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比較”運用研究

2023-11-27 08:29周建東
中小學教學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邊長比較蘑菇

周建東

比較是通過將兩類具有相同或相似屬性的事物進行對比,進而分析事物的異同,認識規律。運用比較的方法,可以防止知識之間的相互干擾,把表面形式相似、容易彼此混淆的知識區分清楚,加深理解[1]。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2]。比較是數學學習的常用方式和手段之一,它能激起學生主動地、深入地、有質量地、有指向地研習,促進數學思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敏銳把握合適時機,引領學生展開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辯明說清、辨析明義,把握本質、入腦入心。

一、在知識生長之處比較——發現聯系,內驅引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指出,“要關注數學概念的現實背景,引導學生從數學概念、原理及法則之間的聯系出發,建立起有意義的知識結構?!盵3]教師要在知識生長之處引導學生適時比較,讓學生在強烈的內心驅動下發現新舊知識存在的關聯,自然綻放新知。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認識公頃”時,是這樣來展開比較的:

知識點1:我們之前已經學習了一些面積單位,你能從小到大有序地說說嗎?

生:……

知識點2:這些面積單位的大小是如何規定的?

生1:邊長是1 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 平方厘米;

生2:邊長是1 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 平方分米;

生3:邊長是1 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 平方米。

知識點3:觀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三個面積單位,你發現了什么?

生4:面積單位通常都是以一個正方形的大小來規定的;

生5:面積單位跟正方形的邊長有關,邊長越大面積單位越大;

生6:正方形的長度都是10 倍的關系在變大;

生7:我發現,邊長是多少長度的正方形,面積單位就是1 平方多少。

知識點4:你能根據剛才的發現,自己創造一些更大的面積單位嗎?出示圖1:

圖1

邊長是( )的正方形,面積是1( )。

學生通過比較,思維頓開,在1 平方米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更大的面積單位:“邊長是10 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 平方十米”“邊長是100 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 平方百米”“邊長是1000 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 平方千米……”,此時,教師指出:“1 平方百米就是1 公頃,公頃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新的面積單位?!?/p>

上述教學中,教師緊緊抓住知識生長之處讓學生比較發現之間的脈絡延展,讓學生自己創造一些更大的面積單位,學生在強烈的學習欲望的驅動下,自然引入新知“公頃”。

二、在分層探究之后比較——揭示規律,建立模型

教師要在學生探究的各個環節適時引導學生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讓知識在比較中破繭而出。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求整體的幾分之一”,筆者是這樣來逐步深入組織學生展開比較的:

第一層次:改變數量之后的比較。探究“一籃蘑菇共6 個,1/3 是黑蘑菇,黑蘑菇有多少個?”,從“這籃蘑菇的1/3 是黑蘑菇”,想到把這籃蘑菇平均分成3 份,黑蘑菇就是1 份,由此產生用圓片代替蘑菇來分一分得到結果,或者用整數除法“6 ÷ 3”算出一份是幾個的想法。接著把一籃蘑菇的個數改為9 個,求黑蘑菇的個數。教師在學生獨立思考、實物操作、分數理解探究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出示圖2 和圖3:

圖2

圖3

同樣是這籃蘑菇的1/3,為什么每份黑蘑菇的個數不相同呢?此時,學生的思維就聚焦到這籃蘑菇的總個數上,求黑蘑菇的個數也就是平均分為若干份后求每份是多少個,每份的個數與總個數有關。雖然兩次都是求這籃蘑菇的1/3 是多少個,但由于組成整體的個數不同,所以整體的1/3 的個數不同。

第二層次:一份數的比較。此時,教師又出示圖4 和圖5:

圖4

圖5

現在這籃蘑菇的總個數都是6 個,為什么每份黑蘑菇的個數不一樣呢?學生的關注點自然而然就指向平均分的份數即題中的分數,雖然整體包含的蘑菇個數相同,但把整體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每份的個數就不同。

第三層次:整體比較。將上述解決的問題的過程同時用圖6、圖7、圖8出示:

圖6

圖7

圖8

圖9

教師總結:都是求的什么?你有什么體會?學生在比較中概括得出了問題的共同點:都是求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體會到解決這類問題要抓住題中整體包含的數量和分數,關鍵是理解分數的意義,把整體的數量平均分成幾份,數量關系也就顯而易見了。

上述教學中,在分層探究之后,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三次比較,在比較中發現求整體的幾分之一的規律,主動而又深刻地建模,為后續求整體的幾分之幾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在變式遞進之中比較——體驗過程,感悟深化

變式可以加強學生的數學技能和思維訓練,引導學生發現“變”中“不變”的本質,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不變”中的“變”的規律,讓學生在變式中觸摸思維的脈搏[4]。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生完成練習題“1 張桌子和4 把椅子的總價是2700 元,椅子的單價是桌子的1/5,桌子和椅子的單價各是多少?”后,抓住關鍵信息適時進行了兩次變式比較:

變式一:“椅子的單價是桌子的1/5”還可以怎樣說?(椅子與桌子價格的比是1∶5、桌子的價格是椅子的5 倍。)換成這些說法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表述兩種量關系的形式變了,但假設的依據不變、假設后的數量也不變。)

變式二:“1 張桌子和4 把椅子的總價是2700 元”變式為“王叔叔帶了3000 元,買了1 張桌子和4 把椅子后,還剩300 元”,怎么解決?“王叔叔帶了2400 元去買1 張桌子和4 把椅子,還差300 元”,又該怎么解決?這樣改編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總量沒有變,數量關系不變。)上述變式比較中,緊扣假設的依據、假設的數量關系,將假設策略的運用不斷向深處探尋。

