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山東省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

2023-10-04 03:56徐建堂喻紅華張哲
鄉村論叢 2023年4期
關鍵詞:發展質量特色農業綠色發展

徐建堂 喻紅華 張哲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多次強調地域特色農業產業現代化的重要性,要求各地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三個字琢磨透。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低端農產品市場出現了嚴重供給過剩的現象,不同地區的農產品經營存在著同質化低級的價格競爭問題,而發展特色農業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能滿足消費升級帶來的個性化、多樣化市場需求,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合理地利用地域特色農業自然資源,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本文針對山東省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推動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角度出發,完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樹立生態化引領、數字化賦能新發展理念,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創新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扶持政策,提升特色農業發展質量,推動現代農業強省建設。

關鍵詞:特色農業 發展質量 區域 綠色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三個字琢磨透,他十分重視農業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多次強調地域特色農業產業現代化的重要性。2021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提出了具體要求?!渡綎|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鄉村產業提檔升級;要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實施農業全產業鏈培育計劃;要圍繞優勢產業、特色產業、鄉土產業,推進“百園千鎮萬村”工程。

鄉村特色產業具有四個方面的特色,一是產業特色,鄉村特色產業是由鄉村特色資源形成的產業。資源的性質、特色、區位、種類決定鄉村產業特色。二是形態特色,是具體產業特色的表現形式,由融合方式、手段、業界等決定一個產業呈現特點。三是產品特色,是特色產業實現產業價值,形成多元的特色產品,滿足人們生理需求與精神文化需求,實現體驗消費與物質消費的有機結合載體。產品特色是產業特色最直接、最核心的形式。四是產品功能與市場需求特色。一個產業特色是與一個特定的目標人群價值需求相關聯的,產品的獨特功能滿足特定人群的特殊需要。

一、山東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山東省鄉村特色產業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區域特色基本形成,產業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升,品牌化引領作用明顯,新型主體培育得到長足發展,經營主體多元化及合作模式多樣化,已經成為鄉村振興重要的產業支撐。

(一)資源稟賦發展要素聚集支撐體系逐步完善

一是區位等比較優勢明顯。山東自然資源優良,與烏克蘭、美國得克薩斯州并稱為世界“三大菜園”,是全國水果主要產區,水果產量居全國前茅,水產養殖規模逐年擴大,水產品產量在全國居第三位。2020年,山東鐵路、公路、水路貨運量30.9億噸,是特色農產品運銷的強有力保障。二是農田水利基礎條件逐漸完善。大力實施的高標準農田治理、農業綜合開發、耕地質量提升和小農水等項目,有效促進了山東省農田集中連片、田塊整平及水、電、路、綠化設施配套。202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940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778萬畝,改造鹽堿耕地580萬畝。2021年,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9.70%。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2020年,全省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762萬畝,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47,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三是政策支持相對有利。山東省政府出臺了25項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促進農產品加工能力提升。設立省級專項資金近1.3億元(不含畜牧、林業、漁業),扶持高效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四是體制機制逐步建立。山東省農技推廣等機構實現了所有鄉鎮(街道)全覆蓋,建立了省級信息服務平臺,實現農技信息進村入戶。全省以打造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最放心地區之一為目標,建設鄉鎮監管機構1088個,建成了五級監管隊伍。全省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已經初步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加工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的各環節可追溯、可監控。五是科技推動有力。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9.72%,已構建了農業科研創新、農技推廣和農民培訓三大體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總數達到26個,基本實現對主要農產品的全覆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81%。六是市場流通保障有利。全省現有各類果品分級包裝流水線800余條,年處理能力450多萬噸;果品貯藏能力480萬噸,其中氣調貯藏120萬噸;農業部定點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64個,登記在冊的各類果品專業批發市場64個,年流通量500多萬噸。省內“四通一達”等社會快遞服務企業基本實現縣域全覆蓋。2021年,網上消費高位運行,全年實現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763.3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兩年平均增長17.6%。

