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科學學科中融合耕讀教育的實踐探索

2023-11-22 11:54孫春香
學苑教育 2023年29期
關鍵詞:科學知識課外科學

孫春香

(江蘇如東縣雙甸鎮雙甸小學,江蘇 南通 226404)

小學科學是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課程。在面對客觀事物時,閱讀是人們了解、認知它的最基本也是最優路徑。教師需要結合科學教材內容,組織學生展開有效的閱讀,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和教材內容之間建立深入對話,有助于學生深化對科學學科的認知。在“立學課堂”“真學課堂”的整體課堂理念的引領下,我校對耕讀教育進行了實踐研究,已經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那么,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耕讀,讓學生的耕讀更具實效性。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耕讀的意義

“耕讀”是一種知識的深度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自主學習、思考、討論和實踐等方式,將所學的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以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耕讀具有以下意義和作用。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本質觀

對于科學耕讀而言,就是通過積極的引導,就教材中科學家所提出的原理、概念以及總結出的規律等信息進行提煉:先要能夠明確潛藏于其中的無數信息,然后才能就此展開分析、甄別、判斷。深入這一過程之后,學生能夠了解科學本質觀的形成以及發展,才能對科學這門學科建立正確的理解和認知,才能夠不斷追逐其真理性、真實性。學生的這種自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有助于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同時也是綜合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舉措。

例如,在教學《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這一課時,首先要求學生關注教材中所呈現的相關知識,包括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然后引導學生展開對比分析,發現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對文本內容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和掌握之后,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最后組織學生進行一段即興“表演”。表演的主題就是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分別扮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兩個角色,具體的表演內容可以由學生自主發揮。這樣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耕讀積極性,還能夠在耕讀的過程中真正體會科學理論的起源,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綜合素養。

(二)促使學生深化對科學概念的認知和了解

在小學階段,科學教學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專業的術語概念,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閱讀能力的實際水平給予恰當的引導,提供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或其他背景材料來幫助學生去理解教材內容。通過科學的耕讀,小學生能夠提高對科學概念的理解、科學知識的掌握,對實驗操作的過程、現象、結論形成較為清晰的認知,從而達成科學課堂的教學目標,同時也發展和提升了他們的耕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胚芽、胚根、胚乳等一系列科學名詞的過程中,雖然學生可以根據教材上的插圖和文字的描繪對這些專有名詞有所了解,但是,這種淺顯的表象性接觸讓學生對描述的事物認知不深、概述不準,還容易出現混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將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也是大多數孩子比較喜歡吃的玉米引入課堂,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事物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實物示范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這一系列概念。通過科學耕讀,學生在思考中會發現:植物種子存在單子葉、雙子葉的區別,而區分二者的根本,在于其養料是否單獨存在于胚乳中,這樣就會進一步擴展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較為熟悉的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的種子中。經歷了這一過程,學生就能夠對教材中出現的相關的科學概念建立全面而正確的理解,還能夠引導他們深入生活去自主拓展耕讀范疇,將教材中所呈現的科學知識推及到生活中,以此形成科學耕讀文本體系,深化對科學概念的認知與掌握。

(三)激活學生對科學探究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在小學教育體系中,科學知識已經成為重要的構成部分,但是具體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學好這門學科還是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在小學生有限的知識體系中,他們的認知水平還有待提高,所以他們對那些陌生、繁雜且抽象的科學概念和規律總結掌握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教材中的那些陌生的概念,他們覺得難以理解,沒有了準確的理解,掌握這樣的知識點就顯得異常困難。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引入科學耕讀,這樣就能夠將這些抽象、繁瑣的科學知識進行調整、改變,以具體化、具象化的實例方式呈現,這樣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能夠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學習自信的樹立。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師的恰當引導,才能促使其完成一系列心理及思維活動。而科學耕讀過程,實際上就是結合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和認知能力,對書本中抽象的語言、符號進行合理的處理,讓書本知識更加具體、形象、生動,以此激活學生的耕讀興趣,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耕讀習慣,進而增強學習自信,提高學習積極性,這些都有助于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能。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耕讀的策略

