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眼睛觸摸自然: 科幻電影《沙丘》中的生態關注和呈現

2023-11-20 14:28劉依錚
今古文創 2023年42期
關鍵詞:沙丘

【摘要】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生產的重要基礎,但生態危機的頻繁發生表明人對自然的過度剝削將會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藝術工作者以危機作為靈感,試圖通過電影幫助人類和自然重新建立親密關系。在丹尼斯·維倫紐瓦拍攝的科幻電影《沙丘》中,導演建立了全新的生態世界,并通過數字技術和自然景觀的結合讓觀眾在影院中用眼睛觸摸自然,以此喚醒倦怠的主體。

【關鍵詞】《沙丘》;生態關注;觸感視覺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2-009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31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廣告和宣傳引導人們使用電子產品,掃碼支付、電子文檔、幻燈片展示使人們的生活進一步踏入賽博空間,看似減少現實生活中的資源浪費,地球的生態就會恢復到平衡狀態。但事實是生態危機發生頻發。在《無增長的繁榮》中作者提到,“本世紀末,我們的子孫將面臨氣候不利,資源枯竭,家園破壞,物種毀滅,食物短缺,大量的移民和幾乎不可避免的戰爭?!盵1]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不應該被孤立地看做是人類對自然領域的過度利用和浪費,在其深層原因是人類社會在經濟戰爭、資源爭奪、科學技術矛盾的激化。

人類在征服自然中擴展自己的領地,電影作為一種人類的藝術行為,其作品內容也表現了人類活動成果。無論是美國電影還是中國電影,都不約而同將自然和都市化為二元對立的存在,美國的西部電影在文明和野蠻的對立中之中展開,西部的荒原、戈壁、野馬等一系列的自然元素成為象征野蠻和愚昧的影像符號,電影利用其自身的語法和表征系統將自然生態變成文明世界的對立面。中國早期的電影把城市描繪成使人墮落的罪惡都市,將鄉村和原野視為一種自由之地和精神家園,亦是如此。

雖然小說《沙丘》已經誕生半個世紀之久,也不乏優秀導演的大膽嘗試將其拍攝成電影,但在丹尼斯·維倫紐瓦的指導下,2021年版本的《沙丘》使得小說真正以影像的形式和觀眾建立了聯系,并通過視覺化的表達方式讓生態意識呈現于影院的銀幕之上。

一、生態問題的關注:科幻電影的綠色視野

生態危機的產生源于人和自然關系的惡化,人類的生產活動讓自然變成了資本社會擴張的物質基礎,超額生產導致生態環境被嚴重污染。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類的活動范圍已經越來越被限定在城市之中,而屬于自然的范圍也因為城市空間的擁擠而不斷被開發。這也導致了人和自然的關系無法脫離城市這一范疇獨立討論。城市通過復刻自然修建了花園、自然公園,在街道旁邊建造樹木,為“水泥森林”帶來一點綠色氣息,同時這些復刻下的復刻體也變成了城市景觀的一部分,自然成了城市內人群階層的特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時代,城市功能的重點已從生產轉向消費,從行政管理轉向市場調控;與此同時,城市的景觀式建筑也從象征權力(政治)的紀念碑轉向體現消費(經濟)的超級商場?!盵2]馬克思提出的生產、消費、需求的三要素已經被轉化為制造“過余”的需求和“過度”消費,城市里隨處可見的巨型廣告牌、大型購物商場、各式各樣的廣播都成了引導消費的媒介。人在種種媒介中只會扮演消費者,全然不管自己身處的星球出現了何種危機。因此在人、城市、自然之間形成了割裂,本應該是互利循環的狀態卻變成了人對自然的剝削,以供給人類所居住的城市。在這種狀態下,人類認識到了過度消費自然生態帶來的負面效應,開始關注生態危機問題。

