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及其文明史意義

2023-12-06 09:51范曉慧
湖湘論壇 2023年6期
關鍵詞:制度優勢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文明

摘要:立足于現代化語境來探討中國的制度優勢及其文明史意義,內含著一種突破時代和地域局限,從人類文明史的宏大視域來檢視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體系及其歷史意義的意圖。所謂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是指通過在中國所進行的現代化實踐而沉淀下來的具有典范意義的關于現代化的模式與制度。它們包括:黨的全面領導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其他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發揮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具有重要的文明史意義,它傳承和發展了中華文明的“民本”“獨立自強”“其命維新”“和合”“大同”等制度理念和制度精神,從制度文明的維度詮釋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制度優勢;中華文明

中圖分類號:D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160(2023)06-0088-13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努力推進“兩個結合”,積極探索、不斷實踐,不僅取得了輝煌的經濟發展成就,而且建立和完善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制度體系,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制度優勢,這些制度優勢不僅證明了國家制度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明顯提高,而且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定、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疾熘袊浆F代化整體的制度優勢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更具有深遠的文明史意義。所謂文明史意義,就是指對人類文明特別是中華文明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也就是說,它生動地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一、中國式現代化制度優勢的形成

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所面臨的問題不同,所以,中國現代化建設在各個時代所表現的內容、方式和意義都有所不同,當然,進行制度建構的內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當代中國關于現代化的話語體系中,經常有“中國式+”的話語表達,如“中國式離婚”“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等等,用來表達“xx事件”“xx活動”的中國特色,更深層的指向是這些事件、活動背后的中國模式、中國制度?!笆聦嵣?,進入近代以來,我們不斷地被輸入一系列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政治制度與學術概念,包括西方式的現代化理念。而在面臨如何將那些概念中國化、個性化時,‘中國式+’就是我們常用的一種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的路徑……今天的‘中國式現代化’,都是我們在面臨要不要現代化,要怎樣的現代化以及如何建設現代化等現實政治問題時進行話語建構的產物”[1]。這就是說,“中國式+”是一種話語策略,它包含了一種對西方的文化、概念和制度如何植入中國的考量甚至擔憂。

考察中國式現代化制度優勢確立的歷史,我們不能不追溯中國近代史上的啟蒙人物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們對中國現代化的初步構想。那里已有了體現與早期改良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理想聯系在一起的制度建構。學術界把1840年到1949年這一歷史時段稱為中國的早期現代化階段。這個現代化的早期階段,亦可以被稱為“中國式資本主義現代化歷史階段”?!爸袊缙诂F代化,即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這一過程涵蓋了中國從1840年到1949年這100多年間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歷史?!盵2]本文更愿意把從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前一段時期稱為中國現代化的早期階段。在西方資本主義沖擊和刺激下開啟的中國早期現代化,是以“洋務”“維新”“革命”為標志一步一步走向深入的。史景遷曾說:“《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紙條約,徹底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商業與社會觀?!盵3]其意思是此時一些現代元素已在社會蔓延。

針對這一過程,梁啟超把它分為四個階段進行了描述: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中法戰爭、從中法戰爭到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之后。梁啟超所描述的從國門打開到國門大開的歷史過程正是早期現代化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的歷史場景。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中國早期現代化具有基于“刺激-反應”模式而被強制啟動的特點。

中國早期現代化還沒有形成現代化的中國模式,只是在殖民地程度不斷加深的情形下被動地和粗線條地模仿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和某些制度。中華民族只有擺脫半殖民地狀態,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后,才能駕馭自己的現代化,形成真正現代化的中國模式與制度。

孫中山是探索如何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偉大先驅,他的貢獻在于突破了現代化的單一框架,探索了一條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價值觀念全面革新的現代化道路。在這種全面現代化的藍圖中,政治現代化又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首要地位。他說:“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盵4]

