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高效課堂中的德育滲透策略

2023-10-25 09:37梁飛燕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古詩詞高效課堂德育

梁飛燕

[摘 要]古詩詞中蘊含著大量的德育資源,教師可以直接或間接利用這些資源,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高尚的個人品格。文章以“辛棄疾詞四首”教學課堂為例說明古詩詞高效課堂中的德育滲透策略。在教學“辛棄疾詞四首”前,教師首先整合、解讀詞作教學內容,挖掘德育資源?;诖?,教師在課堂上引領學生知人論世,為德育滲透做鋪墊,并指引學生品讀詞作語言,實現德育引導,之后再拓展教學范圍,擴大德育影響。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深化學生對古詩詞的認識與理解,讓他們獲得人格升華和精神洗禮。

[關鍵詞]古詩詞;高效課堂;德育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9-0007-03

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這些資源展現出古人的人生理想與處世哲學,體現出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向上的精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直接或間接利用這些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以使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培養高尚的個人品格。

當前,古詩詞課堂中的德育滲透存在灌輸化、膚淺化、形式化等不足,一些教師忽略知識講解與德育的過渡與銜接,忽視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程度與消化水平等,這些影響了古詩詞教學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熏陶的效果。

鑒于此,筆者以所構建的“辛棄疾詞四首”教學課堂為例,說明古詩詞高效課堂中的德育滲透策略。首先,整合、解讀古詩詞教學內容,挖掘德育資源;其次,引領學生知人論世,為德育滲透做鋪墊;再次,指引學生品讀古詩詞語言,實現德育引導;最后,拓展古詩詞教學范圍,擴大德育影響。通過以上策略,筆者讓德育的“春雨”無聲地灑在學生心田,浸潤學生心靈,啟迪學生心智。

一、 整合、解讀古詩詞教學內容,挖掘德育資源

素質教育要求下,古詩詞教學要充分展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因此,教師要充分整合古詩詞教學內容,挖掘古詩詞中的德育資源,為探索合適的德育滲透策略打下基礎。

現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共編入了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四首詞,分別是《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在教學之前,筆者將與這四首詞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并做深入解讀,再著力挖掘其中蘊含的德育資源。

通過整合與解讀,筆者梳理出如下內容:辛棄疾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一詞中借助兩則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強烈表達了自己收復中原失地,反對妥協投降的政治理想;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追憶了自己和戰友們火熱的戰斗生活,表達了渴望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更抒發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在《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以“登高說愁”為話題,寫出了少年時與而今兩種“愁滋味”,寫盡了人生無奈,表現了報國無路的痛苦,也表達了對朝廷的諷刺與不滿;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從登北固樓聯想到歷史上無數盛衰興亡之事,抒發了對中原故土的懷念,并通過回想英雄人物孫權“坐斷東南”,嚴厲譴責了南宋當局的茍安妥協,有力地表現了抗金復國的愛國精神。

這四首詞都洋溢著辛棄疾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彰顯出他鮮明的人格魅力,教師應挖掘其中體現愛國主義情感的德育資源,進而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二、知人論世,為德育滲透做鋪墊

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鑒賞,離不開對寫作背景、作者經歷等的認識。在教學“辛棄疾詞四首”時,教師帶領學生知人論世,既可以使學生深入解讀詞作,又可以加深學生對辛棄疾的認識,進而為德育滲透做鋪墊。筆者整理了以下資料。

辛棄疾(1140-1207年),生于金國,20歲即為“文武兵皆善”的全才。22歲時他變賣家產,聚集2000余人揭竿起義,后投奔耿京。耿京被叛徒所殺后,辛棄疾帶五十名勇士突襲金營,活捉叛徒,再帶領人馬一路南奔,成功回到建安。他的壯舉威震南宋朝廷。辛棄疾積極主張北伐,但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之后雖偶被啟用,但終不得大用。辛棄疾一生以收復失地為志,卻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他把對國家興亡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

通過閱讀以上資料,學生可以加深對辛棄疾的認識。此外,梳理這四首詞的創作時間會發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作于1174年;《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作于1188年;《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大約作于1181—1187年間(一說1192年);《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則約作于1204年或1205年,也就是詞人去世的兩三年前。通過梳理寫作時間,學生發現這四首詞均作于辛棄疾南歸之后,且抒發的情感有共同點,即渴望馳騁疆場,收復失地,但現實中卻始終受主和派排擠,未能如愿報國的憤懣。這其實也表現了辛棄疾一生始終把國事放在心上,渴望統一中原,是其強烈愛國情感的突出體現。

教師在整合、解讀教學內容,挖掘德育資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全面了解作者生平,比較歸納寫作時間,這為詩詞知識與德育思想的銜接,為德育的滲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指引學生品讀古詩詞語言,實現德育引導

語文教師在進行德育滲透時要抓住語言這個“牛鼻子”,引領學生深入體會相關的德育要素。在教學“辛棄疾詞四首”時,筆者引導學生先品析語言,再朗讀體會,從而落實有效的德育引導。

(一)品析語言,體悟情感

在引領學生整體感知辛棄疾的四首詞作后,筆者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品析詞作語言,體悟作者情感。

