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遠二章

2023-10-02 07:42張品成
芳草·文學雜志 2023年5期
關鍵詞:安遠三圍圍屋

尊山圍的石頭

我曾在許多紅色故地撿過石頭,有很多,在我家擺著。根據各地拾來的石頭,有感而發,我寫過一些文章。有些文章發表后被讀者關注,有人覺得還有些意思。央視七頻道的一位導演,讀過我關于長征路上一些石頭的文章,萌生了要拍個我與“石頭”的紀錄片。后來,果然和我去于都、瑞金我撿石頭的地方拍了許多鏡頭。

安遠尊三圍拾得的這塊石頭很特別。

多年前我來這地方時,尊三圍還在一大片的荒草遮蔽中,一點圍屋的痕跡也沒有,它與旁邊不遠的東生圍等,形成強烈對比。前些日子又來過一回,算是重訪吧,讓我很吃驚,它面目全非,已經完全不是先前那樣子了。當年來,面對的是一大片雜亂的綠。朋友介紹,這里曾經有過一座很大的圍屋哩??僧敃r根本看不到建筑的痕跡,那時候長滿了雜木荒草,倒像一處亂墳崗,也根本看不見石頭的蹤影。地方政府為開拓景區,下力氣將那片灌木雜草野蔓荊棘清除了個干凈?,F在,展示于眼前的是一片斷垣殘壁,依稀能從那些屋基,想象出先前圍屋的輪廓。

就看到了很多的石頭,是那種卵石。

尊三圍曾經是座很大的圍屋,這一帶自古建一種方形圍屋。鎮崗是安遠的一個不大的鄉鎮,但不大的地方卻集中了許多圍屋。有磐安圍、尊三圍,以及附近的尉廷圍、德星圍等。我突然想,這地方為什么叫鎮崗(流經此地的一條河也叫鎮江河)。鎮,最早為軍事據點,古代在邊境駐兵戍守稱為鎮。安遠確有個遠字,我想古代一定在這偏遠地方有過駐軍的。有軍隊的地方匪禍少,鄉人聚居,繁華熱鬧。鄉人安居樂業,商賈往來頻繁,接著就有匪盜虎視眈眈,然后蠢蠢欲動。

匪禍漸猖獗,這是這種以防御為上的圍屋形成的主要原因。

石頭是建造圍屋的主要材料之一。圍屋的外墻很厚,厚度甚至有達兩米者,多是石頭青磚構筑的堅固墻體。圍屋內部設計很特別,為持久防御起見,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據說足可以讓數百人足不出圍生活半年)。圍屋的四角,構筑有碉堡,碉堡上的槍眼設計得十分合理,對外無死角。門墻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制成,門板包有厚厚鐵皮。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有敵火攻時有水漏下以滅火)。圍屋頂屋夾墻走廊貫通一氣,俗稱走馬廊,方便戰時人員機動。

這足可稱得上固若金湯。

但鎮崗的圍屋比其他地方的圍屋更精妙,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僅內部易守難攻,幾座大圍屋間還互為犄角,遇有匪盜攻擊,可互相支援,共同構成了一個具有割據性質的圍屋民居村落。這一帶居住陳姓一族,這些圍屋大多都是陳家子嗣所建。陳家是不是當年鎮守此地域軍人后裔?無可考評,但卻很懂布陣設防。

尊三圍曾經是這個圍屋群中的一座,據說曾經很雄偉,可那一年后,成了廢墟。

我的那塊石頭,來自尊三圍的廢棄的墻基。

我說尊三圍的石頭特別,是因為它不來自河灘,也不來自荒野,不像我在長板雪山撿拾的那塊石頭,來自紅軍翻越的一座海拔四千多米的高處。絕大多數的石頭,都是亙古至今一直在河道、山巒或者深澗峽谷間存在。至多也是為水流沖擊,在山坡河道里移動那么些許。就千年萬年靜候在那個地方,等有一天被人撿拾。我那塊石頭不一樣,它來自尊三圍的斷垣殘壁間。鎮崗有一條河叫鎮江河,那河在離尊三圍幾公里遠的地方。一百多年前,陳家后裔建造尊三圍時,有人從河灘上把這塊石頭挑了來,做了圍屋的墻基。

這塊石頭是我在斷垣殘壁數萬塊卵石中精心挑選出來的,不是因為它奇巧也不是因為它的色彩,而是因為這塊石頭上有很多扁圓的圖案,看去像一些大小不一的眼睛。我很喜歡這石頭,是因為這些“眼睛”。

這些“眼睛”曾經看到過什么?

