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學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的探索與經驗

2023-10-17 06:40周光權
中國大學教學 2023年9期
關鍵詞:法學教育

周光權

摘 要:清華大學法學院在法學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方面經過多年的探索,總結出了一些有益經驗。法學教學實踐基地建設與黨的主題教育相結合,可以相得益彰、大放異彩。針對不同年級特點推行符合其需求的實踐學習活動,做到有的放矢,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法學專業問題。實踐基地建設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相結合,有利于提升和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

關鍵詞:法學教育;法學實踐教學;教學實踐基地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實踐教學一直以來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視。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明確指出,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在“健全法學教學體系”部分明確指出,強化法學實踐教學,深化協同育人,推動法學院校與法治工作部門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學生實習實訓等環節深度銜接。建立法治工作部門、法律服務機構等接收法學專業學生實習實訓工作制度,探索法學專業學生擔任實習法官檢察官助理,積極拓寬法學專業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渠道,建設一批校外法學實踐教學基地。

清華大學法學院始建于1929年,是一所歷史悠久而又不斷開拓創新的法學院系。我們堅持實行通識教育,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善于用世界眼光思考中國問題,重視融入清華,凸顯清華法學的特色,曾先后培養了曾炳鈞、邵循恪、張企泰、鄒文海、王戇愚、王鐵崖、龔祥瑞、樓邦彥、俞國華、戴克光等眾多著名法學大師和優秀人才。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法學院被并入北京大學法學院和新成立的北京政法學院。1995年清華大學復建法律學系,1999年復建清華大學法學院。在短短二十余年時間里,清華法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法學教育的清華風格,贏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稱贊。在2017年教育部“雙一流”建設評定中,清華大學法學院通過評審驗收成功進入第二輪“雙一流”建設,成為國內頂尖法學院之一。根據2022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清華大學法學院排在第31位,位列法學學科前茅,充分反映了清華大學法學院的國際影響力。

清華大學法學院注重將課堂上傳授基本法學理論和實踐性教學相結合。在法理知識傳授環節,堅持由資深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學院為每名本科生精選個人導師,每年邀請具有國際聲譽的海外專家學者訪問講學。此外,清華大學法學院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積極推行“案例教學法”,在國內率先開展“法律診所教育”。與此同時,以培養應用復合型卓越法律職業人才為己任,清華大學法學院與司法機關等合作開展的實踐教學更是其人才培養的重要特色,歷史悠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強化實踐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清華大學法學院復建不久就開始在全國多地司法機關布局建立社會實踐基地?!扒迦A大學法學院沙依巴克區人民法院實踐基地”于2003年暑期正式掛牌,也是法學院最早一批實踐基地之一。2016年以來,法學院突破在公檢法等相關政法機關設立實踐基地的局限,根據學生們去地方政府就業這一趨向,陸續與貴州省息烽縣人民政府、江蘇省沛縣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里民村等單位設立基層工作實踐基地,讓學生們更早接觸基層工作,為鼓勵學生到基層就業凝心聚力。2023年6月,法學院與珠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合作,在珠海市建立“大灣區立法”實踐基地,定期派博士生去該基地研究大灣區跨法域的立法如何具體開展。此外,法學院還與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開展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實踐性教學方面的合作。目前,法學院已設立各類綜合實踐基地36個(包括海外實踐基地),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河北省固安縣人民法院、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檢察院等建立了穩固的聯系。其中,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檢察院這些機關單位聯系最多,學生去這些單位實習、實踐的人數也最多。

清華大學法學院在法學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方面經過多年的摸索,有一些獨特體會,也總結出了一些有益經驗。