(一)課內課外結合,豐富耕讀形式

1.課內讀:深化本質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應當源自于學生的自主構建??紤]到這一理論在形成過程中,科學范圍的研究作用顯著,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應當更多地依賴于學生的自主耕讀,才有可能實現讓學生在學科的學習中形成更高質、更高效的科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光和影》一課時,教師應當將教材內容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回歸生活、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獲取科學的發現。關于本節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因為光和影都是大家常見的事物,學生已經對這兩種事物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建構“光和影”的相關知識之前,腦海中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驗基礎。所以,首先帶領學生閱讀教材中所呈現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用科學的、規范的語言文字來準確地表述光源、影子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其次了解影子的特點,明確探究影子特點過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谑聦嵶C明,學生通過前期的自主閱讀已經能夠收獲教材中的部分認知,例如針對光源的理解,也能夠在小組內就其定義展開積極的討論,說出自己的疑惑之處:何為自己發光?如果不通電,電燈是否還屬于光源?在現實生活中,哪些物體可以自行發光?……

學生所接受到的課本信息已經與其在生活中觀察積累的初步經驗產生了相互作用:電燈是大家熟知的事物,“自己發光”也是需要學生深刻理解的關鍵詞。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關鍵詞的教學過程中,最好是能夠輔助那些學生在生活中熟悉的具體事例加以比較和分析,以便讓學生能夠深刻而準確地認知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是真正意義上的光源。經過分析可以發現,學生之前的閱讀過程能夠對本環節的有效教學提供支撐,幫助他們去快速理解教材中提出的那些科學概念,也能夠促使學生展開積極主動的討論。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光源”這一概念的認識,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例,要求學生自主判斷哪些事物屬于光源、哪些事物屬于偽光源。通過這一教學環節,學生對“光源”的概念建立了深刻的感悟,而且這些感悟并非來自于教師的口頭傳授,而是源自于學生的主動建構。之所以能夠完成主動建構這一過程,教師的引導耕讀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學習科學知識時,對學生而言,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把握科學本質。如在要求學生用一句話說一說對物體影子的看法時,就能夠引發很多問題:是否可以將影子畫出來?應該如何用一句話進行簡單表達?這種問題的提出實際上正源自于學生的耕讀,但同時也引導了學生的思維,使其可以直指科學本質。

2.課外讀:拓寬學習視野

對于小學生而言,需要學習的各種科目當然都具有相通性,各門學科之間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就科學學科而言,因其學科自身的特性,與其他學科比較起來又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別??茖W學科的應試壓力較小,且在生活中的實用性較強,符合學生的獵奇心理,學生對學習這門學科本就有一股原始動力,在這樣的興趣引領下,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求欲望增強,這樣就能夠為其教學提供更廣闊的耕讀空間。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課外耕讀,更要以此拓寬科學視野,這是支撐小學科學教學的有利路徑。

以前面所提到的“光”為例,可以為學生推薦《十萬個為什么》中對光和影的描述,也可以借助多元的資料收集方式,了解科學家對光的描述和研究,也可以由教師說一說幾何研究方法及幾何光學原理。這些跨學科的知識,能夠使學生了解光在生活中處處存在,但是對光的研究卻經歷了一個極其漫長及復雜的過程;也能夠引發學生的深刻感悟:看似平常的生活實物,只要深入研究,就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發現。而這些感悟,筆者認為,就來自于課外耕讀,是由學生自主生成的關于科學研究的深刻理解。

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耕讀讀物,包括《十萬個為什么(科學卷)》《牛津簡明科學百科全書》《數理化通俗演義》等,特別是小學高段的學生這些課外耕讀不僅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科學視野,還能夠豐富其科學知識積累。在科學資料搜集方面,可以瀏覽果殼網、中國科普網等等。這些網站中,不僅包含了基本的科學知識,也會出現一些顯然超出小學科學層次的概念,但是對于學生而言,通過對這些網站的瀏覽,即使所看到的是陌生的概念,也能夠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夠起到良好的啟蒙作用,便于后續的深入學習。

課外耕讀也是科學耕讀的重要載體之一,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科學視野,提高科學態度的廣度和深度。針對課外耕讀內容的選擇,既要能夠用于補充教材內容的科學資料,也要能夠有所延伸和拓展,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對接科學探究,提升耕讀品質

