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教師勝任力研究現狀與啟示
——基于核心期刊文獻的內容分析

2023-10-20 06:47劉暢
科學咨詢 2023年15期
關鍵詞:勝任力教師

劉暢

(蘇州市職業大學,江蘇蘇州 215104)

“勝任力”一詞來源于拉丁語“competere”,意思為適當(Suit-able),國內有人將其翻譯為“素質、能力、才能、勝任特征”。20世紀60年代,哈佛大學教授David McClelland正式提出了“勝任力”這個概念,將其帶入科學概念階段。教育領域對勝任力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教育管理人員的勝任力是當時研究的重點[1]。筆者選取了2010—2022年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的文獻,通過篩選和分析文獻內容,建立分析框架,從多個維度對文獻進行解讀。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筆者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對研究對象在不同時期所顯示的論文資料進行樣本分析,將分析結果進行量化和比較,找出勝任力研究的關鍵要素,從而判斷研究規律和研究傾向。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其中,A表示反映教師勝任力研究特征的資料來源,t表示在不同時期所展現的資料內容,At1、At2……Atn表示在時期t1和時期t2一直到時期tn的樣本資料,Y代表類目項和測量變量。

圖1 研究思路

(二)樣本的選擇

筆者選取中國知網(CNKI)為文獻檢索系統,以確保樣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筆者以2010—2022年為時間范圍,期刊來源限定為“北大核心”或“CSSCI”,以題名和關鍵詞為“教師”“勝任力”進行檢索,共檢索到260條記錄。

根據研究目的,筆者用以下幾個篩選條件對文獻進行精煉:1.研究對象必須能夠獲取到全文文獻,這是進行內容分析的基礎。2.研究領域必須是教育領域的勝任力。3.研究過程必須包括明確的研究問題和清晰的研究思路。筆者瀏覽摘要和概覽全文,最終確定符合精煉條件的分析文獻共有220篇。

(三)勝任力內容分析編碼體系

筆者根據教師勝任力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問題構建編碼體系,力求每個類目編碼能夠覆蓋所有的分析單位。筆者最終確定的教師勝任力研究內容分析編碼如表1所示。

表1 教師勝任力研究內容分析編碼

(四)信度分析

內容分析需要以“篇”為單位,每篇文章需要從上述內容分析維度展開統計分析,一共6個維度、13個類目。220篇文章需要完成2 860次評判。為了保證信度,三位研究者共同探討對編碼內涵的理解,并進行評判統計。在評判員A、B之間,編碼結果相互同意的類目數M=237 4個。筆者根據K=2M/(N1+N2),N1、N2分別是評判者A、B分析的類目總數,計算出KAB≈0.83。同理,計算出KAC≈0.86,KBC≈0.78。筆者根據內容分析信度公式R=(n×K)/(1+(n-1)×K),計算出信度R為0.93。根據經驗,如果信度大于0.9,則可以把主判斷者的結果作為內容分析的結果[2]。

二、分析結果

(一)研究主題

在220個樣本中,最受關注的三大研究主題是勝任力模型構建(41.82%)、勝任力提升(24.55%)和勝任力評價(19.09%)。但相關學者對勝任力綜述(2.27%)、勝任力與績效、心理健康與職業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不太關注,僅有少量學者開展了相關研究。

(二)概念界定

明確“勝任力”的概念是我們開展勝任力研究的基礎,同時也會影響到對研究結果的解釋。29.14%的研究直接引用他人觀點作為“教師勝任力”概念的界定依據(即引用型),32%的研究者明確給出了“教師勝任力”的定義(即明確型),13.71%的研究采用的是先引用他人的觀點,然后在引用觀點的基礎上總結概念(即歸納型)。此外,還有34.86%的研究者沒有提及勝任力定義(即缺失型)。從概念引用的層面來看,引用頻次較高的概念主要是由McClelland、Spencer、Boyalzis等人提出的。

(三)研究情境

1.課程領域

在220篇文章中,有72篇文章明確了勝任力的課程領域。目前,研究者對思政教育、臨床護理、體育、創新創業教育這幾類學科的教師勝任力最為關注,研究案例相對比較豐富。也有少量研究會關注藝術、心理、核心素養教育等方面的課程研究。在信息技術時代,新興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慕課教學、智慧學習、1+X教育)也對教師勝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有很多研究者對教師在各種教學模式下應具有的勝任力進行了提煉和總結。

2.教師群體

在220篇文章中,有165篇文章明確了研究所針對的教師群體,有74篇文章關注高校教師,有35篇文章關注高職教師,有32篇文章關注中小學教師,也有部分文章關注的是幼兒園教師和中職教師。還有少量關于特殊教育教師、少數民族教師、涉外教師等其他教師群體的研究。由此可見,高校教師和高職教師的勝任力是研究者最為關注的,對中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群體的研究仍需要繼續加強。

3.研究地域

有64篇文章明確指出了研究的地域范圍,除了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外,新疆、海南、延邊等少數民族地區也在積極開展研究,研究范圍基本覆蓋全國。教師勝任力的研究在全國范圍內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視。

