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海地名命名特點及文化內蘊研究

2023-11-20 14:28盧秀榕冉亞廷周越南
今古文創 2023年42期
關鍵詞:專名北海市北海

盧秀榕 冉亞廷 周越南

【摘要】作為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地名反映著一個地區的地理、歷史、文化、經濟,承擔著地方文化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部灣經濟區重點建設的城市——北海,其地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該地區的歷史發展變遷、地理環境特征、民間傳說、宗教信仰等。本文通過對北海地名命名方式及特點探究地名的文化內涵,揭示北海地名文化意蘊,同時也為北海地名文化的研究和認識提供參考。

【關鍵詞】北海地名;命名特征;地名特色;地名文化意蘊

【中圖分類號】H1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2-0123-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39

基金項目:2021年度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國家級)“北海市地名的文化旅游資源研究”(項目編號:202113524022)。

一、引言

地名作為一種專有名稱,被人們用以稱謂特定的空間位置、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具有表現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含義。北海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本文通過對北海市三區(銀海區、鐵山港區、海城區)地名命名特征規律的研究剖析,探究北海地名的命名與歷史文化、人們的生產生活、思想觀念之間的聯系,意在挖掘地名的命名特點及其蘊含的地名文化,為北海今后對地名文化的認識、保護提供相關的理論知識基礎。

二、北海地名的命名方式

地名首先是一種語言現象,它在語言中屬于名詞中的專有名詞類。地名的規范結構包括專名和通名兩部分,前為專名,后為通名?!暗孛膶C侵笇S玫拿Q部分,是識別個體地名的主要標志;地名通名是指通用的名稱部分,是表示地理實體所屬類型的標志”[2];如“北海市”這個地名中,“北?!笔菍C?,“市”是通名。

(一)通名類型

北海市的通名多種多樣,據相關數據的不完全統計,通名的種類共計有54種,其中人文要素類地名共計有390個,占全部研究通名的59.6%,如:村、屋、隊、垌、田、蘆、寮、路、社區、坎、鋪、窯、小區、廟、場、口、橋、園、庭、家、區、囊、行、城、街、井、營。自然要素類地名共計有265個,占所研究通名總數的40.4%,如:塘、嶺、山、沖、江、坡、墩、坑、溝、地、灣、港、海、坪、腳、埠、陂、沙、盤、陸、水、咀、埂、壩、埒、池、山排。

(二)專名類型

北海市專名的命名,取材廣泛,寓意深邃。按其內涵主要可分為:地理環境及其資源、方向位置、歷史文化與宗族姓氏、思想觀念與期盼愿望、人們的生產生活這五類。

1.以地理環境及其資源命名。地理環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們對自己生存環境的命名多數采取直觀的描述,或是根據地理環境上的獨特性來用以區分。北海市的地理條件復雜,自然資源豐富,這些特點都成為北海市專名命名的主要依據。

以地理環境及其資源命名的專名共有255個,占所研究地名總數的31.9%。其中以描述地理實體特征的專名為主,共計118個。地理實體的描述特征包括形態、材質、顏色等,如白虎頭(白指白沙墩。因該村地處白沙墩,形似臥虎,“虎”頭高昂,故名[1])、咸田(村南耕地屬咸堿地,故名[1])、赤江(因村旁邊有紅色的江水,故名[1])等。共有59個直接以地理實體命名的村莊名稱。如:高江(以村前有一條叫高江得名[1])、獨峰嶺(以此村建在獨峰嶺下得名[1])、大墩海村(因該處有大沙墩而初名“大墩”。又因瀕臨大海,后改今稱[1])等。也有的直接以物產資源命名,如沙魚村(村西南港灣多鯊魚,因而得名[1])、稔塘(因村西有個水塘,塘周圍稔樹叢生,故稱稔塘[1])、山梓(此地山林較多,產有一種優質木材“梓根木”,故名[1])等,共計有78個。

2.以方向位置命名。地名的基本功能是定位、指向,因此,人們多以一個地理實體為中心,據其方向和位置來命名生存空間。北海以方向位置命名的村落數量較多,共計175個,其中又以描述方位的專名為主,共計154個。這類專名多以方位詞,如:上、下、中、東、西、背、后、底等,再加上中心的地理實體構成。如:上嶺腳村和下嶺腳村,是由于坐落在青山嶺腳的上、下方而得名[1]。上江尾和下江尾,是因兩村都位于河流下流,一個村子相較而言處于上方,另一個處于下方而得名[1]。還有的村子是以地物距離命名的,地物距離指命名的地方或某一地理實體與某一參照物的距離。如:半港,是因村址正好在海港中段邊沿的山坡上得名[1];山心,因村址在山坡的中心,故名[1]。

