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希金詩歌漢譯本的對比賞析

2023-11-20 14:28呂少梅
今古文創 2023年42期
關鍵詞:詩歌翻譯普希金

呂少梅

【摘要】想要把文學作品翻譯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其中,詩歌這種文體是最難翻譯的。許淵沖先生有著翻譯詩歌的豐富經驗,他提出了“三美論”原則讓詩歌的翻譯有了一個標準。普希金的詩歌在中國廣為流傳,所以筆者擬選擇普希金?Лишь розы увядают?這首詩歌的漢譯本,運用許淵沖的“三美論”來對不同譯本進行分析。

【關鍵詞】三美論;普希金;詩歌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2-011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35

一、詩歌與普希金

詩歌是一個國家的瑰寶,承載著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它有著最精煉的文字,最深邃的意境,最生動的形象,最豐富的內涵。我國就有著源遠流長的詩歌的傳統。同樣,俄羅斯也是一個盛產詩歌的國家,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俄羅斯有很多著名的詩人,從普希金、萊蒙托夫,到葉賽寧、布寧、茨維塔耶娃、阿赫瑪托娃……

在一眾俄羅斯詩人當中,普希金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詩人,他是近乎開端般的存在,他寫過詩歌、小說、散文、喜劇、童話。他被稱作“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他的一生中創作了800余首抒情詩、14首長詩以及許多小說、戲劇等。作為俄國文學之父,可見普希金有著很強的文學造詣和很高的文學水平。因此,筆者決定選擇普希金的詩歌作為俄羅斯詩歌的代表,來對其漢譯本進行分析。

二、許淵沖與“三美論”

翻譯作為一門學科,自然是有他的標準。從古至今,國內外的翻譯家和學者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翻譯理論,在中國,最早唐朝的支謙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飾”,后來慧遠提出了厥中論,還有嚴復的“信、達、雅”,魯迅的“寧信而不順”以及錢鐘書的“化境論”等等。而在國外奈達的“功能對”,弗米爾的“目的論”等這些都是著名的翻譯理論。許淵沖先生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足以可見他是多么杰出的翻譯實踐家和翻譯理論家。在豐富的實踐基礎之上,他提出了翻譯詩歌的“三美論”的原則,給詩歌類的翻譯批評工作提供了一個標準。

魯迅先生首次提出了“三美”:“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并用,一子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痹S淵沖先生的“三美論”的提出,把嚴復的“信、達、雅”與魯迅先生提出的有關文字學習的“三美說”相結合,為詩歌的翻譯提供了一個標準。

許淵沖先生表示:“詩歌翻譯不僅應忠于原文,還應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薄耙饷馈敝傅氖欠g詩歌的過程當中在正確傳遞原文意思基礎上,盡可能地還原出原詩意境之美,比如雙關、象征、深層含義以及言外之意等?!耙裘馈敝饕钙截?、雙聲、節奏、押韻、疊韻等??梢哉f是韻律美,要求譯作讀起來押韻、悅耳、好聽,朗朗上口。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去讀。而“形美”則是對譯文的形式提出了要求。翻譯出來的詩歌不管是從長短還是對仗等方面,要盡可能地和原文詩歌的形式一樣,句子要對仗工整,每一行也要長短整齊,行數盡量也要與原文保持一致,在視覺上給人美的享受。

許淵沖先生的“三美論”對詩歌翻譯提供了指導作用,所以筆者擬將三美論原則作為標準,選取普希金詩歌的漢譯本中的幾個片段進行分析對比,探討詩歌翻譯中的“美”。

三、用“三美論”分析 ?Лишь розы увядают...?

兩個漢譯本

這首詩1826年,普希金用法語勾勒了?Лишь розы увядают...?這首詩,詩歌當中玫瑰的形象代表著青春和美麗的逝去。在這里,褪色的玫瑰和芬芳的花影飄向天堂,意味著正義者的靈魂在這里墜落,美麗純潔的靈魂升入天堂。

以下是以許淵沖先生“三美論”為切入點,對?Лишь розы увядают...?對這首詩的兩個漢譯本進行分析。

(一)意美

許淵沖先生認為“三美論”當中,“意美”是最重要的。對于詩歌的意境美,許淵沖先生表示:“傳達了原詩意美,而沒有傳達音美和形美的翻譯,雖然不是譯得好的詩,還不失為譯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沒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的翻譯?!币虼嗽谠姼璺g過程當中,原著的語言特點和思想內容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以對原文風貌高度還原為基礎,在語言方面力求意境之美。

詩歌的意境美體現在詩人的用詞方面,所以分析詩歌要從字和詞入手,下面是具體的分析。

詩歌片段1:Лишь розы увядают, Амврозией дыша, В Элизий улетает, Их легкая душа.

