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化人才成長生態環境 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

2023-09-26 04:08王禎梅
中國發展觀察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醫藥人才評價

王禎梅

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在當前形勢下,中醫藥人才的成長、發展以及成才日趨重要,其成長環境,特別是社會生態環境尤為關鍵。中醫藥人才成長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怎樣營造一個中醫藥人才成長的和諧生態環境,從而更好地促進中醫藥傳承與創新?本文將圍繞以上問題重點論述分析。

認清現狀:中醫藥人才的發展與不足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人才規??焖僭鲩L、結構布局逐步優化,人才質量顯著提升。但在中醫藥事業大力發展和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推動下,中醫藥人才成長成才的生態環境和成長路徑還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以適應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不同的環境塑造著不同類型的人才,不同人才也有各自不同的成長規律、發展方向、競爭目標和價值追求,并以不同的方式為社會作貢獻。人才只有在適合的生態環境中,才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然而,當前中醫藥人才在成長、培育與評價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把好經脈、對癥下藥,建設健康良性的成長環境。

(一)行業整體地位式微,人才棲息地缺乏給養

相較于現代醫學,中醫藥僅是醫藥行業的一個分支,是“綜合性醫院的一個科室”。

目前,可吸收中醫藥人才的區域環境少,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和人才發展的環境氛圍不足,接收和培養中醫藥人才的單位分散、量少,中醫藥人才在醫藥衛生人才總量中占比少,難以形成人才規模效應。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于2022年7月12日發布的《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中醫藥人員總數〔包括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見習中醫師和中藥師(士)〕為88.4萬人,占全國衛生人員數比例僅為6.3%;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73.2萬人,占同類別人員總數的17.1%;中藥師(士)13.6 萬人,占同類別人員的26.3%。沒有專門中醫類護士和技師人員的專門統計數據。

(二)人才建設緩慢,留才、引才、用才“底氣”不足

在實際工作中,各?。▍^)市針對中醫藥人才均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支持和一攬子舉措支撐,營造了一定的適宜于中醫藥人才成長的環境。然而,這尚不足以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中醫藥人才的需求。在中醫藥人才的培育與成長中,除了人才區域分布不均的問題,還有中醫藥行業在“留才、引才、用才”上出現的特有短板。

一是基層人才發展遲滯,行業人才流失嚴重?;鶎訂挝晃樟舜罅恐嗅t藥人才,相較于大型綜合醫院硬件設施齊備、軟件實力雄厚、患者數量多以及病種豐富的特點,基層中醫藥單位人才呈現“乏力”表現:資源少、待遇給養不足,無法涵養人才;能力提升、素質培訓渠道有限,職業能力發展緩慢,人才流失較多。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農村鄉鎮衛生院普遍存在中醫藥人才缺乏問題,中醫藥人才“下不去”,在基層“留不住、用不上”的現象比較突出。

二是人才流動機制僵化,難以引流大量高層次人才。中醫藥人才傳統流向于更穩定的“體制內”的機關事業單位和醫院,這部分單位在提供中醫藥人才發展的物資與待遇上卻“心有余而力不足”,高層次人才成長緩慢。但相對于資金雄厚、發展良好、傾向于應用價值的中醫藥生產企業,卻難以引流更多高素質的中藥研發人才。

三是“擬血緣群體”易形成封閉圈,阻礙人才流動。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藥群落,更傾向于以人倫關系建立牢固的“差序格局”,以“擬血緣關系”漸序推開,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圈子內的人才成長提供了最大、最優的發展資源與空間,如傳統家傳制、師承制培養下的中醫藥人才成長路徑。但同時,也阻礙了“圈子”外的優秀人才發展,不利于人才流動和思想的交流碰撞。

(三)行業生態位評價未成獨立體系,個體生態位評價簡單化

“人才生態位”是將自然生態位的概念引入人才研究。中醫藥人才生態位的評價,就是用來確定中醫藥人才個體在本專業領域處于何種生態位的過程。中醫藥人才雖有國家戰略層面的高站位生態位,但也有行業內部生態位短板。