3.以歷史文化、宗族姓氏命名。北海作為具有獨特人文底蘊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文化深厚,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而作為社會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文化,與地名的命名息息相關,特別是其中的宗族文化。

以歷史文化及姓氏宗族命名的專名共有281個,占所研究總地名數的35%,其中以描述歷史文化方面的專名為主,共有174個。描述歷史文化方面的專名又可分為傳說、歷史事件、習俗等,如:火燒床(傳說一青年夫婦不合,把床燒掉,故得名[1])、青蓮塘(因建村時有一個文人李蓬仙愛好吟詩作對,并且崇拜詩人李白,李白號稱青蓮居士,村前又有一口塘,故名、大炮嶺(清朝道光年間,村民在嶺坡上建村,每年正月上燈放炮,故名[1])等。以姓氏宗族命名的專名共有107個,其中又可分為:以同姓聚居命名,如:王屋,張屋,謝家,譚村等;以始居者命名,如文標塘(此村的祖先文彪公到此定居,村前又有一口大塘,故名[1])、簡屋、劉屋、黃稍村等;以人口遷徙和分家命名,如:老邱屋(此村的人全部姓邱,故名邱屋村。部分人分居對面江后,改稱老邱屋[1])、新邱屋、白沙寮(因村民從合浦白沙遷居于此,故名[1])等。

4.與人們的思想觀念、期盼愿望相關。地名是人對客觀實體、地理區域的主觀反映,是人賦予地域獨特含義的載體。地名的命名常蘊含著人的思想觀念,帶有人的主觀色彩。北海市專名中以思想觀念、期盼愿望命名的地名共計24個,多以“寓托式地名”[3]為主,這類地名常用含有吉祥寓意的字詞,用以表達當地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心聲。如:新安村,村民們祈禱身體健康,故名新安[1];豐富田村,村民希望能通過耕種田讓村富起來,故名[1];和興村,取和氣生財、興旺發達之意[1]。

5.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相關。地名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相關,凸顯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北海市以經濟活動為命名的專名共計44個,為研究總數的0.6%。以農業和手工業的命名的專名共計有21個,如打蓆村(當地村民以織草席為生,故名[1])、百代寮村(因村民慣織百袋網捕魚而得名[1])、芋地平(明朝末年農民至此地草坪建屋定居,因一貫種植芋頭,故名為芋地平[1])等。與畜牧業相關的專名,如牛圩仔(因村南有一草坡,相隔不遠有一個牛圩,賣牛人常把牛牽到該草地吃草、出售,故而得名[1])、豬場坡(曾是販賣豬的地方,周圍荒坡開闊,故名“豬場坡”[1])。

北海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與交通相關的專名如海路村(此地是附近去海的人必經之路,后取名為海路村[1])、車路江(因建村時村前的牛車路經多年大水沖刷而成小河,故名[1])、介子蘆(此村與賣兆村相鄰,中間有一條路,得名界至路,因介子蘆與界至路諧音,故名[1])等。人們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居住的場所,因此,以人工建筑命名的專名也占多數,如大井口村(因為村前有口井,它比一般的井大,故名為大井口[1])、舊基寮(建在舊海堤地基上的草寮叫舊基寮,后來此地形成鄉村,故名[1])、石橋塘(因建村時村前有水塘和石橋相通,因而得名[1])等。

三、地名反映地方特色及其文化意蘊

“地名是地方的名稱,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生活中人們對自然地理實體、居民點、行政區的稱謂”[4]。地名是人類活動和地域文化的載體,既體現了自然地理的形態特點,又能記錄其環境的變化,既反映了民間活動及其文化,又記載了社會的興衰變遷。北海市歷史發展悠久,其地名反映著北海的社會歷史變遷和發展,記錄著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具有豐厚的文化意蘊。

(一)北海地名反映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對人類的生產、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同地域存在著地形、地質、地貌、方向位置等各方面的差異。地名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該地區的地理自然特征。

