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認知視域下伊犁河谷西部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設計

2023-10-25 13:18穆耶賽爾·賽達合麥提陳萬基劉文新趙陽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區域認知伊犁河谷中學地理

穆耶賽爾·賽達合麥提 陳萬基 劉文新 趙陽

[摘 要]文章基于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提出區域認知視域下研學旅行的內涵價值,從區域豐度、區域象征、區域深度三個方面挖掘伊犁河谷西部的研學旅行資源,通過分析高中地理教材與伊犁河谷西部研學旅行資源的關聯,對該地區研學旅行資源進行開發和總體設計,探索在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下伊犁河谷研學旅行課程開發。

[關鍵詞]研學旅行;區域認知;中學地理;伊犁河谷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9-0087-06

201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推行研學旅行活動[1]。2016年3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實驗區工作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確定了十個研學旅行實驗區[2],這標志著我國研學旅行從理論探索走向初步實踐。同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范疇[3],這標志我國研學旅行正式進入全面推廣、多方支持、規范化發展的階段。2020年1月,新疆研學旅行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掛靠于新疆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同年4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自治區2020年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伊寧市青少年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入選。新疆研學旅行發展得到了政府重點支持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開發新疆人文自然資源,設計高質量研學旅行課程,是將研學旅行融入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

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規劃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的重要內容,是拓展課堂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結合中學課程和區域資源,開發服務于當地的研學旅行課程資源是當前開展中學研學旅行活動的主要措施。宋春倫、秦海燕、厲子龍等基于浙江省溫州沿海旅游地質資源開發設計研學旅行課程,以提升青少年素質教育質量,帶動海岸帶旅游地質資源開發[4];馬蕾、葉茂基于PBL模型,依托伊犁有關林則徐的歷史文化資源,設計了高中學段紅色文化研學旅行課程,引導學生繼承林則徐艱苦奮斗、愛國愛鄉的情懷[5]。伊犁河谷自然景觀豐富且獨具特色,人文底蘊深厚,是絕佳的研學旅行圣地。受地方相關人才短缺、經濟困難等問題的制約,目前伊犁河谷內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發展較為緩慢。設計符合當地實際情況、適應性高、覆蓋范圍廣的研學旅行方案是當前伊犁河谷發展研學旅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概念與研究區界定

(一)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 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6]。研學旅行有別于旅游、研學旅游等,研學旅行是教育活動,而旅游、研學旅游是旅游活動,兩者面向的群體和活動形式都不同[7]。研學旅行是教育與社會融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既與古代游學不同,又與當前興起的修學不同,是一種特殊的學校教育課程。

(二)區域認知

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8-9]四項內容。區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區域認知核心素養是對地理學本質屬性—區域性的體現,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是培養學生地理認知的重要內容[10]。

(三)泰勒課程原理

泰勒課程原理是美國著名課程論學者泰勒在1949年提出的課程理論體系。這一原理將課程理論歸結為回答學校達到什么教育目標、哪些教育經驗能實現這些目標、怎樣有效組織教育經驗、如何才能確定這些目標得以實現四個問題,這為課程理論研究和課程設計提供了完善的研究范式??梢詫⑦@一理論應用到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中(見圖1)。首先,通過梳理高中生需求、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地理科學知識、研學旅行資源等,設計一般性研學旅行課程目標,選擇適合當地學生、學校及社會的教育哲學與學習理論,對一般性的研學旅行課程目標進行篩選,確定具體的研學旅行課程目標。接著,根據相關開發原則和選擇依據,開發研學旅行資源,設計研學旅行活動。然后開展研學旅行,最后進行完整的研學旅行評價,總結反思研學過程,將經驗轉化為知識,反饋到最初的目標設計中,對研學活動進行再開發、再設計。