這石頭做了尊三圍的基石,以為能千年萬年永遠撐起這座雄偉高大的建筑,可沒想到卻是目睹了那么多的故事,尤其是圍屋最后的歸宿。

那些親歷者都早已不復存在,只有石頭記下了那些歲月發生的一切。

我把石頭放在耳邊,怎么也聽不到聲音,畢竟那只是塊石頭,它記下了當年的一切,但無法訴說。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在贛南閩西開創了中央蘇區,欲成立自己的政權。但他們面臨白軍的嚴密封鎖?!皣裾娛挛瘑T會南昌行營”,頒布《封鎖“匪區”辦法》,叫囂不讓“一粒米、一撮鹽、一勺水,落入共產黨手里”。蘇區當時的現實是物資匱乏,捉襟見肘。尤其是食鹽等生活必需品,一個國家,不能穩定民心軍心,那怎么行?面臨崩潰。

蘇區首先得保證物資的供給,那些緊俏的“物資”從何而來,當然來自白區。當年,紅軍開辟了兩條交通線,急需由此往蘇區輸送“血液”。

關于這條交通線,一九三一年,當時的中共蕉平尋縣委《本月工作計劃》就有決定:“將留車橋改為列寧橋,由石正到筠門嶺之路改為列寧路,由中坑(行)至安遠之路改為馬克思路,在路旁須建筑涼亭及路樹等(兩旁),由縣政府督促附近之鄉蘇執行之”。

那條冠名“馬克思路”的交通線,就是由廣東平遠的中坑至江西的安遠,文件中沒提及安遠何處,但從當時的情形,到鎮崗肯定是目的地之一。

毛澤東在《尋烏調查》中,也有關于這兩條通道的記載:“一條經過珠村、牛斗光(二十里)到平遠之八尺(四十五里),為會昌、安遠兩方通梅縣的大路,即會昌、安遠兩條路均到石排下集中,共同通梅縣的大路?!?/p>

《尋烏調查》以尋烏商流為坐標,以八尺為節點,古道一縱是南北走向:“安遠、會遠——尋烏石排下——八尺——梅縣”,一橫是東西走向:“尋烏——八尺——平遠——武平”。

只是安遠成了起點,目的地變成了平遠。

這兩條交通線在二十世紀初就已形成運力,至中央蘇區時期從未間斷,僅贛南至平遠的挑夫就有三千余人、騾馬無數。蕉嶺新鋪轉運的鹽年達九千噸,平遠壩頭圩運出食鹽每天可達十萬公斤。雖說白軍封鎖,運送的物資遠不如平常,但其數量仍然驚人。僅以鹽為例,當年,中央蘇區境內不產鹽,而四百五十多萬軍民每月耗鹽量至少也要十五萬斤以上,其中大部分鹽,都是通過這兩條交通線運至蘇區的。

我想,那時候的安遠,無論是“馬克思路”起點還是終點,都會有個轉運站。

尊三圍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轉運站。

尊三圍是一九三一年十月十六日,被紅軍赤衛隊攻下的。鄉蘇維埃政府隨即遷入圍內,二十天后,中華蘇維埃臨時共和國在瑞金成立。其實,當時尊三圍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作為蘇區通往白區重要通道的轉運站,為年輕的共和國輸送“血液”,為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功不可沒。

可是,我從現有的史料中,發現此地很少有從“轉運站”三字做文章的,我覺得有關方面對尊三圍的研究有所欠缺。這是一個很有分量的元素,能極大地豐富尊三圍的內涵,提升其地位,體現它的獨特之處。