首先,孫中山主張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形成一個“集中人民力量來為人民辦事”的合法權威,以擺脫中央政府對社會控制的無力狀態。其次,孫中山設計了一個具有現代化雛形的行政機構并提出了“五權分立”的構想?!拔鍣唷奔戳⒎?、司法權、行政權、考試權和糾察權。再次,孫中山還提出了“全民政治”的概念。他認為必須通過革命,推翻封建制度,建立“主權在民”的新型國家政權。此外,還提出了一些經濟現代化的措施。

孫中山認為,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他希望在經濟上發展大工業,實現工業化,又不完全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政治上他希望在取法西方民主政治的同時,又可避免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流弊,開辟一條“中國式”的資產階級現代化的道路。然而,歷史已經證明,他所構想的中國資本主義道路過于理想化,根本沒有可能實現。也就是說,孫中山也沒有完成現代化之中國模式的建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面對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機和民族危機,無數仁人志士為改變中國前途命運,開始尋求新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嘗試了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制度模式,但都以失敗告終?!盵5]120

中國共產黨基于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洞察和把握,致力于鏟除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道路。同時,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實現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從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異常落后的基本國情出發,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多次明確地提出了“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實現“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的現代化目標,他說:“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盵6]“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盵7]1437從1959年年底到1960年初,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8]。后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中國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設“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與現代化目標相配套,我國也加強了各方面的制度建設。1956年,我國基本上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制度,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多黨合作制度則有利于保持國家政局穩定和社會安定團結。在這些制度的保障下,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有很大發展。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明確提出中國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以此強調中國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量力而行,側重于經濟的發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黨的十二大在沿用“四個現代化”提法的同時,提出要建設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三大提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不僅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拓展到文化建設,而且進一步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具體方案。黨的十七大則明確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目標。

與此相對應,黨和國家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我國改革在農村率先突破,逐步轉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并全面鋪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黨堅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同時進行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體制改革,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經過持續推進改革開放,我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制定新憲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黨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改善人民生活,取消農業稅,不斷推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黨的十八大在做出“第一個百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莊嚴承諾的同時,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提出了要“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的要求。在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論斷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概念。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系統解釋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歷程及世界歷史意義,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盵9]64黨的二十大系統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本質要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選擇?!盵10]16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保障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

從中國共產黨現代化實踐和探索歷程看,從“工業化”“四個現代化”“中國式的現代化”,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再到“中國式現代化”以及貫穿其中的制度建設,再現了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透過這個畫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就是一部從發展方略到道路選擇,再到中國模式、中國制度優勢形成和確立的歷史,更是一部從學習、模仿到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確立的歷史。

二、中國式現代化整體制度優勢

所謂“整體制度優勢”,是指在“全面”“宏觀”意義上,制度體系所發揮出來的治理優勢,也就是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重要作用所確立的優勢。我們可以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與本質要求的說明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闡述來說明。

(一)黨的全面領導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盵11]3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就是健全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所在。

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中國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歷程,取得了輝煌的歷史性成就,其中有許多重要的因素發揮了作用,但最主要的還是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正是黨的領導,才確保了現代化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在現代化進程中,黨充分發揮了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盵10]22-23

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中,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有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有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有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有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這些制度確保了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通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能力,確立了“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

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制定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從理論到實踐,又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不斷把現代化實踐推向深入。因此,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者、謀劃者和推動者。認真做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布局,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根本制度,凝聚全國人民意志,帶領全國人民不斷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輝煌篇章。這個不懈奮斗的過程中,盡管曾遇到過一些困難,出現過暫時的挫折,走過一些彎路,但中國共產黨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氣,建立起自我糾錯、自我完善的制度機制,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最終能夠克服困難而不斷走向輝煌。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我國國家治理及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實踐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經過艱苦探索而建設成的科學的制度體系。

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經過無數血與火的考驗而選擇的道路,因此,中國所從事的革命是社會主義旗幟下的革命,中國所開展的各種建設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建設,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也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是在社會主義的制度框架和制度體系下所進行的現代化。

在社會主義的制度框架下進行現代化建設本身就是一種創舉,因為經典現代化理論認為只有資本主義才能實現現代化,只有在資本主義的制度框架內運行,現代化才是合理的。但是,現代化的中國模式證明,社會主義同樣可以利用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等現代性要素發展社會生產力。