(二)全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區域化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生產布局優化完善。名特新優農產品眾多,農業農村部首批62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山東省有4個入選。以水果為例,2020年,果業繼續保持立新汰劣、面積穩中有升的良好發展勢,年末果園面積60.32萬公頃,較2019年增長3%,水果產量1829萬噸,比2019年增加90.09萬(+5.2%);其中蘋果產量953.63萬(+0.4%),桃422.24萬噸(+15.8%),葡萄116.07萬噸(+3.2%),梨111.0萬噸(+6.6%),棗59.30萬噸(-6.0%),茶產業繼續穩定增長,年末實有茶園面積27170萬公頃,產量25948 噸,分別比 2019 年增長 8.29和4.8%,全省16市中11個市40個縣(市、區)種植茶葉,形成魯東南沿海、魯中南泰沂山區和膠東半島三大茶葉優勢產區。全省水果生產區域化分布趨勢明顯,形成了以煙臺、威海、臨沂為主的半島地區和沂蒙山區蘋果優勢產區,面積、產量分別占全省的63%和72%;以臨沂、萊蕪、濰坊、泰安為中心的桃優勢產業帶,面積、產量分別占全省的67%和74%。以濱州、東營、德州為主的棗集中產區,占全省棗產量的80%以上;以煙臺、濰坊、泰安、棗莊、濟寧、日照、淄博七市為主的大櫻桃集中產區,規模占全省的80%以上。在畜禽養殖上,小尾寒羊、魯西黃牛、東阿黑驢、汶上蘆花雞、文登水貂、萊蕪黑豬、沂源黑山羊等養殖業已成地域規模布局。二是產業規模發展良好。2020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在全國率先突破萬億元大關,2021年在高基數起點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達到11468億元。煙臺蘋果、壽光蔬菜等向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邁進,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達到59個、占全國的近40%。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全省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9600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88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919家,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74萬億元;全省認定農業“新六產”示范縣17個、示范主體147家。三是特色農產品品種豐富。按照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品種分類,全省特色糧經、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和林特產品品種數量多。如園藝產品中蔬菜全省有十幾大類,約2500多個品種;園藝水果以煙臺蘋果、萊陽梨、樂陵小棗、肥城桃、大澤山葡萄、棗莊石榴、沾化冬棗等,品種為代表的90種。此外,茶葉、花卉以及37個特色畜產品品種,1500種中藥材資源,80余種以魚、蝦、蟹、貝、藻、參、蟄為代表的水產品,等等。

(三)全省鄉村特色產業優勢突出

一是品牌化發展幅度加快。為加快山東省由產量大省到品牌強省轉變,建立了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品牌目錄,納入區域公用品牌36個,企業產品品牌300個。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地理標志商標855件,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涉及180多個產品,2021年山東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獲證企業6214家;“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11364個,在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產業發展、提升區域品牌價值和服務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園區化發展趨勢明顯。先后形成了蔬菜、果品、食用菌、中藥材、茶葉等產業集聚區。全省家庭農場發展到5.5萬家,農民合作社18.6萬家,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超過1800萬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20多萬個。16個縣開展了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批準創建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126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5家,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7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7個,現代果菜種植養殖園區建設初具規模。三是新業態發展勢頭迅速。依托特色農業產業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通過線上線下、虛擬實體有機結合等多種途徑,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共享農業、創意農業、農耕體驗、中央廚房、農商直供、個人定制、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支撐力度不足