教師要找準脈絡、掐準“穴位”,在變式中即時組織學生展開深入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明晰運用假設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題型結構,確定解題思路,感受假設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的推理能力。

四、在混淆出錯之時比較——突出重點,指向本質

對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數學知識,學生或是依葫蘆畫瓢照搬照用,或是審題不清分析草率,經常會出現混淆。教師要在學生混淆出錯之時,指引學生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比較,找到錯誤癥結,規整思路,主動尋求正確的方法。如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列方程解稍復雜的百分數應用題”為例。筆者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出示一組典型題“建造一座污水處理池實際投資比原計劃節約10%,1.節約了4.8 萬元,原計劃投資多少萬元?2.實際投資43.2 萬元,原計劃投資多少萬元?3.建造一座污水處理池實際投資是原計劃的90%,實際節約了4.8 萬元,原計劃投資多少萬元?”讓學生自主解答。在反饋交流中,對第一小題用“解:設原計劃投資x 元。x- 10%x= 4.8”。錯誤方法解答的學生人數果然不少。此時,筆者讓學生先將兩小題仔細比較,再將第一和第三小題比較,可以讀一讀、圈一圈、畫一畫、說一說等,從題目本身和解題思路兩方面比較之后再來辨析下定論。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了兩次細致地比較,發現錯誤的癥結在于沒有抓住題中的已知量理解意思,并根據題意從已知量出發分析等量關系,已知量表示的意思相同,但等量關系不一定相同。教師在學生比較交流反饋之時,相機出示圖示,從理解題意、畫線段圖、分析等量關系等方面比較。

上述教學中,教師著力于混淆出錯處濃墨重彩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比較,在比較中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條分縷析、明白透徹,指向本質、提升思維[3]。

五、在思維定式之際比較——豐富提升,融會貫通

在學生的學習中,知識遷移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4]。但也因為新舊知識的遷移,學生容易產生思維定式,對學習新知識產生零遷移甚至是負遷移,造成新盲點。如果沒有厘清這些新盲點,學生容易對新知識,甚至是對原本的舊知識產生模棱兩可的認知。此時,教師如能在知識的新盲點上巧用比較策略,通過對比幫助學生掃清知識的盲點,將有助于他們建立起清晰的知識體系,為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奠定扎實的基礎[5]。

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比例尺”時,例題及隨后練習呈現的均是縮小比例尺,易于使學生造成思維定式,簡單地認為,所有比例尺化簡后的前項都為“1”。于是在學完縮小比例尺后,筆者出示了“一個精密零件長2 毫米,把它繪在圖紙上長10 厘米,求這幅圖的比例尺”一題。絕大部分學生認為結果是1∶50。筆者以錯誤結果為資源,讓學生說說對1:50 的理解:“圖上1 厘米,表示實際50 厘米;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 倍?!惫P者追問:“這個比例尺符合實際情況嗎?題中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比較哪個大呢?它是圖形的縮小還是放大呢?”而后,再讓學生結合比例尺的意義去審題、去理解:題中的圖上距離應是實際距離的50 倍,原來是受縮小比例尺的思維定式影響,習慣性地認為比例尺的前項通常為1,混淆、顛倒了題中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本題是一個放大比例尺,結果應為50∶1。至此,再讓學生深入比較兩種比例尺的聯系和區別,在追根究底中使學生理解到都是根據比例尺的意義——用圖上距離∶實際距離,關鍵是要正確審題,搞清題中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同時,它們又有區別:縮小比例尺的比值都小于“1”,而放大比例尺的比值都大于“1”。

學生在比較中巧妙地化解了思維定式的負遷移,有效地提升了思維層次,深刻地把握了知識的實質。

六、在回顧反思之間比較——完備建構,優化思路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回顧反思中比較,可以把相同的知識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那么就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前經驗,喚醒以前的知識結構,并把新的知識結構融入舊的知識結構之中,形成一種全新的完備知識結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在引入、揭示和感受假設策略之后,引導學生在兩個層次的回顧反思中比較。

第一層次:回顧例題的解題過程,是怎樣假設的?這些假設具有什么共同特征?假設在解決這道例題時起到什么作用?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假設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

第二層次:回顧以往的數學學習,曾運用假設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

生1: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把除數當作整十數試商;

生2:估算時把接近整百或整十的數看作整百數或整十數,估算出大致的結果;

生3: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假設兩個數同樣多,分別求出這兩個數;

生4: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設未知數時用到了假設策略;

……

教師引導比較:“這些運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么共同點?”“假設策略對解決這些特定問題具有什么價值?”“以后再遇到一個復雜或者陌生問題時,你會怎樣想呢?”學生在比較中直指學習目標,發現假設策略是一種重要且常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運用在不同的地方,假設策略的表現形式靈活多樣,既可以用圖形來表達,也能用線段表達,還能在計算中表達。這些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都是通過假設把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過程。

學生在兩個層次的回顧反思比較中,充分體驗和感受了假設策略的價值,增進了策略運用意識,豐富完備了假設策略的建構,優化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提升了思維力和學習力。

數學會因為比較而深刻,因為比較而豐富。比較是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走向實質、走向深入、走向智慧的方法[6]??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良機,引導鼓勵學生學會比較、主動比較、善于比較,在比較中學習,在比較中提升。

猜你喜歡
邊長比較蘑菇
大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巧比邊長與轉化思想——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為例
爆圖團
同曲異調共流芳
張愛玲的《金鎖記》與居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較研究
托福聽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較”和“遞進”結構的講座題
蘑菇
蘑菇傘
一個關于三角形邊長的不等式鏈
拼正方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