面對這樣一個被破壞的自然世界,藝術生產者進行了反思,他們將自我的焦慮投射電影中,通過攝影裝置拍攝自然,或利用數字技術再造一個更為清晰、細致的生態環境。電影藝術的研究深受文學研究“綠色轉向”的影響,產生了新的研究視野。斯格特·麥克唐納《建構生態電影》一文中,提出“生態電影”的這一概念,書中提出“生態電影”擁有獨特的鏡頭語言,例如長鏡頭與明顯放緩的節奏和時間,原生自然和工業技術融合,延長的了觀眾凝視時間與注意力。[3]生態電影的研究幫助人類采用更新的視角發掘自身與周圍世界的微妙關系。相較于獨立電影、紀錄片等關注現實社會中實際性的生態問題,好萊塢的電影人創造出生態題材科幻電影的亞類型,“生態主題科幻片,以它特有的形式和視角觀察,并展示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討論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與發展,表達出對技術已經或即將引發危機的擔憂,折射出對科學理性及人性的恐懼、憂患和理性思考”[4]。這類科幻電影對于生態問題的關注區別于其他類型和題材的關鍵在于其想象力,數字技術給想象力擴展了邊界,造成了視覺上的生態奇觀。

小說《沙丘》的創作實際上是作者在一次中偶然的流沙事件中獲得的靈感。自然生態被破壞后的沙化狀態,引發了作者的生態危機意識。電影《沙丘》對于生態的關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對于電影內部對生態文明的建構,影片將更多筆觸放置在表現后殖民主義下人和自然的關系。電影里的沙星在不同星球中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形象,于當地人來說是母星,是具有生命的土地。而對于外星球的人來說,沙星上的香料是巨大的利益,沙星上的人是巨大的武裝力量。另一方面,影片作為一種藝術媒介時,呈現生態影像之際所顯示出獨特的生態美學手法,以聯覺感知恢復觀眾在直面自然時候的身體感知,解放了在影院被座椅束縛的主體。

二、生態環境的建構:后殖民主義下的人地關系

《沙丘》塑造了嚴密的宇宙生態,從社會上的權利斗爭、國家爭霸、陰謀詭計和英雄成長延伸到生態鏈、生物性和巨物崇拜、人地關系。影片將生態景觀作為表現的重點,融合對宇宙星球的想象形成了一種對于現實的想象性關照,表明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并不只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其中包含權力爭奪、資源分配等社會管理問題。

(一)城市建筑

影片中展現了多種星球城市建筑??偟膩碚f,可以分為兩種類型,順應自然和征服自然。順應自然表現為依自然而生,強調自然景觀和建筑的結合。沙星很大一部分取景在沙漠、戈壁,所以這是一種自然的屬性而不是由人類打造的高樓大廈一樣的建筑,也不像丹尼斯·維倫紐瓦之前導演的《銀翼殺手2049》有很明顯的賽博朋克建筑。在沙星上又分為城市以及地下城,相較于規整具有充足軍事防御的城市,地下城是依靠洞穴生成地下城更具一種原始性,厄崔迪家族住的是山云之間,厄崔迪家族的母星卡拉丹是云之上的島嶼,有著充沛的雨水、閃電和氧氣。在家族成員居住的室內空間隨處可見的綠植和盆栽,同時他們依靠空氣和海洋的力量以此建立城市。在保羅一家離開卡拉丹的時候,他們的飛船是從從海洋中緩緩升起。征服自然則表現為利用科技改造自然,更強調人類對自然的侵犯。例如,灰色的飛船、幫助人體減少水分流失的蒸餾服、打斗時的人體防護盾、屏蔽場城墻和全然一副冰冷陰暗的機械基地的桀迪主星等事物。尤其是香料開采機在電影中的作用,更能形象地表現人類對自然的進犯,開采機的第一次出現正是影片的第一幕,巨大的開采機和人共存于同一畫面內,巨物和人的渺小形成對比,一個戰士通過顯示器瞄準開采機,在他身邊是更多的戰士,從黃沙低下跳出來的戰士,破壞開采機,但是開采機的防御像是流星墜落在每個戰士身上,戰士紛紛躲避,躲進戈壁之中。巨大的機器卷起香料,平靜的自然淪為人類活動和爭斗的背景,并且承受了人對自然完整性的破壞。

(二)生態觀念

電影中的生態觀是通過對比的手法表現自然的壯闊和人類的渺小。首先是外形上的比例,當哈克南人離開沙星乘坐的飛船在整齊的軍隊陣營面前顯得十分龐大,從全景看去飛船像是一只甲殼蟲。而在星球面前,這只甲殼蟲只漂浮在星球的下端,而星球占了整個畫面的一半,星球之巨大,人造物的渺小。其次,是在力量對比上顯示出人的渺小。沙蟲在一開始就被視為一種“異類”,也是電影中的奇觀,它“長400-500米”遠超于現實生活中任何一種生物。沙蟲在電影中的存在是沙漠的具象化,它具有沙漠的能力和力量——吞噬。在電影中就曾出現沙蟲吞噬行走在沙漠上的開采機及人員。對于沙蟲的描繪和刻畫,就是一種生態觀和怪物觀念的體現,沙蟲是沙漠的主人,對人類具有威脅性甚至能夠吞噬掉機器,同時沙蟲生產的糞便又能形成香料,香料是一種對人有益的物質,還能夠被作為一種飛行的物質,影片中的宇航公會的領航員會借助香料找到星球間安全通行的航線,沒有香料星際航行將會變得寸步難行,這也使得香料成了宇宙中最寶貴的物質??墒怯詈焦倪^度索取又使生態交換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三)敘事策略