一是重視不夠。高效特色農業產業大多存在前期投入大、風險高、產出效益回報周期長等問題,農業稅和特色農業稅取消后,有些地方的領導認為農業潛力小、收益低、稅收少,是負擔。而特色農業又大多在丘陵山區,生產基礎設施需要投入資金多,建設難度大,往往是出力不討好。因此,對發展當地特色農業產業重視不夠,積極性不高,服務意識不強,支持力度小,缺乏科學的宏觀規劃和引導。二是基礎設施亟待改善。農業規?;鶖荡?,在投入上歷史欠賬多,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農田水利建設、農機化發展投入等存在嚴重不足。大多數果園茶園等特色產業生產基地在丘陵灘地上,立地條件差,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特色農業產業保險基本沒有,2020年,全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814.93億元,山東省為40.55億元,約占5%。全省蘋果種植面積450多萬畝,投保面積有10多萬畝,僅占2.2%,“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三是缺少有效的財政激勵獎補支持政策。全省工商資本下鄉融資難還未破題,特別是金融機構服務動力不足,創新意識不強。目前,工商資本流轉的土地、投資建設的農業設施資產還不能抵押貸款,擴大再生產受到限制。鄉村產業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務仍明顯不足,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農村比例偏低。省里還沒有出臺財政獎補、財政貼息、免征增值稅等相關支持政策,對工商資本缺乏政策吸引力,導致投資動力不足,阻礙了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鄉村特色產業。

(二)綠色發展理念和支撐體系沒有完全建立,特色農業種質資源保護乏力

一方面,質量優先、綠色生態循環發展理念沒有建立,沒有針對需求形成標準化、規?;?、綠色化、優質化的綠色支撐技術模式。從生產看,要素配置不合理,有機肥施用普遍不足,盲目施用化肥等現象十分突出。據有關統計,全省蔬菜畝均化肥用量是歐盟的2~3倍,果樹是美國的6倍、歐盟的7倍,肥料利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1/3。例如,膠東地區果園適宜果樹生長的pH值6.5以上的土壤僅有12.4%,大部分土壤處于酸化狀態,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普遍在1%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8%的平均水平。且種養結合不夠,林下經濟發展滯后,特色林果茶空間光能資源、生態資源浪費嚴重。另一方面,種質資源研發利用不足。生產上普遍存在高產出導向,作為高效特色農業基因芯片的種子,多以引進國外、國內新品種為主,且價格高。老品種由于種質資源保護乏力,種質資源保護場、基因庫建設不夠,資源開發利用不足,退化缺失嚴重??蒲性盒?、育種企業研發很少關注傳統品種的提純復壯,對特色品種研發力度不夠。如煙臺果園品種單一,紅富士品種占全省蘋果產量的70%,占貯藏蘋果的90%以上。樹齡老化,郁閉現象嚴重,25年生以上老齡果園占栽培面積40%以上,果園郁閉嚴重的占50%。

(三)產品以生鮮產品為主,缺少精深加工企業

特色農產品銷售主要以生鮮產品為主,農產品加工創新能力不足,工藝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產業附加值低,農民收入增幅受限,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像大豆提純高蛋白、番茄提取番茄紅素、畜禽水產提取血清、膠原蛋白、多肽等精深加工企業少,產業鏈條延伸度不夠,多數企業集中在產業鏈低端環節,技術含量低、產品單一、同質化競爭嚴重。如金鄉的大蒜出口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其中70%以上是蒜頭等初級產品。龍頭企業帶動本地農民增收的作用不明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社員聯系不緊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農戶共創品牌、搶占市場的能力不夠,直接影響到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場風險能力。

(四)冷鏈物流覆蓋率低,觸網銷售占比少

經過多年發展,全省農產品冷鏈物流取得較大進步,但是還應看到,目前冷庫多數用于肉類、魚類的冷凍和冷藏,功能單一,利用率偏低,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比例偏低,缺乏區域性冷鏈物流中心和大型集散中心?,F有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發展滯后,現有冷鏈物流企業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經營規模小,服務標準不統一。農產品儲藏、運輸、銷售等環節存在“斷鏈”現象,社會化冷鏈需求遠未滿足。同時,涉農新型經營主體觸網營銷占比較少,大部分農產品還是通過傳統產地批發市場銷售。

