中學教科書進入一綱多本時代,《十九首》被各類初、高中教科書收錄的現象較為普遍。2017年以后,統編本語文教科書也收錄了《十九首》,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2000年至今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十九首》選錄情況

(3)港臺地區及馬來西亞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十九首》選編

香港教育局1990年制定的《中國語文科中一至中五課程綱要》[3],將《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樓》《迢迢牽牛星》設為中學三年級指定篇目。香港教育局2021年制定的《中國語文課程》[4]關于中一至中三年級的建議篇章篇目,選錄《行行重行行》《迢迢牽牛星》。各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多收錄《十九首》,部分如表4所示。

表4 近年中國香港部分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十九首》選錄情況

我國臺灣地區語文教科書在收錄《十九首》上延續了民國時期的傳統。1999年,臺灣開始實行一綱多本政策,高中教科書選錄《十九首》較為普遍,也有四家初中教科書選錄,具體情況見表5。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高中《華文》教科書,是根據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課程局所擬訂的《馬來西亞華文獨中高中華文課程標準》編寫的?!度A文》高一下冊第3單元《樂府詩與古詩十九首》選有《行行重行行》。

二、《十九首》在中學教科書中的選編機制分析

1.影響《十九首》選入中學教科書的若干因素

(1)“厭世思想”與“享樂主義”的指摘

20世紀10—20年代,僅有劉宗向所編教科書收錄《十九首》,同時期中學語文教科書收錄蘇李詩卻較為流行,這是后所罕見的。1927年,穆濟波主編的《新中學教科書高級古文讀本》不收《十九首》,收蘇李詩三首,可謂代表?!妒攀住放c蘇李詩同屬漢末無名詩人創作的五言詩,都是“古詩”一類。當代學者一般認為《十九首》為中國文學經典,成就與影響遠在蘇李詩之上,而且明清詩人及理論家也多推崇《十九首》。為何在民國初年的教科書出現崇蘇李詩抑《十九首》的現象呢?

這應與當時學術界對《十九首》消極思想的批評有關。梁啟超所著《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初稿寫于1924年,相關論述很能代表時人的看法。書中說:“從內容實質上研究《十九首》,則厭世思想之濃厚——現世享樂主義之謳歌,最為其特色”,“千余年來中國文學,都帶悲觀消極的氣象,《十九首》的作者怕不能不負點責任哩”[5]131-132。在梁啟超眼中,近世中國文學中的悲觀消極的傾向,居然都要溯及《十九首》的影響。梁啟超“詩界革命”思想主張詩歌要有“新意境”,要有變法圖強和尚武的愛國主義思想?!妒攀住分胁糠制滤w現的人生苦短、追逐功名毫無意義當及時行樂的思想,與梁啟超所提倡的尚武、陽剛的精神格格不入。為鑄就“新民”,消除《十九首》對國民性格的負面影響,主張將其逐出文學教育體系實屬必然。

另一方面,梁啟超對蘇李詩的藝術價值與詩歌技術都給予很高的評價,以替代《十九首》在古詩中的經典地位。他說:“擬李陵的‘良時不再至’和‘攜手上河梁’兩首,真算送別詩的千古絕唱!……把極熱烈的情感像放在熏爐中用灰蓋住,永遠保持溫度,真極技術之能事?!盵5]140梁啟超的看法是當時學界流行觀點的反映,又在當時產生了較大影響。此時中學教科書中《十九首》的遇冷與蘇李詩的流行就是這種編選思路的反映。

(2)“貴族文學”與“平民文學”的界定

“五四”文學革命中,陳獨秀把“推翻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當作重要主張,要“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而落后的貴族文學、古典文學、山林文學則是與“阿諛夸張虛偽迂闊之國民性,互為因果”[6]。國民文學即平民文學,在當時的文化精英們看來,舊的貴族文學是造就國民劣根性的根源,而平民文學、白話文學、民間文學則是賦予文學新生命、推動文學發展的動力。