電影操縱敘事引導觀眾進行價值判斷,并為影片內部的地理空間中增加了文化屬性。影片中越是靠近沙漠自然景觀本身就越靠近權利的底部,這是科技和文明未抵達的地方,另外越是規整的環境和人造技術介入最多的地方越占據權力的上端。但是同時,科技含量越高人物越是具有邪惡性,行事越是喪失道德與倫理,例如哈克南人則被視為破壞生態,只懂得索取自然的一方,反觀利用自然力量的厄崔迪家族則象征勇敢正義。同時,電影的故事世界背景映射了現代資本主義建立的殖民史。對于香料的開采和電影中女主人公飽含深情的訴說被掠奪的土地和持續不斷的戰爭以及反抗使人想起殖民地的歷史。這是關于權利和戰爭的敘述?!半S著日益稀缺、不可獲得的生存物品和可接受的生活成為物品提供者和無助的貧窮者之間殘酷戰爭的目標,民主將成為這一加劇不平等的首要犧牲品”。[5]現實生活中的生態危機和資源緊缺也被影射在電影中。從小說媒介變換到電影,對于現實的重構其實是一種對于歷史的重構,歷史本來的面貌是依靠掠奪進行資本擴張,地理的聯合和對種族的奴役,而電影將這一歷史變換為一個白人男性的成長故事,一個少年家破人亡、忍辱負重,重新成為殖民地的主人和拯救者的英雄傳說。觀眾不會看見殖民時期的真實歷史,而是在媒介的重新敘事之下完成對于戰爭權力斗爭的現代社會的自我對照。

三、生態意識的呈現:觸發主體的聯覺感知

生態題材科幻電影最大的特征就是擁有鮮明的生態意識,那么在電影《沙丘》中導演通過何種手段呈現其生態意識?對于生態意識的呈現又達成了何種效果?

(一)視覺呈現:物質和虛擬的拼接

對于科幻電影的拍攝而言,綠幕已經成了標準配置。在虛擬制造中可以突破想象力的限度,但是導演維倫紐瓦卻堅持采用實景拍攝,將物質空間和虛擬空間的拼接以還原生態環境實現自身美學。保羅生活的卡拉丹是挪威的Kinn島,而厄拉克斯則取景于約旦的瓦迪拉姆保護區和阿聯酋的利瓦沙漠。[6]就連電影中的“香料”,也并非特效,而是將化妝品混合在沙粒中,利用攝影去捕捉。[7]虛擬的部分則是出自導演對于視覺效果的追求,“團隊便利用攝影和后期上的處理完成維倫紐瓦所希望的天空炎熱、朦朧、沒有一丁點藍色的效果”[8]。在技術的支持下,導演完全能夠按照自己對《沙丘》小說的解讀制造出最理想的視覺效果表現出事物的紋理,例如沙漠上風吹過留下的痕跡,空氣中彌漫開來的香料顆粒,光影中細小的塵埃。正是因為得天獨厚的真實自然地理風貌和適當的虛擬效果,將真實混合想象營造出強烈的氛圍感,暗示了懵懂的保羅始終處于這篇朦朧的沙漠之中,看不清未來和當下自己的處境。這使觀眾能夠更加沉浸于電影故事,把握更微妙的氛圍。

