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動力學科研究生培養、思政教育與科研團隊建設有機結合

2023-11-22 22:16張紅光王焱楊富斌姚寶峰許永紅平旭
高教學刊 2023年32期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三全育人思政教育

張紅光 王焱 楊富斌 姚寶峰 許永紅 平旭

摘? 要:為在能源動力學科領域培養德才兼備的高水平人才,北京工業大學車輛動力裝置余熱回收與電動化技術團隊將研究生培養、思政教育與科研團隊建設有機結合,進行十五年的探索與實踐,如三全育人抓落實、胸懷大局真育才、校友資源強助力、吳仲華獎樹標桿,及早為研究生的學業發展注入驅動力或強化責任感、重視培養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尊重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與研究成果、倡導和諧的團隊氛圍和風清氣正的團隊文化、構建混合型研究團隊以及強化學術道德建設和研究生心理建設等。通過團隊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生培養質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取得明顯的成效,科研團隊建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關鍵詞:能源動力學科;研究生培養;思政教育;科研團隊建設;三全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2-0036-04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large workforce of high-quality talent who have both integrity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via the discipline of energy and power, the research team of waste heat recovery and electrification technology for vehicle power device has done a lot of work to integrat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team construction in the past fifteen years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ome measures including carrying out three-wide education, providing wide space for students'development, utilizing college alumni resources, setting good examples by Wu Zhonghua award, establishing academic planning for students as early as possible, promot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respecting students' research work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proposing harmonious atmosphere among team members, organizing hybrid research team,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academic ethics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have been performed.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team members, obvious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inding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team has become more sustainable.

Keywords: discipline of energy and power;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team construction;three-wide education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車用ORC余熱回收系統中自由活塞直線發電機工作機理與運行特性研究”(51776005);北京工業大學2023年度“研究生思政教育進科研團隊”項目“車輛動力裝置余熱回收與電動化技術團隊”(313000514123008)

第一作者簡介:張紅光(1970-),男,漢族,山東乳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汽車與內燃機節能減排技術。

北京工業大學車輛動力裝置余熱回收與電動化技術團隊的研究方向聚焦于車用內燃機余熱回收技術、自由活塞直線發電機技術、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技術,針對車用動力裝置的節能減排問題,開展相關的應用基礎研究工作,積極服務于國家的“雙碳”戰略。團隊依托北京工業大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北京市重點學科熱能工程、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傳熱與能源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和新能源汽車北京實驗室等高水平的科研平臺來進行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

自2009年5月負責承擔國家科技部863計劃專題課題“單螺桿有機朗肯循環車用發動機排氣余熱回收技術研發”而形成了“車輛動力裝置余熱回收與電動化技術團隊”。在15年的發展過程中,團隊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科技計劃重點項目1項等;已經發表SCI檢索期刊論文110余篇,其中有17篇論文先后入選ESI高被引論文。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和科研項目為高水平的研究生培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團隊現有研究生指導教師3人(博士研究生導師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人)、工程師1人、在讀研究生20余人。團隊的發展目標:在車輛動力裝置余熱回收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繼續保持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和北京工業大學贏得更多的學術聲譽;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能源領域的關鍵技術有機結合,做出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特色,培育新的學術增長點;在車輛動力裝置電動化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領域,注重學術積累和培育研究特色,探尋差異化和突破點,力爭形成“后發優勢”,為團隊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的新動力;以科研工作促進研究生培養工作,努力為我國和北京市的能源動力領域和汽車領域輸送業務水平高、政治素質過硬的人才[1-2]。

一? 團隊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做法

(一)? 三全育人抓落實

不僅關心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工作進展,而且關心研究生的生活狀況、思想狀態和心理狀態,通過團隊微信群、不定期單獨談話、定期組會等多種方式,及時全面了解研究生的情況,通過正面事例和正面榜樣,弘揚正氣,幫助研究生堅守正確的“三觀”。教師努力將相關工作做細做實,教師用自身的言行使研究生培養工作“有溫度”“有力度”“有愛心”“有耐心”,以便于研究生從教師那里“看到光明與希望”“找到方向與目標”,從而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氣、得人心。團隊負責人張紅光在2015年和2021年2次被評為北京工業大學“立德樹人榜樣”我心目中最喜愛的老師;另外,2012年被評為北京工業大學優秀教師、2013年被評為北京工業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標兵、2019年被評為北京工業大學優秀共產黨員、2022年被評為北京工業大學優秀教師標兵[3-4]。