(五)鄉村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沒有形成,產業競爭力低

盡管山東省特色農業產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特色產業布局已基本形成,但是形成大而強、特而強的特色優勢區域并不多,已有特優區雛形的產業聚集區還存在著不小的挑戰。目前, 全省特色農業主要是分散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以一家一戶為主的小規模生產方式沒有根本性改變,生產效率低下,標準化生產水平低,使得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從產業融合、農村電商、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等“四新”經濟來看,培育的力度還不夠,還沒有成為支撐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從全省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夠,產業鏈沒有拉長,利益分配機制沒有形成,休閑觀光、旅游康養功能拓展不夠,資源多樣化利用水平低,效益提升不足,扶貧帶動作用弱。

三、主要對策與建議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應大眾需求的新變化,堅持高質量發展。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培育發展新動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構建地域特色鮮明、承載鄉村價值、創新創業活躍、利益聯結緊密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一)增強做大做強鄉村特色產業意識

特色農業產業要向基地化、綠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全面提高產業競爭力。各級政府要重視將綠色優質特色農業培育成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戰略產業。發展特色農產品,建設特優區,引導特色農產品生產形成聚集區,吸引現代農業各項要素不斷注入,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從整體上提高全省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滿足國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推廣應用綠色生產方式,有序開發優質特色資源,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的供給,打造資源利用更加節約高效、產地環境更加清潔、綠色的供給能力。發展適度規模生產和全產業鏈經營,能夠有效擴大農村就業,讓農民合理分享二三產業收益,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大產業。各地要高度重視,采取“頂層設計、培育龍頭、產業服務”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推行“基地化種植、標準化管理、規?;l展、產業化培育、資源化整合、電子化商務、國際化開拓、品牌化經營”的生產經營模式,加強協調,抓好落實。

(二)做好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

要強化縣域統籌,優化特色產業空間布局與主導產業的布局,因地制宜發展多樣化特色種養,積極發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業等鄉土產業,推動形成縣城、中心鄉(鎮)、中心村層級明顯、功能有效銜接的結構布局,促進縣鄉聯動、產鎮融合、產村一體。重點培植“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縣一特”的產業集群式發展之路。推進縣域、鎮域產業聚集,以鄉(鎮)所在地為中心形成產業集群。建設好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立評價標準和技術支撐體系,通過實施高效特色農業、現代林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漁業發展平臺項目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引領推動特色農業提質增效。立足全省各地資源稟賦,做強高效特色產業,大力培育“名優特稀新”經濟作物,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油用牡丹和蜂業、食用菌、中藥材和驢兔業特色養殖、水產品等高效特色產業提檔升級,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帶和示范基地,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等綠色產業,推廣林菌、林藥等林下經濟模式,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進優勢特色農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專業化服務,建設一批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原產地保護基地。

(三)加大鄉村特色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在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快高標準果園茶園、養殖園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優化建設布局,建設確保特色農業發展需要的高標準農田。整合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和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等方面資金,集中力量開展特色產業土地整治、農田水利、土壤改良、機耕道路等建設。按照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標準,設立適合特色農業發展的高標準果茶菜園、養殖園基礎建設項目,對生產基地進行標準化改造,強化節水灌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田灌排體系,擴大水肥一體化實施面積,強化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協同推進農村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加快完善“12316三農服務熱線”配套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對田間電網、林網改造提升,推進設施創新、材料創新、智能控制和技術升級,努力提升設施農業裝備水平。對畜禽水產品養殖基地進行標準化生態化改造建設,滿足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需求。

