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文化遺產的綠道規劃與系統保護
——以武漢市洪山區為例

2023-10-13 03:39陳鯤
安徽建筑 2023年10期
關鍵詞:洪山綠道遺產

陳鯤

(1.湖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0;2.湖北省大遺址保護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10;3.湖北大學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10)

1 引言

建設生態文明和轉變消費模式與清潔能源生產息息相關,科學地展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前對于經濟發展而言,應該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本文主要針對武漢洪山歷史片區的景觀碎片化提出歷史遺產景觀與綠道整合的設計方式。綠道可以把零散景觀利用自然要素相互連接,使得景觀的美學價值能夠充分展現出來。J.G.Fabos 在《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中認為,綠道的生態價值是具有文化和歷史意義。而文中的風景道(scenic routes)指的是道路兩邊有歷史文化價值和自然建成環境以及建筑遺產,這能使受眾欣賞文化、地質以及自然等景觀。所以,規劃和保護洪山片區的風貌勢在必行。

2 城市歷史遺產綠道概述

2.1 綠道的概念

綠道(Greenway)屬于一項重要的人文和自然資源,其中包含歷史文化古跡、田園林地以及風景名勝區等,屬于線形的綠色開敞的空間,為非機動交通工具和行人使用,其具備的功能是比較多的,如旅游度假、文化體驗以及生態保育等。

綠道主要包含兩個部分,即人工系統和綠廊系統,其中標識、服務點、綠化以及道路是比較關鍵的要素。就綠廊系統來說,其屬于綠道的基底部分,組成部分包含土壤、水體以及地帶性植物群落等,其具備的功能包含美化景觀以及保護生態等。人工系統的組成部分包含標識系統、基礎設施系統、慢行道系統以及節點系統等,其具備的功能包含慢行交通和休閑娛樂等。

2.2 綠道發展歷程

綠道系統規劃擁有很長的發展歷史,上個世紀景觀規劃中就已經包含綠道在內。自從綠道系統規劃成功之后,一直到今天,相對來說發展的比較完善。就美國而言,經歷的時期大體上能夠分成五個階段,階段一(1867 年-1900 年代)早期的綠道規劃,奧姆斯特德(Olmsted)波士頓公園系統,通常描述為翡翠項鏈。19 世紀晚期查爾斯·艾略特(Eliot),奧姆斯特德的學生,他第一個提出都市公園系統(波士頓公園)。階段二(1900 年代-1945 年)景觀設計師的綠道規劃,如Eliot Ⅱ完成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開放空間規劃等。階段三(1960 年代-1970 年代)環境學影響下的綠道規劃,其中典型的代表作品以及學者,如Philip Lewis(University of Wiscnsin)威斯康星州遺產道規劃(Wiscons 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l)提出文化廊道和環境。階段四(1980 年代-1990年代)綠道運動興起,為人們提供城市開放空間,并且接近他們生活的地方,能聯系農村和城市空間景觀[1]。在鄉村以及城市創建龐大的循環系統。階段五(1990 年代-至今),開始出現國際化的綠道研究及其實踐,很多地區和國家的景觀規劃設計和相關專業領域人員開始加入到規劃綠道系統活動中[2]。

歷史遺產和綠色廊道復合設計使得區域文化價值得到提升,進而使得游客數量不斷增多,對于這種場地來說,其具備很大的經濟價值,同時擁有教育和娛樂功能,能夠為游客提供良好的居住氛圍。

3 城市歷史遺產綠道多元復合設計理念

3.1 再現復合型“生態廊道”

洪山歷史片區的生態廊道將零散分布的各種城市文化遺產串聯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城市綠道模式。這一實際案例也從側面印證了構建“生態廊道”是切實可行的。

根據《武漢市主城區東西山系景觀軸線(蛇山—九峰森林公園)城市設計》《武漢市武珞路及珞瑜路沿線城市設計控制導則》《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 年)》《武漢市主城區綠地系統專項規劃(2009—2020 年)》的解讀,可以歸納出,在文化感知脈絡走向上,洪山歷史地段尤為關鍵,其位于蛇山、洪山廣場、廟湖灣交匯之處,將這三大文化遺產自然、有序地連接在一起,讓城市活動更加順暢,并且洪山歷史地段對于蛇山、廟湖灣具有顯著的輻射作用,帶動了這兩大節點的發展,實現了協同效應。該規劃對武漢東西山系景觀軸線總體特色做出的定位為山水城文交融。要求在景觀優化的基礎上,通過兩條文化感知脈絡串接四大城市文化節點,即革命史跡文化、山林風景文化、古剎宗教文化、當下休閑文化。

洪山歷史地段位于三山山體風貌協調區。三山包括洪山、獅子山和珞珈山,并對此區域有明確的特色定位,“山水城文”集中體現區。同時對于城市形態也做出了要求,此區域內控制為低密度地區,低層、多層建筑,鼓勵采用坡屋頂,增強山體景觀對城市的滲透,建筑輪廓線應起伏錯落,避免整齊單調,使得建筑物具備獨特的風格特征。