安遠縣的幾任書記都是我的好朋友,他們都熱心于安遠的建設,好幾次請我去安遠挖掘紅色“礦藏”,我覺得尊三圍就是很好的一顆“寶石”。有些事是有著不可解釋的機緣,某次我由安遠經南昌返回???,南昌幾位出版界的朋友設宴接待。席間有江西省委宣傳部一位主管出版的副部長,說起中央蘇區,提議我寫一部關于紅軍和鹽的故事的書。這位學者型的官員顯然對此很有研究,一個“鹽”字,連接了久遠的紅色歲月,故事很多,內涵豐富。我想起了安遠,就欣欣然答應了。一條路,一座尊山圍。一條運輸線,一個轉運站。以鹽為中心,一定能寫成一部耐讀的好小說。

尊三圍的劫難始于一九三三年白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前四次“圍剿”失敗后,蔣介石接受了“謀士”楊永泰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圍剿”策略。楊永泰建議對蘇區實行嚴厲的經濟封鎖,以拖垮蘇區經濟。于是國民黨政府利用軍隊系統、行政系統和黨務系統,圍繞著蘇區組成了一個嚴密的封鎖系統,要與紅軍打一場“政治戰”“經濟戰”和“立體戰”。

堡壘推進,步步為營。為進行新的“圍剿”,老蔣命令修路,修一段筑個堡壘,一點點步步為營地往前推進。

就進逼蠶食到了安遠,路修到了鎮崗。尊三圍這枚赤色“釘子”,自然不允許存在。那年的七月,桂軍四十四師凌團切斷了尊三圍與外界的聯系,開始對其進行攻擊。赤衛隊隊長陳耀古率眾反擊,擊退敵人十數次強攻。守者,武器簡陋,鳥銃土槍硝包,少許的步槍和手榴彈。攻者不僅多達一個團數百兵力,且武器精良。久攻不下,氣急敗壞的白軍動用了飛機。一座圍屋,不到兩百人的非正規武裝,竟然殺雞動用了“牛刀”。安遠本地的鄉土學者賴永峰數次陪我來尊三圍,他說那年整理尊三圍廢墟,竟然從中翻找出五顆未爆的啞彈。隨即,他找出和啞彈合影的照片給我看。竟然有五顆炸彈未爆,相信當初敵機投下的炸彈為數不少。即便如此,尊三圍依然穩如磐石,屹立未動,它并不是因為飛機狂轟濫炸而陷落的。尊三圍是當地圍屋土樓有史以來經受強攻考驗的建筑,這是尊三圍第二個與贛南其它圍屋不同的地方,可惜當地未把這作為標志性的概念注入其內涵中。

尊三圍的陷落,是因為彈盡糧絕。尊三圍和那些守衛它的英雄一起,與攻城敵人整整相持了四十四天,在增援未果的情況下圍破失守。

尊三圍成了敵人的恥辱,他們放把火,將尊三圍夷為平地。陳耀古等一百五十六名男女老少全部被抓,除幾個幼小孩童外,全被殺。

這段往事蕩氣回腸,感天動地。每一回到尊三圍我都會想起,一想起我就有無限感慨。那一百多位烈士,除了陳耀古,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鎮崗鄉赤崗嶺,他們被敵處死的地方,是有一座紀念碑的,上有一百七十位烈士的名字),可他們依然是共和國的英雄。

每一回想起尊三圍,我眼前總有一團沖天大火,我想起四個字:鳳凰涅槃。

經過當年那場劫難,尊三圍變成一個名詞,圍屋早就不復存在。幾十年過去,那些斷垣殘壁,成了遺址。殘垣斷壁間,是有無數大小卵石的,我覺得它們都是大小不一的眼睛,看著過去,也看著未來,看著許許多多……