中醫藥人才生態位評價未能建立獨立的體系。中醫藥人才的不同類別之間、生態位之間邊界不清晰,評價測量方面存在套用現代醫學方法評價中醫藥人才、人才評價標準單一、中醫藥人才評價機制不健全三個主要問題。這一發展狀況,造成西醫藥評價體系的引入并未與中醫藥行業深度融合,并未形成適用于中醫藥人才的本土化評價體系。其中,中醫藥學術科研人才“西醫化”培養和評價,淡化了中醫藥理論和技術的深研;中醫藥臨床人才因工作偏重定性經驗導致不易被測量,重要臨床醫案成果、患者口碑評價等評價手段未能完全進入評價體系,獎勵激勵機制未能完善。中醫藥行業的人才評價缺乏一個更廣泛、層次更清晰、類別更健全的體系。此外,民族醫藥、中醫藥技術技能人才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健全,評價過程有待合理監管。

原因分析:中醫藥內生環境式微,外部支持不足

(一)中醫藥內生文化土壤不足,導致行業整體地位式微

一是全社會對中醫藥文化的認知有待提升,中醫藥行業整體地位偏弱。盡管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通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召開全國中醫藥大會,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十四五”中醫藥人才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自上而下地支持和推進中醫藥守正創新工作。但最廣范圍地、自下而上地認同中醫藥文化、樹立中醫藥能“治病救人”的自信尚未完全建立,直接導致患者就醫傾向于選擇西醫西藥,對中醫中藥防病治病信心不足。這也進一步導致了中醫藥服務占比低、基層中醫藥體系未全覆蓋,成果發展、轉化效果不明顯等,最終波及到中醫藥行業整體,出現地位式微,形成“惡性循環”。此外,相較于西醫藥,中醫藥行業缺乏足以讓人才“立得住、留得下、行得開”的收入來源,“營養”缺失,不利于培育出名醫、高層次人才。

二是人才培養的“中醫藥因素”流失,中醫藥競爭實力弱化。中醫思維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核心。目前,在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中,大量深度經典訓練不足,中醫藥理論掌握不夠扎實,中醫藥學科特色不明顯,中醫藥人力資本價值不高。在此環境下成長的中醫藥人才,中醫藥思維易缺位、競爭優勢不足,缺乏最新原創中醫思維,經典古籍難以活化,對中醫藥基本技能掌握不足,方藥性效理解不透。

建設一支優秀的中醫藥人才隊伍,是實現基層中醫醫院可持續發展、提高醫院綜合競爭實力的關鍵環節。圖為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李營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醫師正在給患者診療。圖/蔣 瑩

(二)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外部支持不足

從政策制度上看,在人才培養、引進及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由成長到成熟的各個環節,缺少完整的政策配套措施。比如在中醫藥人才培養方面,如何去培養,按照什么樣的標準和方式去培養,培養具有潛力的骨干人才哪些方面的才能和素質,目前沒有明確的體系;在中醫藥人才評價方面,適于中醫藥人才師承、定性學科視角特性的評價指標體系也尚未建立健全。

從財政支持上看,政府部門自上而下專門撥付中醫藥人才發展的經費不足。比如,因中醫藥學科特點,高層次人才較難申請國家科技科研方面的經費支持;臨床人才和技能人才,特別是基層臨床人才和技能人才,只能通過申請院內經費支持或單位內部項目經費支持。

從人才交流機制上看,除了通過科研平臺和科研項目匯聚跨單位、跨學科的人才,尚未建立跨學科、跨單位、跨省的中醫藥人才交流溝通機制。目前,存在的柔性人才引進方式,也僅限于個別醫院的高層次人才引進情形。

對策建議:營造適宜中醫藥人才成長的生態環境

中醫藥人才成長依賴于適宜自身成長特點的環境,需要中醫藥生態系統內部提供充足養分,同時,必須適應外部社會變遷與發展。這就要求增強中醫藥生態圈內部共同意識,提高學術實力,提升學術地位;同時,建立現代化人才管理機制,以適應當代“適者生存”的學科生存環境。

(一)以競爭力為靶,強化中醫藥發展共同意識

強化中醫藥優勢,融合師承制與學院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師承制是中醫傳統育人模式,與現代教育導師制相融合貫穿于中醫藥人才高等教育中,有利于促進中醫藥教育在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發揮更大效能。