(四)加強優勢特色品種自主研發能力

推進品種改良、品質改進,篩選一批優質、抗病、適應性強、適銷對路的優良品種,恢復一批傳統特色當家品種,提升良種繁育能力。依托科研院校、大型育種企業等機構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建設規范化、信息化原種場或保種場,開展品種基因圖譜研究,積極開展種研發、老品種提純復壯,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育種研究體系,減少國外壟斷,打造適合山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的育、繁、推一體化體系。調整優化特色產品品種的早、中、晚熟種植結構,進行相關生產技術研究,拉長產品采收和供應時間鏈,減輕集中采收時人工緊缺、交通擁堵、銷售擁擠的狀況。例如,針對國際果樹新品種發展趨勢和我國品種結構,積極篩選優良砧木和選育蘋果栽培新品種,尤其是耐貯性好、抗病性強、適于無袋栽培的早中熟品種和黃綠色品種;大力推廣矮砧集約栽培和寬行密植栽植模式,做到良種、良砧、良法配套,確保早果優質,豐產高效。培育功能型蘋果等特色多樣化品種,滿足人們對果品保健品質的需求,促進全省果品產業轉型升級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農民持續增收。

(五)建立鄉村特色產業綠色發展技術支撐體系

按照“生態化引領,數字化賦能”“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要素投入精準環保、生產技術集約高效、產業模式生態循環、質量標準規范完備”的要求,全面構建以農業投入品安全無害、資源利用節約高效、生產過程環境友好、質量標準體系完善、監測預警全程到位為特征的綠色農業技術支撐體系,提高農業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創建,全面落實耕地質量提升規劃,深入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稻漁(鴨)綜合種養等生產模式,大力示范推廣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統防統治、稻漁綜合種養和奶牛生豬健康養殖等綠色技術和模式。大力推廣林菌、林禽、林畜、林藥、林糧等高效生態循環模式。

(六)積極培育新型鄉村特色產業經營主體

要立足農業產業化的先發優勢,抓龍頭培育、抓主體融合、抓利益機制完善,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培植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打造龍頭企業聯合艦隊,創建農產品加工業示范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不斷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規范生產管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知名農業品牌,將綠色優質特色農業培育成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戰略產業。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鼓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鼓勵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體。

(七)加快鄉村特色產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建立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電商平臺或專屬營銷渠道,指導新型經營主體和新農民開展觸網營銷活動。對接國內知名電商平臺,開展農超對接、農商對接、農企對接等活動,在全國大中城市建設山東品牌農產品體驗店,建立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融合的營銷體系。推動“特色農業+互聯網”,建設一批標準化示范基地,依托“一村(鄉鎮)一品”示范村鎮,建設一批特色農業互聯網小鎮。利用物聯網信息采集設備,建立種養大數據,構建標準化數據模型。加強智能農機研究推廣,實現種養產品生產過程機械化、可視化、數據化、智慧化和可追溯化。建立特色農產品大數據中心服務體系。建立農產品基地在線、生產在線、檢測在線、科研在線、市場在線特色農業服務體系,集資源查詢統計、分析處理、輔助決策、在線監控、產品追溯、市場預判預警、智能農業管理為一體,形成山東在線特色農業服務體系,實現農產品質量指標數據化。加速視頻訂單農業的發展,建立集信息服務、導購服務、交易服務、信用服務、融資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優質綠色特色農產品信息化服務平臺,推動信任農業、質量農業發展。

(八)強化特色農產品質量管理和品牌運營服務

完善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資料、技術規程、產品等級等標準,推行產地標識管理、產品條碼制度,推進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完善投入品管理、檔案記錄、產品檢測、合格證準出和質量追溯等制度,構建全程質量管理長效機制。圍繞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打造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和產品品牌。在品種、品質、品牌、品味、品相“五品”上做文章,實現從農產品數量大省向質量強省跨越。要引導生產者樹立生態、綠色的發展理念,著力提高產品的內在品質;緊盯市場需求,擦亮老品牌,塑強新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國際知名的企業品牌,創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蘊、鮮明地域特征“小而美”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加大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品牌營銷宣傳,擴大山東省特色品牌影響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觀光旅游、生態建設、文化傳承、區域經濟發展。建立特色品牌目錄制度,優化品牌標識,建立區域公用品牌的授權使用機制和品牌危機預警、風險規避和緊急事件應對機制。