譯文1:只有玫瑰枯萎了,她飄溢著神的芬芳,她的輕盈的靈魂,朝著樂園飛翔。

譯文2:玫瑰正在凋零,飄溢縷縷芬芳,她的輕盈幽魂,翩翩飛向天堂。

對于第一句話,譯文1只是按照原詩逐字地翻譯過來,而譯文2卻并沒有受原詩的局限,譯者對原詩的意思稍做改變。譯文1翻譯為“只有玫瑰枯萎了”會讓人聯想到除了玫瑰之外還有其他的花朵,這種聯想是與整首詩沒有任何關系的。

第二句中的“амврозия”意思為“神的食物”或是“芳香”。譯文1把“амврозия”翻譯為“神的芳香”就會讓讀者感覺玫瑰是有生命的、有靈魂的,所以它才可以在凋零以后散發出“神的芳香”。這樣翻譯也為下文出現的“靈魂”“天堂”等詞做出了鋪墊。并且譯文1把玫瑰當作“她”,用到了擬人手法,把玫瑰賦予人的特征。而譯文2直接把“амврозия”翻譯為“芳香”,并沒有錯誤,但是卻缺少了譯文1中的一些隱藏的含義。譯文2中給“芬芳”這個詞加了一個形容“縷縷芬芳”,關于“縷縷”這個詞其實原文中并沒有體現這個含義,但是譯者經過這樣一個添加的處理后,仿佛讀者身臨其境,已經嗅到了玫瑰花香。

第四句中對于“душа”在詞典中有“心,心靈,內心”“靈魂”等意思。譯文1把這個詞翻譯成了“靈魂”。而譯文2則譯為“幽魂”,“靈魂”這個翻譯放在整首詩中更恰當。對于“幽魂”這個詞,人們通常解釋為“人死后的陰魂”,而西方則把“幽魂”當作是“從惡魔的魂靈中升起的一種不死怪”,可見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幽魂”這個詞都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因此“幽魂”與原文中描寫的飛舞著的花瓣本應該是很美的畫面不符。而相比之下對于“靈魂”一詞的解釋更為豐富,而且都是正面的意思。俄羅斯大部分人都信仰東正教,有著濃厚的宗教文化。而“靈魂”這個詞也被當作一個宗教名詞,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翻譯成“靈魂”也是比“幽魂”要合適的。

第三句中對于“Элизия”一詞,譯文1譯為“樂園”,譯文2則認為譯成“天堂”更合適?!哀咖荮讧侑讧瘛痹谵o典當中的意思為“極樂世界、天堂”?!皹穲@”一詞在詞典中的解釋為“快樂的地方”。提到樂園我們聯想到的大多是“游樂園”而不是“天堂”。因為前文中“靈魂”“神的芬芳”有著很明顯的宗教含義,所以筆者更傾向于把“Элизия”譯為“天堂”。這樣既可以和前文中提到的詞語相對應,也更加直觀、準確,讓讀者讀起來更容易理解。

詩歌片段2:И там, где волны сонны, Забвение несут, Их тени благовонны, Над Летою цветут.

譯文1:那兒,在沉睡的水波,帶來寂滅的地方,她的馥郁的游魂,正在忘川河邊開放。

譯文2:在那朦朧水浪,帶來忘懷之鄉,簇簇馥郁花影,開遍忒勒河上。

第一句中“сонная”指的是“睡夢中的,昏昏欲睡的、安眠的”意思 “волна”的意思是“波浪,波濤”。這里的“水波、水浪”中的水指代的是最后一句話中提到的“忘川河、忒勒河”。譯文1就是按照原文的詞的原意翻譯了過來?!俺了乃ā边@樣翻譯保留了原文中運用的擬人的修辭手法,給人一種海面上很安靜,沒有風浪的感覺。而譯文2把“сонный”翻譯為“朦朧的”,雖然詞典中“сонный”并沒有“朦朧的”之意,但是這樣讀者讀起這首詩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的是一種若有若無、時隱時現的朦朧美感。對于這一句話的翻譯,這兩個譯本翻譯的都很好,各有各的特色,并且都正確地傳達了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забвение”是“忽視,忘卻”的意思,譯文1翻譯成“寂滅”。寂滅意為“滅生死之大患,寂靜安穩”,雖然和詞典中的意思不一樣,但這樣翻譯放在整首詩當中,也是很適合的。詩歌的前半節想要表達的是一朵玫瑰在人間凋零,她的靈魂飛向了天堂。譯文1中“沉睡的水波”與“寂滅”這個詞的安靜之意相呼應,整體給人一種寧靜之感。譯文2翻譯為“忘懷之鄉”,貼合了“забвение”這個詞本來的意思,同時這個表達更加符合中國人的說話習慣,更加“中式”。這兩個版本的譯文各有千秋。

