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專門職大學的發展及其對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的啟示

2023-09-28 16:59吳迪
教育與職業(下) 2023年9期
關鍵詞:日本

吳迪

[摘要]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日本傳統的職業教育體系已經無法適應社會與企業的需求。2019年,日本專門職大學這一新型高等院校應運而生,具有招生靈活度大、辦學規模小、專業特色鮮明、教師實踐經驗豐富、教學模式新穎、側重課程開發、注重課程的實踐性等特點,取得了較好的人才培養效果。我國職業本科教育可借鑒日本專門職大學的辦學經驗,通過采取靈活招生機制、提升生源質量,深化校企合作、學用結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措施,推進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日本;專門職大學;職業本科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9.3/.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18-0107-05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辦學模式不斷創新,職業教育進入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2019年,《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闡明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2022年,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了“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確立了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進一步推動了職業教育向高質量發展。同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國家對職業教育的不斷重視,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職業本科教育也從試點階段轉向穩步發展階段。而借鑒國外職業本科教育辦學經驗,也是助推我國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之一。日本作為世界職業教育發達國家之一,2019年4月開始創設了一批與本科教育平行的,以培養具有高度實踐力、豐富創造力的專門職業人才為目標的,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門職大學。日本專門職大學的有序發展,扭轉了民眾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解決了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問題,為勞動力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研究日本專門職大學的發展,對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日本專門職大學的誕生背景

進入21世紀,日本的經濟形勢、雇傭勞動環境、知識技能和人才需求等發生了巨大變化,高等教育也面臨著新問題。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質”與“量”都存在不足,現有教育體系無法滿足學生和社會的要求。因此,專門職大學的創建就顯得尤其必要。

(一)社會需求使得專門職大學的創立成為必然

經濟騰飛時期,日本企業統一錄用應屆畢業生,并采取終身雇傭制。員工始終在同一企業任職,企業責無旁貸地承擔著培養員工實踐性知識和技能的責任。但隨著經濟形勢的低迷,終身雇傭制轉變為多種雇傭形式相結合,“派遣制員工和非正式員工”①增加,人員流動性增強,直接導致企業對員工培訓的態度發生巨大轉變。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企業對員工的教育培訓投資大幅減少,員工的再教育程度和企業的技術革新能力都有所下降。過去,日本的高等教育僅負責培養、選拔出綜合素質高的學生并輸送至企業,然后由企業負責員工職業技術、技能的培訓。而隨著職場形勢的變化,培養出具備一定程度的技術和技能、具有應對職場需求的人才,成為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二)日本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

1.高等教育資源亟待豐富,制度亟待完善。隨著日本產業結構的升級,社會人士重新學習專業性更強的知識和技能的需求不斷高漲,且其學習目的由應對職場競爭逐漸轉變為提升自我價值。因此,高等教育機構開創了夜間授課制、遠程授課制等形式,廣泛接納社會人士就學,應對社會需求。但據201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一項調查顯示,各國25歲及以上的學生,在大學生中占18.1%,在非大學型高等教育機構中占34.6%,而日本的這兩項數據僅為1.9%和21.0%。即便考慮到被調查各國升學狀況可能存在的差異,日本社會人士在高等教育就學的比例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日本面向社會人士的高等教育資源亟待豐富,制度亟待完善。

2.部分學生退學,年輕人失業率高。日本的本科教育主要由大學和短期大學構成,以開展綜合素質教育和學術型教育為主。隨著日本的高等教育進入普及階段,大量不適宜按照“高學歷意向”接受學術型教育的學生涌入大學,致使一部分學生對未來感到茫然,無法帶著明確目標和足夠的動力投入到學習中,最終退學。此外,學習內容與就業需求不匹配,直接導致了年輕人失業率高、提前離職,產生了大量年輕無業者。據《2016 年勞動力調查結果摘要(基本匯總)》數據顯示,2016年,日本15~24歲人群的總失業率為5.1%(全年齡段為3.1%)。2016年3月,應屆畢業生就業后三年內的離職率,大學畢業生為31.4%,高等??茖W校、短期大學和職業學院畢業生為40.8%。2016年,15~34歲非工作人口為57萬,占這一年齡段人口的2.3%。