北海市大陸部分地區,地形平坦,整體地勢北高南低,主要以平原為主,海拔較低,北部有少數丘陵地區。因此北海市大多數地名圍繞平原地區而分布,例如:平坡塘,因村莊的地勢平坦,前面有口水塘,取名平坡塘[1];低垌,因地勢低洼而且在田邊,故名[1];南邊埒,埒在粵語中是指墻、水流、田塍、圍墻的意思[6],因村南較低洼,故稱為南邊埒[1]。除平原地區以外,也有部分地名圍繞丘陵地區分布,例如:里頭山,因在這片大山里形成鄉村,故名里頭山[1];大嶺根村,因村處大嶺腳下,故此得名[1];垌心坡,因村址在田垌中的一塊坡地上,故名[1]。

此外,也有不少地名圍繞河流湖泊地區分布,例如:海陸,因此地海灣和陸地相接得名[1];大水江,以村東有一條河名叫大水江得名[1];新江,因村面前有一條江叫新江,以江命名[1]。

北海市轄區內的海島部分地形南高北低,海拔略高于大陸部分,屬火山巖臺地。以海岸地貌為主[7]。因此,有部分地名與海島地貌相關,例如:潿洲島,因地形而得名,“潿洲”即水圍之州,海洋包圍之地[1]。

(二)北海地名反映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是人們對某人、某事、某物代代相傳的口述故事[7],體現人民瑰麗豐富的想象并寄寓著美好的愿望,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北海先民依靠生產生活實踐和生活經驗創造了豐富的民間傳說,并用于地名的命名,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北海的民間傳說中有大部分故事是與先民們的自然崇拜相關?!白匀怀绨菔窃谏a力極其低下的條件下,伴隨著早期人類最初的自覺而產生的一種原始信仰”[9]。如:龍須溝,相傳有一條龍在此地棲宿,因龍須擺動而留下一溝,故名[1];龍膽水,村南有一口塘,傳說曾有龍在此塘絞水(即龍卷水),群眾稱為龍擔水,后來把“擔”字改為“膽”字,故名[1];塘過龍,村東有一口池塘,迷信的人認為,有一條龍脈經過這塘,故名[1]。

民間傳說與當地的百姓生活息息相關[10],北海不少的民間傳說是依托當地的民間軼事產生,漸漸在老百姓間流傳開來。這些民間傳說也反映在地名的命名中,成為北海地名的一大特色,如:官僚塘(現民主塘),相傳曾有一位官員路過此地,突然死在村前塘邊,故名官僚塘[1];脊郎,相傳村上有個名叫脊郎的青年與一個流浪女結為夫婦,后人便稱此村為脊郎[1];古城嶺,傳說古有一船泊此,船民埋一鼓于沙榺北嶺上,“鼓榺”與“古城”音同,故而得此村名[1]。

(三)北海地名反映民間風俗軼事

北海有相當一部分地名與人們的民間軼事、習慣風俗相關,如:煙墩塘,建村時村北面有一個大水塘,村內有個大土墩,遇外侵時,村民在土墩上燒火,以煙向外求援,故稱[1];黃姑蘆,因該村原來居住姓黃和姓吳的人家,村名稱黃官蘆,后黃姓人家中有個姑媽嫁到別處后又回到此村居住,故人們將村名改稱為黃姑蘆村[1];大炮嶺,清朝道光年間,村民在嶺坡上建村,每年正月上燈放炮,故名大炮嶺[1]。

(四)北海地名反映地方歷史事件

文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以地名為語言載體的地方文化,也會隨著文化和歷史的發展變遷而改變。北海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在地名中都有所體現,展現了北海歷史的發展歷程。

依托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北海成了國家邊防治理重要的一環,政府對邊境的保衛和開發都在地名中有所顯現。如:大彬斗,清朝乾隆年間建村,由于當時政府軍隊經常拉練從此經過,當地群眾叫“大軍走”,因“大軍走”與大彬斗諧音,故稱大彬斗,沿用至今[1];營盤,指明清兩朝南方海防重地,是右營把總專防的地盤,故名[1];彬畔村,傳說古時候,這里一帶駐有軍隊,當時稱為“兵辦”,后來軍隊撤走后,人們就改此村名為“彬畔”村[1]。北海地名中還留存了古代的驛傳制度,如:驛馬村,傳明崇禎年間 (1628-1644) 建驛馬村,為當時官員傳遞文書飲馬歇息之驛站[1]。