強化“育人”學術流派研習,打破用人的“圈子文化”。在“育才”上,充分發揮因地制宜、因病種而形成的中醫藥學術流派優勢,對地域發病趨向性與治療特殊性進行深度闡發,激發中醫藥經驗研究的效能。以學術流派的研習為路徑,結合上文所述院校教育下的導師制培養人才,有利于“一對一”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深研中醫藥經典,利用地緣特色,有效調節地理區域發展不平衡給中醫藥人才發展帶來的壓力和阻礙,找到適合不同地域、不同診療偏好的人才發展路徑,為中醫藥人才及時補充營養,增強中醫藥人才在醫藥衛生行業的競爭優勢。與此同時,在“用才”上需與人才管理現代化建設接軌,促進建立健全不同流派間人才流動最優機制,建立和完善更為公平的人才評價體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意組建跨學科領軍專家團隊,著力培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中醫藥創新人才。

(二)以人才為本,推動中醫藥人才管理現代化

中醫藥人才管理的現代化建設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生態規律,還需要順應人才集聚規律、人才創新規律、人才流動規律以及人才使用規律,以制度優化人才結構,以機制引導人才的集聚、創新、流動。

一是建立針對中醫藥人才的多部門聯合協作機制,搭建不同層次中醫藥人才干事創業的政策平臺,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各個環節給予政策傾斜,建立健全就業配套子女安置措施,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分紅、股權等收益分配機制,留住人才,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二是設立中醫藥人才專項經費,針對中醫藥人才獨特發展規律,撥付經費用于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中醫藥人才成果獎勵、貢獻獎勵。三是建立“中醫學+”的培養模式和多學科科研項目、課題研究的用人模式,促進多學科人才交流,以臨床實踐、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同教學結合起來,實現中醫藥人才走向掌握中醫思維、熟悉科研、懂得多學科合作的復合型人才成長之路,集聚中醫藥人才形成現代化人才隊伍。四是建立健全符合中醫藥人才特點的評價指標體系,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構建不同職稱和不同應用領域的人才評價指標池,科學靈活運用各種評價手段,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精準性。

(三)以科普為徑,提升中醫藥宣傳影響力

宣傳和弘揚中醫藥文化,提升中醫藥影響力和美譽度,需要在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上多下功夫。

引導對中醫藥文化內涵理念進行時代化、大眾化、創新性的闡釋,開展中醫藥原理科普大賽、基礎教育階段中醫藥常識學習;推進建設中醫藥博物館以及數字中醫藥文化平臺,同時,建立國際化中醫藥文化體驗平臺,以貼近時代、貼近大眾的方式對中醫藥文化內涵理念進行闡釋和宣傳;推動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融入群眾生產生活,擴大全社會對中醫中藥的認同認可度,為中醫藥人才成長厚植文化土壤、營造適于中醫藥人才學習創業的人文環境氛圍。

(四)集聚區域優勢引才,打造國際化人才示范區

“禽擇良木而棲,人擇良人而伴”。利用人才同質群體的群聚效應,打造中醫藥人才發展示范區。

一是傳承和推進現代化“雙管齊下”,支持建設國家(?。┘壷嗅t藥流派、技術傳承基地(工作室),集中區域優勢培養地區優秀傳承人才;同時,依托中醫藥科研院校等機構,校企聯合培養應用型中醫藥專業人才以適應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二是“以點帶面”形成良性循環,打造中醫藥人才發展示范區,圍繞國家重要人才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創新高地等重點平臺和項目的布局建設,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中醫藥優勢資源相對比較集中的區域,吸引人才產生群聚效應;同時,利用地緣優勢,以人才促進中醫藥與國際行業的對接,強化國際傳統醫藥間交流互補,將中醫藥的療效與轉化成果作為中華文化的信息傳輸方式,帶動地域區域發展走向國際,形成良性循環,實現“以點帶面”多區域促進中醫藥人才發展,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走向新高度。(參考文獻略)

猜你喜歡
中醫藥人才評價
人才云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