3.2 多元化的綠道設計理念

城市綠道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功能眾多,主要包括休閑娛樂、體育運動、地方文化傳承、改善生態環境等,由此可見,洪山歷史片區既與當下飽受推崇的多功能復合設計的概念相契合,也推動了多元化目標的達成,所以,在未來城市歷史遺產綠道的設計過程中,要始終以復合型、多元化的理念為指引[3]。

現有洪山公園、施洋烈士墓為依托,利用山中散落步道,串聯耿丹烈士墓、寶通禪寺、洪山摩崖、北伐陣亡將士墓等歷史資源點,在洪山東北角增加一塊面積約1.2hm2的開敞空間,形成一個完整的步行休閑體系,成為擴大化的洪山市民公園,結合現有的眾多烈士墓,發揮革命傳統教育功能。凸顯洪山山體景觀特色,依賴現有人文史跡基礎,發掘此地文化底蘊,并注重山體生態性的維護,實現人文生態和諧發展的總體目標。其中洪山歷史地段作為整個區段“一軸、七心、八區”功能結構中既有七心之一的小洪山,也是八區之一的共享生態區,其功能定位于城市生態開放空間,強調其在城市生活中共享性、開放性,使得城市功能變得更加的完善。

4 洪山片區歷史遺產綠道復合設計

4.1 洪山片區歷史遺產綠道規劃設計背景

本案例地處武昌的核心地帶,北部是湖北省的行政中心,東部是高校教育區,南部和西部是武昌的兩個比較關鍵的商業圈,分別是亞貿商圈和中南商圈,如圖1所示。

圖1 洪山地段區位圖

為了使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城市紫線專項規劃中的要求和內容能夠真正得以貫徹落實,基于武漢市特有的風貌街區體系和歷史文化,促使歷史風貌街區和歷史地段保護規劃覆蓋范圍得到進一步拓展。在城市發展中,整合歷史遺產與文化景觀的碎片是具有必然性的。之所以要進行這一規劃,主要是出于歷史遺跡連貫性的考慮,需要利用綠道將各式各樣的歷史遺跡銜接成一個整體,構建出一個極具歷史文化氣息的生態廊道,從而讓歷史文化更好的延續給下一代。

4.2 洪山片區歷史遺產資源的整合路徑

洪山片區的歷史遺產建筑整合是需要按照建設年代和實際用途來劃分。

規劃范圍內古代建筑僅有洪山寶塔(南宋)和無影塔(南宋)兩處。就洪山地段來說,寶通禪寺(圖2)是最典型的建筑物,迄今為止已經擁有1580 年的發展歷史,所以寶通禪寺算得上是武漢目前保存時間最長的寺院?,F在的寶通寺建筑是1983 年為了貫徹落實國家的宗教政策而建立的建筑物。在寶通禪寺的無影塔,起初叫宋興福寺塔,最開始是在南朝梁元帝承勝年間(552-554 年)修建完成的。隋文帝仁壽元年(601 年)時將其稱之為興福寺。寺廟后來燒毀,但塔幸存至今。1956 年,石塔就被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后因塔身出現傾裂,1962年從洪山東麓遷建于洪山公園。如圖2、圖3所示。

圖3 無影塔

如圖4 所示,規劃范圍內近代建筑設施主要為近代革命中的先烈陵墓。其中施洋烈士墓位于武昌洪山西部南麓。1953 年,為了緬懷施洋烈士建立而成。為緬懷庚子年(1900 年)的近代革命烈士。中華民國元年(1912 年)修建了庚子墓?,F在的陵墓位于八一路和洪山北麓,該陵墓不對外人開放。這里的近現代名人墓有耿丹墓和田桐墓。

規劃區內軍事單位建筑大多建于50 年代-70 年代,建筑形式與風格充分反映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軍營風格,其中山北的干部別墅與洪山山林環境緊密結合,具有保護開發價值。規劃區內地方單位和商業、公共服務建筑大多建于80 年代以后。建筑形式繁多,風格雜亂。因此,在景觀可達性上,主要打造了五條通往洪山的上山路線,這五條路線除了現有的洪山公園入口、施洋烈士陵園入口和寶通禪寺入口之外,新增兩處入口,分別位于寶通禪寺西邊和近代革命烈士墓。在景觀可視性上,主要打通三處視線通廊,控制周邊建筑高度;在石牌嶺路的視線對景上設無影塔,完善寶通禪寺的景觀系統以及多角度的景觀可視性。由此突出洪山地段的歷史文化遺產。