我當然會寫那部關于“鹽”的小說,也一定會把尊三圍的故事寫入其間。我想,我的努力,會讓更多的人知道尊三圍和當年那些普通英雄,這是我很想做的。

突托臘梅

我問安遠的朋友,突托臘梅為什么叫“突托”呢,朋友也回答不出來,后來朋友幫我問詢了很多人,包括專家,回答說是來自外來拉丁語學名的直譯。

我在百度上搜索,也是同樣的答復。

其實我很想知道的是這種植物的俗稱,它總該有當地人自己的叫法吧?一直想知道,可沒人回答得出來。問了很多人,才得出個結果,叫山梅。

我對此存疑,叫山梅的植物很多。我小時常在山野采食一種野果,甜甜酸酸,人稱山梅。我去四川拍片,見一種白花開得爭奇斗艷,當地人告訴我,那叫山梅。后來,我去湖南,也看見一種花,很好奇,問其名,人說叫山梅。

這些叫山梅的植物,都很普遍,漫山遍野地長。

但突托臘梅卻很珍稀,是世界瀕危樹種,數量極少,少到需要被保護。別的地方沒有,整個中國,它也只少量地生長于江西省安遠縣蔡坊鄉貓公發山嶺,它也叫山梅?

我去安遠,有朋友說,你應該去葛坳林場突托臘梅保護基地看看,我從來只聽說此地的三百山景區,和安遠的臍橙還有三鮮粉……

突托臘梅?

我覺得朋友的建議有些突兀。

突然想,那是一種很美的花卉吧,但來安遠不是觀花,也不是賞景,就沒把這當一回事。主人盛情相邀,當然不能不去,那個陽光明媚的上午,一行人在主人的陪同下,我們先是去了一個叫老好的村子,再而去了蔡坊鄉那個叫貓公發的地方(安遠的地名都這么奇特怪異嗎?)老好和貓公發,讓我琢磨了很久,總是不解其本意。老好,是東北人說挺好的意思,當地客家人不那么說的。貓公發三字,就更讓人云里霧里難解其意了。

在老好,看了一間祠堂,這里在蘇區時期曾做過老好蘇維埃的辦公場所,反動民團來破壞,這里有過一場保衛戰,就有了一抹紅色。贛南每個村子都有這種祠堂,舊時,村子再窮,人家都住著土磚壘建的土坯房,但祠堂不能不青磚灰瓦。興旺一點的家族,甚至弄得富麗堂皇。祠堂襯以老舊土坯房,是鄉村別致的景色,也是鄉愁予以寄放的地方??上КF在整個贛南的土坯房都在一紙號令下被拆個光光。老好村也不例外,新修葺的祠堂一花獨放,沒了綠葉和老枝的襯托,顯不出什么讓人回眸顧盼的地方。

還是去看突托臘梅吧。

但卻很遺憾,到了葛坳林場突托臘梅保護基地,只見突托臘梅樹,不見花。主人說,突托臘梅的花期已過,現在看不到臘梅花開。

一行人面露憾色。

有人說,看不到卻聞得到呀!聞花?主人指了指臘梅的葉子,把鼻子湊近前去,果然有一種淡淡清香。有人在那片臘梅樹上摘下一片樹葉,在手心揉著,捧著送到我鼻子前。我吸了幾下鼻子,那種清香不是淡淡的了,是濃烈,沖鼻而來。是種什么香?那種香味很特別,有點香樟的味兒,又似乎像薄荷味兒,就像一種中藥合成的精油味。聞之,神清氣爽。

沒有看見花,只看見懸掛在基地的突托臘梅的照片,看去,知道突托臘梅的花骨朵兒并不大,不像一般臘梅那樣,花團簇擁,密集熱烈,突托臘梅散淡清雅。不扎堆,不張揚,花開得卻自在自如。我想,來年突托臘梅花開時,我一定要來聞香賞花。

據專家考證,突托臘梅是距今六千七百萬年的珍稀植物,別處已經滅絕殆盡,目前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只安遠這一帶山里有零星分布。我腦殼里又有了糾結。我對贛南有格外的情感,少年時在這片土地上成長,所以,對贛南的了解也很深。我在想,從土質、氣候等諸多方面考量,安遠周邊幾個縣都差不多,定南龍南全南尋烏……這些縣和安遠有什么不一樣呢?即使是臍橙,也多是說同土同質。同樣的條件,為什么只安遠這塊地方有突托臘梅存活?為什么這種面臨滅絕的瀕危樹種在安遠卻生長得鮮活亮麗,而別處滅絕?