(四)研究區界定

選擇伊犁河谷西部為研究區,見圖2。該地區為伊犁河谷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覆蓋伊寧市、霍城縣、霍爾果斯市、可克達拉市、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等5個縣級行政單位,擁有豐富的自然地理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該地區處于天山山脈西端分支處,地表營造結果獨具特色;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南北山區有高山高原氣候特征,平原區與山區氣候明顯不同,平原區干旱少雨,蒸發較強,降水量200 mm左右;山區降水豐沛,降水量可達1000 mm,天氣冷涼[11-12]。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為該地區創造了豐富的自然景觀,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上的戰略要地,久經歷史變革,具有邊疆民族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積淀深厚。

二、區域認知視域下研學旅行的內涵價值

研學旅行課程資源分析是課程開發與設計的前提[13]?;趯φn程標準中區域認知的理解,研學旅行的內涵價值需從區域豐度、區域象征、區域深度三個方面分析。

區域豐度是指該地區研學旅行資源的豐富程度。區域豐度由數量、類型、適用群體結構三部分組成。研究區可作為研學旅行資源的旅游區有20余處,皆為發展成熟的風景旅游區。研究區研學旅行資源可分為自然景觀類、民族風俗類、歷史文化類、地方特色類等多種類型,能滿足不同需求的教學活動,適用于全階段的中小學生??梢?,伊犁河谷西部研學旅游資源區域豐度較大,可滿足多形式、多層次的研學旅行活動。

區域象征是指該地區研學旅行資源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滿足學生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需求。研究區氣候環境和風土人情雖與周邊略有不同,但自然景觀仍符合自然規律的公知性,民俗風情也與相關區域有諸多聯系,能為中小學通識性教學和地理課程內容教學提供良好的素材。

區域深度是指該地區研學旅行資源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影響程度。優秀的課程思政資源在育人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長期的歷史積淀為該地區提供了豐富的課程思政資源,為提高課程育人價值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研究區研學旅行資源開發

(一)自然地理景觀研學旅游資源開發

該地區北依博羅科努山,南靠烏孫山,伊犁河從中穿流而過,地表景觀有山脈、河流、湖泊、森林、草原、沙漠等,可將中學地理有關地表形態、植被土壤等相關教學內容與研學實際有效結合。研究區具備研學旅行資源的自然地理景觀見圖3?;凇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對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安排與要求,結合該地區自然地理景觀研學資源和高中生普遍使用的教材,開發設計以伊犁河為中心、霍城縣為主體的自然地理景觀研學旅行。自然地理景觀研學旅行資源開發見表1。

(二)歷史人文社會研學旅游資源開發

該地區自古為戰略要地,古時為游牧民族烏孫人的部落,有著深厚的游牧文化;西漢時期屬西域都護府管轄,是古絲綢之路重要的節點,幾經歷史滄桑和社會變革,經久不息,無數中華兒女在此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現在該地區屬新疆伊犁州管轄,地處祖國西陲,是“一帶一路”重要地區,有著深遠的社會影響?;谠摰貐^歷史人文社會研學資源,開發設計“兩館兩口岸,三個古城一個府,一條街上一書屋,風情院里小夜曲”的集場館學習、實地考察學習、情景體驗學習為一體的歷史人文社會研學旅行。該部分旨在通過不同的學習形式,使學生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建設家鄉的情感態度。歷史人文社會研學旅行資源開發見表2。

四、研學旅行總體設計

(一)設計原則

課程標準與教材結合原則。課程設計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教材為主要依據,所有教學目標、教學活動都圍繞課標和教材進行,并結合研學旅行活動適當拓展,加強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

目的性原則。研學旅行的目的是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課程設計需對總體目標進行分解,將小目標落實到相對應的研學旅行資源上。教師在設計課程時,需要對整個研學旅行活動進行宏觀把握,細化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

空間—區域思維原則。區域認知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用空間—區域的思維方式認識地理環境,課程設計的主線目標為培養學生的空間—區域思維方式,課程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思考怎樣設計才可以實現主線目標。

地方特色原則。區域認知視域下的教學活動,學生既要獲取客觀知識和普適性技能,又要了解地方特色。在課程設計中結合研學旅行資源,突出地方特色,既可實現教學目標,又能提高育人價值。