把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結合起來,通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加快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場偉大實踐和偉大創造。這一制度的最大特點就是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經濟文化事業。這種制度體系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體現了“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特質。通過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確立了“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這就證明,“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12]349 。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根本制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層面明確提出了要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并將之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而加以強調。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首要任務和根本原則,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是要在思想上強調馬克思主義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過程中的地位,要在實踐上強調馬克思主義在健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過程中的作用,要在具體的制度安排上強調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的長效化與常態化,讓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得到夯實與鞏固。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就是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相一致,要圍繞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通過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理論建設、學習教育、意識形態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創新與實踐創新,也就是通過制度的系統化、體制的協調化、機制的聯動化而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各種宏觀和微觀的制度體制建設,我國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相對成熟也相對定型的關于意識形態建設的工作體系和制度體系。各類宣傳教育的載體和平臺大量涌現,并形成了彼此協調的工作機制。目前,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基本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和主頁,可以及時發布通知和公告,及時回應社會的輿情關切;民眾也可以通過網絡及時向政府反映問題,及時對政府的做法和政策提出意見和建議。文化產品品種不斷豐富、數量穩步增長,政治理論類作品在總印數上的增長最為顯著;注重紅色文化建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總數逐年增多,基本覆蓋了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解放戰爭勝利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紀念地,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成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傳播載體。

意識形態管理也成效顯著。各級黨員干部大體上能夠在工作中把握好正確政治方向,保證各種課堂、講臺、論壇和出版社、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的領導權和主導權真正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里。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完備的學科體系。

總之,通過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根本制度,我們確立了“堅持共同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密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有機結合起來,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制度優勢的一項重要內容。

傳統社會主義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拒斥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曾經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專利,是先天地與私有制結合在一起的經濟運行體制。然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體系中,“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13]。一方面,這種體制在所有制結構上具有社會主義的顯著特征,即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注意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14],既實現了宏觀調控和微觀激活相結合,也實現了引導資本健康發展與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相結合,還實現了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之間相互結合,實現了優勢互補。這是一套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系,這種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體制機制,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通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確立了“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顯著優勢。

(五)其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之所以能創造這樣的奇跡,這與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制度優勢充分發揮分不開。中國構建起了以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為總體框架的制度體系。實踐證明,這套制度體系完全符合中國基本國情,體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特點,具有無可比擬的制度優勢。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把它分為兩個階段性目標來實現,即基本實現和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如何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實質上就是開啟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現代化的新征程。從此,“我們無論是編制發展規劃、推進法治建設、制定政策措施,還是部署各項工作,都要遵照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15]。

我們通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立“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通過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建立“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通過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確立了“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于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始終充滿生機活力”的顯著優勢。

三、中國式現代化制度優勢的文明史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具有突出的文明史意義。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所實施的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所包含的理念、原則、精神以及方法與中華文明的內在精神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國共產黨所構建的中國式現代化制度體系,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爸腥A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盵16]因此,從文明連續性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制度優勢,不僅可以更好地認識理解現代中國的制度文明,也可以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和治理體系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文明的人民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盵5]120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包含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本就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中,堅定地貫徹了這一價值立場,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貫穿黨治國理政全部工作之中,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通過完善制度保證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著力防范脫離群眾的危險”[11]8。在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也貫穿著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原則,如,“保證各級國家機關都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11]10。在社會管理制度中,著力構建完善的民生保障制度體系,以“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1]25。這種制度體系通過建立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來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1]26。

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中所強調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薄拔镔|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等特征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價值立場的實踐展開。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如“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钡?,同樣是從實踐的角度強化了這種價值立場。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制度建設的方式不斷化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通過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進而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最初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發展促進人的發展。在生產力落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目的就是為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打下物質基礎。所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背后,還是以人民為中心。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主體-共同”模式,同樣在所有制結構上體現了人民本位的價值立場。

