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科及生態文明建設雙驅動下農林類高校中環境法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2023-11-17 02:25侯吉妃李學德
安徽農業科學 2023年21期
關鍵詞:平時成績法學考核

侯吉妃,李學德,張 震

(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2019年,隨著“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和“北京指南”三部曲的推出,我國農林類高校的新農科建設全面展開,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糧食安全、生態文明、智慧農業、營養與健康、鄉村發展等五大領域,設置了包括環境科學與工程在內的12個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1-2]。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新農科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特別是在生態文明領域,需要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培養從事研究、規劃設計、開發、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3]。由此可見,提高農林類院校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質量和水平十分重要和緊迫。

此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圍繞著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使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4-5]。在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5個基本特征之一,進一步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然而,生態文明的建設和實現歸根結底需要依靠法治。自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環保法修訂案》,環保法完成了25年來的首次修訂以來,我國的生態環境法治也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全面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期”[6]。環境法律、法規的制定是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基石,而環境法學教育是環境法律制度良好實施的基本途徑[7-8]。

在高校新農科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驅動力下,環境法學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程,其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近些年來頻發的環境違法案件多是由企業環保主管或技術人員的環境法律意識淡漠導致。作為環境專業的學生,除了掌握環境科學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外,還應掌握一定的環境相關法律知識,能夠在將來工作崗位上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這樣才能夠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

1 環境法學課程特點

環境法學作為一門偏重人文學科的課程,在以往的農林類院校環境專業中一直處于可有可無狀態,但是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環境法制的不斷完善,高校對環境法學課程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紤]到理工科學生缺少相應的法律基礎知識及法律學思維,該課程教學選用的教材是由吳婧、張一心老師主編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在眾多環境法學教材中,該教材易于法律基礎薄弱的環境專業學生的理解與學習。該課程授課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了中國環境法的淵源、環境行政管理機構與環境行政執法、環境糾紛與環境損害的解決機制、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基本原則、環境保護基本法律制度等環境法學基本知識與框架;第二部分分章介紹了環境污染防治、自然資源保護、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全書總共10章內容,授課內容涉及環境科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多方面知識。目前,環境法學課程在本校環境專業的授課學時設置為24學時。

2 傳統環境法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該課程在“教”與“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困境:

2.1 “教”授模式過于傳統在授課過程中,為了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本門課的培養目標,上課過程中多以教師課堂講授作為主要授課方式,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忽視了與學生的互動,以及對學生創造性和主動思考能力的訓練。由于該課程內容包羅萬象,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往往存在蜻蜓點水和滿堂灌的現象,導致教學效果較差。在對該課程的考核方面,仍采用期末考試成績(70%)+平時成績(30%)的傳統權重,考試以書面考核為主,題型也是較為常規的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缺乏對理解性知識的考察。由于考試成績占了總成績的70%,導致學生出現忽視平時課堂表現,重視考前突擊學習,這就可能致使平時上課不認真的同學獲得高分,與平時學習認真的同學卷面成績相近;或學生僅注重課堂講解的重點知識內容學習,忽視了課程學習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此外,由于學生上課人數較多,可達70~90人次,教師在進行平時成績考核時,不能兼顧所有學生的表現。因此,最終導致教師和學生均忽視平時表現及成績,往往重視課程最終的卷面成績。

2.2 “學”習的積極性及興趣不高雖然本課程選用的教材適合法學基礎薄弱的環境專業學生,但是本專業學生往往只有這一門法律方面的專業選修課,且在學習該課程之前,也僅有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做基礎,缺少相關的法學基礎知識儲備。雖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盡可能地通俗講解,在上課過程中仍必不可免地會涉及法學的基本理論、政策法規文件、法律專業術語等,課程內容相對枯燥,學生難以順利掌握相關內容。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出興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等現象,導致課堂氛圍沉悶。

傳統的環境法學“教”與“學”的方式,阻礙了環境法學的教學效果,不利于新時代環境類學生的培養。

3 環境法學教學改革

普遍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則是主體[9]。因此,針對環境法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筆者重點從教師的“教”角度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并對學生的“學”輔以相應改革。

3.1 教師“教”授的改革措施

3.1.1授課教師素質提升:法學與環境知識相融合。環境法學是以環境法的理論與實踐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交叉法學學科。因此,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環境方面的知識,還需具備相應的法學相關知識。作為環境專業的教師,可通過網絡經典MOOC及相關視頻資料加強法學相關知識的補充與儲備,這樣才能在上課時做到環境與法律的融會貫通,才能將枯燥的法理通俗地傳遞給學生。