(二)? 疫情大考顯擔當

在3年防疫的特殊歷史時期,教師積極用自身的行動為研究生做出了榜樣和示范,團隊中的4名教師多次參加校內和社區抗疫志愿者活動的親身經歷,為研究生生動地講述了新時代高校師生所應有的社會責任感與擔當。團隊負責人張紅光在2020年和2022年2次被評為北京工業大學抗擊新冠疫情工作先進個人。2022年11月下旬以來,首都防控工作處于最關鍵最吃緊之際,多所高校進入應急封閉管理狀態,為了幫助研究生緩解焦慮情緒,自2022年11月22日至12月12日,團隊每天堅持用至少1小時的時間,通過視頻會議(騰訊會議)的方式,面向研究生們開設“空中雜談”活動,在講故事、閑聊天、話家常的氛圍中,了解其思想動態,幫助研究生釋放壓力、緩解焦慮,學會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順境和逆境。中國教育報和中國教育新聞網對此活動進行了相關報道(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12/14/node_4.htm)。

(三)? 胸懷大局真育才

努力為研究生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條件、助力研究生發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鼓勵研究生到更高水平的科研平臺發展。自2011年以來,團隊的碩士畢業生中,先后有10人到“985工程”高校攻讀博士學位、1人到海外高校攻讀博士學位,目前已經有1人畢業后在“985工程”高校任教、1人畢業后在海外高校任教??陀^利用研究生身邊真實的事例說明,團隊和教師是胸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大局觀而無私地關心研究生的學業發展,是真正為其未來著想,這有助于師生在學業規劃、科研行動等方面達成共識、消除誤會,也利于師生間真正坦誠交流、并有效緩解研究生的心理壓力。

(四)? 校友資源強助力

充分利用校友資源,通過線上講座、線上交流、線下講座、線下交流和現場參觀等多種方式,邀請團隊培養的研究生校友和本科生校友為在讀研究生們提供科研及學習經驗分享、職業規劃建議、人生與職場感悟和緩解工作壓力的體會等,有利于在讀研究生澄清模糊認識、增強內驅力、確立適合自身的發展目標,從而有力地促進團隊文化建設、增強團隊的榮譽感和凝聚力,2023年春節前后,成功舉辦了10余次“校友線上談學術或技術”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 吳仲華獎樹標桿

“吳仲華獎勵基金”是為發揚能源動力領域已故著名科學家吳仲華院士的愛國、奉獻、拼搏精神,促進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發展,由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與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共同發起設立的?!皡侵偃A獎勵基金”面向國內工程熱物理學科領域,每年對科研成績突出、具有創新思維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研究生進行評選及表彰獎勵。在每年7月份“吳仲華獎勵基金”公布獲獎人員名單時,組織研究生學習吳仲華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學習相關獲獎者的先進事跡和成功經驗,從而強化使命感、激發前進動力。團隊中已經有2位博士生先后在2018年和2023年獲得“吳仲華優秀研究生獎”,這為研究生培養和思政教育、科研團隊建設提供了身邊的榜樣和事例,從而使學習標桿的活動更加“看得見”“夠得著”“接地氣”“有實效”,也大大增強了團隊成員的榮譽感、凝聚力和驅動力。

二? 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與強化科研團隊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 及早為研究生的學業發展注入驅動力或強化責任感

在每一名研究生入學之際,結合研究生的具體特點和團隊的具體條件,為研究生制定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學業規劃,在培養周期內,全程持續關注進展情況并根據實際需要而動態調整。通過與研究生多次對照培養方案、學業目標、職業規劃,分享團隊內畢業生校友的成功經驗與工作現狀、團隊外優秀研究生的成長經歷等,一方面激發研究生對科研的興趣,從而增強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內驅力;另一方面,引導研究生充分了解自己在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中的職責與任務,倡導誠實守信,將自身的事情做好做實(重點是學術和學業方面)。

(二)? 為研究生提供常態化的學術交流平臺與渠道

建立在讀研究生微信群、課題組研究生校友微信群,通過給研究生源源不斷地輸送各種資料,大到國內外行業發展動態、學科發展戰略,小到各校優秀研究生典型事跡、科學網博客、校內外其他導師的優秀做法等,通過這些有參考價值的信息讓研究生從戰略思想意識上知道該做什么、如何去做。有時要讓研究生接觸一些現在看似‘無用’的東西,實際上對其日后獨立開展研究、做“頂天立地”之人非常有用。

