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中土堡初探

2023-10-13 03:39喬曉陽袁安卿張苗苗李剛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江西南昌330013
安徽建筑 2023年10期
關鍵詞:福建

喬曉陽,袁安卿,張苗苗,李剛 (江西財經大學 藝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0 引言

閩中地區山川縱橫、水網密布,封閉的環境隔絕了與外界的聯系,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加之動蕩的社會環境,民眾依靠天然地勢屏障,筑堡自衛,該區域出現了眾多防御性堡寨建筑,其中閩中土堡(下文簡稱土堡)以其數量之多、體量之大、分布之密集、防御設施之完善成為閩地防御性建筑的代表。

土堡是有別于福建土樓、贛南圍屋的一種大型夯土建筑,據《寧化縣志·建邑志》[1]記載:“隋大業之季……其時土寇蜂舉,黃連人巫羅俊者,年少負殊勇,就峒筑堡衛眾,寇不敢犯,遠近爭附之……”推測土堡在隋朝就已出現(現已無法考證文中記載是否為現存土堡)。土堡肇始于隋唐,成熟于兩宋,盛行于明清,直至近代仍有建造,較福建土樓產生于宋朝早了近百年。2008 年7 月6 日第32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與福建土樓地緣相近、功能相似的閩中土堡還未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相關研究成果遠不及福建土樓豐富。因此文章旨在從宏觀角度對土堡的歷史沿革、分布、選址、建筑特色等基本概況進行總結,并與福建土樓相對比,廓清土堡的概念,期望閩中土堡可以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并得以保護與發展。

1 閩中土堡的產生與發展

1.1 社會與歷史背景

1.1.1 衣冠南渡下的人口遷徙

秦漢伊始,中原漢人便相繼南遷至長江中下游及閩、贛、粵等地區,魏晉已降,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中原士族門閥被迫南遷躲災避禍,史稱“衣冠南渡”?!耙鹿谀隙伞钡闹性瓭h人帶來了夯土版筑技術,為土堡的建造解決了技術上的困難。中原地區所奉行以家長制為核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并未因南遷消失,反而在當地延續發展,成為影響土堡建造形制的重要因素。中原地區的華夏文明與當地土著文化經過數百年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在土堡建造布局以及裝飾風格中都可以清晰看到中原漢文化的印記。

1.1.2 社會動蕩下的自我生存

歷史上福建地區飽受匪患、倭寇侵襲,宗族械斗不斷,各地鄉紳以一己之力或憑全族合力建造土堡,保衛財產及身家性命。明末倭寇侵襲福建近海,朝廷設置的海防及衛所制度,難以顧及偏遠鄉村,于是朝廷團練鄉兵,提倡民眾筑堡自衛,土堡建造數量劇增。顧炎武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之《福建·漳州府》[2]記載“福河城,在南北二溪合流之處。嘉靖中,海有兵,鄉人為土堡,亦嘗駐官兵于此?!彪m然書里所說的土堡也可能是寨堡一類的建筑,但至少說明在明代嘉靖年間,因為社會局勢不寧,民間已經開始筑堡自衛[3]。清朝初期,政權還未穩固,福建地區匪患猖獗,朝廷鞭長莫及,便鼓勵村民經朝廷批準后自行建造堡寨。清中期宗族間為爭奪生存資源、維護本族利益,經常發生械斗,土堡變為宗族械斗的據點。再至清末農民起義頻發,帝國主義入侵,清政府已是強弩之末,百姓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土堡為防御中心,在亂世中保全生命。

1.2 發展階段

1.2.1 土堡起源期

學界對土堡起源尚未有準確定論,當前學者普遍推測土堡原型為西漢時期出現的塢堡。塢堡(塢壁)是兩漢時期邊塞上的主要防御及瞭望工事,也是邊防系統中最基層的單位[4]。塢堡是由城演化而來的,其建筑特點是四角有高出墻體的角樓,具有較強的防御瞭望功能。中原漢人將塢堡的建造方法帶入閩贛粵地區,并在當地流傳發展。由廣州出土的東漢塢壁明器也可證實這一推論,并且現存土堡中很多都帶有與塢堡角樓類似的“兩點金”“四點金”碉樓。文章暫采納土堡源于塢堡這一推論,但此論還存在諸多疑點,缺乏事實依據。土堡的起源究竟是怎樣,需要學者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早日得出定論。

1.2.2 土堡發展期

傳入福建地區的塢堡被加以改造,以適應福建山區的地理環境。融合了客家民居常見的土墻屋(以土作墻的土木構架民宅稱土墻屋)、樁鑿屋(以木為主的木結構樓屋)[5],形成與土堡極類似的堡寨民居。其后隨“衣冠南渡”土堡又得以演變發展,最終形成現存形態。