胡適在《國語文學史》中論述漢魏六朝的平民文學時未論及《十九首》,僅在文后列為參考。黎錦熙在該書《代序》中稱“五言的《古詩十九首》以至《孔雀東南飛》大約都是經過民間之‘謳’而經過當時好事的詩人之斧削的”[7]7,將《十九首》列為貴族文學。1923年,胡適主持制定的《高級中學第一組必修的特設國文課程綱要》將文學部分明確分為貴族文學與平民文學,并注明漢唐時期的平民文學為南北樂府[2]281。這一時期語文教科書收錄的漢及南北朝樂府較多,占據了漢代詩歌的主要篇幅容量,重視古樂府也是重視平民文學(民間文學)的體現。

20世紀30年代,學術界完成了對《十九首》“平民文學”價值的闡釋,《十九首》開始大舉進入高中教科書。周作人曾說,“貴族文學形式上的缺點,是偏于部分的,修飾的,享樂的,或游戲的”,“平民文學應該著重與貴族文學相反的地方,是內容充實,就是普遍與真摯兩件事”[8]。源于此,這時的學者多從“普遍”與“真摯”兩點發力,闡釋《十九首》的美學價值。

1925年,賀揚靈出版《古詩十九首之研究》,對《十九首》做出“已臻化境”“空前絕后,永成絕響”的極高評價,提出真摯以及表達人的普遍情感經驗的藝術性是其突出特點,“這皆由于它的內容情感很真摯,想象很豐富,思想很健全,人格很偉大,兼施以藝術上的種種結構,故能言常人欲言而不能言的,更能表現常人之力所不能的盡處”[9]46-47。學者徐禪心在192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總結得更為全面:“總括起來說,古詩十九首在中國文學上要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因為:(a)到古詩十九首,中國才有純粹整粹優美的五言詩。上承國風,下開建安魏晉五言詩的風氣。(b)是當時無名詩人抒情詩流傳到現在的一個總匯。(c)是當時的平民文學,假使漢代的文學,僅僅是些貴族的僻賦,豈不令我們太失望?(d)影響于后世詩甚大,成了中國五言詩的冠冕與模范。(e)有豐富的內容,都是感情的流露,故真摯自然而婉轉。(f)有極自然的音節,修辭造句都極佳妙?!盵10]在此,徐禪心將《十九首》完全納入“平民文學”的范疇,并將之作為文人詩的先導與中國詩歌的典范,為《十九首》進入國民教育體系掃清了障礙。

(3)文學史與文學經典意識

1923年胡適起草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高級中學公共必修的國語課程綱要》中“中國文學史引論”規定學生應“略知中國文學變遷沿革的歷史”[2]281。之后的課程標準都有了解中國文學源流及其代表作品的要求,但對具體時段與篇目規定并不詳細。1930年出版的阮真《中學國文各學程教學研究》,把“中國文學源流之教學”中的“韻文”分為18小節,第四小節為“漢之古詩及樂府”,已經明確古詩與樂府同為漢代文學源流學習的重要環節[11]87。

1956年《高級中學文學教學大綱(草案)》規定高一文學作品學習72課時,其中漢代包含司馬遷6課時,漢樂府7課時,《十九首》2課時[2]397-398。2000年的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了解中國文學發展簡況”[2]549。在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文學經典以了解中國文學的源流與代表性作品時,《十九首》作為無法繞過去的中國文學經典自然受到教科書編撰者的青睞。

(4)民族精神與大同精神

在20世紀30年代抗戰救國的背景下,國民政府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國文教學的任務的重心發生重大轉變,從培養文學興趣與欣賞能力轉向弘揚民族文化、民族意識、愛國主義和大同精神。

1923年,葉紹鈞起草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初級中學國語課程綱要》提出“引起學生研究中國文學之興趣”[2]274,胡適起草的《高中課程綱要》提出“培養欣賞中國文學名著的能力”[2]277。而到了1932年頒布的《高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中,已將“使學生能應用本國語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的文化,以期達到民族振興之目的”置于“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之前,作為國文教學的首要任務[2]293。初中國文課程標準也有類似表述。