(三)? 加強科研工作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建設

通過組會研討、先進經驗交流、案例分析、師生單獨交流、高年級研究生傳幫帶低年級研究生和為研究生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或小項目等方式,引導研究生重視文獻查閱和綜述,督促研究生文字寫作能力的修煉,鼓勵研究生勇于動腦思考和動手實踐、以便盡快找到適合自身的科研方法,提醒研究生認真學好自己的各門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5]。

(四)? 重視培養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團隊和教師在學術層面,采用案例分析、自評和互評、教師率先示范等方式,鼓勵研究生大膽質疑、敢于表達真實想法、積極開展學術辯論,避免培養出唯命是從的“學術奴隸”。另外,堅守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避免采用“居高臨下”的心態而把研究生作為“學術民工”來培養,團隊和教師不斷提醒自己常態化虛心學習他人先進經驗、領悟“學術”和“育人”的真諦,從而避免誤人子弟、給高教事業和職業生涯抹黑[6-8]。

(五)? 尊重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與研究成果

在恪守學術道德的前提下,鼓勵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申請專利、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科技競賽,從而使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能持續體會到學業成就感,并不斷開闊自己的學術視野,也有利于為研究生日后的職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和積累。重視研究生開題報告、中期報告及培養過程的各個關鍵任務節點,不隨意更換研究生的學位研究課題,杜絕指派研究生從事與學位研究課題無關的事情,以充分體現對研究生的人格尊重、對其學術前途的關心與重視。

(六)? 全方位關心研究生的成長

采用實際行動,真正在生活上關注研究生、在學術上嚴格要求研究生,教師和研究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尊重和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教師應真正充分了解團隊中每一名研究生的情況,包括其性格特點、做事方式、工作現狀、期待與困惑等多個方面。在團隊科研經費許可的前提下,應當舍得在研究生身上“花錢”,包括課題研究經費和生活補助方面,盡最大可能為研究生提供更有利的科研條件、學習條件和辦公條件。師生間的換位思考,應該先從教師方面做起,在團隊和教師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真正關心研究生的就業和升學、關注研究生畢業后的去向和職業發展情況[9]。

(七)? 倡導和諧的團隊氛圍和風清氣正的團隊文化

作為教師,對待研究生需要有寬廣的胸懷,切忌心胸狹隘,要鼓勵研究生敢于說話并坦誠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揪住研究生過往的不足和失誤不放。務必協調好師生關系、研究生之間的關系,團隊內研究生人數較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處事方式,通過提前制定全面的規則、教師帶頭遵章守規、教師率先自我總結與反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教師旗幟鮮明地扶正壓邪和倡導契約精神與責任意識等方式,從而使團隊的全體師生求同存異、共同遵守規則與約定,以做到共性與個性的協調。

(八)? 重視研究生培養與本科生培養的良性互動

通過對本科生開放實驗室、本科生科技競賽、本科生科研訓練等方式,構建混合型研究團隊,本科生、研究生、教師三位一體,學、教、研充分融合,共進共贏。本科生直接進入團隊,由科研活動的旁觀者轉變為親歷者和參與者;本科生成為導師和研究生的得力助手,導師可從本科生中及時發現好苗子并及早提供有力指導,從而實現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雙豐收[10]。

(九)? 強化開放意識和開放舉措

堅持秉承開放的心態來培養研究生和從事科研工作,通過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國內外聯合培養研究生、激勵研究生“走出去”和將外部重要信息“引進來”等多種方式,加強與國內外同行的廣泛交流,激勵研究生客觀認識自身在相關領域內的位置、優勢與不足,從而明確改進措施和發展目標,力求避免在學術研究方面坐井觀天、自我封閉。

(十)? 明確學術道德建設和研究生心理建設對團隊良性發展的重要性

通過典型案例分析、風險隱患自查、論文投稿前在團隊內部公示和論文發表后在團隊內部公布并點評等多種方式,加強團隊的學術道德建設,督促師生雙方誠信科研、誠信學習、誠信做人、誠信做事。另外,結合現實情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案例分析、專業人士講座或介入、師生單獨交流談話、研究生之間互相交流、風險預警和自查、異常情況及時報告等方式,持續關注研究生的心理問題,并提醒研究生主動改善為人處事能力。