3.1.2授課內容的改革:課程內容與時代、生活相聯系。環境法的調整對象是以環境為介質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因此,環境法學是一門與時代緊密聯系的課程[10]。社會在發展,新的環境問題也在凸顯,伴隨著環境方面的法規也在不斷確立和完善,但是環境教材更新較慢,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課本中未涉及的新修訂或者新出臺的環境法律法規進行補充說明。如2015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將修訂前的“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改為“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突出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將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區域限批制度和總量控制制度及生態補償制度等制度寫進法律,完善了環境管理制度[11]。再如2018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在市售的環境法學書籍中很少有教材將這一新的法規納入到課程學習內容中,而環保稅取代原有的排污收費制度,不管是從征收范圍還是征管部門均發生了重大變化,有利于增加環境執法的規范性、剛性,對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人們每天呼吸的空氣、吃的每一粒米都無一例外地與環境相關聯,環境法學所涉及的內容十分貼近生活,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加入貼近生活中的案例,并結合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分析、討論。如在講解環境行政執法時,可以引入小區裝修噪音擾民問題。

3.1.3授課方式的改革: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與傳統教授方式相結合。信息網絡化的高速發展為教學提供了多元化的便利,不僅能夠提供圖文,更能夠提供音像,使學生能夠更扎實地將課本知識理解、吸收[12]。在2016年中國庭審公開網正式開通(http:∥tingshen.court.gov.cn/),在該網站可以觀看庭審直播或者重大案件的回顧。在教學過程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學生都沒參與庭審的經歷,因此,與其乏味地將課件中的案例以文字或者圖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不如選擇與環境污染、環境犯罪或者環境糾紛有關的庭審直播,并通過庭審直播與課本知識點相結合傳遞給學生。例如,在該課程第8章的野生動物保護章節,選擇了案號為(2020)贛04刑終71號的庭審視頻,并在授課過程中對庭審視頻中的訴訟類型、程序、法理及法律條文等內容針對性的講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系統性。此外,課前通過網絡渠道的便利性,提前將授課內容及學生需要查閱的內容發布,方便學生提前熟悉、準備本次課程的內容。

3.1.4考核機制的改革:提高平時成績權重,并優化考核機制。成績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的驅動力之一[13]。因此,在課程考核機制的設置上要充分利用這一驅動力,加強平時成績在課程所占的比重,注重過程考核,將平時成績的比重提升至50%甚至更高,并建立詳細的平時考核評分細則[14]。如該課程授課時,將平時成績按照上課時間線,分為課前、課時(出勤)、課中、課后,并根據每一階段的特點安排不同任務、分配不同權重。圖1所示是該課程運行時在不同階段設置的考核內容及賦予的權重值,以加強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控制,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在平時成績考核時,一定要覆蓋到全體學生、全部學習過程,才能公平、公正地評價學生過程學習情況[15]。在此過程中可以利用線上教學工具,如雨課堂、超星等平臺,進行課前資料的發布、課堂簽到、課堂小測驗等工作,通過平臺數據,對所有學生的平時成績進行考核。此外,教師通過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參與模擬法庭及課堂提問情況進行課堂表現考核評估。該課程利用超星泛雅平臺數據協同教師評分,探索了平時成績考核全學員、全程、全覆蓋模式(表1),以量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

圖1 環境法學課程成績考核內容及權重Fig.1 Grade examination content and weight of environmental law course

3.2 學生“學”習的改革措施為了學生學習方式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吸收,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參與感。在授課過程中,需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調動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查閱和處理信息的能力[16]。如將每個授課班分成若干小組,針對環境民事訴訟、環境行政訴訟、環境公益訴訟和環境刑事訴訟4種不同訴訟方式,尋找相應背景案例,給小組內成員分配法官、原告、被告、普通民眾、環保公益組織、環境管理機構等角色,進行相應的模擬法庭演練,加深同學們對環境法律體系、各環境職能部門和不同訴訟案件特點的理解。

4 結語

全社會已經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的飛速發展需要環境法律體系的保駕護航。因此,急需對環境法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以提高該課程的學習效果,真正達到課程設置的培養目標。課程改革后,突出了本科教育的系統性和創新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環境法觀念。創新之處在于充分利用高速發展的網絡科技,使學生能夠參與環保案件庭審現場;建立了學習全過程的定量考核機制,使平時成績考核做到全員、全程、全覆蓋,實現了法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猜你喜歡
平時成績法學考核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內部考核
高校體育專業術科課程平時成績評定方法的探究
創新完善機制 做實做優考核
讓平時成績回歸本真
公立醫院 如何考核?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平時成績評定與構成——以河南工業大學為例
法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