1936年《高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將“使學生能應用本國語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的文化,并增強其民族意識”[2]301作為首要任務,1948年《修訂高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更是提出“從民族輝煌事跡有助國際了解之優美文字中喚起愛國家愛民族意識,發揮大同精神”[2]320。在這種背景下,《十九首》作為完美書寫男女愛情、離愁別恨母題的人類最普遍情感的中國文學經典,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認同與對外文化傳播的獨特價值進一步彰顯出來。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提出語文“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2]548具有重要的意義;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突破了之前長期認為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本工具的觀念,同時提出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應有的作用”[12]1。恰在此時,《十九首》開始重新進入中學教科書?!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也規定了語文“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揮獨特的功能”[13]1的課程性質以及“弘揚民族精神”[13]2的基本理念,并將《涉江采芙蓉》列入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

(5)詩篇鑒賞的難度

1942年,著名學者蕭滌非撰文對中學教科書選錄詩歌提出一些意見。他認為,雖然中學國文教科書都收錄《十九首》,但中學生欣賞能力有限,學習《十九首》后的實際印象不如《孔雀東南飛》深刻,于是他提出應多選錄描寫社會病態的敘事詩[14]。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民國中學名師龐翔勛曾作《古詩十九首中所顯示的人生觀》述及對《十九首》的闡釋,他先將每首詩的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戲劇性的人生情境中,再提出詩歌的主題、情感、態度和觀念,如評《行行重行行》說“這篇純粹是表現一個被棄者的哀怨”[15]。這種講法,體現了當時一部分國文教師教學的思路與模式。

2.教科書選文分析

(1)主題傾向

前文所列的47種教科書去除了同一出版社類似重復版本共計42種,再加上4種課程標準中所列指定篇目,筆者對它們所收錄《十九首》篇目的出現頻率進行了統計。國學大家錢基博曾將《十九首》的主題概括為懷春、傷離、悲窮、哀逝四類[16],筆者據此歸納相關數據,如表6所示。

表6 百年教科書選錄《十九首》詩篇的主題傾向

由表6可知,教科書所選詩篇以懷春與傷離即男女愛情與夫婦離別的主題為主,此類詩作正是情感的真摯與感情的普遍的集中體現。悲窮、哀逝類選錄偏少,則明顯是為了祛除悲觀厭世享樂主義的消極情緒?!督袢樟佳鐣贰厄屲嚿蠔|門》除了組詩全錄的教科書,其他教科書沒有單獨選錄的,這與它們的貪圖功名及時行樂的主題脫不了干系。

《迢迢牽牛星》的選錄頻率最高,與其涉及牛郎織女傳說有關。牛郎織女是我國經典民間傳說,又與七夕等節日密切相關。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基礎,有助于其對這首詩歌的理解。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五四學制)第一單元課文《古代詩歌三首》、韓翃《寒食》與王建《十五望夜月》,都與傳統節日習俗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多個版本初中教科書曾收錄散文《牛郎織女》《牽牛星和織女星》,現行教科書中的《迢迢牽牛星》有替代它們進行文化傳承教育的作用。魯教版八年級《語文》介紹《行行重行行》時說“全詩長于抒情,韻味深長,語言樸素自然又精練生動,風格接近民歌”[17]140,也展現了其對民間性的重視。

(2)助讀系統的主要內容

近年的教科書中,魯教版、蘇教版以及2018版統編本把《十九首》選錄詩篇放入古詩詞誦讀單元,課程結構僅有正文、注釋和閱讀提示,缺少精讀課文的整體性助讀系統。相比之下,臺灣各出版社編寫的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多收錄《十九首》一首與另一詩人的一首詩組成一個“古詩選”單元,助讀系統也較為豐富。南一書局版包括選文重點分布表、編輯大意、學習重點、課前暖身、課文導讀、作者介紹、課文與注釋、課文賞析、讀后引導與討論、閱讀光廊等;翰林版包括題解、作者介紹、注釋、問題討論、賞析等??傮w來看,一百多年來,相關助讀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其一,《十九首》創作年代及作者的考證

民國時期,作者及寫作時代是《十九首》的研究熱點,中學教科書也受其影響。蔣伯潛所編高中《國文》為論證《十九首》為“東漢以后”時代作品,提出6個證據:“刺兼東郡”“曹王所制”“時代反映”“思想反映”“文藝反映”“民俗反映”[18]31。而21世紀的教科書對此不再有討論,普遍直接定為東漢末無名詩人的作品。