倒數第二句“тень”是“影子,花影”的意思,譯文2完全按照這個單詞原來的意思進行翻譯,譯為“花影”。這句話中的“их”是“они”的變位,這里譯文2并沒有直接翻譯這個詞,而是翻譯成了“簇簇”,既顧及到了“они”這個詞的意思,也讓人聯想到了簇擁著的玫瑰花。譯文1在“тень”這個詞的翻譯上進行了變動,譯為“游魂”?!坝位辍庇泻芏嘁馑?,比如“指古代浮游的精氣”“游蕩的魂魄、鬼魂”等。譯者選取“游魂”這個詞,想必是想用這個詞的第一種意思。但是提到游魂,大部分人都會想到第二種意思,讓詩的美感減少許多。

最后一句主要是看譯者對“Лете”這個詞的翻譯。翻譯為“忒勒河”更符合外國的文化習慣,而翻譯成“忘川河”則更加中式,也更好。

(二)音美

許淵沖先生要求譯詩過程當中,要將原詩中朗朗上口的韻律翻譯出來,應該保留原詩中的押韻美和節奏美,可以讓讀者享受聽覺上的美感。押韻,是一種詩文創作的修飾技巧,即將韻母互相諧音的文字放在詩文固定的地方,詩文讀起來就十分順口、悅耳,這種現象就叫作押韻。一般分為頭韻、腹韻和尾韻。下面將從音美的角度對這兩個譯本進行分析。

詩歌原文:Лишь розы увядают, Амврозией дыша, В Элизий улетает, Их легкая душа.

И там, где волны сонны, Забвение несут, Их тени благовонны, Над Летою цветут.

譯文1:只有玫瑰枯萎了,她飄溢著神的芬芳,她的輕盈的靈魂,朝著樂園飛翔。

那兒,在沉睡的水波,帶來寂滅的地方,她的馥郁的游魂,正在忘川河邊開放。

譯文2:玫瑰正在凋零,飄溢縷縷芬芳,她的輕盈幽魂,翩翩飛向天堂。

在那朦朧水浪,帶來忘懷之鄉,簇簇馥郁花影,開遍忒勒河上。

詩歌的兩個小節中,都是第1、3句的韻腳相同,2、4句有相同的尾韻,可見如果想要做到許淵沖先生的“音美”的標準,那么需要這兩小節譯文的押韻都在句尾,最好還要做到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句末押韻相同,第二句和第四句有同樣的韻腳。譯文1中并沒有做到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押韻。但是2、4句的韻腳相同。譯文2也做到了第二句和第四句有著同樣的韻腳。

整體看來,無論是譯文1還是譯文2,整首詩的偶數句都有著一樣的韻腳。這兩個譯本讀起來都非常悅耳動聽,富有美感。美中不足的是,譯文的韻腳都沒有完全貼合原詩,或者與原詩相差不大。

(三)形美

“形美”是“三美論”中最后一個標準,形美——形式上的美,比如句式長短、對仗,字形的結構、詩節的行數等。許淵沖先生認為,詩歌的形式是譯者在翻譯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至少應該做到詩句的長短和對稱與原文大體相似。

首先,從詩的行數進行對比,原詩一共有八行,兩個譯本也都是八行,無論是譯文1還是譯文2的行數都與原詩都保持了一致。兩個譯文與原文一樣也都是兩節。

其次從句式的長短來看,原詩沒有做到每一行的長短都相同,譯文1的詩行長短與原文相似,都用了不同長短的句子。但是譯文2做到了翻譯過來的詩歌每一行字數都相等。雖然不像原詩一樣錯落有致,但像這樣每一行字數都相等的詩歌很像中國的絕句詩,更具有形美。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

這兩個譯本都兼顧到了詩歌的行數和長短,不同程度地還原了原文的形美。

四、結語

想要把詩歌準確地、完整地翻譯出來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所以我們只能盡力去減少詩歌中的誤譯現象,更準確地傳達原文作者的意思。在進行詩歌翻譯時要仔細品讀詩歌原文,準確把握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中俄文化和語言之間的不同,將原詩的藝術效果盡可能傳達給譯入語讀者。所以許淵沖先生的“三美論”為古今中外的詩詞翻譯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和借鑒思路。

參考文獻:

[1]魯迅.漢文學史綱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3.

[2]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3]許淵沖.新世紀的新譯論[J].中國翻譯,2000,(3).

[4]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5]許淵沖.中詩英譯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6]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5:7-76.

[7]許均.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42.

[8]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修訂本)[M].上海:上 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詩歌翻譯普希金
孤獨的普希金
莎士比亞與普希金的《鮑里斯·戈都諾夫》
闡釋學視角下的中國古典詩歌翻譯研究
詩意與詩體的“旅行”
接受美學視角下的詩歌翻譯
從格式塔理論賞析《西風頌》的不同譯本
龐德《在地鐵站》詩歌翻譯的概念整合研究
我曾經愛過你
我曾經愛過你
普希金的南方敘事詩中戲劇性故事情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