基于上述原因,2017年5月,日本參議院全體會議通過了修改后的《學校教育法》,規定創設“專門職業大學”和“專門職業短期大學”等新型高等教育機構,以培養具備高度實踐力與創造力的學生,從立法層面將專門職大學定位為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據日本文部科學省2023年4月發布的《專門職大學名單》數據顯示,2019年4月,2所專門職大學正式開學,標志著日本職業教育進入新階段。此后的3年,分別有7所、6所、1所專門職大學成立。2023年,截至4月,已有1所專門職大學開學,4所專門職大學申請開學??梢?,專門職大學數量穩步增加。專門職大學的創設,改變了日本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不僅滿足了學生與社會對本科學歷的需求,還解決了高等教育教學內容與就業契合度不高、畢業生實踐應用能力欠缺的問題,同時也為不同學歷背景的人提供了學習機會,進而降低了失業率,優化了社會資源分配,為經濟增長、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日本專門職大學的特點

本研究以日本2021年、2022年設立的7所“專門職大學”②為例,梳理其特點,以為我國職業本科教育提供借鑒。

(一)辦學靈活且特色鮮明

1.招生靈活度大,對象多樣化。專門職大學除積極招收高中應屆畢業生外,也向在職社會人士、外國留學生敞開大門。在選拔新生時,專門職大學不僅充分考慮其實際工作經歷和資歷、技能鑒定結果,還從其學習能力、適應能力、興趣特長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各校采用綜合型選拔、學校推薦型選拔和一般選拔三種選拔形式,其中通過綜合型選拔和學校推薦型選拔入學的學生占一半以上。在修學年限方面,4年學習時間分為前期和后期,各占2年時間。完成前期課程的學生可以選擇繼續學習或提前就業。如果提前畢業,學校將授予專門職短期大學學士學位。而且工作經驗和業績經認定后,也可轉化為后期課程所需的學分。后期課程除原有學生外,還招收有工作經驗、有個人提升意愿的社會人員。前后分期的修業年限設置,為學生提供了靈活的學習模式。

2.辦學規模小,專業特色鮮明。7所專門職大學院系數和學科數都較少,僅設置相關特色專業,而且從校名就可以了解不同專門職大學的辦學優勢。專門職大學秉承了日本私立大學的發展格局,不求大而全,走的是“小而精”的發展路線。各校各展其長,在各自的領域深耕細作,不但有效地避免了校際惡性競爭,還避免了資源浪費。同時,從地理位置上看,這些新領域的專門職大學多數建在地方的中小城市,有效地加強了校地聯系,為當地企業提供了具有實踐力的專門人才,帶動了當地產業經濟的發展。另外,為增加對本地考生的吸引力,有效減少當地人才流失,專門職大學沿襲了日本公立大學對本地考生的優惠政策。以公立的藝術文化觀光專門職大學為例,該?!度雽W費、學費、免學費、獎學金情況說明》規定,來自該校所在地兵庫縣的學生,入學費為28萬日元,而來自其他地方的學生入學費平均為42萬日元。

(二)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模式創新

1.凸顯專職教師的實務導向。日本將專門從事教育研究的教師稱為專職教師。專職教師分為實務家教師、研究員教師、研究實務家教師。其中,實務家教師為在本專業領域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具備較高水平實踐能力的教師。研究員教師負責教授理論課程,要求與日本現有大學教師相同,需取得相應課程的成績。研究實務家教師屬于實務家教師的一種,應具有大學教學經歷,或取得博士、碩士學位,或在企業取得研究成果,能夠將企業實際業務知識理論化。而且專門職大學對實務家教師人數有一定要求,即實務家教師人數應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0%以上,研究實務家教師人數應占實務家教師總數的40%左右。因為這些教師走在時代的前沿,在從事實務的同時進行教學工作,很好地避免了實踐性教育內容與實際脫軌、授課內容陳舊的問題。

