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教師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倦怠的關系研究:有調節的中介模型

2023-11-22 02:13徐亞萍
高教學刊 2023年32期
關鍵詞:工作倦怠高校教師

摘? 要:探討高校老師的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倦怠的關系,以及其間工作意義感的中介作用和君子人格的調節作用。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通過付出-回報失衡量表、工作意義感問卷、君子人格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對523名高校教師進行了測量。結果顯示,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倦怠呈顯著正相關;工作意義感在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倦怠之間發揮著中介作用;君子人格調節著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意義感的關系。因此,付出-回報失衡會降低高校教師的工作意義感并由此影響工作倦怠,而君子人格可以緩沖付出-回報失衡對高校教師工作意義感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付出-回報失衡;工作意義感;君子人格;工作倦??;高校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5?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2-0141-05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ort-reward imbalance and job burnout, 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role of work meaningfulness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entleman personality. By using a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a total of 523 participants were measured by the effort-reward imbalance scale, work meaningfulness scale, gentleman personality scale, and job burnout scale. Results: Effort-reward imbalance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job burnout. Work meaningfulness mediated the effect of effort-reward imbalance on job burnout. Gentleman personality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ort-reward imbalance and work meaningfulness. For college teachers with low level of gentleman personality, effort-reward imbalance had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work meaningfulness. Conclusion: Effort-reward imbalance decreased of college teachers, thus increased job burnout, and gentleman personality can buffer the negative effect of effort-reward imbalance on work meaningfulness.

Keywords: effort-reward imbalance; work meaningfulness; gentleman personality; job burnout;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的心理機制與提升方案研究”(18YJC710081)

作者簡介:徐亞萍(1982-),女,漢族,浙江紹興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管理。

工作中的付出-回報失衡(effort-reward imbalance, ERI)反映了個體自我感知的付出(如時間、精力和情感)低于預期相應回報的感知,被視為社會交換失敗的典型現象[1]。付出-回報失衡會讓人們否定自己,破壞人們的“內穩態”,誘發人們對未來的無望感,從而引發憤怒、抑郁等消極情緒和持續性的壓力反應[2]。在工作中,付出-回報失衡降低了人們的工作滿意度,提高離職傾向,導致工作倦怠并影響身心健康[3]。國內外研究表明,付出-回報失衡在服務性行業人群如護士、中小學和幼兒教師、公務員中較為常見[4-6],這類群體在工作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情感和精力,卻難以獲得足夠的回報,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心理沖突和失衡??紤]到高校教師的受教育年限長、工作強度較高,對工作回報有著更高的期望,且在工作中需要付出較高情感,更有可能產生付出-回報失衡的感受,從而產生工作倦怠。因此,本研究假定,付出-回報失衡與高校教師工作倦怠呈顯著正相關。

付出-回報失衡可能負向影響高校教師的工作意義感,從而引發工作倦怠風險。工作意義感指個體對當前工作的意義、價值以及是否值得為之努力的感受與評價[7]。社會交換理論提出,社會交換要遵循互惠平等原則。人們在工作當中通過對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回報的價值的權衡來感知工作對自己的意義[8],而付出-回報失衡作為社會交換失敗的體現,容易導致個體喪失工作意義感。人-崗匹配被認為是工作意義的重要來源[9]。付出-回報失衡會讓教師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匹配當前的工作,從而削弱他們從教師工作中所獲得的意義感。對于教師來說,缺乏對工作意義的體驗使得他們難以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喪失對工作的熱情,從而遭遇工作倦怠。因此,本研究假定,工作意義感在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倦怠之間發揮著中介作用。