(九)提高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優化新型特色農產品物流體系

積極整合和規范發展各類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園區,加快實現加工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聚化。以技術創新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優化,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主產區、優勢產區、特色產區、重點銷區及關鍵物流節點梯度轉移,打造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開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研究、產品創新,由生鮮農產品向高精尖加工品延伸,由簡單加工向破壁、生物制劑提取延伸,增加優勢區域企業效益與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為普通農戶提供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保障產品質量和穩定原料供給。因地制宜依托公路網、鐵路網、新增支線機場、電商企業布局,完善倉儲物流設施,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流通效率。探索建立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農產品儲運公共倉,加快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村物流節點建設,布局標準化冷鏈設施,形成省、市、縣、村互聯的高效物流網絡體系。

(十)創新鄉村特色產業建設融投資模式

健全完善政府引導、社會參與、項目支撐的投融資機制。強化公共財政對特色農業生產投資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把公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納入政府公共財政預算體系,逐步形成長期穩定的投資渠道。綜合運用財政稅收、貨幣信貸、金融監管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商業銀行創新“三農”金融服務,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茖W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促進普惠金融發展,解決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金融支持“最后一公里”問題。聯合銀行、保險、擔保等機構,依托綜合性或專業性網絡交易平臺,建立以交易數據為核心的信用數據庫,著力破解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老大難問題。注重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采取“政府引導,社會主體”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模式,設立政府引導資金,廣泛吸引金融等社會主體投入,創新合作模式、共建共享,加快全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十一)建立省級特色農產品險種獎補政策,加大對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支持力度

建立由政府、農業經營主體、種養殖戶、保險公司共同參與的地方特色農業產業保險風險分擔機制。建立健全完善承保機制、稅費優惠、信貸支持、經費補助、大災風險分擔機制等配套政策,盡快完善特色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建立大災風險準備金,提高應對大災風險能力。建議省財政設立每年不低于1億元的以獎代補資金,因地制宜開展地方特色優勢農、林、畜禽產品等特色農業保險品種,增加食用菌、茶葉、中藥材、生姜、大櫻桃等險種,保障和促進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在煙臺開展蘋果“保險+期貨”試點,在濟寧嘉祥開展大豆育種保險試點,探索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在特色經濟作物主產區,對日光溫室、蘋果、桃等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品種,開展縣級共保體試點。共保體由主承保機構與共保機構自由組合,根據協議開展承保、理賠,按比例分配保費、承擔風險。特色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省、市、縣承擔部分,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予以支持。

(十二)鼓勵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文旅康養新業態

依托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資源優勢、環境優勢,打造鄉村旅游景點,積極開展優勢區采摘游、觀光游、體驗游、海釣游,發展鄉村旅游業,創建國家、省級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村,讓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成為農民致富區、市民休閑康養區。開發鄉村特色產業多種功能,培育發展“新六產”。積極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和發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與旅游、采摘、觀光、休閑、養生和體驗結合起來,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升級版,發展田園綜合體、特色農業小鎮。

參考文獻:

[1]《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人民日報2020年12月30日第一版。

[2]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3]《習近平論“三農”工作》第274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

[4]李學術、劉楠等.《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特色·創意·協同——特色農業及其實現路徑的理論分析”(2017-06-05)。

[5]程傳興.《河南日報》“——發展特色農業 提升農業發展質量”(2018.4.11)。

[6]《農研智庫叢書》《走好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全面構建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

(作者單位:1.山東省農業農村發展研究中心;2.山東省農業科學院;3.泗水縣農業農村局)

猜你喜歡
發展質量特色農業綠色發展
新常態下獨立學院學生黨員發展質量考核評價體系研究
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機制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特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
農村文化產業與特色農業融合發展的研究
基于綠色發展觀視角關于產業轉型路徑的思考
“一村一品”現代農業規模經營模式探究
新時期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機制的構建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