4.參與人數

由于研究方法不同,參與人員的數量會有顯著的差異。在85篇明確指出樣本數量的文章中,52.94%的研究參與人數在101~500人之間。這說明通常情況下,這個范圍內的樣本數量是具有統計意義的,也是大多數研究者可以控制的范圍。其中,參與人數最多的研究是何齊宗等對江西省13 721位小學教師進行的勝任力現狀調查研究[3],參與人數最少的研究則是樓紅平等人的研究,他們通過團體焦點訪談法對8名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課教師進行了訪談,通過整理談話內容,驗證了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的勝任力要素[4]。

(四)研究手段

1.研究方法

在220篇文章中,有33.64%的文章選用了思辨研究。相對于實證研究而言,思辨研究更側重于研究勝任力的概念、本質、理論邏輯和方法策略,其研究結果受研究者的經驗和主觀意識的影響較大。21.82%的文章選用了相對客觀的定量研究,將相關的勝任力問題與現象轉化成數量表示,用數據進行解釋與分析,最后得出結論。12.73%的文章選用了定性研究,即質的研究,如通過小規模的訪談、對話洞察研究對象的行為動機,分析勝任力需求,研究結果更依賴于研究對象本身的理論敏感度。27.73%的文章選擇了混合研究。當單獨使用一種研究方法無法充分理解和回答勝任力研究的問題時,我們就需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將思辨、定量或定性研究相結合,發揮每種研究方法的優勢,從多角度獲取研究結果。還有4.75%的文章選擇了其他研究方法,如比較研究、實驗研究等。就目前來看,思辨研究仍然是研究者選擇得最多的研究方式,但也容易產生形而上學、問題空洞的問題。隨著實證研究在國內的興起,混合研究方法后來居上,也漸漸成為主流的研究方法。

2.數據搜集方法

問卷調查是當前使用最廣泛的數據搜集方法(66.67%),該方法能在較短時間內面向大量研究對象搜集信息,因此,其在勝任力模型構建、勝任力現狀調查、勝任力與績效、心理健康或職業幸福感等因素的關系研究方面均有明顯優勢。排在第二位的是訪談法(49.55%),包括行為事件訪談(EBI)、半結構化訪談和團體焦點訪談等。訪談法需要較高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其主要用于小規模的定性研究。此外,通過查閱文獻(20.72%)和咨詢專家(13.51%)獲取的數據也被不少研究者采納。還有少部分文章通過其他途徑獲取研究數據,包括文檔(如教學反思、課堂記錄等)和實驗。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45.95%的文章不會只選用一種數據搜集方法。多種數據搜集方法的運用不但提升了研究的準確性,而且避免了只使用一種數據搜集方法可能產生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3.數據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是教師勝任力研究中最常用的數據測量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通常用于識別勝任力的內部結構。研究人員對提煉的勝任力進行歸類,剔除一些指標,確認勝任力模型要素(維度),初步建立特征模型。驗證性因子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檢驗模型結構,清晰地劃分維度間的界限,明確內涵,即模型的構念效度。描述性統計主要用于了解某類群體的勝任力現狀和整體水平,并對群體間的勝任力差異進行分析比較。編碼分析常被用于扎根理論和內容分析的研究過程中,作用于大量的文本數據信息。研究者通過將文本轉換成能夠進行量化的統計資料,然后對這些資料進行編碼,形成編碼表,最終建立勝任力模型。層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對勝任力模型各層次指標權重的確定,模型本身是有序的遞進層次結構。研究者對各層次元素的重要性給出判斷,從而確定模型中各層級指標的權重數值。如果將教師的績效、心理健康、職業幸福感等作為因變量,將勝任力的各項特征作為自變量,那么,影響因變量的因素就可能有多個。多元回歸方法解決的就是多個自變量如何影響一個因變量的問題。除上述數據分析方法外,還有一些研究使用了其他的數據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積差相關系數等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楊波發表的《民辦高校教師勝任力智能分析的方法研究》一文中,其首次將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與勝任力分析相結合?!睹褶k高校教師勝任力智能分析的方法研究》也是唯一使用機器算法對教師勝任力進行測量的文章[5]。

(五)成果應用

從實踐效果來看,只有6.86%的文章將研究結果應用于實踐,主要表現為用構建模型對教師勝任力進行綜合評價,并對模型的有效性進行論證。93.14%的研究并沒有進行后續的實踐應用,或者只指出“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應用”,但是對“如何進行應用”“應用效果如何”沒有進行進一步的闡述和論證。

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和教育環境的升級變化勢不可擋,這些變化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教師要面對角色和職責發生的轉變,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勝任力的變化。未來的智慧學習和虛擬現實沉浸式教學都會對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溝通能力、解釋學生行為的能力、技術與資源的整合能力不斷提出挑戰,因此,教師勝任力是值得我們繼續研究的主題。

猜你喜歡
勝任力教師
最美教師
大山里的教師
教師如何說課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教師贊
人事檔案管理人員勝任力探究
處級領導干部勝任力的自我評估與模型建構
淺議文科類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勝任力
勝任力模型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普通高中班主任勝任力差異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