(二)感官聯動:視覺到觸覺感知

導演對于紋理和氛圍的追求,影響了觀眾看的方式,將視覺轉化為“觸感視覺”。勞拉·馬克思在《電影的皮膚: 跨文化電影、具身性和感覺機制》中提出了以“觸感視覺”為主要核心的觸感理論?!啊|感視覺’是一種‘具身化視覺’(embodied visuality),它強調感知的多感官品質,即所有感官的參與”。[9]在此基礎上又延伸出“觸感影像”這一概念,“‘觸感影像’既是‘觸感視覺’方式觀看電影時所呈現出的影像形態,也是有明顯觸感特質的影像,這種觸感特質可能是觸感、 聲音、氣味的綜合編碼,進而喚起某種文化記憶,能夠讓觀眾引起觸覺的反應”[10]。在影片中影像通過官能感知引發情動和觸發觀眾的記憶經驗,當保羅和母親失去家園不得不躲在帳篷里過夜,保羅用打開手燈照出空氣中彌漫的香料,銀幕上飛揚的香料似一層朦朧的面紗,透過鏡頭清晰可見的顆粒物體飄浮在空中。觀眾似乎也能感受到空氣中的顆粒呼吸的不順暢。當觀眾看到銀幕上當水流過保羅的手背,以保羅的手為媒介喚起觀眾對于冰冷的水的記憶。相較于勞拉穆爾維提出的“看是帶著欲望的凝視”,電影中的視覺客體是人類欲望的投射。[11]觸感理論認為鏡頭的移動是一種眼睛的掠視,而掠視能注意到事物的紋理和質感,同時特寫鏡頭將生活中常常因為隨處可見而被忽視的生態實體放大,流逝的時間也被放緩。觀眾不止是在看,更是在通過眼睛觸摸影像,在觀影中完成人和物、景的交流。

(三)觸覺影像:激發主體能量

在漆黑的影院中,觀眾變成無法行動的人,只能依靠眼睛觀看電影。在這樣的情況下,觀影這一行為不僅是在完成與自然生態的交流,更是通過“觸覺影像”激發當前倦怠主體的能量。影片首先將保羅的英雄之旅巧妙的和自然景觀結合起來,厄崔迪和沙星屬于自然地理風貌中的兩種極端,地理風貌的極端對比也對應了人物身份轉化的兩級,對應了保羅從爵位繼承者淪為異鄉流亡者。觀眾陷入保羅的英雄之旅中,陪同英雄流亡于各地。其次,保羅的英雄之旅也正對應當下人類對于現實自然的開采,厄崔迪家族所提出的利用自然鞏固家族力量的思想本就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思維,征服自然及自然之物表示了人類高于他者的地位。電影重新述說生態英雄殖民之旅的成功,完成了生態政治的表達。而在這一過程中,英雄所要面對的命運和不屈的精神引發觀眾的敬畏。對于長期生活在城市里的觀眾來說,生存的壓力使其充滿倦怠感,電影以敬畏喚起倦怠主體的能量。

近年來,極端的異常氣候已經引發大眾對生態災難的恐懼,電影業內的藝術工作者們也這種情緒化為創作靈感。在丹尼斯·維倫紐瓦的指導下,電影《沙丘》使人類重新認識生態與自身的關系,數字技術給想象力擴展了邊界,突破人類眼睛和身體的限制,也使得生活中不可得見的空間、細小的生物有了被人類觀看的可能。

參考文獻:

[1](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10):17.

[2]張英進.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文庫 理論、歷史、都市 中西比較文學的跨學科視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08):253.

[3]孫紹誼.二十一世紀西方電影思潮[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71-73.

[4]尹松濤,徐飛.美國生態主題科幻電影的啟示[J].科普研究,2015,10(03):59.

[5](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16.

[6]末日、黃沙、荒原,《沙丘》中的拍攝地原來在這里[D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470454609886781&wfr=spider&for=pc,2021-11-4.

[7]路芳.張震分享《沙丘》拍攝幕后細節:極度考究[D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58685449873348&wfr=spider&for=pc,2021-10-18.

[8]攝影師親解《沙丘》硬核拍攝技巧![DB/OL].https://www.sohu.com/a/522683401_121124707,2022-2-14.

[9]嚴芳芳.“觸感視覺”:一種重新認識電影的理論路徑[J].文藝理論與批評,2020,203(03):116.

[10]嚴芳芳.“觸感視覺”:一種重新認識電影的理論路徑[J].文藝理論與批評,2020,203(03):119.

[11]楊遠嬰主編.電影理論讀本[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522-531.

作者簡介:

劉依錚,女,漢族,重慶璧山人,福建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202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影學。

猜你喜歡
沙丘
沙丘移動的奧秘
流沙之謎
沙丘移動的奧秘
沙丘
會彈琴的沙丘
西游新記7
沙丘光譜
沙丘
遼西北圍封治理沙丘及開發利用探析
國慶記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