一、法學教學實踐基地建設與黨的主題教育相結合,可以相得益彰、大放異彩

實踐中,各基地的情況差別很大,在學校和學院黨委的指導下,法學院同學充分利用各地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各類主題活動?;顒有问截S富多樣,包括但不限于紅色主題實踐、主題宣講、志愿公益等;活動內容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大成就和新時代偉大變革、如何把握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突破等。例如,博士生張鐳作為廣東佛山順德支隊臨時黨支部書記及宣傳委員,通過組建題為“沐浴黨的光輝,黨史照耀前行”清暉園游學、水藤紅色基地參訪、黨史知識競賽等豐富多樣的紅色活動,培養支隊成員愛黨愛國的熱情。博士生王肅羽在深入調研了北京市石景山區司法局“接訴即辦”情況后,先后參與處理行政復議案件15起,并積極參加黨建活動,其撰寫的《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法治價值》被《光明日報》等多家媒體刊登和轉載。通過社會實踐,學生的閱讀范圍雖然發生了轉變,但其底色仍然是“讀書人”,能夠去讀實踐單位的各種文獻、資料,讀社會這本“大書”,大大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二、針對不同年級特點推行符合其需求的實踐學習活動,做到有的放矢,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法學專業問題

具體而言,針對一、二年級本科生,推行自主命題調研實踐,鼓勵本科生關注社會熱點與法律問題,到祖國各地去調研;針對三、四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法學院設立專業實踐基地,為同學們提供更多進行法學專業實踐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法學院本科生團委于2020年12月創設了“明理致知”實踐品牌項目,強調法學專業特色,重視實踐中的學術底色,以法學專業認知為核心,融合服務建設、普法宣傳等,在過去的兩年中以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筆墨求索法治前沿,用真心服務基層一線,產出了豐富的實踐成果。2022年暑期,在習近平

法治思想的指導下,“明理致知”實踐品牌項目以法學專業調研為底色,與鄉村振興工作站、學生書脊支教團合作,圍繞普法支教、法治調研、學術探究等主題展開社會實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了青年力量。

針對博士生課題研究需求,法學院每年會向全國數個校級實踐基地輸出博士,進行長期的學術調研合作實踐,在讓博士更多地融入社會建設的同時,幫助地方政府解決一些法律法規科普研究的問題。在既有的法學博士培養中,清華大學法學院也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中規定:(1)社會實踐。按照“清華大學博士生必修環節社會實踐管理辦法”執行。(2)學術活動與學術報告制度。博士生在學期間至少在二級學科范圍內做兩次公開學術報告,計考核成績;博士生在學期間必須參加不少于30次一級或二級學科舉辦的學術活動,完成學術活動記錄和每次500字的學術活動總結,計學位課考核成績。(3)學術與職業素養課。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中規定“學術與職業素養課程”必修學分,此課程要求學生在學期間必須參加不少于8次校級學術活動和10次法學一級學科內舉辦的講座或學術活動,完成學術活動記錄和學術活動總結,計學位課考核成績。這種制度設計確保了實踐環節在博士生培養中的重要性。

我們充分認識到:通過社會實踐,促使學生始終保持思考的狀態,使他們的大腦像一臺“永動機”,而不會原地踏步,從而將善于做題、善于分析案例,轉變為善于思考。通過實踐,學生們深知自己對案件的思考、解答、處理如果不妥當,對當事人而言就是“滅頂之災”,案件的處理背后就無法做到“案結事了”,更不可能實現社會和諧。

三、法學教學實踐基地建設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相結合,有利于提升和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

清華大學法學院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面始終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傳承早期清華法政教育心懷天下的精神,注重價值塑造,強調為國家服務、為人民奉獻,取得良好社會效果。法學院已經陸續與數家境外司法機關和國際知名律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香港國際仲裁委員會(中心)、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等。2021年設立涉外律師法律碩士項目后,法學院與北京仲裁委員會、金杜律師事務所及海問律師事務所等簽署協議,三家合作單位全過程參與涉外人才培養,并在學生實習實踐方面為法學院學生提供機會與專業指導。此外,清華大學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開發基金會、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聯合國婦女署等國際組織均簽有派遣實習生的相關協議,學生可以通過實習獲得參與國際實務的實踐經驗,為將來參與國際法律實務奠定基礎。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法學院有近200名學生赴印度、印度尼西亞、摩洛哥、埃及與歐美各國進行海外實踐與文化交流,身體力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宣講中國法治故事。2022年4月,法學院入選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確定的國家級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名單。學院將以基地為平臺,進一步整合現有學科優勢、凝聚研究團隊,推動在國際爭端解決、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衛生法與環境法等方向的研究,力爭把涉外法治研究和人才培養融入法學各個學科,形成涉外法治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全科模式”,形成學科全面、重點突出的研究和培養體系,把海外法治實踐基地建設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統籌起來進行謀劃。