4.3 洪山片區自然遺產資源的整合路徑

為了凸顯山體的輪廓和保留城市特色天際線,對城市形態做出了要求,即此區域內控制為低密度地區,低層、多層建筑,鼓勵采用坡屋頂,增強山體景觀對城市的滲透,建筑輪廓線應起伏錯落,避免整齊單調。建立包括洪山在內的三山山體保護線,對其進行山體保護和高度控制。劃定洪山山體、施洋烈士陵園、洪山公園以及寶通禪寺為山體保護區即禁建區,要求除景觀小品、必須市鎮配套等設施外,不得新建建筑,山體保護線外20m 不得建設,其余劃定為洪山的山體風貌協調區,規定為高層禁建區,區內的高層建筑需要低于24m。包括翠山靜林、怪石嶂巖、摩崖題刻、塔影龍泉(在武昌洪山西麓現有興福寺塔,俗稱無影塔。由于塔身出現傾斜,1962 年,將其遷移到了洪山西麓,塔的高度為11.5m,底徑的長度為4.25m,8 角4 層,其材質是石砌建筑,并且是仿木結構的,在武漢市區內的地上建筑物中,這座塔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建筑了,現在隸屬于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山上的泉井比較多、鵠亭岳松,景觀非常宏偉,如圖5所示。

圖5 歷史空間變遷圖

4.4 對洪山片區歷史遺產的保護措施

4.4.1 洪山片區歷史遺產時空結構的延續性

城市歷史遺產綠道屬于綠道中的一種,其源于歷史文化主題、交通線以及城市水體和山體等,為市民提供休閑休息的場地,并且能夠供外來游客欣賞,屬于重要的線性歷史遺產游憩空間。其屬于一種城市綠地形式,具備的功能比較齊全,并且具備特殊的形態,其中包括歷史人文資源的連接道、城市河流廊道等。

洪山擁有崇高的地位,從南朝開始,一直到現在,中間經過很多次修繕,且在佛教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對洪山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充分彰顯出佛教之山具備的特征,使其能夠發展成為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能突出古代佛教之山。

在近代,洪山以首義革命為出發點,是理念革命的重要場地,其中包含的革命烈士墓是比較多的,如田桐墓、北伐獨立團墓以及施洋烈士墓等,這些烈士墓流傳至今,受到世人的尊敬。所以,在規劃的時候需要充分體現出近代先烈擁有的高尚革命精神,能夠充分彰顯出厚重的革命文化,能強化近代祭奠之山。

對于現代城市建設來說,在城市山水景觀廊道中,洪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備的功能比較多,能夠供市民活動。所以,保護洪山還應該和建設山水城市相結合,為市民提供一個景觀美好、設施齊全的綠化休閑場所,能塑造現代園林之山。

4.4.2 城市歷史遺產空間的組合與再生

復合型綠道串聯的城市遺產空間形成有特色的環境廊道。從城市遺產角度來看,洪山片歷史地段涉及大量的歷史要素,由不同時期的文化景觀和外部空間組成歷史性的綠道,形成新舊交織的整體空間特征。這些特征表現在具有突出文化價值的紀念性遺產和相對豐富的連貫性的城市空間。洪山片歷史地段的規劃是通過城市歷史景觀和城市空間來進行整合,形成獨特的歷史風貌。洪山歷史地段是這兩條文化感知脈絡上的重要節點,處于蛇山、洪山廣場和廟湖灣節點中心處,對于打通3 大文化節點之間的視覺感知和城市活動聯系通道,反映“山水城文”的文化交融與和諧共生,以及提供完善的山水感知體系有重要影響。而洪山歷史地段位于三山山體風貌協調區,三山包括洪山、獅子山和珞珈山,并對此區域有明確的特色定位,即“山水城文”集中體現區。

在八一路街面的綠道變化上,沿武珞路的寶通禪寺段展現了古寺黃墻的歷史風貌。透過黃墻可以看到寺中古剎飛檐,洪山上濃密的樹木和高聳的洪山寶塔,如圖6所示。

武珞路街面主要反映在武珞路洪山公園至施洋烈士墓一段,沿街開敞度高,可直接展現山林景觀和施洋烈士陵園景觀,如圖7所示。

5 結語

洪山歷史文化功能結構可以用三個詞來總結,分別是“一軸”“七心”“八區”,在洪山歷史地段中,不僅包含了位于七心之首的小洪山,也包含了八區中的共享生態區,所以,將其規劃為城市生態開放空間比較合適,利用街道、廣場、自然景觀的協調搭配,建立一個集“點”“線”“面”于一體的空間系統,可以將其總結為“一山一水、二陵三園”,這里的一山指的就是小洪山,二陵指的是施洋烈士陵園、獨立團烈士陵園,三園中包含了寶通禪寺佛教文化游園,這也是城市生活開放性、共享性特征的有力展現。洪山片歷史地段內的一些環境景觀和建筑雖然有很大的歷史價值,但是還是屬于特殊用地,本次規劃要求科學置換其具備的功能,進而使得這些公共開場空間保持完整性,置換該功能需要充分體現出自然風貌,需要將歷史文脈傳承和弘揚下去。能夠有效保護該地段的歷史景觀,使得武漢市風貌街區以及歷史文化體系中的要求和內容能夠真正的貫徹落實下去,為規劃本地段控制性奠定重要的理論依據。

猜你喜歡
洪山綠道遺產
綠道上的“風景”
騎行綠道“潮”玩成都
遺產怎么分
百年洪山香 幽幽復異彩
野雞嶺
千萬遺產
邯鄲市紫山-洪山區域地下水中高硅成因分析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構建體育健身綠道的思考
淺談洪山菜薹的發展
三明市建設城市綠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