其二,文學史地位的介紹

如《蔣氏高中新國文》第一冊《題解》說“五言詩殆以此及李陵與蘇武詩為最早。然蘇李詩頗疑為后人依托,則此十九首者,雖非一時一人所作,要為五言詩之濫觴”[19]334。這應是為彌合對《十九首》經典性的質疑以及涵養文學源流的意識的呈現。在近年教科書中,這類介紹很少。

其三,文學欣賞的指引

民國時期,《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國文》引述清代孫月峰對《十九首》“宏壯婉細,和平險急,各極其致,而總歸之渾雅”的評價,并概括為“古詩”的風格,說明其“包含的情緒不同,但抒情的態度相似”[20]196?!抖彭n兩氏高中國文》在“修辭法”部分也引述孫月峰的渾雅論,并力圖把它與沈德潛對《十九首》主題的概括、賀揚靈對《十九首》價值的闡釋結合起來,提出“作品不難于雅而難于渾;渾者,婉轉含蓄,抑揚低徊,繁復無痕,離合無端,為發抒情感最難臻之境地”[21]109,并得出《十九首》“深得渾雅之旨”的結論。編者努力融合古今學者對作品的評價,并呈現為中國風格的詩學話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6年《高級中學文學教學大綱(草案)》提出《十九首》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十九首》的寫作時代和作者、在五言古詩里的價值等內容。在藝術技巧的教學上,提到了“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二句的比喻意義,運用牛郎織女故事的意義以及疊字的運用[2]398。這對后期教科書的編撰起了指引作用,如蘇教版七年級《語文》就指出《迢迢牽牛星》“十句中有六句用了疊字,不但讀上來朗朗上口,而且增加了全詩纏綿的情調”[22]209;2006版人教版在《涉江采芙蓉》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中附有“采物贈人的藝術技巧”的討論題;2018版統編本《迢迢牽牛星》課后習題也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疊音詞所具有的表達效果。

三、結論

消極的思想傾向、貴族文學的定性、鑒賞的難度、文學經典意識和民族精神的養成,分別是阻礙和推動《十九首》進入中學語文教科書體系的因素。時至今日,這些因素仍然影響著教科書選編者的傳播框架??v觀海內外的中學語文教科書,《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的出現頻率與傳播范圍都要大于《十九首》,因為前者的民間性、敘事性都高于后者。另外,《木蘭詩》的家國情懷、集體主義的傾向與忠孝兩全、不慕名利的高貴品質,在適應20世紀中國的歷史語境的同時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精神?!短鎏鰻颗P恰肥艿骄庍x者的偏愛,正是因為其中的正面價值遠大于負面因素。統編本在介紹《庭中有奇樹》時,也特別強調“《古詩十九首》是文人詩,又有著民歌的質樸自然”[23]71。

不過,學術界關于民間文學與貴族文學的爭論早已偃息?!巴晟浦腥A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語文教科書核心功能的本質回歸”[24]16,各類古代詩詞都被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十九首》在海內外教科書中的普遍選錄與教育實踐,已經承擔起筑牢中華文化認同的重任?!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的“教科書編寫建議”要“體現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愛國感情和文化自信”[13]50,《十九首》所蘊含的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和人生選擇的多元化與此正好相符。而其對生命的尊重、對家庭的珍視、對生死問題的思考,更是蘊含著生命教育的豐富資源,對中學生的個性培養與人格健全極有意義?!妒攀住肥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人類普遍情感的書寫引起了世人的共鳴。

為了進一步開掘與傳播《十九首》中未被開發的優秀文化元素,筆者對統編本中學《語文》教科書今后的修訂提出以下建議:其一,將《十九首》選篇納入單元精讀課文體系,以提升其影響力;其二,可以選錄對后世閨怨詩抒情范式影響較大的《明月何皎皎》替代更多是繼承上古文學“采物懷人”程式的《庭中有奇樹》;其三可以選錄《行行重行行》或《去者日以疏》以作為生命教育的載體。

猜你喜歡
古詩十九首國文教科書
轉彎, 也是人生的一種前進方式
《備急千金要方》:中醫急診教科書
打麥
舞 國文倩 漆畫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
藏起來的教科書
對一道教科書習題的再探索
《古詩十九首》的色彩
《古詩十九首》教學實踐初探
《古詩十九首》思想新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