1.2.3 土堡盛行期

明清時期(明中期至清中后期)朝廷為抵抗倭寇、匪患,號召鄉民筑堡自衛。受政策影響,土堡建造數量迅速增加,現存土堡也以明清建造為主。明清土堡不僅建造數量多且種類豐富,并在注重防御功能的同時兼顧居住需求,尤其是清末修建的土堡,內部裝飾華麗,木雕石雕精美,體現了堡主極高的藝術修養。

1.2.4 土堡衰敗期

民國初年,社會趨于安定,土堡建造數量大大減少,即使偶有建造,其防御功能也減弱很多,與當地民居形制接近。土堡逐漸喪失其“筑堡自衛”功能,且土堡較一般民居的居住舒適性差很多,在保證人身安全的情況下,村民更愿意在堡外居住,于是土堡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閩中土堡的建造與中原漢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閩中土堡的演化主要經歷了塢堡→堡寨→土堡[5]。從其演化過程可以總結出土堡是由“衣冠南渡”的中原漢人將中原地區防御性堡寨及生土夯筑技術帶入福建地區,與當地民居融合并為適應環境進行改造后逐漸形成。其最早出現于隋唐,并在之后的歷史中不斷演化發展,最終在明初形成現今形制。而明清時期閩中動亂不斷,土堡作為防御中心大量建造。直至民國,社會開始穩定,土堡失去原有防御功能,建造數量開始減少直至消失。

2 分布范圍

閩中地區為山環水繞、林木茂盛之地,交通極為不便,特有的地理環境導致天高皇帝遠而匪患橫行,同時山林也為土堡的建造及堡中的生活提供了資源,土堡便應運而生。土堡所主要分布的閩中地區并不是行政區劃中的閩中,而是指閩江水系以南、九龍溪水系以北、戴云山脈以東、武夷山脈以西的福建中部地區[6]。具體包括了三明市的梅列區、三元區、永安市、大田縣、尤溪縣、沙縣、明溪縣、寧化縣、清流縣;福州市的永泰縣、閩清、福清及閩侯交界地區;龍巖市的漳平縣北部地區;泉州市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寧德市古田縣西南部(圖1),其中土堡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為永安市、大田縣、尤溪縣,這三個縣市土堡現存數量最多,種類最為豐富。

圖1 閩中土堡分布示意圖(來源:作者自繪)

歷史上土堡的分布范圍要廣闊很多,據明萬歷元年的《漳州府志》記載:“漳州土堡舊時尚少,惟巡檢司及人煙湊集去處設有土城,嘉靖辛酉年以來,寇賊生發,民間團筑土圍土樓日眾,沿海地方尤多[7]?!闭f明土堡曾出現在沿海地區,清中期由于朝廷的海禁政策,沿海民眾開始遷界,退守至內陸地區,界外為抵御匪患而建的防御性建筑全部銷毀,這可能也是沿海地區未發現土堡的原因之一。

3 選址

3.1 防御性考慮

選址首要目的是防御,土堡及所在村落布局選擇在山谷腹地,憑借周圍山勢作天然防御屏障,土堡建造及堡內生活都依托于周圍環境的封閉性。山谷地帶也往往意味著有河流存在,土堡建造時不僅僅要做到引水入堡,還要設置多口水井,分別從山中引入不同水源地的水流,防止敵人切斷進堡水路。

這種山環水繞向心封閉式的地理環境作為第一層防御手段,將土堡隱藏在深山中,不易被敵人發現,而陡峭的山勢可減緩敵人進攻速度,即使是大股盜匪也會受限于地形無計可施。土堡背山面水,依靠背后的山體、周圍的溪流防止四面受敵,如遇匪患,退可依靠崎嶇道路、險峻山勢駐守土堡,進可入深山密林中與匪徒周旋。

3.2 自然秩序的營造

土堡選址十分重視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建造前堡內先民會根據山勢環境和河流流向尋找到居住環境最佳的位置,再結合地形地勢來確定土堡坐向及大門朝向。土堡往往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形成前有照后有靠的布局。永安市青水鄉福臨堡便處于一堪輿寶地中,建筑坐西向東,背山面水,后部背山雄渾,前方案山雄偉,左右均有丘陵為之護衛。土堡周圍梯田環抱,阡陌縱橫,它獨立其中,似如蜘蛛結網,穩坐八卦[8]。永安市槐南鄉安貞堡選址于天馬山東麓,土堡坐西朝東背靠天馬山,東面遠處的冬瓜侖山為案山,南北兩側為低矮連綿的香爐山和穿山甲山,土堡北邊還有一條溪流經堡門自西北向東南流淌,山環水繞的自然環境舒適和諧,既滿足防御需要,也為堡內生活提供資源。