2.教學模式創新。專門職大學多開展小班教學,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機會較多,教師的引導效率高。教師能夠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才智基礎,及時調整授課進度與策略,能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保證了高質量的授課效果。

(三)注重課程開發和課程的實踐性

1.協同研發課程。日本專門職大學的課程開發由政府主導、以學校和行業部門為主體、以區域企業為輔,實現了政校行企共建共贏、產學協同。在實踐當中,日本專門職大學聯合行業企業設置“教育課程協議會”,確保企業參與課程編制過程,共同研發編制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造力的課程。大學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將企業內實習作為課程的必要部分,開展實踐性職業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及適應性。文部科學省頒布的《關于建立專門職大學的說明》規定,學生2年需完成10學分以上(300學時)、4年需完成20學分以上(600學時)的實踐訓練課程。同時,專門職大學采用標準化的指導體系,確保學生能夠在企業長期實習,拉近了企業和學校之間的距離,對于培養符合業界所需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專門職大學的優勢所在。

2.突出課程的實踐性。對各校開設的科目數進行比較后發現,專門職大學的授課范圍并不局限于特定的職業專門課程,而是跨越多學科領域,開設了基礎課程、職業專門課程、展開課程和綜合課程四類課程,為學生構建了全面豐富的知識體系,為培養高素質、全面型人才奠定了扎實基礎。據各校官網中發布的“校規”顯示,這幾個科目中,職業專門課程所占比例最高,為60%~70%。必修課中,實習課程的學分比例(包括長期實地實習)平均為50%~60%。同時,根據各職業領域的特性,日本專門職大學積極采用實踐性教學方法,通過實操演練,學用結合,以達到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

三、日本專門職大學對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的啟示

日本專門職大學和我國職業本科院校,都屬于新形勢下國家在職教領域、本科層次開設的職業教育機構,辦學定位基本相同。而且兩類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性方面也有著很大相似之處,不拘泥于課堂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廣泛開展實習實訓,通過產教結合實現人才培養的目的。針對我國職業本科招生途徑單一、課程結構不合理、師資力量較弱等問題,可借鑒日本專門職大學好的經驗做法,助力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的改革發展。

(一)靈活招生機制,完善課程體系,避免職業本科教育后勁不足

1.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準入制度。制定針對不同人群、職業種類的人才選拔細則,探索通過文化課考試、技能考核、綜合素質評價多維考查機制,對學生的文化知識、實踐技能、適應水平等進行綜合評估,確保生源質量。如在考核形式上,除文化課考試和規定的技能考核外,對職業學校畢業生或在職人員,可將其已經擁有的相應職業資格認定按照一定比例換算成技能分數,確保各類生源均有合適的選拔機制。同時,完善推薦入學的選拔形式。各類職業本科院校應結合學生來源細化推薦入學的考核標準及要求。例如,對于在高中階段已經選修職業教育并取得良好成績的學生,可以通過學校推薦的方式升入職業本科。這樣既有利于提升職業本科的生源質量,也有益于擴大職業本科的招生優勢。

2.加強基礎教育與職業本科教育的銜接。建議在高中課程體系中增設職業教育選修課程或與其他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合作,學生可根據自身喜好及需求選修職業課程。職業選修課的成績可折合為綜合成績中的技能分數。這既可以為有意向報考職業大學的學生提供了解未來職業的路徑,又可以充分發掘對職業教育真正有熱情、有偏才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