事實證明,實踐基地建設雖不易但意義深遠。首先,培養了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通過讓學生走出“象牙塔”,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關心社會,并使學生具有運用其所學理論知識研究、分析、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理論和實踐融為一體的高素質法律人才的培養模式。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我們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明白:清華法律人應當迎難而上,善于探尋人間正義。社會對法律人充滿期待,法律人必須默默觀察社會發展狀況、隨時出現的各種法律難題,將天下大勢盡收眼底之后探究法理與事理,從無數種選擇中選出良方。此外,還要懂得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對他人予以充分尊重,基于健全的社會常識與良好的平衡感做出各種法律判斷。其次,推動學生對國情社情形成全面的認識。我國傳統法學教育重思辨輕實證,法學學生思考能力強、表達能力好,但是往往缺乏科學系統的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證研究訓練。通過基地建設、全面科學的實證研究訓練,突破了傳統經院式法學教育在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從而有利于學生形成對社會、對國情的正確全面認識。再次,有力提升了學生的學術素養。由于學生有了親身的實際生活體驗以及在老師的指導下的方法和技能的訓練,學生在撰寫調研報告或者畢業論文時,較之于在書齋里閉門造車,其創新能力大大加強,學術素養大為提升。最后,培養了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在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之前,法學院會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培訓;在參加社會實踐后,除了法學院派遣老師進行專業指導外,實踐基地還將指定優秀法官、律師和法律從業人員進行職業指導,學生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優良的品格,這將有利于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培養他們的道德良心和綜合素質,有利于他們的未來成長。

清華大學法學院長期以來堅持推進高質量法學學科建設發展,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強調研究與教學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致力于為國家培養具備“國際視野、中國情懷、清華特色”的法治人才。學生們大量參與實踐教學之后,能夠積極、主動地參加模擬法庭賽事,將書本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2020年以來,法學院學生代表隊先后取得了首屆國際模擬投資仲裁深圳杯二等獎、第十八屆理律杯全國高校模擬法庭競賽冠軍、第二屆貿仲杯國際投資仲裁賽全國總冠軍、第六十二屆杰賽普國際法模擬法庭比賽全球第十名、第十三屆法蘭克福投資仲裁模擬法庭比賽全球第六名、第十九屆Vis East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比賽全球八強等多個國內外大型模擬法庭賽事的佳績。

清華大學法學院在實踐性人才培養上具有的堅實基礎和支撐條件,離不開各級司法機關的大力支持。早在201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就與清華大學法學院簽署策略配合協定,在研究生項目中設立“公訴人班”。清華大學的招錄對象必須是全國或省級十佳公訴人、優良公訴人,并在公訴崗位工作滿5年,培養專業公訴團隊。通過舉辦主訴檢察官研修班、優秀公訴人高等研修班等,增強對高端公訴人培養力度,已經造就了一批專家型人才以及善于辦理網絡信息犯罪、證券犯罪、知識產權犯罪等各種新型案件的專門型人才。

清華大學法學院注重培養學生切實解決國家法治建設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以宏觀視野和務實精神投身國家法治建設,二十多年來有三百多名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和西部等高水平法治人才匱乏的地區工作。法學院大力開展實踐教學,在全國建立30個法學教學實踐基地(含7個校級法學教學實踐基地),學生社會實踐足跡遍及全國,多人多次獲得中共中央組織部“最美基層干部”“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等榮譽稱號。法學院培養的人才已經迅速在各條戰線成長起來,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業界認可。

我們深知,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現代化,在法治中國建設新征程上,法學教學實踐基地建設責任在肩、使命光榮。清華大學法學院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提高政治站位,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交叉型法治人才,把法學實踐性教學工作做得更加扎實。

猜你喜歡
法學教育
高校理工科知識產權教育改革研究
審視與倡揚:司法考試沖擊法學教育的去功利主義考量
淺談當代我國法學教育的挑戰與機遇
高校法學教育職業化改革研究
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有效銜接的路徑探索
試論法律職業精英化與法學教育大眾化的關系
《人民調解技巧》課程實踐教學方法探索
完善我國法學教育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對策分析
案例教學法在成人法學教育中的應用
高職院校法學教育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