所有制決定分配制度,多種所有制并存決定了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是把社會主義所有制、分配形式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結果。其中貫穿的核心原則,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這還是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所包含的這些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懊裎┌畋?,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水能載舟,水能覆舟”(《荀子·哀公》),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民本”傳統無疑與“人民至上”思想具有深刻關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制度體系貫穿其中的內在價值原則。這既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的重要立場觀點方法,同時也傳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精華,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新貢獻,也對推進中華文明發展與演進做出了貢獻。

(二)中國式現代化制度和治理體系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到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盵16]“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5]120亦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等顯著優勢,也是對傳統“大一統”制度精神的傳承。大一統傳統進一步催生了獨立自強的傳統。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自信自立精神,正是對此的深度傳承。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切成功,都是黨和人民獨立自主、排除萬難取得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體系也是黨領導人民經過艱苦奮斗探索出來的。

獨立自主是現代化道路之魂,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曾指出:“如果非西方社會要想實現現代化,它們必須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西方的道路?!盵17]獨立自主必然帶來高度的民族自信。毛澤東同志曾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盵18]

黨的十九大制定的基本實現和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實際做出了重要調整,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提前到2035年,這充分彰顯了全黨和全國人民對中國現代化道路和現代化中國模式的高度自信。因為這條道路“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19]。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12]349。

中華文明大一統傳統孕育了獨立自主和獨立自強的傳統,這種優良傳統又進一步涵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現代化建設所堅持的自信自立的精神,這種精神又反過來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成為中華民族現代制度文明不可或缺的內在精神氣質。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和治理體系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盵16]“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5]120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優勢是在不斷的改革創新中逐漸確立的。實踐發展無止境,思想解放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中國共產黨本來就是通過“革命”成為執政黨的,革命就意味著推翻舊制度、建設新制度。在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階段,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必須打破常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盵8]341他認為,一切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和生產關系,都要去打破。反之,一切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東西,我們就要學習和借鑒。黨領導全國人民以巨大的勇氣和熱情堅持解放思想,推動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世所罕見的偉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深刻總結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各方面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做出部署,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隨著實踐的發展,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日益顯現,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黨中央反復強調,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突出制度建設,注重改革關聯性和耦合性,真槍真刀推進改革,有效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9]36-37。

中國傳統的“知常達變”“開物成務”“經權”思想為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特征提供了哲學基礎和方法論基礎?!兑讉鳌防镉兴木湓?,典型地反映了中華文明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陰陽不測之謂神”“日新之謂盛德”。把這四句話聯系起來,它們全面地描繪了世界的存在形式、變化發展的原因及變化發展的規律。其中,“日新之謂盛德”道出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特征。古老的中華文明在政治建設和制度建設上留給人類不少優秀遺產,如郡縣制、科舉制、官員察舉制等等。其中許多政治和制度遺產,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今天仍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致力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一方面堅持社會主義,另一方面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既避免僵化保守,又防止改弦易轍??傮w而言,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同時,在經濟制度和發展模式上,我們進行了去粗取精的全面改革,以市場經濟改造小私有經濟,以社會主義改造轉化國家統制經濟,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起來,讓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制度內發揮作用。這也決定了我們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上的創新,即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四)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和治理體系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決定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16];同時,“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盵16]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發展所展現出來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它的和平性和包容性。所謂和平性,即堅持合作、不搞對抗,追求文明交流互鑒,不搞文化霸權;所謂包容性,即堅持兼收并蓄、多元共存理念謀求和諧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所包含的發展原則,正是和平發展、包容性發展的原則。

西方國家因為率先實現現代化,全世界曾經把西方模式奉為現代化的經典模式,甚至是不二法門。實際上,這是一種理論的誤區。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曾經明確區分“西方化”和“現代化”的差異,認為現代化帶來了人類社會的整體性變革,在這個整體性變革中,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在一些要素如經濟貿易、經濟體制、消費產品等方面出現很多相似性,也會出現很多不同。也就是說,就其本質而言,現代化并不會造成文明的單一化。

本來,這種西方現代文明的獨特性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的遺產,無疑熠熠生輝。但有人喜歡把這種文明個性打造成一種普遍性規則而強制他人復制,使得許多發展中國家缺乏一個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和國際環境。在兩個多世紀中,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礎上的西方現代化,被作為“普世文明”向世界傳播,由此構建的國際關系體制和世界格局實際上也帶有顯著的西方色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使人類經歷了滄桑巨變,既推動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全球化的形成,也造成了因資本的貪婪性帶來的世界性的戰爭災難,形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的世界格局。

