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碼、解碼視域下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策略探究

2023-10-24 16:23蘇天草
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 2023年9期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語文教學

蘇天草

【摘 要】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在國際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而霍爾的信息編碼、解碼理論為教師審視非連續性文本教學提供了全新視角。借助統編版語文教材,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中進行“編碼、解碼”,提升教學能力,讓學生在“非連續”中探索“連續有序”的表達。

【關鍵詞】語文教學 非連續性文本 信息編碼、解碼理論

PISA測試指出,在目前的國際教育趨勢中,閱讀能力更加指向于實用類文本與文學類文本并重。而非連續性與混合類文本閱讀,也在測試中不斷加強。信息編碼、解碼作為一種新聞傳播理論,在此視域下,我們可以對非連續性文本進行另一視角的策略探索與重構。

一、編碼、解碼的理論概述與運用要點

英國文化研究之父斯圖亞特·霍爾在《電視話語中的編碼和解碼》一文中指出,編碼、解碼理論屬于傳播學范疇。

(一)概念論述

編碼:在傳播學中,編碼是指傳播者將自己要傳遞的信息轉換為聲音文字或其他符號的活動。

解碼:在傳播學中,解碼指信息接收者,將上述代碼按特定規則進行解讀。

符號:在傳播學中,符號承載著交流雙方向對方發出的信息。

(二)運用要點

信息編碼:在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從教材中提取出非連續性文本并進行解讀,最后呈現出一種編碼的過程。同樣的,學生在進行解讀后重新以新的形式對非連續性文本中的信息進行理解、加工的過程也是編碼的過程。

信息解碼:解碼是信息被閱讀和理解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解碼是將編碼的固定意識形態進行再創造。而在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取文本信息的過程就是閱讀解碼的過程。

符號提?。悍沁B續性文本本身既有著文本的基本共性,又包括圖表、目錄、說明書等內容,這些都具有象征性與意義,在編碼、解碼過程中起著符號的作用。

二、信息解碼理論對小學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重要啟示

(一)于教材:由霸權解讀到符號運作

編碼、解碼理論中,存在著一種解碼立場——霸權立場。在此種解碼立場中,受眾將會在編碼既定的一定框架內接收相應的信息,并且會對編碼的意識形態進行認同與接受。在教學中,教材對于學生而言,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統治立場”。教師應當在關注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同時,關注相關資源的整合與開發、相關信息的篩選。

(二)于教師:由協調符碼到雙向流動

霍爾指出一種解碼立場名為“協商式立場”。在這一過程中,受眾將會保留相應的元素,同時做出自己的判斷,其中受眾的意識形態有一定的矛盾性。信息的傳遞并非單向線性的,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在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過程中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學生會對文本進行解碼,也會對輸出進行編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解答,還應關注學生在此過程中思維方式的轉化,讓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在教學過程中雙向流動。

(三)于學生:由對抗符碼到自主整合

在編碼、解碼理論中,受眾在解碼過程中,會做出與編碼完全相反的判斷,解讀出新的意義,這就是對抗符碼解讀。在非連續性文本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差異。教師應先明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目標,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幫助學生掌握對文字、圖表的信息進行理解、提取、分析、整合的方法,構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相關知識體系。

三、基于信息編碼理論的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策略

(一)按圖索驥:明確符碼運作

統編版教材中,非連續性文本滲透在教材中的許多角落,教師首先要對這些資源進行統整,并整合路徑、策略,讓學生有序地接受解碼路徑。

1.從語文要素滲透

統編版語文教材是以單元整組推進落實閱讀素養的,語文要素也在其中幾個板塊里有所滲透。因此,教師需要串聯所有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源,形成整體性的課堂架構框架,在“非連”中讓學生有序地表達。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主題為動物,如豐子愷的《白鵝》課后練習,要求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高傲”寫清楚的。課后習題給予的是填空題,而教師以圖表的形式出示,為學生提取非連續性的關鍵信息提供了支架。

2.在口語交際中嘗試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呈現的口語交際圍繞學生的學習生活展開,提供了許多喜聞樂見的交流場景。四年級下冊口語交際“朋友相處的秘訣”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且匯總小組意見。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常常呈現的形式是生生互動。而教師更需引導學生進行意見整合、信息梳理,最終總結成果,進行連續的表達。

3.在語文園地中整合

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是對于本單元語文要素的梳理、總結。語文園地的語句段運用中,有著豐富的非連續性文本內容,有圖表、文字、圖文結合等,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聯系學過的內容進行遷移轉化或對比總結,并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進行闡述。

(二)整合轉化:深度加工雙向流動

小學階段,教師在解讀教材時,正確理解非連續性文本資源后,要把教材知識轉化為學生個體的知識,把資源轉化為課堂上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的理解與表達不是暫時性的,而是連續性的、延展性的。因此,教師需要將教材中的材料進行整合、轉化,有序地體現非連續性文本的學習策略。

1.統整:信息歸納延續思維表達

以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魯迅單元”為例,在這一單元,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課后習題中的重點問題,搭設課堂支架,學生查找魯迅的相關信息,對魯迅進行初步了解。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將整體性思維拓展到課外,由散文引向《朝花夕拾》的整本書閱讀,從《故鄉》對魯迅的小說進行整體性研究,讓信息的歸納與整合在課外得以延續,并得以全方位展示。