3.3 選址類型

按照選址地形對閩中土堡進行分類,可分為高崗型、坡地型、水田型。高崗型土堡顧名思義是建在山頂的土堡,利用周圍險峻的山勢作屏障,視野開闊,利于警戒觀察。高崗型土堡由于受地形影響一般規模較小,如大田縣琵琶堡(圖2)。琵琶堡坐北朝南,平面呈琵琶形,因此得名琵琶堡,土堡正門開于西側,只有堡北端有小路通往山下村莊,其余三面皆為陡崖。

圖2 大田縣建設鎮建國村琵琶堡(來源:作者自攝)

坡地型指建于山坡、山腳處利用地勢起伏建造出前低后高具有立體層次的土堡。典型特點為建筑前后高差大,遠看猶如猛虎下山,氣勢非凡。如三明市尤溪縣茂荊堡,位于山坡之上,受地勢的限制較大,建筑結合地勢,因地制宜,建成了前低后高、前方后圓的“簸箕形”形制[9]。水田型指建在水田中央或平地中的土堡,視野開闊,來犯敵人無處躲藏。水田型土堡一般地勢起伏小,堡內外及前后幾乎沒有高差。如大田縣太華鎮步云樓,平面呈矩形,坐東南朝西北,帶有一個突出堡墻的碉樓,增強土堡防御性。

4 建筑形制

閩中土堡是由外圍防御性堡墻和內部合院式或行列式民居兩部分組成,外圍堡墻是土堡最主要的防御線。內部民居為主要生活區域,與外圍堡墻由天井、過水廊相隔,兩部分功能區界線劃分清晰。依據建筑平面形制不同,土堡可分為方形堡、前方后圓形堡、不規則形堡。

4.1 方形

方形土堡根據形狀具體可分為長方形、正方形、方形四角抹圓形。方形土堡現存數量最多,約占總數一半以上。方形土堡的平面形制與塢堡極為相似,在四角或對角設置碉樓,該類土堡多為水田堡,一般沿堡墻內側環繞一圈附屬用房,中央為天井或合院式民居,前后高差較小,如泰安堡、永盛樓、步云樓。

4.2 前方后圓形

前方后圓形主要為坡地型土堡,堡墻前部與方形土堡基本一致,兩側堡墻在靠近后堡墻處開始出現弧度,其形制與廣東地區的圍龍屋相似?;⌒魏蟊Τ烙饔猛膺€具有分導洪水、保護墻體的實用性功能。前方后圓形土堡往往在正前方有一半圓形池塘,稱為泮池(圖3),與后部高大的弧形堡墻共同營造了“前有照、后有靠”的環境,典型代表有安貞堡、安良堡等。

圖3 永安市槐南鄉洋頭村安貞堡前泮池(來源:作者自攝)

4.3 不規則形

除了常見的方形、前方后圓形土堡外,還有一類因數量較少、形制特殊統稱為不規則形,如琵琶形、橢圓形等。不規則的形制主要受地形及防御要求的影響,如琵琶堡,地處山頂,土地面積局促,大致呈琵琶狀,因此土堡也為琵琶形。潭城堡因順應水流環繞的地形而選擇圓形形制。有些土堡在方形的基礎上于一角凹入設置正門,使堡墻作折疊布置,目的是利用凹入的兩側墻體消除大門處射擊死角,增強防御性。

5 結語

閩中土堡以獨特的建筑形態在我國防御性鄉土建筑中別樹一幟,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是福建先民歷經磨難、生存抗爭的歷史見證。但目前其保存現狀不容樂觀,在當下社會安定、生活美滿的現代化生活中,曾做出巨大貢獻的堡壘被廢棄,獨自在鄉野中搖曳,無人問津,甚至遭受人為的毀壞。面對如此困境,應為閩中土堡探尋適宜的保護道路,以挽救土堡的生存頹勢,展現鄉土建筑的魅力。

猜你喜歡
福建
福建工程學院
福建黨史上的今天(十月)
十一月 福建黨史上的今天
福建黨史上的今天(七月)
那個夢
福建老年大學之歌
福建藝術戰“疫”
福建每個村(居)將配備1名“兒童主任”
福建醫改新在哪?
2013款福建奔馳VIANO車故障2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