“言為心聲”,辛棄疾的詞作中洋溢著強烈的情感。請同學們從辛棄疾這四首詞中選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具體品析這處語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經歷了自主探究后,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有學生選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的“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進行分析。這里是詞人幻想自己飛入月宮,砍去枝葉婆娑的桂樹,讓灑向人間的月光更多?!肮鹌沛丁币辉~象征南宋的投降勢力和金人勢力,作者托物言志,形象委婉地表達了要掃清阻礙國家統一的一切勢力,把光明帶給人民的報國理想和堅定信念。有學生選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進行分析。這幾句寫出詞人渴望收復失地、報效國家、建功立業,但卻壯志難酬的憤慨。前一句寫理想,后一句寫現實,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形成鮮明對比,虛實結合中盡顯詞人的悲憤之情。有學生選擇《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的“而今識盡愁滋味”進行分析。此句中的“盡”字,極有概括性,道出詞人復雜的感受,他滿懷雄心壯志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齊心協力,共建大業,誰知不僅報國無門,還被削職以至閑居,他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有學生選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的“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進行分析。這里詞人借用三國梟雄曹操向劉備稱贊孫權的典故,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諷刺當權者的庸碌無能、怯懦茍安,表達對當權者的不滿。

在品析語言的過程中,教師穿插點撥,引導學生深化對辛棄疾的認識。通過高效學習,學生了解到辛棄疾的愛國之情貫穿他的這四首詞作。辛棄疾的愛國之情讓每一個學生深感震撼。

實踐證明,在古詩詞高效課堂中,教師應充分用好語言這個抓手,從字、詞、句入手,引導學生深入揣摩、品味作者通過語言所展現的特定心境、情感、態度等,以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引導。

(二)朗讀體會,加深理解

為加深學生對辛棄疾愛國之情的理解,在品析語言后,筆者繼續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在學生朗讀時,教師通過指導停頓、重讀等,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悟詞作的思想內涵。如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時,應語調高昂,加重語氣,盡顯豪邁,然后稍作停頓,再讀下一句“可憐白發生”,此時語調應低沉,適當拖音,讀出無限悲憤之情,和前面的豪邁形成鮮明對比,以更深刻地體會詞人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感受詞人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無奈與憤懣。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語言美和音韻美,還能讓學生體會到詞人的赤膽忠心,從而樹立胸懷天下、報效國家的崇高人生目標。

可以說,教師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詞人的氣魄,不僅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情感,還幫助他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理想。這便是有效的德育引導。

四、拓展古詩詞教學范圍,擴大德育影響

古詩詞的拓展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還可以加大課堂容量,從而更好地滲透德育,更深遠地影響學生。

(一)適度拓展,豐富積累

辛棄疾的這四首詞作均洋溢著他關心國家命運的強烈情感和高昂的戰斗激情。除此之外,辛棄疾還有其他作品同樣也表達了他的愛國之情。筆者出示了兩首課外詞作,讓學生結合背景知識,分析體會其中蘊含的辛棄疾的愛國之情。

【課外詞作1】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背景知識]

造口,在今江西省萬安縣南六十里。郁孤臺,在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巡查中他登上造口壁,俯瞰奔騰的滔滔江水,感慨金兵入侵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北望長安,懷念故土,于是便寫下這首詞,抒發自己家國淪喪的悲痛,故土收復無望的悲憤、惆悵。

【課外詞作2】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背景知識]

辛棄疾寫這首詞時已經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政,積極籌劃北伐,閑居已久的辛棄疾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到任后,他積極準備軍事進攻;但同時又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憂心忡忡。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懷古,撫今追昔,有感而發而作此詞。

通過分析詞作內容,我們可以了解到:辛棄疾通過贊揚建立霸業的孫權和兩度北伐收復失地的宋武帝劉裕,諷刺北伐失敗、倉皇逃命的元嘉帝劉義隆,表達自己雖老,但尚可上馬殺敵的決心。全詞豪壯悲涼,散發出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師通過拓展以上兩首課外詞作,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感悟辛棄疾詞作中包含的濃濃愛國之情和他個人鮮明的人格魅力。

(二)總結歸納,深化認知

在學生欣賞了辛棄疾散發著濃濃愛國情的詞作后,筆者總結如下:

辛棄疾的很多詩詞都蘊含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戰斗精神。他文武雙全,渴望“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卻生不逢時,“可憐白發生”,抱憾終身。他二十一歲便參加抗金義軍,歸宋后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辛棄疾一生歷盡滄桑,但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勇于面對困難,既有俠客之勇,又有文士信義。他展現出的勇氣、毅力、對正義的信仰等,激勵我們奮勇向前。

以上內容意在引導學生深化認知,把握辛棄疾的愛國之情,進而落實德育。教師引領學生適度拓展,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認知,還能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這有利于構建更開放且更具活力的古詩詞高效課堂,并在這樣的課堂中實現德育滲透。

古詩詞教學和德育是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的。教師要積極整合、解讀古詩詞教學內容,挖掘德育資源;引領學生知人論世,為德育滲透做鋪墊;指引學生品讀古詩詞語言,實現德育引導;努力拓展古詩詞教學范圍,擴大德育影響。唯此,學生在古詩詞的高效學習中,不僅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能通過認識與理解古詩詞作者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獲得人格升華和精神洗禮。

[? ?參? ?考? ?文? ?獻? ?]

[1]? 顏梅玲.中考古詩詞整合復習課教學初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5):40-42.

[2]? 鄭浩. “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德育滲透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2.

(責任編輯? ? 農越華)

猜你喜歡
古詩詞高效課堂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踏青古詩詞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我和古詩詞
趣讀古詩詞
新課標下書法高效課堂教學探究
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如何構建語文高效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