2.化用:思維導圖開啟思維創生

思維導圖是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重組、聯想的有效方式。利用思維導圖,可以展現學生的思維潛能,將非連續的信息進行有序的整合。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蜘蛛開店》一文中,利用表格式思維導圖將連續的文本整合成了非連續性的文本:

①蜘蛛決定開一家商店。賣什么呢?就賣口罩吧,因為口罩織起來很簡單。

②于是,蜘蛛在一間小木屋外面掛了一個招牌,上面寫著:“口罩編織店,每位顧客只需一元錢?!?/p>

③顧客來了,是一只河馬。河馬嘴巴那么大,口罩好難織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終于織完了。

④晚上,蜘蛛想:還是賣圍巾吧,因為圍巾織起來很簡單。

⑤第二天,蜘蛛的招牌換了,上面寫著:“圍巾編織店,每位顧客只需一元錢?!?/p>

⑥顧客來了,只見身卻不見頭。蜘蛛向上一看,原來是一只長頸鹿,它的脖子和大樹一樣高,腦袋從樹葉間露出來,正對著蜘蛛笑呢。

⑦蜘蛛織啊織,足足忙了一個星期,才織完那條長長的圍巾。

⑧蜘蛛累得趴倒在地上,心里想:還是賣襪子吧,因為襪子織起來很簡單。

⑨第二天,蜘蛛的招牌又換了,上面寫著:“襪子編織店,每位顧客只需一元錢?!?/p>

⑩可是,蜘蛛看到顧客后,卻嚇得匆忙跑回網上。原來那位顧客竟是一條有著四十二只腳的蜈蚣!

通過表格式思維導圖,學生可以進行對比,發現三個故事的共同之處,在理解童話故事特點的基礎上,自由創編。思維導圖具有直觀性的特點,能夠促使學生全方位、具體地理解文字,從而激發學生整體性想象力思維的發展。

3.轉變:圖文互轉豐富思維路徑

文與圖可以進行適當的互相轉化,圖片也可以成為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相應素材。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白鵝》中有兩張豐子愷的漫畫。一方面,漫畫是作家身份的補充,體現出他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另一方面,兩幅漫畫分別指向白鵝的步態和吃相,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梳理文脈的支架,推動學生感知本課所指向的白鵝最顯著的特點。

(三)跨界融通:突破整合編碼思維

在編碼、解碼理論中,在“解碼”階段,受眾會按照不同方式將自己同主導意識形態的形式和意義聯系起來,對同一信息可能產生多樣化的解讀?!吧罨笔欠沁B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核心理念。語文應與生活緊密結合,因此非連續性文本的呈現應該貼近生活。

1.對比讀圖,培養非連續性文本的數據思維

非連續性文本中有許多圖表題,有時需要在語文思維中滲透數據思維。例如,在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金字塔》這篇略讀課文中,運用圖示清晰地展現了非連續性文本的主要特征,圖文相互補充、相互滲透,有助于學生對文本進行更深層的理解。

2.矛盾質疑,培養非連續性文本的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要求學生在經歷實踐中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能。在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夜間飛行的秘密》一課中,教師呈現了三次實驗,指導學生用圖表理性地歸納三次實驗,進一步促進學生發現矛盾,勾連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提出問題”。在對比中推動學生質疑:作者為什么這么寫?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聯系課文以及學過的科學知識,提出新的問題,如:超聲波在科學生活中還運用在哪些方面?

3.遷移發現,培養非連續性文本的生活思維

統編版語文教材所體現的生活味,讓學生學會了關注生活,在生活中有意識地搜集、歸類、分析。在教學《扁鵲治病》時,筆者用表格來梳理脈絡,將連續的文本進行一定轉化后,進行了如下課堂教學。

師:千百年前,思想家韓非子及時發現國家的危情,你的身邊是否也有防微杜漸的小故事?

生:我們小區的老人比較多,很多爺爺奶奶收到過詐騙信息,社區的志愿者們一有時間就會提醒老人預防電信詐騙,小區里也張貼了很多防詐騙標語。

師:真好,辛勤的志愿者們用行動告訴我們防微杜漸的重要性。

生:有一次,我看到掃把橫在了走廊上,有個低年級的同學差點被絆倒,我及時地取走了,避免了一場事故。

師:是啊,看來我們身邊也有著見微知著的“小扁鵲”!

筆者在課堂的最后將學生的課文復述與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相結合,推動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防微杜漸”的根本價值,讓語文教學從生活中來,又回歸生活。

霍爾的信息編碼、解碼理論模式強調的是“受眾”,而在非連續性文本教學課堂中,教師應該將課堂的受眾——“學生”放置在本原地位。真正的非連續性文本教學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信息,而是從學生本位出發,由教師跨界整合相關資源,以學生的思維角度“生產加工”信息的雙向交流的教學。非連續性文本滲透在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各個角落,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將這些資源素材抽絲剝繭,以“跨界融通”的思維將素材進行有機整合,拓寬學生的思維邊界,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活味,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參考文獻】

[1]蔡正麗.解碼與編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建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2).

[2]張小琴.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應“里應外合”[J].語文教學通訊,2013(3).

猜你喜歡
非連續性文本語文教學
三滲透,整合非連續性文本教學資源
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藝術之我見
精心設計:培養語文興趣的土壤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2016年高考“非連續性文本”考點前瞻演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