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語

2023-11-10 23:48陳子善王賀
新文學評論 2023年2期
關鍵詞:文獻學生平現代文學

陳子善 王賀

從文獻出發,以文獻為本,溝通中國近代、現代文學乃至當代文學研究,尤其加強上述領域的文獻學方面研究,是本欄目開設的宗旨。本期我們所刊發的四篇專題研究論文,雖論題各異,篇幅或長或短,但無論是關于近代文學的研究,還是現代文學文獻學、出版史、文學史等方面的研究,大致體現了我們的這一旨趣。

王靜博士曾在本欄目發表過《被遺忘的晚清詩人——許宗衡詩集版本敘錄及其集外詩作》,而新作《晚清詩人許宗衡的生平與其詩歌創作之關系》,仍從文獻出發,在其前期諸多專精研究基礎之上,依據許宗衡詩集《拳峰館詩》《拳峰館癸丑以后詩》《玉井山館詩》的創作時間和彼此之間的版本關系,并參酌其詩歌創作與詩集編訂、生平履歷、社會時事、政治仕途等方面因素,將許宗衡的詩歌創作劃分為三個時期,借此詳細分析探討其生平與詩歌創作之間的關系,對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許氏生平著述提供了幫助。

劉慧寬博士的《〈紅星佚史〉初版時間新考——兼論近現代書籍版本研究中的歷法問題》,聚焦于周氏昆仲合譯之第一部外國小說《紅星佚史》的初版時間這一具體問題。該文不僅針對學界關于該書三種初版時間的記錄逐一進行辨證,通過一系列的版本考察和文獻研究,最終將其時間確定為“1907年10月”,也分析了周作人誤記其時為“1907年11月”的原因(文章推測是其受到商務印書館手民之誤的影響),且能以小見大,在詳細考察《紅星佚史》的版本流傳情況與后世學術文獻的相關記載、得出正確結論的基礎之上,對與此相關的、近現代書籍版本研究中的歷法問題(尤其中西歷、新舊歷轉換問題)作出了初步探討。這對于我們從事近現代版本學、文獻學、出版史、書籍史等方面的研究而言,可謂是十分必要的提醒。實際上,類似的問題不唯出現于近現代作家學者的全集、文集之中,在年譜、年表、編年史、編年事輯、史事日志、大事記等一般認為客觀性較強的著作中,亦極其常見,但此類問題得以形成,也不完全是由于學者馬虎、粗疏所致,這一點,我們也希望本刊讀者能夠有所體察。

李頻教授的《從拒絕再版到重新出版——被遺忘的小說家劉祖春及其小說集出版考》,既屬現代文學出版史研究,亦可視作是一項填補現代文學史空白的開拓性研究。正如該文所云,“劉祖春是現代中國未得到充分發展的小說作家”,而其作品又產量不高,至今知者寥寥,令人不勝惋惜。但饒有意味的是,在其極為有限的小說作品的重新出版過程中,作家本人曾明確表示拒絕,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方同意易題、修訂出版。該文即通過新發現的文獻史料和作者所搜集、掌握的當事人的憶述等第一手材料,為我們盡可能地還原了劉祖春短篇小說集《佃戶集》出版歷程中的“一波三折”,分別探究了其拒絕再版再到同意重新出版背后,人事與時代的遇合、意圖與主題的轉換等多種原因,揭示了二十世紀出版與社會關系的一個側面。

鮑良兵博士、吳詩詩女士合撰的《亂世佳人與情迷家國:“孤島”時期明季“才子佳人”故事的電影改編》則以“孤島”上海時期的電影《絕代佳人》《李香君》《葛嫩娘殉國》《董小宛》為中心,分析了彼時彼地之電影,借由亂世名伎、佳人故事的改寫,而所欲傳遞的大情大愛,及其與小情小愛之間的矛盾、沖突,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政治和主流/國家意識形態如何引導、評價、規范基本人情、情感(人的感性)的文藝表達,也可以一窺彼時彼地的社會情緒和心理的文學反應,書寫情感的內容與方式以及與政治的關聯,情愛在表達和表現政治上如何扮演新的角色,乃至于重新思考現代中國的情感文化的一個核心議題,即作為私人的情愛,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轉向公共的“大愛”,進而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學、電影、戲劇、藝術的培養基。

猜你喜歡
文獻學生平現代文學
傅忠誠教授生平
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三只眼——評季進、余夏云《英語世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綜論》
曾鞏生平
包何生平考述
“夏譯漢籍”的文獻學價值
潑盡水墨是生平
論中國現代文學多重視角下的鄉土敘事
端木蕻良:草原文學在現代文學中發聲
《傷科匯纂》文獻學研究
講授到接受:中國現代文學課程“互動式”教學的再思考——兼及現代文學教學改革新路徑的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