付出-回報失衡模型認為,付出-回報失衡引發工作壓力的作用機制不僅源于組織情境,也有賴于個體特質[10]。本研究考察了一種深刻反映我國傳統文化心理特征的人格特質——君子人格(Junzi personality)在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倦怠關系中的作用。君子人格是儒家理想的道德人格[11],仁、義、禮、智、信構成了君子人格的基本結構,其中“仁”居價值體系中的首位[12]。對仁的解釋,孔子回答“愛人”,孟子說“仁者愛人”,韓愈提出“博愛之謂仁”,這些思想都把教育人、幫助人實現自我完善當作“仁”的應有之義。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從事教書育人和實現立德樹人,是君子的自有價值之義。根據自我決定理論,人們所從事的工作與自我概念相匹配時個體體驗到更高的工作意義感[13]。這意味著,與君子人格較低的教師相比,在遭遇付出與回報失衡時君子人格較高的教師因其君子信念而保持工作意義感。此外,持有君子人格的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反求諸己,而非怨天尤人?!蹲髠鳌分刑岢觥靶藜憾回熑?,則免于難”,《論語》中也指出“躬自厚而薄責于仁,則遠怨矣”。這意味著,與那些低君子人格的教師相比,高君子人格的教師對從事教育的工作意義保持清醒自覺,不容易受到薪酬晉升公平或人際關系等外在因素的影響。由此,本研究假定,君子人格在付出-回報失衡和工作意義感之間發揮著調節作用,付出-回報失衡對工作意義感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低君子人格的高校教師中。

綜上,本研究擬構建一種被調節的中介模型,假定工作意義感在高校教師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倦怠之間發揮中介作用,而君子人格在付出-回報失衡和工作意義感之間發揮調節作用(圖1)。

一? 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在我國東部地區五所普通高校發放問卷562份,刪除漏填、亂填的問卷39份,獲得有效問卷523份,有效回收率為93.06%。被試中男性253名,女性270名;未婚124人,已婚399人;30歲以內162人,31~40歲262人,41歲以上99人;講師及以下職稱97人,副教授364人,教授62人;本科及以下學歷42人,碩士研究生302人,博士研究生179人。被試均未獲得報酬。

(二)? 方法

1? 付出-回報失衡

采用李秀央等[14]修訂的付出-回報失衡量表。共17個條目,采用Likert 5點計分。以“付出回報比”判斷付出-回報失衡狀況,付出回報比=付出總分/(回報總分×6/11),如果付出回報比小于1表明不存在失衡,付出回報比大于1表明付出與回報失衡,比值越大則失衡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

2? 工作意義感

采用 Steger 等[15]編制工作意義問卷。共10個條目,采用5級計分,其中0=表示完全不同意,4=完全同意,得分越高個體的工作意義感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

3? 君子人格

采用葛梟語等[11]編制的君子人格量表。共30個條目,采用Likert 7點計分,得分越高說明個體傾向于君子人格。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4。

4? 工作倦怠

采用李超平等[16]修訂的工作倦怠量表。共15個條目,采用7點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倦怠感越強。在本研究中,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

(三)? 數據分析

采用SPSS 25.0進行數據整理,采用Harman單因素法[17]分析對數據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進行相關分析,采用PROCESS宏程序的模型4進行中介效應分析,模型8進行有調節的中介效應分析。

二? 結果

(一)?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素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分析,未旋轉時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3個,且解釋變異率最高的因子解釋變異量為23.46%,小于臨界標準40%,可認為本研究不存在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 描述性分析和零階相關分析

研究發現(表1),在523名被試中付出回報比大于1(即付出-回報失衡)的被試有184人,占比35.18%。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意義感呈顯著負相關,與工作倦怠呈顯著正相關;工作意義感和君子人格呈顯著正相關,且與工作倦怠均呈顯著負相關。

(三)? 工作意義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中介分析發現(表2),付出-回報失衡顯著負向預測工作意義感,正向預測工作倦??;當將工作意義感納入方程后,工作意義感負向預測工作倦怠,且付出-回報失衡對工作倦怠的預測作用下降由0.13下降為0.09,表明工作意義感在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倦怠之間發揮著部分中介作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檢驗(5 000次抽樣)表明,工作意義感的間接效應值為0.14,95%CI為[0.05,0.26],不包含0,表明工作意義感的中介效應顯著,中介效應占總效應(0.48)的29.17%。