1.讀探合一,齊頭并進

在科學教育實踐中,耕讀和探究學習方式不同,但是地位同等重要,都是以某一問題為對象,想要了解原委,就需要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耕讀和探究,這是殊途同歸的兩種研究方式。與小學階段的其他學習科目比較,科學學習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書本中提及的奇怪現象、總結的理論都必須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驗證,進而將經過驗證的正確的科學知識應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服務于生活。

以《巖石會改變模樣嗎》一課的教學為例,可結合以下步驟:基于觀察實驗,發現能夠改變巖石模樣的關鍵要素。受制于課堂上時間以及實驗條件,只能選擇可操作性強、用時較少的實驗展開研究。通過探究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動手及操作能力,但是對于某些領域的科學知識,還是得依賴于科學耕讀才能夠實現。所以,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有價值的資料,通過深入耕讀,幫助學生豐富認知??茖W耕讀能夠吸收前人的認知和經驗,能夠為自己的認知節約時間和精力。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實驗機會,還拓展了科學耕讀,由此才能實現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

2.取長補短,有機融合

科學教材經過了編者的精心編排,有很多可讀之處,特別是其中所涉及的科學概念,這些都可以通過耕讀來補足。

以《熱傳導》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深刻理解,就需要在耕讀的過程中輔助探究,這也就意味著,在學習的過程中既不能成為光的理論者,也不能只作為獨立的實踐者,而是要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深度融合,這樣才能真正把握熱傳導的特點。通過實驗,學生能夠了解熱傳導的過程,但是很難做到用科學的語言精準地描述,此時便可引入教材,這樣學生所建立的感性認知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層面。

(三)發揮家校合力,營造耕讀氛圍

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科學探究與科學耕讀之間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探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之上,耕讀就是探究之前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由此可見,良好的耕讀氛圍極為關鍵。想要架構良好的耕讀氛圍,必須要依托于家校合力才能實現預期效果。

1.學校耕讀氛圍的營造

在班級內,可以為學生開辟耕讀角,提供多樣化的科普書籍,例如,《太空歷險》《月球之謎》等等;也可以設置科學的情境、講述科學小故事、組織科學實驗等等,這樣學生才能夠建立良好的玩中學、學中玩的氛圍,才能夠激發其對科學的耕讀熱情,喚起深度探究的渴望,這是其主動耕讀的強大動力;可以在校內組織科技節,設計豐富多彩的科學活動,可以是讀一本科普書,也可以是小制作、小發明比賽;學校要啟用專項資金,用于購置科普讀物及軟件,以此在校內營造濃厚的科學學習氛圍,為學生的科學學習點燃啟明之燈。在上述活動中,都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其中,為親子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間,能夠拉近親子關系。為了提高學生的科學熱情,也可以要求家長帶領孩子多參與科學實踐或者參觀科普館等,這樣學生心中科學的種子才能得到自然的萌生與發展。

2.家長耕讀指導的跟進

小學生大多具有好奇、好動、興趣廣泛的心理特點,這就意味著,在耕讀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不良的耕讀現象,例如隨心所欲、不求甚解等等,這樣所得到的耕讀效果常常是事倍功半,所以,家長要對學生的課外耕讀進行指導。

以《做一個生態瓶》的教學為例,家長在耕讀之前為學生提供引導,使學生在耕讀的過程中留意建造方案的注意事項,并做好記錄。如:在這個瓶中,準備投放哪些生物?各自的數量是多少?對非生物的要求是什么?放置的順序有哪些?應該如何選擇植物種類或動物種類?這些問題大多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高效的自主預習,還能夠為后續生態瓶的設計與落實做足充分的準備。

科學課堂的時間有限,在組織好課內耕讀的同時,教師應當以教材為藍本,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課外補充資料,不僅是為了豐富教學內容,也能夠為接下來的深入探索埋下伏筆,有助于提高科學教學效能。

三、結語

綜上所述,“耕讀”策略是小學科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策略。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的科學興趣和學習動力。在今后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引導學生開展“耕讀”,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水平,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猜你喜歡
科學知識課外科學
蝸??囱泪t
小滿課外班
我的“課外老師”
點擊科學
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滑雪運動研究可視化分析
科學大爆炸
2000-2017國外關系從句研究動態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
社會化知識及其客觀性探析——兼議朗基諾的科學知識觀
科學拔牙
課外實踐豐富多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