我想到了三百山。一九六三年,香港遭遇了嚴重干旱。周恩來下令修建東深供水系統,結束了香港長期缺水的歷史??墒菛|江的水來自安遠的三百山,這里是東江源。為保證香港居民喝上潔凈的水,國家對這里的環境保護采取了非常嚴厲的措施,即使是動亂年代,也絲毫沒有松懈。我知道一個叫龔隆壽的人,他是三百山第一代護林人之一,守護這片大山近四十年,他不記得走了多少路,只知道走壞了上百雙鞋。

這一帶應該說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環境保護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所以突托臘梅這種瀕臨滅絕的植物,在最近一個世紀也能在這里安詳快樂地生長。不僅突托臘梅,在離此地不遠的定南,我還看過米粒大的石螺和針尖大小的蝦,它們生長在這一帶的山溪里,據說這些稀有動物和突托臘梅一樣,只要稍有污染便無法生存。

我一直對臘梅并無特別的印象。關于臘梅,真正讓我深植于記憶的,是二〇〇八年汶川地震。那年我去映秀地震遺址采訪,那里整個學校已經成為一座廢墟,一幢五層的教學樓,底下四層全埋入地底。滿目慘不忍睹,唯有一些花在自如地開放。那些崩塌的樓房房前屋后,種植的都是臘梅。校園的臘梅,當初肯定來自這所學校師生之手,我站在那,看見那些臘梅花開滿樹,花朵兒很小,但卻黃得透徹。我想,那些曾經種植臘梅的老師或者學生,是不是安靜地沉睡在那些崩塌的廢墟里。

從那以后,看見臘梅我就想到那片廢墟,想到……心總有一抹灰。從今以后,應該不會有這抹灰了吧,突托臘梅帶給我的是一片綠和獨特清香,還有三百山一望無際的美麗風景。

一段時間內,各地都評選市花,熱火時髦了好一陣子。我知道得最多的市花是月季,好多城市都以此為市花。其次是杜鵑。印象最深的是南京的市花梅花,廣州的市花紅棉,香港的市花紫荊(直接做了香港的徽標)。當然,洛陽的牡丹自古就是其標志,不言而喻。我生活的??谑袑⑷敲纷鳛槭谢?,其實此前廈門就已經將其列入市花了,深圳也是,只是換了個名稱叫:簕杜鵑(三角梅的另一種稱呼)。我曾經向??诘闹鞴俳ㄗh,將市花定名為:賀春紅(也是三角梅的另一種稱呼),可是沒采納。有一陣子??诘教幨侨敲?,園林部門大肆培育,擺放在街頭屋角,攝影師和畫家們聞風而動,一時??陔S處可見三角梅,有幾位畫家還辦了三角梅主題的個展。蔚為大觀。

我突然想,縣為什么沒有縣花呢?如果有,突托臘梅作為安遠的縣花,那是當之無愧的。

(責任編輯:郭海燕)

張品成作家,導演。一九五七年生于湖南瀏陽。江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出版文學作品八百萬字。有著作四十余本?,F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谑凶骷覅f會主席。曾在《芳草》《小說界》《十月》《江南》《清明》等刊物發表作品。有作品入選《小說選刊》《長篇小說選刊》《當代·長篇小說選刊》。曾獲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第五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第二屆、第三屆“巨人”中長篇兒童文學獎,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第十四屆冰心文學獎,首屆方志敏文學獎小說獎,2021年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第十七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猜你喜歡
安遠三圍圍屋
黔中訪古·榕江客家圍屋
父母愛情番外篇:我被“作妖”設計師收編
贛南圍屋與閩中土堡的建筑比較研究
口吃男孩的福爾摩斯
江西安遠:主動作為拓富路 內外兼修促脫貧
“三圍”,圍出好的氛圍
圍屋的月光
客家圍屋的文化尋繹及其保護策略——以賀州蓮塘江氏圍屋為例
智能量“三圍”
從“倒掛村”到“示范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