1876年中英簽訂《煙臺條約》,北海被迫開埠,成為通商口岸之一,隨后法、奧匈帝國、德、美等國紛紛進駐北海,設立領事機構,北海逐步淪為殖民地。這段歷史也反映在地名之中,如:盛塘村,19世紀80年代法國侵占潿洲島,在本村建立天主教堂,故名天主堂村,新中國成立后改稱圣堂村,后群眾為消除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痕跡,又改同音字“盛塘”,故名[1]。

(五)北海地名反映移民文化和宗族文化

地名文化蘊涵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而移民文化是其中的重點。一個民族的遷移史,常常會在地名上留下痕跡?!耙泼裢鶗员久褡逭Z言或原住地名稱對遷往的新地域進行命名。盡管歲月流逝,久經年代滄桑的移民事件已不能簡單地從地名字面上知曉,但地名背后蘊藏的移民信息,卻是我們追根溯源的珍貴材料”[11]。

北海是以客家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融合體,北??图胰思s占市總人口數的1/3[12]。在對北??途右泼裎幕难芯空{查中發現,北??图胰硕嘣谇宄跗谥林腥~從福建、廣東等一帶遷入,這段歷史也體現在地名上,如:李屋,因清朝光緒年間,由姓李的人從福建豬屎街遷居至此,全村姓李,故名[1];周屋塘,周屋的祖先從廣東廉江石城移居到此,村內房屋圍著一個魚塘,故名[1]。

與移民文化相關的地名多沿用舊名。錢穆在其《再論楚辭地名答方君》中說道:“古人遷居不常,由此至彼,往往以故地名新邑” [13]。這類地名有下擔、關井蘆村、東塘村、新坡、頭村、蓮塘、松柏山、樟木村等,經過對地名條例的考釋發現,這些地名都是為紀念自己祖籍而沿用原名并且沿用至今。

地名中的遷移事實,除外省市人口向此遷移的資料外,還有省內的人口遷徙。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在近現代時期,北海市區的人口中有一部分是從周邊的村落遷居而至。如馬欄路,1870年高德馬欄村人遷居到今北海市銀海區馬欄村,因村邊有一條路通往海邊,經常有人擔魚經過而得名[1];王屋,該村村民都是1969年從廣西博白縣搬遷到此的水庫移民[1];張屋,1967年從曲樟鄉早禾大隊六湖垌村遷居至此,因全村人姓張得名[1]。省內移民遷居的原因多樣,一是因為原住地宗族人口發展旺盛而向外遷出;二是原住地社會不穩定,天災人禍多而被迫遷出;三是與國家出臺的人口遷徙政策和一系列社會經濟事件相關。

移民文化中還包含了宗族文化的因素,在北海的客家文化研究當中,有許多關于宗族文化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其族譜、碑刻、口述史方面[14]??图胰耸种匾曌婕膶ぴ春妥谧宓睦^承發展,而這也體現在地名之中,如龍潭村:傳明天順年間(1457—1464),福建龍潭人遷此定居。以祖地為名[1]。

遷居的人們總希望在新的地方能安居樂業,于是會在地名里將美好的愿望期盼寄寓其中。如:旺牛嶺,建村在嶺坡上,遠看像牛,取名望牛嶺,后人們認為人畜興旺為吉利,故名[1];長岐山,是從楊屋山村遷來此地定居,祈望永遠出人頭地,便取古詩“岐山之下世代必有皇”的“岐山”二字,并加長遠的“長”字,定名為長岐[1];大老虎,村西北面山林草叢老鼠甚多而稱老鼠山,后取吉祥之意,因虎、鼠土音相近,故名老虎山[1]。

(六)北海地名反映生產生活

“地名,可以理解為人們對地理實體的命名,而且是在改造、認識地理實體和了解它的特征后對地理實體的命名”[15]。地名的命名方式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與變化。在自然經濟體制下,人們對于地名的命名以直觀的自然景物和原始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為主,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地名的內涵也變得愈加豐富。地名的命名也擺脫對于自然景物直觀描述的模式,涵蓋了多種多樣的生產方式。根據所研究的北海地名中經濟活動對其地名的影響,可將其地名分為如下幾類:

1.自然資源。北海的地形平坦開闊,地勢較低,多海灣、溝渠、池塘,在經濟發展初期,人們將地理實體的特征以文化轉移的方式運用到地名的命名上[15]。在研究統計中,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相關的地名,以自然資源命名的居多,如油麻地、松柏嶺、葛麻山都是以此地的自然資源為專名,以地域的地貌特色為通名。以物產命名在地方命名中多為常見。合浦盛產珍珠且歷史悠久,北海也因此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南珠文化”[16]。如:古城村,明朝皇帝派太監來建城捕撈珍珠,已動工建筑了幾十丈的城基了,后因太監的坐騎跑過白龍,太監認為白龍的風水好,繼將珍珠城改建于白龍,后人于此建村,取名古城[1];孔梓港,因古代皇帝在白龍采珍珠,船只遭大北風無法停泊,后派廉州縣丞孔梓考察,在沙頭至牛角盤沿海沙灘為天然屏障,建立避風港,設址在該村辦事,后人沿襲稱孔梓港,得名[1]。這些地名就與古代帝王在北海采集珍珠有關。

2.經濟活動。在自然經濟體制下,農業和手工業是早期北海重點的發展對象,經濟生活類地名之中也以表現農業和手工業為主,如:倉面垌,因村三面的田垌,土地肥沃,糧食豐收,恰似糧倉得名[1];瓦窯仔因村邊有兩座土瓦窯得名[1]。經濟發展日益成熟后,出現了與畜牧業、商業相關的地名,如:豬場坡,曾是圩場(販賣豬的地方),周圍荒坡開闊,故名[1];圩仔村,因為附近的村民都聚集在這個地方做買賣。故名至今[1];抖木桶,村里的人原來做木桶賣,故名[1]。

3.居住方式。研究將與居住方式相關的地名分為聚落和人工建筑兩類,聚落是指人類聚居和活動的場所,如“村”“小區”等為通名的地名。在研究中具有特色的是以“寮”為結尾的地名,“‘寮’在南方一般用來表示小屋,是一種比較原始簡陋的居住方式,以茅草木架搭建而成”[15]。如:唐屋寮,相傳曾有一姓唐的人在此搭起寮棚牧馬。成村后,取名唐屋寮[1];新基寮,此地原是港灘,后來人們建堤圍海造田,并建起新草寮(屋)居住,故名[1];田寮,歐六兄弟最早在此田邊用茅草蓋屋居住,故名[1]。

綜上所述,地名是一個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者,是各個時期人類活動的產物,是一個地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本文通過對北海地名命名方式的研究剖析,考察了北海地名在通名和專名兩方面的具體命名方式,并進一步對北海地名條例進行考釋。經過研究發現北海地名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民間傳說、民間風俗軼事、地方歷史事件、移民文化和宗族文化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深入挖掘北海地名與自然、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歷史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為進一步了解北海的地名文化提供理論基礎,推動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助力北海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建設。

參考文獻:

[1]北海市民政局.北海地名詞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2.

[2]付長良,范晨芳.地名規劃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73-74.

[3]王施懿.閬中古城地名的文化語言學考察——閬中地名與閬中特色文化[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8,

000(002):88-89.

[4]華林甫.中國地名史話[M].濟南:齊魯書社,2000.

[5]王東茜.漢語地名的文化特征[D].華中師范大學,

2006.

[6]詹伯慧主編.廣州話正音字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163.

[7]北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海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8]黃景春.民間傳說[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1-2.

[9]馬新.原始崇拜體系與中國文化精神的起點[J].史學月刊,2006,(08):14-19.

[10]陳友義.出自民間傳說的潮汕地名探析[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1,1(01):93-97.

[11]邵則遂,唐磊.地名:鐫刻在地球上的歷史[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5):104-

110.

[12]北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海年鑒(2020)[M].北京:線裝書局,2020.

[13]錢穆.再論楚辭地名答方君[J].禹貢,1937,(7).

[14]張先爵.客家土地崇拜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

2012.

[15]彭靜.北部灣潿洲島地名文化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

[16]徐杰舜.南珠文化淺議[J].學術論壇,2000,(1).

猜你喜歡
專名北海市北海
名義摹狀詞理論及其反駁與辯護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專名的確定與保護
北海北、南海南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橋主橋總體設計
北海市馮家江水質監測與評價
古籍專名數據庫的構建與統計分析
北海 美麗的地方
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
南方的北海
北海市社保網上經辦系統正式上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