(四)? 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檢驗

采用PROCESS(model 8)進行有調節的中介效應分析發現(表3),在控制了性別、年齡后,付出-回報失衡能夠顯著預測工作意義感,且付出-回報失衡與君子人格的交互項對工作意義感的預測效應顯著,但對工作倦怠的預測效應不顯著,表明君子人格對付出-回報失衡→工作意義感→工作倦怠這一中介路徑的前半段起調節作用。

對工作意義感在不同君子人格水平下的中介作用大小進行分析表明(表4),當教師的君子人格較低和處于均值時,付出-回報失衡通過工作意義感影響工作倦怠的間接效應顯著,但當君子人格較高時工作意義感的間接效應不再顯著,表明被調節的中介成立。

通過簡單斜率檢驗(圖2)以更清楚揭示君子人格對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意義感之間的調節作用。付出-回報失衡對高君子人格教師的工作意義感的預測效應不顯著(β=-0.10,t=-1.54,P>0.05),但能夠顯著負向預測低君子人格教師的工作意義感(β=-0.32,t=-5.89,P<0.001),表明君子人格緩沖了付出-回報失衡對教師工作意義感的消極影響。

三? 討論

在本研究中,35.18%的高校教師覺得自己的付出和回報存在失衡,對此可能存在付出和回報兩方面的原因。從付出角度來看,隨著高校大力追求高質量發展,在不斷提高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要求[18],同時科技發展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師需要及時追蹤最新前沿理論與技術進展,這些都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由此提高了付出感。此外,科技發展和社會轉型也推動了人們對高校教師教育教學的更高要求,越多越多的教師采用MOOC、微課等新媒介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進行教學模式創新需要教師重構以前的課程教學體系,無形中也增加了教師的付出感。但從回報方面來講,與增加的付出感相比,教師對工作回報的感知可能并沒有相應提高。付出-回報失衡模型提出,回報包括經濟報酬、自尊、職業機會和工作安全感4個因素[5]。在經濟報酬方面,高校教師的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是不相匹配的,與受教育水平相當的職業人群相比收入卻相對較低。在自尊方面,伴隨著社會轉型,高校教師的社會聲譽和社會地位也趨于平常,教師難以向從前那樣從自尊方面獲得回報感。在職業機會方面,高校教師是相對封閉的行業,從業要求高,職業機會相對較低。在工作安全感方面,隨著高校聘任制度的改革不斷深入,年輕教師在新入職時一般會要求在聘期內完成一定的項目、論文任務,否則可能會面臨解聘的風險。這四方面因素相互疊加,可能降低了教師從工作中體驗到的回報感。

本研究發現,付出-回報失衡與高校教師的工作倦怠呈顯著正相關,這支持了已有研究發現,揭示了付出-回報失衡是高校教師工作倦怠的潛在風險因素。付出-回報失衡模型認為,個體的健康和幸福有賴于能否通過社會角色進行成功的社會交換與互惠,當個體的付出與回報之間缺乏互惠則產生情緒困惱和壓力應激反應[6]。遭受付出-回報失衡的教師可能覺得高校與自己之間并沒有形成積極的社會交換與互惠,從而產生組織不公平、不合理的感受,長此以往則容易工作倦怠[19]。

在本研究中,工作意義感在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倦怠間的關系中發揮著中介作用?,F有的付出-回報失衡研究或多或少忽略了對其作用機制的深入探討,從而限制了我們對付出-回報失衡如何發揮作用的了解,本研究揭示了工作意義感在付出-回報失衡和工作倦怠間的中介作用。付出-回報失衡降低了高校教師從工作中得到的認可和尊重,由此削弱了自我價值感,使之難以從工作中構建與發展出工作的意義。研究表明,工作意義感對個體的工作態度和工作行為的影響遠遠高于其他工作特征,如薪酬、獎勵、晉升等[20]。因此,本研究從工作意義感出發揭示了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倦怠的關系,深化了我們對付出-回報失衡的作用機制的理解,還促進了對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系的機制探討。