然而,當今世界已處于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謂“大變局”,指當今時代西方出現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第一次全面頹勢,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陷入種族、經濟、移民等問題糾葛中,國際局勢面臨諸多“黑天鵝”和“灰犀?!笔录?,國際秩序和世界格局面臨諸多沖擊。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再一次大規??焖侔l展,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催生新的變革,人類文明發展面臨新挑戰新機遇,世界多極格局日漸顯現,全球治理體系的各種制度、體制、機制在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蛻變中正在呈現新的面貌。

中國歷來是通過和平的方式來實現自身發展的,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的顯著提升,由此帶來的巨大變化正是國際和平與發展力量的顯著增強。 “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推動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盵9]64

就和平性而言,這同樣是中華文明獨特的文化基因。中華文化對外的影響和傳播,從來不是通過武力征服的辦法,而是通過文明教化、春風化雨的方式實現的?!敖叻?,遠者來”是中華民族追求的國際交往境界。

中華民族在古代建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世界秩序體系——朝貢體系,它是中華文明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模式。朝貢體系所貫穿的理念不是征服,而是通過文化的影響,建立宗藩關系而構建一套政治秩序體系。朝貢體系又離不開中華民族對國家形式和民族關系的獨特理解,這種獨特理解表現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天下”思想或“天下”觀?!疤煜隆笔侵腥A民族對國家形式和世界秩序的一種構想。中國的多民族性質和華夏的多民族來源帶來了以多民族共存為前提的“天下”思想,這種“天下”并不以種族、地域為界分,而是以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以此為基礎形成的行為方式、價值觀為界分,就是說天下體系是以文化或文明為紐帶來維系的?!疤煜隆迸c“國”的區分并不以地域范圍的大小為判準,也并不以是否存在政治結構為前提,這兩個概念表達了兩種不同的社會狀態:“國”是以一種政治制度為中心而形成的社會狀態(如一家一姓之間),而“天下”卻是將社會的同一性建立在德治條件下的狀態(如超越一家一姓之國的禮儀之邦),亦即通過禮樂實踐保留著人與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禮樂共同體。天下與國的區分建立在禮樂與王權制度的區分之上??傊?,“傳統歷史方法論中涉及的各種價值關懷和行動路線都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歷史觀和歷史方法中得到保存并做了完善和發展”[20]。

與近代帝國主義動輒炫耀武力,占領土地和侵奪財富不同,中國古代的對外政策一般不主張擴土拓邊,總體以安邊睦鄰為取向。先秦思想家便已提出 “和美”“和和美美”的生活理念, 強調和衷共濟, 和平共處。[21]可見,對和平的愛好和追求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如今,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目標導向,也符合中華文明發展的基本邏輯。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精髓是:一方面積極爭取和平的外部環境發展自己,另一方面以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即對內堅持科學發展,對外高舉和平大旗。這是一條和平與發展相得益彰、內政與外交相互促進、本國利益與他國利益共同關注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葉娟麗,李欣玥.“中國式+”系列概念考: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中國式現代化”談起[J].理論月刊,2023(4):5-6.

[2]譚來興.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的歷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7.

[3]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M].溫洽溢,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226.

[4]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326.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7]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9]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1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1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8-149.

[15]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5.

[16]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1).

[17]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劉緋,張立平,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134.

[18]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1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9-40.

[20]林國標.從“歷史意識”到“歷史經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的歷史方法論[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6):8-18.

[21]張文顯. 法治是共同富裕的制度資源[J].法治社會,2022(3):1-9.

責任編輯:葉民英

收稿日期:2023-08-02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英雄模范人物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作用及其制度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BKS030)

作者簡介:范曉慧,女,海南昌江人,中共海南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猜你喜歡
制度優勢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文明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認清制度優勢 堅定制度自信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
陜甘寧邊區縣政制度的設計理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