(二)深化校企合作、學用結合,避免與普通本科教育趨同化

1.推動企業深度參與校企合作。一方面,由政府相關部門主導,加大對校企合作的扶植力度,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等優惠政策,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由政府相關部門主導,出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企業發力方向,促使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提供實習實訓基地和專業培訓等,并對課程設置、學生實踐、教師培訓等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2.持續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與用工需求穩定、專業職能要求較高的優質企業簽訂協議,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保證畢業前通過考核的學生可直接進入目標企業工作,實現高質量就業。如采用“2+2”模式,前兩年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實踐技能,從第5學期開始根據企業需求提升其實踐能力,課程安排在企業內完成,由企業工程師在生產一線指導學生實踐,學校教師輔助管理,促使學生在“產”中解決“學”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將“產”時出現的新情況,以理論成果的形式體現在“學”上,形成產學良性循環,最終實現培養的人才滿足行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進行產品研發、技術突破和管理升級的需要,有力支撐產業轉型升級。

3.打造校企對接平臺??捎烧嚓P部門聯合校企共建校企對接平臺,建立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動態化數據庫系統。這樣,職業院??筛鶕髽I需求、就業情況、薪酬收入及發展情況等數據,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及有效性。同時,企業也可根據職業院校所提供的專業方向、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實踐經驗等人才數據庫信息,簡便快捷地找到企業所需的人才,破解企業招工難、引才難的問題。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避免職業本科教育師資結構失衡

1.設置高標準、靈活的準入制度。綜合考量引進人才的學歷和技術能力,對有豐富實踐經驗及技術能力過硬的人才適當放寬學歷要求,引進一批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型人才。另外,針對其教學能力和理論水平相對薄弱這一情況,可在入職前加大培訓與考核力度,夯實技術型人才的教學能力,進一步健全教師隊伍,完善教師結構。

2.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的認定評價機制及考核制度。學??梢越M織專業教師每年接受一定學時數的繼續教育或每年到企業實踐1~2個月,并將其作為年度考核或職稱晉升的加分條件。對于其他教師和管理人員,也應要求其定期到企業學習、調研。這樣,可有助于教師了解專業生產、工藝、技術、設備的現狀和發展動向等,豐富教育內容,提升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

3.經費投入適當向成果獎勵等方面傾斜。鼓勵專業教師結合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積極參與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對有創新或為企業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優秀教師予以獎勵,從而激發教師開展技術研發的熱情,提升其為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水平。

[注釋]

①派遣制員工是指人員與派遣公司簽訂勞動合同,然后將人員派送至介紹的企業工作。非正式員工是指簽訂的勞動合同皆為期間限定(大多為一年),到期時或續簽或辭退。

②藝術文化觀光專門職大學(兵庫)、金澤食品管理專門職大學(金澤)、名古屋國際工科專門職大學(名古屋)、大阪國際工科專門職大學(大阪)、和歌山康復專門職大學(和歌山)、開志專門職大學(新潟)、厄爾醫療專門職大學(茨城)。

[參考文獻]

[1]王文利,蘇月.日本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制度建構與人才培養實踐——基于14所專門職大學的考察[J].中國高教研究,2022(7):62-64.

[2]胡建華.日本高等職業教育新發展:創設職業大學制度[J].南京師大學報,2022(4):27-28.

[3]李夢卿,陳竹萍.日本專門職業大學的人才培養及啟示[J].教育與職業,2022(1):54-55.

[4]王麗燕,韓中淑.社會變革背景下日本優化職業教育體系的經驗及其啟示——基于增設專門職大學的實踐[J].成人教育,2021(11):89-91.

[5]金子元久.「専門職大學」の意味するもの[J].日本労働研究,2017(10):4-13.

[6]小田茜.「高等教育段階の職業教育」のロジック分析——「専門職大學」の創設をめぐる議論の審議過程に著目して[J].産業教育學研究,2017,47(2):17-24.

[7]竹田浩樹.専門職大學創設にあたって——既存大學と専門職大學の併存する時代に求められるものは何か[J].人と教育,2018(12):117-121.

[8]寺田貢,志田秀史,菊地克彥.専門職大學とリメディアル教育[J].リメディアル教育研究,2018(12):105-111.

猜你喜歡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強烈地震
探尋日本
日本的流浪漢與我
《黃金時代》日本版
Pets萌寵
美哭了的日本點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日本訪學隨筆
第 位首相考驗日本耐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