三? 團隊的研究生教學與科研創新情況

團隊主持的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車用發動機-有機朗肯循環聯合系統運行機理及協同控制理論研究)在2018年結題時評價為“優秀”;團隊主持的另外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車用ORC余熱回收系統中自由活塞直線發電機工作機理與運行特性研究)在2022年結題時評價為“優秀”;團隊主持的一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車用發動機全工況范圍內有機朗肯循環余熱回收系統的工作機理研究)在2017年結題時評價為“優秀”,并入選2017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團隊負責人張紅光獲得2017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3),在2020至2022年連續3次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入選2021年全球頂尖前10萬名科學家名單(http://www.globalauthorid.com);團隊成員楊富斌2022年1月入選北京市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由 Elsevier BV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共同發布的2022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團隊教師在主講面向博士生開設的專業選修課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專題時,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學術大視野和學科戰略意識,要求學生模擬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能源動力領域)的方式來撰寫課程報告,由多位教師通訊評審并反饋評審意見,由主講教師組織現場答辯,根據課程報告和答辯情況來綜合評定成績。

團隊目前主持北京工業大學2023年度“研究生思政教育進科研團隊”項目1項。團隊負責人張紅光在研究生教學和培養方面獲得的主要榮譽:北京工業大學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優秀指導教師(2021年12月);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教育突出貢獻獎(2018年11月);2016年北京工業大學“研途有您,我心中的好導師”導師榜樣人選。張紅光2013年在“科學網”發表博文《培養研究生的粗淺體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3717-698180.html)成為精選博文,閱讀量已經突破1萬次;2018年在“科學網”發表博文《研究生組會的一些感想》(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3717-1104490.html)成為精選博文,閱讀量已經突破2萬次。

四? 團隊的育人成效

自2011年以來,團隊中畢業博士生8人、碩士生36人,所有相關的研究生均圓滿完成學業、順利按期畢業,沒有出現在讀研究生違法違紀現象,沒有出現在讀研究生身體狀態或精神狀態突發異常的情況。

2名博士生獲得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吳仲華優秀研究生獎”,2名博士生獲得北京工業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名博士生被評為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1名博士生被評為北京工業大學2023屆百佳畢業生。20名碩士生獲得北京工業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8名碩士生被評為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1名碩士生被評為北京工業大學2022屆百佳畢業生。先后有4名博士生、11名碩士生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有4位博士生獲得北京工業大學博士生創新獎學金。團隊畢業的博士生中,目前有6人在國內高校任教;團隊畢業的碩士生中,目前有2人在國內外高校任教。

此外,以混合型研究團隊為契機,在團隊教師和研究生的共同指導下,先后有2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SCI檢索期刊論文(每人1篇,共計2篇)、有1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篇、有1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中文期刊論文2篇;1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獲得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獎,1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獲得2023年全國能源動力類專業百篇優秀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獎,4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本科生獲得北京工業大學本科生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獎;團隊參與培養的本科生中,目前有2人在國內“985工程”高校任教。

五? 結束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做出了重要部署,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研究生是科研工作和科研團隊建設的生力軍,研究生培養質量與國家發展大計緊密相關。北京工業大學車輛動力裝置余熱回收與電動化技術團隊將繼續貫徹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牢記“三全育人”的光榮使命,結合能源動力學科的具體特點,銳意進取、砥礪前行,不斷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著力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輸送更多的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楠.導師是如何培養我們研究生的?[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8):61-68.

[2] 肖俊兵,李傳常,陳薦.“雙一流”背景下能源類卓越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J].大學,2022(28):92-95.

[3] 徐嵐.從導師指導過程看立德樹人對博士生社會化的作用[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5):49-58.

[4] 馮徽徽,鄒濱,馮德山,等.工程研究生培養中“大思政”建設策略與實踐——以中南大學測繪學科為例[J].高教學刊,2023(19):48-51,56.

[5] 楊揚.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研究生學術規范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高教學刊,2023(14):35-38.

[6] 秦鐵輝.創新型人才的培育與成長[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3):1-7.

[7] 施春宏.研究生學術能力的發展與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3):8-15.

[8] 肖慶華.論研究生的學術批判素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10):29-33.

[9] 孫正聿.立德樹人:導師的形象和工作[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4):1-10.

[10] 唐天琪,何玉榮.能源動力類專業“全鏈條”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S1):66-68.

猜你喜歡
研究生培養三全育人思政教育
研究生培養中導師與輔導員聯動機制的構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論的研究生素質培養的研究
對當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創新培養的“步態追蹤”模式
新媒體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高職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制約因素淺論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專業優良學風途徑研究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教師課外育人長效機制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