研究還發現,君子人格緩沖了付出-回報失衡對工作倦怠的消極影響,這個影響是通過調節付出-回報失衡對工作意義感的作用而實現的。秉持君子人格的教師之所以表現出對付出-回報失衡消極后果的緩沖效應,可能原因在于,高君子人格的教師堅持工作對自己的終極價值,堅守仁者愛人、喻義懷德[11],將立德樹人作為自身使命和擔當,從工作本身探究和尋求意義,這使得他們不易受到外部得失的困擾。同時,君子人格的教師在處理自我和外界關系時善于維持內心和諧,秉持有所不為、持己無爭[11],即使遇到不利環境,也能通過克己自制,較好地調節個人與不利環境的關系,發揮自我效能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由此維持較高水平的工作意義感??傮w而言,本研究以高校教師為對象揭示了君子人格與工作倦怠的負向關系,支持了扎根本土文化的積極人格在促進個體身心健康中的正向作用。

參考文獻:

[1] SIEGRIST J.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high-effort/low-reward conditions[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1996,1(1):27-41.

[2] 蔣苾菁,張雯.付出-回報失衡與工作倦怠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1):74-75.

[3] GRIEP H, ROTENBERG L, CHOR D, et al. Beyond simple approaches to study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absenteeism: Combining the DCS and ERI models[J]. Work & Stress, 2010,24(2):179-195.

[4] 陳天喜,沈紅五,崔秋霞,等.急診科女性護士付出獲得不平衡預測模型的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9,18(2):10-14.

[5] 楊睿娟,游旭群.對付出-回報失衡理論的推進-基于經濟報酬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J].心理學報,2017,49(9):1184-1194.

[6] 方燕玉,齊星亮,季爽,等.新三元付出-回報失衡模型框架下護士的付出、回報和過度投入與工作倦怠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8,41(2):41-46.

[7] 宋萌,黃忠錦,胡鶴顏,等.工作意義感的研究述評與未來展望[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8,35(9):85-96.

[8] 李方圓,周小虎,姜詩堯.上級發展性反饋對新員工工作意義感的影響[J].華東經濟管理,2022,36(7):107-117.

[9] 趙斌,朱朋,李新建.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幸福感研究:個人-組織多重匹配的分析視角[J].華東經濟管理,2014,28(8):124-130.

[10] 張曼婷,梁偉廷,王瑋,等.付出-回報失衡模型:發展與應用[J].心理研究,2023,16(3):204-215.

[11] 葛梟語,李小明,侯玉波.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心理學測量的探索[J].心理學報,2021,53(12):1321-1334.

[12] 陳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M].北京:三聯書店,2015:12.

[13] ALLAN B A. Task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ful work: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7,102(1):174-182.

[14] 李秀央,郭永松,張揚.付出-獲得不平衡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1):25-28.

[15] STEGER M F, DIK B J, DUFFY R D. Measuring meaningful work: the work and meaning inventory(WAMI)[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012,20(3):322-337.

[16] 李超平,時勘.分配公平與程序公平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3,48(5):677-684.

[17] 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計檢驗與控制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6):942-950.

[18] 星舟,孟婷婷,樓歷月,等.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研究——以浙江省25所高校為例[J].教育評論,2015(11):114-117.

[19] 李莉.高校英語教師工作倦怠與組織工作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5):695-698.

[20] BAILEY C, MADDEN A. What makes work meaningful or meaningless[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6,57(4):53-61.

猜你喜歡
工作倦怠高校教師
新入職警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及工作倦怠關系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資源模型的新生代產業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
員工職業生涯高原、自我復雜性與工作倦怠的關系研究
高校教師平等權利的法律保護
消費者不道德行為與員工工作倦怠的關系:服務型領導的調節作用
民辦高校教師工作倦怠原因及對策研究
論高校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修養
對提高高校教師績效考核效果的幾點思考
論高校教師繼續教育的人力資本開發
高校教師兼職行為規范化的路徑和保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