(二)目標設計

目標設計需要總目標、主線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相結合,根據研學旅行資源將總目標進行分解,圍繞主線目標制訂階段性目標??偰繕耸峭ㄟ^研學旅行活動讓學生理解水循環、地貌、植被、城市規劃、生態保護與國家安全知識,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與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等精神。主線目標是培養學生用空間—區域思維方式認識地理環境。階段性目標可根據表1、表2研學內容、結合課程標準要求和研學旅行資源實際情況制訂。

(三)活動設計

伊犁河谷西部研學旅行是一次高中生認識該地區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的綜合實踐學習。其面向的群體為伊寧市、霍城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可克達拉市、霍爾果斯市在讀高中一年級或二年級學生,也可擴大到有意前往伊犁河谷西部研學旅行的學生團體。課程計劃用時5天(實際活動進行時間、前期準備和后期總結不計算在內),出行交通工具以校車或校方合法租賃的大巴車為主,食宿由校方統一安排。

伊犁河谷西部研學旅行課程共分為前期準備、活動進行、后期總結三個部分。前期準備一般在研學旅行活動開始前3~5天進行,需根據不同學段制訂準備內容并進行相關安全教育。具體前期準備教學設計見表3。

經校方統一安排,前期準備做好后,即可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具體活動設計見表4。

教學活動結束之后,學生平安返校,從知識收獲、價值觀塑造、思想感悟等方面進行總結,生成研學旅行報告,教師后期進行審閱。

(四)評價設計

整體研學旅行課程結束后,教師對參與研學的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評價包括參與過程表現和研學旅行報告兩方面,并將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素質教育成績中。參與過程表現采用過程性評價,評價占總分的50%;對學生提交的研學旅行報告采用終結性評價,評價占總分的50%。具體評價細則見表5。

五、總結與展望

區域認知視域下研學旅行可以加強學生對家鄉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空間—區域思維能力,實地考察學習、情景體驗學習、場館學習有助于高中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利于高中生科學分析現實中的區域問題。伊犁河谷西部的自然地理景觀、歷史人文景觀與高中地理教材存在普遍聯系,為實施研學旅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加強該地區研學旅行課程開發,對培養該地區中小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以及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較大的幫助。

[? ?參? ?考? ?文? ?獻? ?]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的通知[EB/OL].(2013-02-18)[2023-02-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3-02/18/content_3928.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做好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實驗區工作的通知[EB/OL].(2016-03-18). [2023-03-05].http://www.moe.gov.cn/s78/A06/tong zhi/201603/t20160324_235039.html.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等11部門.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 .(2016-12-02)[2023-03-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4]? 宋春倫,秦海燕,厲子龍,等.基于溫州沿海旅游地質資源的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及思路[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22(2):239-248.

[5]? 馬蕾,葉茂.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紅色文化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以“天山腳下的紀念”為例[J].地理教學,2022(4):59-61.

[6]? 段玉山,袁書琪,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一):前言、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J].地理教學,2019(5):4-7.

[7]? 岳登星.區域認知視角下高中地理教學與研學旅行方案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10]? 龐玲,高俊昌.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體系探究[J].地理教學,2022(2):4-9.

[11]? 張軍民.伊犁河流域氣候資源特點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研究[J].干旱氣象,2006(2):1-4.

[12]? 閆俊杰,陳晨,趙陽,等.基于TINDVI的伊犁河谷草地覆蓋變化[J].水土保持研究,2021(3):331-339.

[13]? 吳金雨,田亞平,初潔,等.人地協調觀視域下女書文化區研學課程設計[J].地理教育,2022(6):65-68.

(責任編輯 陳 明)

猜你喜歡
區域認知伊犁河谷中學地理
區域認知與其他核心素養的聯系
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區域認知”的學習策略
區域認知及其培養重點解析
地理實踐活動教學探究
伊犁河谷不同時期小麥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組成分析
對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幾點認識
映像畜牧業
亞楠在伊犁河谷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